陈纪藩教授生在广西,父亲和祖父都是中医。年轻时由于一次意外腿部受伤使他下决心投考医学院。58年到64年,他在广州中医学院读书,毕业后同时进行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祖父辈对陈纪藩的教诲给了他很大的影响。给他启发最深的就是:“中医是仁术”,学习中医就是将来治病救人,在看病期间,陈教授目睹了许多类风湿病人痛苦的状况,特别是一个广西小女孩的病情,使陈纪藩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采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纪藩 院长
那个广西的女孩子才两岁多,出来就发高烧,每天都是烧到40度,看来看去都没有用,最后确诊是个类风湿病,当时我们也是束手无策,用了很多药,他的烧还是退不下来,眼看着病人在烧,做医生的心里是很痛苦的,没有办法控制它。
从那以后,陈纪藩立志要在类风湿病的治疗上有所突破。在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以后,陈纪藩教授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这本书是东汉大医家张仲景所著,他在这部书中最早提出了辨证论治。书中对类风湿病有专门的论述。陈纪藩认真地揣摩这些经典理论,发觉中医治疗类风湿有显著优势。因此,陈教授对《金匮要略》情有独钟。
《金匮》这本书他强调一个脏腑辨证,中医的脏腑辨证强调一个整体观,对人的这个病要从整体去考虑,那么这个对类风湿病的治疗,对类风湿病因病机都是比较好的,而且它是专门有一章,一篇是论述个历节病的,对类风湿病各个阶段的治疗,几乎都可以在里面找到他的方剂和用药,这个对我的启发比较大。
在古代并没有类风湿这个病名,通过症状对照,类风湿就是中医古称的历节病,痛风或者叫痹症,《金匮要略》对此症的描写还是比较准确,称此病诸肢节疼痛、消瘦、脚肿还有一个全身症状就是恶心和呕吐。
他从它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到症状到治疗全都有记载,而且描述的比较准确,有三条方都可以治疗这个病,我们把这个方,把它合起来取它的长处,制成现在这个类风湿的药,最原始、最启蒙的就是这个东西。
10年前,陈纪藩教授开始按自己的思路研究对类风湿的治疗,他首先给自己的研究设定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从古籍中找来药方,配成了一个基本方。在对选入的各味药进行了药理分析后,制成一种药剂,并且开始在动物身上做试验。他认为,他对类风湿的认识是一个未知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几批动物试验的结果,证明这个药方是有效果的,而且比西医的同类药毒副作用小。在国内做完试验后,他又到国外做了同样的试验,结果是一样的。于是他才把药物拿来做临床观察。
第二阶段,在临床方面我们就是要找找这个药,这个方,为什么能治疗这个类风湿病,也就是说为什么能消肿止痛,那我们先做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包括临床研究,但后来也发现这个药是有比较好的消炎镇痛效果。第三个阶段我们再找一下,它到底作用在那个环节,也就是对肌体的免疫功能有没有起到调节作用。这是我们现在开始做,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从现在的分子水平去研究这个药的治疗类风湿的机理。
陈教授针对类风湿的不同类型,研制出几种相应的成药。
我第一个治的用中药制好的病人是澳大利亚的华侨,结婚3个月就得病了,得病就起不了床,全身的关节都肿了,他到澳大利亚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回到我们国家治疗,这个病住院3个月左右,3个月稍微过一点点,那么他的症状全部都缓解了,用我们的话说达到临床缓解,高高兴兴回去了。当时对我们的震动很大,因为类风湿病按照目前来看,这个病无论从基本研究到临床研究都是没有被攻破的堡垒,也就是说还没有一个根治的办法,那么出院时取得这个效果是出乎于我们意料之外的。
类风湿的病人在全国范围内有五六百万人,患者往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有的还因此致残,生活无法自理。这位河南患者就诊之前在家已处于瘫痪状态,一个月前入院治疗,病情大有好转。
河南患者:当时我的手弯曲,早上红细胞沉降的时间很长,伸不直,几个关节都在疼痛,很难忍,晚上就觉得骨头好象泼辣椒水一样的疼痛,不能入睡,通过这段时间的治疗,关节没那么痛了,晚上泼辣椒水的这个症状没了,就是转到骨节下边有点发热,就是晚上热,其它的关节各方面逐渐的都比较好。
陈教授的工作被他们同行所关注,人们希望他能取得更大的进展。陈教授也积极与国内国外的同行对中医治疗类风湿进行更深层次地探讨,力争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从试验研究到临床研究,现在已经进入到它的机理的研究,应该说我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要真正的把这个病拿下来,或者说从临床上把他攻克下来还要有一段路要走,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搞一个高效、低毒,能够长期服用的药出来。
中医临床必读名著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临床必读名著,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临床必读名著 【基础部分】
1、名老中医之路(精装),周凤梧、张奇文,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9787533140724。
2、医学源流论(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徐大椿,人卫,9787117088343。
3、冷庐医话(中医经典文库),陆以湉,中国中医药,9787800894022。
4、步入中医之门1:道少斋中医讲稿(第2版),毛以林,人民军医出版社,9787509144893。
5、我是铁杆中医:彭坚学术观点与临床心得集(增订本),彭坚,人卫,9787117185745。
【内经部分】
一、原文及校注
1、*黄帝内经素问(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田代华,人卫,9787117067225。
2、黄帝内经素问(新版梅花本),人卫,9787117153317。
3、*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郭蔼春,人卫,9787117171175。
4、*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第二版,上下册),山东中医学院,人卫,9787117110785。
5、*灵枢经校释(第二版),河北医学院,人卫,9787117108409。
6、灵枢经(校勘本),刘衡如,人卫,9787117170741。
7、*灵枢经(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田代华,人卫,9787117067157。
二、古代注本
1、*类经(中医典籍丛刊),张介宾,中医古籍出版社,9787515212517。
2、*黄帝内经太素(中医典籍丛刊),杨上善,中医古籍出版社,9787515213170。
3、黄帝内经素问吴注(黄帝内经名家评注选刊),吴昆,学苑,9787507740752。
4、*内经知要(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李中梓,人卫,9787117086271。
5、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汪昂,中国中医药,9787513230957。
6、素问直解(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高士宗,中国医药科技,9787506763264。
7、灵枢注证发微(黄帝内经名家评注选刊),马莳,学苑,9787507728606。
8、*灵素节要浅注(陈修园医学丛书),陈修园,中国中医药,9787513223607。(所有陈修园相关著作,可用《陈修园医学全书》代替。)
三、现代注解
1、*内经(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人卫,9787117072335。
2、黄帝内经集解:素问·灵枢(套装共2册),龙伯坚,天津科学技术,9787530833919。
3、素问三识,胡天雄、多纪元简、多纪元坚,中国中医药,9787513202732。
4、*一针疗法:《灵枢》诠用,高树中,济南出版社,9787807104261。
5、黄帝内经类编,王新华,上海辞书,9787532637829。
6、*内经精义(中医药畅销书选粹·医经索微),周信有,中国中医药,9787513210270。
四、医案及其他著作
1、*黄帝内经临证指要(藏象篇),陈明,学苑,9787507726497。
2、*王洪图黄帝内经临证发挥,翟双庆,人卫,9787117074605。
3、*难经校注(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人卫,9787117171960。
4、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方药中,人卫,9787117088565。
5、五运六气三十二讲,柳少逸,中国中医药,9787513224727。
【伤寒论部分】
一、原文及校注
1、*伤寒论(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钱超尘等整理,人卫,9787117067249。
2、*伤寒论校注(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刘渡舟,人卫,9787117171021。
3、*伤寒论(医道传承丛书),邱浩重校,学苑,9787507741735。
二、古代注本
1、伤寒论条辨,方有执,学苑,9787507734027。
2、*尚论篇,喻嘉言,学苑,9787507733716。
3、*伤寒来苏集,柯琴,中国中医药,9787800896781。
4、伤寒论后条辨·读伤寒论赘余,程应旄,中国中医药,9787802317581。
5、*伤寒贯珠集,尤在泾,中国中医药,9787802314573。
6、*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上册),吴谦,人卫,9787117076333。
三、现代注解
1、李培生医书四种,李培生,人卫,9787117117463。
2、*伤寒论译释(第四版),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科学技术,9787532399291。
3、伤寒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第二版),李培生等,人卫,9787117072328。
4、李克绍医学文集,李克绍等,山东科学技术,9787533142483。
5、伤寒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二版),熊曼琪等,人卫,9787117138680。
6、*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人卫,9787117096126。
7、*伤寒论求是(修订版),陈亦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787547810019。
8、*伤寒新解与六经九分应用法(中医师承学堂),张再良,中国中医药,9787513211826。
9、名老中医带教录,巫君玉,人卫,9787117165006。
10、寒温统一论,万友生,中国中医药,9787513235846。
11、伤寒常变论,何毅,中国中医药,9787802310063。
12、伤寒论集解,聂惠民等,学苑,9787507718881。
四、医案及其他著作
1、许叔微医案集按,赵兰才,华夏出版社,9787508067230。
2、经方实验录,曹颖甫,中国医药科技,9787506769921。
3、*皕一选方治验实录(上),陶御风等,人卫,9787117131551。
4、*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等,学苑,9787507712575。
5、名医经方验案,聂惠民,人卫,9787117108430。
【金匮要略部分】
一、原文及校注
1、*金匮要略(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何任等,人卫,
2、金匮要略校注,何任,人卫,9787117171953。
3、元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校注,梁永宣,学苑,9787507734324。
二、古代注本
1、*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见伤寒论部分
2、*金匮要略心典,尤怡,中医中医药,9787800890161。
3、*金匮要略浅注,陈修园,中国中医药,9787513223584。
4、高注金匮要略,高学山,中医古籍出版社,9787515203409。
三、现代注解
1、王维川金匮心释,王渭川,中国中医药,9787513236393。
2、金匮篇解,程门雪等,人卫,9787117155038。
*3、金匮要略(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二版),陈纪藩,人卫,9787117142229。
四、医案及其他著作
1、重订补注《南雅堂医案》,马昆等,人民军医,9787509130933。
2、*张聿青医案,张乃修,人卫,9787117076142。
2、*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陈明,学苑,9787507710595。
3、*皕一选方治验实录(上),陶御风等(同伤寒论部分)
【温病学部分】
一、古代著作
1、温疫论,吴有性,人卫,9787117086622。
2、温热论·湿热论,叶桂、薛雪,人卫,9787117086615。
3、*温热经纬,王孟英,人卫,9787117067218。
4、*温热条辨,吴鞠通,人卫,9787117067201。
5、伤寒温疫条辨(市面缺货)
6、*时病论,雷丰,人卫,9787117086776。(缺货则:中国中医药,9787513203487。)
7、六因条辨,陆廷珍,人卫,9787117095785。
8、*三订通俗伤寒论,俞根初,中医古籍,9787801740427。
9、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王孟英,中国中医药,9787802315129。
二、现代著作
1、温病源流论,刘祖贻等,人民军医,9787509173244。
2、*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增订本),张文选,9787506788380。
3、*叶案发微,俞岳真,中国中医药,9787513220248。
4、*叶天士诊治大全(修订本),陈克正,中国中医药,9787513213974。
三、医案及其他著作
1、*临证指南医案(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苏礼等整理,9787117076159。
2、*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北京科学技术,9787530468265。
3、*温病名方验案说评,陈明,学苑,9787507717822。
4、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潘华信,江苏科学技术,9787553721958。
;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s/1VK_n1lUMUEGgGyWksHGsIw
?pwd=bex5 提取码: bex5Wyy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潘毅 111集 7040M|第9集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五).rmvb|第99集 病机(四).rmvb|第98集 病机(三).rmvb|第97集 病机(二).rmvb|第96集 病机(一).rmvb|第95集 发病(二).rmvb|第94集 发病(一).rmvb|第93集 病因(十二).rmvb|第92集 病因(十一).rmvb|第91集 病因(十).rmvb|第90集 病因(九).rmvb|第8集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四).rmvb|第89集 病因(八).rmvb|第88集 病因(七).rmvb
菜名:鳝鱼辣汤 类别:关节炎食谱 心调养食谱 气血双补食谱 工艺:煮 口味:辣味 食用:中餐|晚餐 口感:此汤中鳝鱼性温味甘。 主料:鳝鱼200克 烹饪方法 1. 锅中放入鸡汤,鳝鱼汤各1碗; 2. 烧开后放入鳝鱼丝、鸡丝、面筋条,加入酱油、醋、葱、姜、盐; 3. 烧好后倒入鸡蛋成花,加入水淀粉勾芡; 4. 开锅后盛入碗中,加上胡椒粉、味精、麻油即成。 健康提示 此汤菜常用于脏腑气血虚弱、心悸、乏力、头昏,以及关节、肌肉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症。
关节炎单方验方
一、单方
单方1:
【组成】鲜嫩桑枝30g。
【主治】湿痹。
【用法】 用白酒将桑技炒后再用水煎服。
【方解】因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治宜除湿通络。桑枝苦、平,人肝经,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等功效。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肌肤风痒。
单方2:
【组成】虎杖100g。
【主治】周痹。
【用法】将虎杖用高粱酒1斤浸泡7日,每日服小酒杯,孕妇忌服。
【方解】因气虚风寒湿邪侵入血脉肌体,症见周身疼痛,沉重,麻木,项背拘紧,治宜益气和营,祛风利湿。虎杖苦、平,有祛风,利湿,破瘀,通络等功效,治风湿筋骨疼痛。
单方3:
【组成】独活20g。
【主治】风痹。
【用法】用水煎服。
【访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
痛无定处。治宜祛风散寒利湿。独活辛、苦、温,人肾、膀胱经,有祛风,渗湿,散寒止痛等功效。
单方4:
【组成】淫羊霍250g。
【主治】肾痹。
【用法】将淫羊霍切细后,用白酒泡浸7天,适量服。
【方解】因房事过度伤肾,症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挛曲,腰痛遗精。治宜益肾祛邪。淫羊藿辛、甘、温,人肝肾经,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作用,治风湿痹痛,四肢不红,腰膝无力等。
单方5:
【组成】柳枝2g。
【主治】湿痹。
【用法】将柳枝研细加酌量茶叶,泡汤代茶饮。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重着,肌肤顽麻,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阴雨发作,治宜除湿,祛风逐寒。柳枝苦、寒,太阳明、厥阴经,有祛风利水,止痛消肿等功效。治风湿痹痛,气血凝滞等症。
单方6:
【组成】白芥子15g。
【主治】寒痹。
【用法】将白芥子、生姜同研细末贴于痛处。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更甚,得热痛减,治宜温经散寒。白芥子辛、温,人肺胃经,有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等功效,可治中风不语,四肢痹痛麻木,跌扑肿痛等症。
单方7:
【组成】木瓜根250g。
【主治】痛痹。
【用法】将木瓜根泡白酒服,1日3次,剂量适度。
【方解】因风寒湿侵入关节,经络症见关节肌肉疼痛不止,治宜祛风散寒。木瓜根酸、涩、温,入肝、脾经,有祛湿舒筋等功效治湿痹、痛痹。
单方8:
【组成】丝瓜络500g。
【主治】全身筋骨痛(筋痹)。
【用法】将丝瓜络用火炼焦,研细末,加红糖冲服,1次3g。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于筋,症见筋脉拘挛,关节疼痛等,治宜通经活络。丝瓜络甘、平,有通经络,清热化痰等功效。
单方9:
【组成】透骨草60g。
【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将新鲜透骨草捣烂成泥状敷于患处。
【方解】因风湿侵袭经络关节,症见关节疼痛,遇天气变化更剧,治宜祛风除湿。透骨草辛、温,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功效。可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验方
1.熄风通络汤
【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
秦艽10g,当归尾12g,蚕砂10g,豨莶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活络祛湿,熄风缓痛。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
【加减】有恶风寒、无汗、身痛等症者,加苏叶、防风;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者,加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者,加僵蚕、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热、关节肿胀热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气、自汗恶风者,加丹参、炙远志、黄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湖南省中医研究院欧阳清研究员(李宝顺.名医名方录.第一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1990:
318)。
2.泻下蠲痹汤
【组成】 猪苓6g,黄芩15g,广木香3g,厚朴15g,蜈蚣2条,黄柏6g,朴硝15g,山柰6g,小活血12g,大黄
15g,全蝎3g,藿香3g,生甘草3g。
【功效】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下。
【主治】痹证日久化热,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畅,色酱黄,苔黄,脉沉有力,形体壮实,用诸疏风散寒、燥湿清热之方无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伍炳彩教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44)
3.通痹灵方
【组成】桂枝10g,麻黄10g,白芍15g,防风15g,制川乌12g,知母12g,白术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制马钱子0.6g,蕲蛇10g,全蝎6g,川断20g,黄精15g。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及补肝肾。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及颈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陈纪藩(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75)
4.乌蛇祛湿汤
【组成】破故纸5g,巴戟天5g,乌蛇肉6g,川桂枝2.4g,伸筋草10g,地龙肉6g。酒当归6g,嫩桑技15g,酒
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节菖蒲5g,桑螵蛸6g,生银杏10枚(连皮打),炙甘草5g,虎骨胶3g(另烊兑服现多用狗骨代替)。
【功效】散风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周身关节肿痛,发热,十指及肘部拘挛不伸,于阴雨时发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间遗尿,苔白腻,脉沉滑。
【来源】施今墨(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53)
5.通痹汤
【组成】苍术10g,漏芦10g,鸡血藤10g,矮地茶10g,汉防已10g,寻骨风10g。
【功效】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主治】风湿之邪所致之关节疼痛。
【加减】热痹加黄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热,口苦口渴,便结尿黄者,加金银花、连翘、石膏;风寒湿痹加独活、防风、桂枝、姜黄;下肢疼痛加牛膝。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张海青副教授(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451)
6.祛痹汤
【组成】桂枝3g,赤芍12g,威灵仙12g,忍冬藤15g,络石藤15g,生苡仁15g,乌梢蛇9g,泽兰叶12g,陈
皮4.5g,川牛膝9g,红花4.5g。
【功效】祛风清热,化湿通络。
【主治】风湿热。症见膝关节灼热肿胀,疼痛酸楚,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细弦。
【用法】水煎服。
【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黄文东教授(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1:111)。
7.疏风养血通络汤
【组成】秦艽15g,羌独活各10g,白芷10g,防风10g,生熟地各20g,川芎10g,白僵蚕10g,地龙15g,生
石膏50g,黄芩15g,甘草7.5g。
【功效】祛风清热,养血通络。
【主治】风痹,身痛走窜不定,或肉抽瘈;中风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而兼头痛、颈强,咽干口燥,恶风自汗脉滑或弦数,属血虚内热、风邪外袭者。
【加减】风邪不重减二活;内热不重去石膏;腑气不通加生大黄、瓜蒌;痰湿重者加半夏、苍术、胆星;气虚加黄芪;抽搐瘈疭加全蝎、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来源】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56)
8.木耳舒筋散
【组成】黑木耳120g(放置砂锅内,慢火焙干,切勿焙焦),川续断10g,炒杜仲10g,川牛膝10g,木瓜10g,桂枝9g,羌活9g,制乳香6g,附子6g,透骨草6g,苍术6g,公丁香6g,母丁香6g,党参6g。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和营卫,除风寒湿痹,解挛缩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或产后血虚,营卫失和,风寒湿邪侵袭,痹阻脉络所致的肢体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挛缩抽风,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上药共焙干后,与黑木耳研极细末。注意:木耳冷却两小时就得辗轧,时间稍长,即回潮不易轧细。每服6克,1日2~3次,酒少许为引,白水送下。不饮酒者,也可不用酒。
【来源】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原明忠主任医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688)。
9.热痹汤Ⅱ号
【组成】当归12~15g,黄条9g,连翘12g,生甘草12~15g,生苡仁24g,防风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2~
15g。
【功效】祛风宣湿,化痰消瘀。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强硬变形,张口不利,或伴四肢关节肿痛,舌苔淡薄微腻,脉象弦细涩。
【加减】寒邪偏盛加用川乌、草乌等大辛大热之品以祛内在之汉寒病冷;热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凉乏味以清络中之热;风胜游走合用白企、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肢体肿而且胀者加人积壳、川朴等理气宣痹;久痹正虚者加人归蔑或地黄之类以补气血、养肝肾。此外,还应根据病变部位配合引经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黄;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钻地风;周身关节疼痛入千年 健、伸筋草、络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服2次,首剂煎煮时间不少于45分钟。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汪履秋教授(中国中医药报.1991,7:26)。
10.痹痛宁
【组成】鹿角霜12g,制附子10g,桂枝10g,细辛5g,羌活10g,独活10g,防己15g,生黄芪30g,当归15g,
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生效仁30g,广地龙10g,蜈蚣3条,乌蛇肉10g,生甘草12g。
【功效】祛风胜湿,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通痹止痛,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主治】肢体肌肉关节冷痛,关节肿胀或变形,屈伸 不利,腰膝酸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为1个疗程。可根据具体病情,服2~6个疗程。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州主任医师(李宝顺.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5)。
11 鸡血藤汤
【组成】鸡血藤30g,秦艽30g,炒桑枝30g,海风藤30g,络石藤30g,伸筋草30g,丝瓜络15g,忍冬胶30g,
甘草5g。
【功效】养血祛风,除湿宣痹,通络止痛。
【主治】血虚风湿,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筋脉挛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筋脉损伤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陈恒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07)。
12.中虚痹证汤
【组成】黄芪、威灵仙、寻骨风各30g,桂枝3~9g,白芍,防已,山药各15g,元胡20g,伸筋草12g,细辛6~9g,大枣7枚,生姜、炙甘草各6g。
【功效】补虚温中,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应用西药致胃气明显受损,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纳诸种西药而痹痛依然如故者。
【加减】血虚,加当归10g;寒痛,加制川、草乌各6g,熟附片10g,麻黄8g;热痛,加秦艽15g,忍冬藤、地龙、石膏各30g;湿重,加苡仁15g,苍白术各10g;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加千年健、老鹳草、豨莶草各30g;顽痹加全蝎、僵蚕10g,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1疗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7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茂才
下一篇: 程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