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重新认识传染病

医案日记 2023-06-15 00:47:19

重新认识传染病

在当今人类生活中,传染病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是一个与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影响社会稳定乃至人类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

传染病不受国界限制,其传播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对人类生命的威胁也远远超过了战争。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全球每小时有1500人死于传染性疾病,而且主要死于艾滋病、疟疾、麻疹、肺炎、结核病、痢疾和其他胃肠道疾病等六种传染病。由于传染病的流行,政府的作用及其在公众中的威信受到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的心理也受到严重的伤害。

据估计,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有5000多种,细菌3万种。它们中有许多可以复制、变异十几亿次,人类研究的速度显然跟不上它们的变化。如果考虑人为的因素,这种威胁会扩大成百上千倍。在影响传染病流行的众多因素中,以下几个方面最为突出:

一、全球化。国际社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互依赖。统计数字表明,每年乘飞机进行跨国旅行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亿人次。在过去的20年里,国际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间的贸易活动,特别是农产品贸易使动物的疾病有可能国际化,这些疾病随后又跨越物种而感染人类。

二、现代医学的进步。医学的进步曾使人们对战胜一些严重的传染病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在1978年达到了顶点。一些传染病也确实在某些国家绝迹。但医学的进步在消除某些传染病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抗生素在治疗中的滥用形成了一个对病原体进行“自然淘汰”的过程。其结果是产生了一批难以对付的耐药菌株。这些具有“超级基因”的菌株,具有更强的毒性和传染性。另外,侵入性的医疗操作使人类更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医源性感染或医院内感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现代医学使许多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生命延长,这些人也是最易感染的。

三、城市化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栖息地的扩展使许多生命形式的正常生存遭到了破坏,也使人类接触到一些本身不能够耐受的病原和物质。城市化已经使海洋成了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地。流行病学家警告,被污水、化肥和其他工业污染物污染的有毒海藻中有不计其数的病毒和细菌,它们的结合、变异会滋生毒性更强、能够抵抗抗生素的新菌株。这些菌株会随着海上交通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环境因素。全球变暖会使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疟疾、昏睡病、登革热、黄热病和其他的虫媒传染病。气候变化与疾病暴发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表明,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已经发生了这样的事件。气候影响疾病发生的另外一个途径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破坏卫生设施,中断通讯,使病人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影响卫生机构发挥作用。人群聚集的临时住所就像一颗“流行病定时炸弹”随时会引发疾病的传播。灾害过后疫病流行的例子在全世界屡见不鲜。

五、社会与行为方式的变化。社会与行为方式的变化对疾病的流行有巨大的影响。艾滋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人类创造的小环境,如供暖系统、使用冷却水装置的通风系统也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军团病的传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传染病就一直与我们为伴。当我们重视它时,就能够对它加以控制;当我们忽视它时,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对于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能忘记!

什么是消化性溃疡?原因是什么?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又称溃疡病,本病是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关系,所以称为消化性溃疡,由于溃疡主要在胃与十二指肠,故又称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其年发病率为1.1 9/5~3.3%,患病率为1.7%~4.7%,人群中约有1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20~50岁之间最为常见。消化性溃疡不会引起死亡,但其并发症(主要为出血、溃疡病穿孔)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2.5%~8.0%的病死率,其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给社会、家庭也带来沉重的经济、心身负担。
[症状](1)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的最主要症状。
消化性溃疡的上腹部疼痛可表现为钝痛、烧灼样痛、胀痛或剧痛,但也可仅为饥饿样不适感,随病变的轻重和个体对疼痛的耐受性不同而有所差异。消化性溃疡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胃溃疡上腹部疼痛多于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下次餐前自行消失;十二指肠溃疡上腹部疼痛约在餐后2~4小时发作,进餐后缓解。疼痛的持续时间大多为1~2小时,少数病人可持续3~4小时。
(2)泛酸泛酸是消化性溃疡的一般症状,可有可无,泛酸是因胃酸分泌增加所引起的,故往往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一个症状。如胃食管返流病常有泛酸症状,主要是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减退,再加上胃内张力增加时,胃酸就通过贲门返流至食管,明显时可直达口腔,患者就有泛酸感。又如食管裂孔疝患者,由于横膈膜的食管裂孔增大,部分胃组织(往往是胃底)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进入纵隔,此时会影响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张力,发生胃食管返流,也可发生泛酸。此外,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由于胃轻瘫,胃排空缓慢,有时也会出现胃内容物向食管返流,发生泛酸。故泛酸不一定是消化性溃疡,应进一步分析是否由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引起。消化性溃疡病人,也不一定有泛酸,特别是胃溃疡病人,往往无泛酸症状。
(3)其他症状部分消化性溃疡病人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或伴上腹部胀满、厌食、嗳气、呕吐、恶心、身体困倦等症状,一般多见于胃溃疡。但是,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部分原因可能与伴随的慢性胃炎有关。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因影响进食和消化而出现体重减轻,个别病人可因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导致贫血。
[病因]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较复杂,迄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以下因素。
(1)消化学说消化学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把胃液量的增多、胃酸度的增高和胃蛋白酶量的增多放在第一位。认为这种胃液消化能力的增加,是溃疡病发生的基本因素。所以以前把本病称为“消化性溃疡”。此即传统观念认为的“无酸无疡”学说。
但是溃疡病患者并非都是胃酸增多,有的患者胃酸正常甚至还缺乏。而一些胃酸很高的人,并不一定发生溃疡。所以消化学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亦不能阐明与本病发生有关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2)皮层内脏学说临床上常可见到因精神情绪因素使溃疡病发生或加重的病例。皮层内脏学说的创始人贝柯夫认为,大脑皮层机能状态的紊乱是溃疡病发生过程的主导因素。大脑皮层活动障碍,使皮层与皮层下部的正常关系失调,导致交感神经受抑制,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而形成溃疡。
(3)创伤学说有人认为胃和十二指肠原发性损伤是溃疡形成的原因。这些损伤的因素有机械性、温热性、化学性的刺激,如食物过硬、过干,或过烫、过热、过辣,或化学药物如一些西药对胃的刺激等,这些刺激使胃黏膜损伤,成为“自体消化”的起点,继而发展为溃疡。
这一学说阐述了引起溃疡病的外因,不足之处是没有重视内因在溃疡病发病中的作用。应该说,那些创伤因素,仅仅是外因,只有通过一定的内因才能引起溃疡病。
(4)炎症学说研究发现,100%的溃疡同时见到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炎性病变,而且这种病变发生在溃疡形成之前。因此有学者认为,胃炎是形成溃疡的第一阶段,继之才会发生典型的溃疡。
(5)感染学说自从1983年人们重新认识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起了一个根本性变化。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可见消化性溃疡应被认为是一种传染病,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消化性溃疡可能得到根治。
(6)植物神经不平衡学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与溃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这一学说根本的缺点是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估计不足,仅孤立地强调从植物神经系统对本病的作用,脱离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影响,显然是片面的。
总而言之,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并非一种,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溃疡是否形成,则取决于促成溃疡的因素和抵抗溃疡的因素相互斗争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每个病人具体的致病因素均有个体差异,有的胃酸分泌过高,有的有明显的遗传因素,有的则与胆汁返流或神经因素有关,也有的因服用药物所致。
[检查]消化性溃疡患者需要检查以下几个方面:
(1)上消化道钡剂造影该项检查是诊断溃疡病的重要方法,绝大多数的溃疡病通过这项检查都可以得到确诊。钡剂造影时,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凹陷,被咽下的钡剂填充,这个填充部位叫龛影,只要发现了龛影,就说明有溃疡存在。检查中,不仅可以确定溃疡病的存在,还可以显示溃疡的部位、大小、有无合并症等。
但是当溃疡病合并出血时,医生就不会采用钡剂造影检查了。
(2)胃镜检查胃镜不仅可以观察到某些钡剂造影不能显现的表浅的或扁平的溃疡,还能了解当时的溃疡是处于活动期(用字母“A”表示),还是愈合期(用字母“H”表示)或瘢痕期(用字母“S”表示),并能在直视下采取标本做病理检查。这对于溃疡病的诊断,特别是良性或恶性溃疡的鉴别有很大意义。
(3)胃液分析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多增高;胃溃疡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如果胃溃疡病人高峰排酸明显降低,则胃溃疡有癌变的可能。所以,胃液分析对于了解胃溃疡癌变有一定意义。
(4)幽门螺杆菌检测每一位消化性溃疡患者都应该做此项检查。
[治疗](1)消化性溃疡患者应了解本病的基本知识、发病诱因及规律,增强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避免发病与复发诱因。大多数轻症患者可在门诊治疗,发作或活动期及症状较重或有并发症需休息或住院治疗。
(2)饮食有规律。进食忌太快,避免过饱过饥,避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大的食物如香料、浓茶、咖啡等。急性活动期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给流质或软食,进食次数不必过多,一般患者及症状缓解后可从软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3)戒烟、戒酒。饮酒能促进胃酸分泌和破坏胃黏膜屏障,对溃疡不利。吸烟能延迟溃疡的愈合。烟叶中所含尼古丁能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促进胆汁返流的作用,长期吸烟还能加强迷走神经张力,促进胃酸分泌。
(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可分为中成药治法和中医外治法。中成药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包括足浴疗法、热熨疗法、穴敷疗法、按摩疗法、敷足疗法等。
(5)歼灭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持续存在是胃溃疡复发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病人首先应查清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有,必须加以根除。由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有多种,适用于不同的病人,所以不宜自行服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
(6)必须维持治疗。现在“无酸无溃疡”的观点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指导思想。经胃镜检查,确诊为不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进行正规抗溃疡病治疗4~8星期后,宜转入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适当提高胃内pH值,这是预防复发的最重要方法。维护治疗的用药剂量是正规治疗剂量的一半,例如,对处于溃疡活动期的患者,可先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短则6~12个月,长则5~6年,甚至更长。目前,多数医生采取短期维持治疗。也有人认为,更为经济、方便的形式是间歇维持治疗,即在正规抗溃疡病治疗4~8星期后,溃疡愈合后停药,出现复发时再自行服药治疗4~8星期。根据笔者的经验,消化性溃疡刚刚愈合后即采用间歇维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较高。由于消化性溃疡经常复发,不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且有小部分病人可能因溃疡多次复发而导致溃疡恶变,得不偿失。因此,消化性溃疡病人在溃疡愈合后宜采用短期维持治疗,而在此后则建议采用间歇维持治疗,即出现症状时自行服药4~8星期,症状消失后停药。消化性溃疡是多发病、慢性病,易反复发作,因而治愈消化性溃疡需要一个较为艰难持久的历程,患者除了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积极治疗外,还应做好自我保健。
(7)在护理方面,如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方可下床活动。出现大量黑便或吐血、便血者,应及时住院治疗,以防不测。治疗虚寒性胃疼的内服汤药宜温服,并应在疼痛发作前服药,郁热或虚热性胃痛,内服汤药则宜稍凉服用,如伴呕吐者,可将汤药改作多次分服。
[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着重要关联,要预防它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纠正和改变自己不良的嗜好如酗酒、嗜烟、滥用药物等。如果我们能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注意科学合理安排饮食,避免精神紧张,那么自己的健康就有了相当的保障。
(2)生活有规律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要有一定规律,不可过分疲劳,劳累过度不但会影响食物的消化,还会妨碍溃疡的愈合。一定要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溃疡病发作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溃疡病人一定要注意气候的变化,根据节气冷暖,及时添减衣被。
(3)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对溃疡影响很大。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过分忧虑对大脑皮层产生不良的刺激,使得丘脑下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或丧失,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溃疡的愈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是治愈消化性溃疡的关键。
(4)饮食有规律保证营养的供给,避免刺激性食物,供给适量的脂肪及膳食纤维。在溃疡病急性活动期饮食温度要适宜,勿过烫过冷,以防刺激溃疡面。

幼儿园如何做到保教合一?

根据《纲要》要求,我们需要重点探索幼儿园保育与教学的关系,以确保保教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努力实现保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这成为我们幼儿园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幼儿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做到“保教合一”,首先要目标合一。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和保育员共同承担并完成。教师、保育员应主动配合,既重视教育中的保育工作,又抓住保育中的教育契机,为同一目标而努力。 其次,要观念合一。首先要确立教师和保育员同是保教工作者,虽岗位不同、分工不同,但应具有相同的教育观念。幼儿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保育工作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保育员的角色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侧重“卫生消毒”变为侧重“配班参教”;对幼儿由表面安抚到关注内在需求;由侧重“保”到注重“育”。所有这些变化都要求保育员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及角色。保育员也要熟悉并掌握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相关理论,了解当前的各种幼儿教育思想。此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组织和管理才能,能管理和组织好班级活动,有效进行集体教育。掌握幼儿卫生保健理论,懂得营养学和常见病,传染病和外伤的简易处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努力研究保育工作规律,探索科学的保育手段、方法,确保保育工作的优质高效。教师和保育员都应牢记在任何活动中都要贯彻“保教合一”的意识,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彼此之间密切协作,保持沟通,促使幼儿园“保教合一”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序。 再次,幼儿园应加快保育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保育工作水平。第一,调整队伍,优化队伍结构。我们认为,保育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占有重要地位,保育员队伍年轻、专业化是提高保育工作的首要条件。但在传统的保育观念中,保育员给人家的印象就是打扫卫生、整理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呼唤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曾经有一度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越是负责任的保育员,包办代替越多,保育员观念不转变甚至会制肘教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一位园长的话说得很形象:“要想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保育员的素质跟不上就等于瘸了一条腿。”幼儿园应重视保育工作,积极向社会进行招聘,欢迎年轻力壮、有文化的同志充实到保育员队伍中。通过增加经费投入、引进竞争机制、实行考核未尾淘汰制、协调互补等手段,优化保育队伍,使之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形成了一股不断要求上进的良好的竞争风气。第二,要建设一支好的保育队伍,必须加强对保育人员的培训。构建培训辅导网络,以上岗、晋级、继续教育等分层培训方式帮助保育员练就基本功,提高保育技能,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幼儿园要以园本自培、外出学习、结对带教、保育研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保育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幼儿园是实施保育与教育的机构,要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必须做到保教结合,寓教于保,以保促教。实行“三教轮保”模式已成为各个幼儿园未来发展的趋势。

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详细资料大全

DDT又叫滴滴涕,二二三,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化学式(ClC 6 H 4 ) 2 CH(CCl 3 ),是有机氯类杀虫剂。中文名称从英文缩写DDT而来,为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是有效的杀虫剂。为20世纪上半叶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由于其对环境污染过于严重,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禁止使用。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宣布,重新启用DDT用于控制蚊子的繁殖以及预防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在世界范围的卷土重来。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4,4'-二氯二苯三氯乙烷 (滴滴涕)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

基本介绍中文名 :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英文名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别称 :滴滴涕 化学式 :(ClC6H4)2CH(CCl3) 分子量 :354.49 CAS登录号 :50-29-3? 水溶性 :1.2 ?g·l?1 (20?℃) 密度 :1.55 外观 :白色晶体 套用 :杀虫剂 安全性描述 :有毒,危害环境 研究历史,理化常数,侵入途径,中毒症状,毒性,慢性毒性,致病,致癌,致畸,致突变,代谢降解,残留蓄积,迁移转化,应急处理,DDT 引发的争论,DDT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禁用还是使用 DDT,如何评价 DDT,研究历史DDT是由欧特马-勤德勒于1874年首次合成,但是这种化合物具有杀虫剂效果的特性却是1939年才被瑞士化学家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发掘出来的。该产品几乎对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DT的使用范围迅速得到了扩大,而且在疟疾、痢疾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大显身手,救治了很多生命,而且还带来了农作物的增产。 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甚至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也检测出DDT,鸟类体内含DDT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级的食肉鸟,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几乎因此而灭绝(生物放大)。 1962年,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是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的主要原因。因此从70年代后滴滴涕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滴滴涕还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催生婆。DDT的有毒人造有机物是一种易溶于人体脂肪,并能在其中长期积累的污染物。DDT已被证实会扰乱生物的荷尔蒙分泌,2001年的《流行病学》杂志提到,科学家通过抽查24名16到28岁墨西哥男子的血样,首次证实了人体内DDT水平升高会导致 *** 数目减少。除此以外,新生儿的早产和初生时体重的增加也和DDT有某种联系,已有的医学研究还表明了它对人类的肝脏功能和形态有影响,并有明显的致癌性能。 由于具有较低的急毒性和较长的持久性,也降低了有机氯杀虫剂的使用次数。然而,却也因此使此类的杀虫剂具有较长的持久性,长期累积下来,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 针对产生的毒性而言,ddt杀虫剂具有肝毒性,会引起肝肿大的肝中心小叶坏死,同时活化微粒体单氧脢(酶)(microsomal monooxygenases),亦会改变免疫功能,降低抗体的产生,和抑制脾、胸腺、淋巴结中胚胎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的速率。 ddt产生其他毒性对小鼠或其他动物均无致癌性,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短期致突变性试验中,亦呈阴性反应,此点特性,获得许多国际组织的肯定。然而却由于ddt的累积性和持久性形成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潜在的危害,遭到禁用。 这个DDT是杀虫剂(二氯二苯三氯乙烷),用途很广泛。 DDT最先是在1874年被分离出来,但是直到1939年才由瑞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Paul Muller重新认识到其对昆虫是一种有效的神经性毒剂。 DD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量地以喷雾方式用于对抗黄热病、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虫媒传染病。例如在印度,DDT使疟疾病例在10年内从7500万例减少到500万例。同时,对家畜和谷物喷DDT,也使其产量得到双倍增长。DDT在全球抗疟疾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用氯奎治疗传染源,以伯胺奎宁等药作预防,再加上喷洒DDT灭蚊,一度使全球疟疾的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到1962年,全球疟疾的发病己降到很低,为此,世界各国回响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都在当年的世界卫生日发行了世界联合抗疟疾邮票。这是最多国家以同一主题,同时发行的邮票。在该种邮票中,许多国家都采用DDT喷洒灭蚊的设计。 也就是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在其发表著作《寂静的春天》中高度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最终会在动物体内富集,例如在游隼、秃头鹰和鱼鹰这些鸟类中富集。由于氯化烃会干扰鸟类钙的代谢,致使其生殖功能紊乱,使蛋壳变薄,结果使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类接近灭绝。一些昆虫也会对DDT逐渐产生抗药性、 滴滴涕以对抗人类由于人口无节制增长而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基于此,许多国家立令禁止使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 由于在全世界禁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以及在1962年以后又放松了对疟疾的警惕,所以,疟疾很快就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卷土重来。今天,在开发中国家,特别是在非洲国家,每年大约有一亿多的疟疾新发病例,大约有100多万人死于疟疾,而且其中大多数是儿童。疟疾目前还是开发中国家最主要的病因与死因,这除了与疟原虫对氯奎宁等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外,也与还没有找到一种经济有效对环境危害又小能代替DDT的杀虫剂有关。基于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宣布,重新启用DDT用于控制蚊子的繁殖以及预防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在世界范围的卷土重来。 反应式理化常数国标编号:61876 CAS号:50-29-3 中文名称:滴滴涕(DDT) 英文名称:2,2-bis(4-Chlorophenyl)-1,1,1-trichloroethane 别名:2,2-双(4-氯苯基)-1,1,1-三氯乙烷(即p,p'-DDT); 主要异构体及同系物:o,p'-DDT;p,p'-DDE;p,p'-DDD 分子式:C14 H9 Cl5外观与性状:DDT化合物所有异构体都是白色结晶状固体或淡黄色粉末,无味,几乎无臭 分子量:354.5 蒸汽压:2.53×10-8 kPa/20℃ 闪点:72~77℃ 熔点:108~109℃ 沸点:260℃ 溶解性:DDT在水中极不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如下(g/100mL):苯为106,环已酮为100,氯仿为96,石油溶剂为4-10,乙醇为1.5 密度:1.55(25℃ ) 稳定性:DDT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分解。对酸稳定,强碱及含铁溶液易促进其分解。当温度高于熔点时,特别是有催化剂或光的情况下,p,p'-DDT经脱氯化氢可形成DDE。 危险标记:14(有毒品) 主要用途:用作农用杀虫剂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中毒症状轻度中毒可出现头痛、头晕、无力、出汗、失眠、恶心、呕吐,偶有手及手指肌肉抽动震颤等症状。重度中毒常伴发高烧、多汗、呕吐、腹泻;神经系统兴奋,上、下肢和面部肌肉呈强直性抽搐,并有癫痫样抽搐、惊厥发作;出现呼吸障碍、呼吸困难、紫绀、有时有肺水肿,甚至呼吸衰竭;对肝肾脏器损害,使肝肿大,肝功能改变;少尿、无尿、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等;对皮肤 *** 可发生红肿、灼烧感、瘙痒,还可有皮炎发生,如溅入眼内,可使眼暂性失明。DDT一般毒性与六六六相同,属神经及实质脏器毒物,对人和大多数其它生物体具有中等强度的急性毒性。它能经皮肤吸收,是接触中毒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在常压时即使在12℃以下,也有一定的蒸发,所以吸入DDT蒸气亦能引起中毒。毒性

慢性毒性

人群慢性中毒症状有食欲不振,上腹及右肋部疼痛,并有头痛、头晕、肌肉无力,疲乏,失眠、视力及语言障碍、震颤、贫血、四肢深反射减弱等。有肝肾损害、皮肤病变、心脏有心律不齐、心音弱、窦性心动过缓、束支传导阻滞及心肌损害等。致病

致癌

11~20mg/kg.d,小鼠经口,2年,肝肿瘤危险性提高4.4倍 0.16~0.31mg/kg.d,小鼠经口,2代,雄性肝肿瘤危险性增加2倍,雌性中未变。用DDT、DDE和DDD在小鼠中(在大鼠中也有可能)诱发出了肝肿瘤,但是关于这些肿瘤的意义尚存在着不同意见。根据资料,还没有证据确证DDT对人类有致癌作用。Laws等(1967年)在一个DDT生产厂调查的大量接触DDT的35名工人,未发现有任何癌症和血液病。在工厂开办的19年中,工作人员从111名增至135名,未见1例癌症患者。美国从1942年开始大量使用DDT,根据其对肝及肝胆管癌总死亡率的结果,有明显下降趋势,从1930年的8.8降至1944年的8.4,至1972年为5.6(均按10万人为基数计数)。说明在使用DDT的数十年内也没有证据说明肝癌有所增长。

致畸

在DDT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对小鼠大鼠和狗的研究未显示有任何致畸作用。

致突变

现己有充分的证据证明,DDT在经和不经代谢激活的细菌系统中没有致突变作用,从哺乳动物实验系统(体内和体外)所得的证据尚无肯定的结论。并于DDT对人类的致突变性的意义亦尚不明确。代谢降解DDT在人体内的降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脱去氯化氢生成DDE。在人体内DDT转化成DDE相对较为缓慢,3年间转化成DDE的DDT还不到20%。从1964年对美国国民体内脂肪中贮存的DDT调查表明,DDT总量平均为10mg/kg,其中约70%为DDE,DDE从体内排放尤为缓慢,生物半减期约需8年。DDT还可以通过一级还原作用生成DDD,同时被转化成更易溶解于水的DDA而使其消除,它的生物半衰期只需约1年。 环境中的DDT或经受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生物学和环境的降解变化,主要反应是脱去氯化氢生成DDE。DDE对昆虫和高等动物的毒性较低,几乎不为生物和环境所降解因而DDE是贮存在组织中的主要残留物。 在生物系统中DDT也可被还原脱氯而生成DDD,DDD不如DDT或DDE稳定,而且是动物和环境中降解途径的第一步。DDD脱去氯化氢,生成DDMU[化学名称:2,2-双-(对氯苯基)-1-氯乙烯],再还原成DDMS[化学名称:2,2-双-(对氯苯基)-1-氯乙烷],再脱去氯化氢而生成DDNU[化学名称:2,2-双-(对氯苯基)-乙烷],最终氧化DDA[化学名称:双-(对氯苯基)乙酸]。此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比DDT大,而且是高等动物和人体摄入及贮存的DDT的最终排泄产物。在环境中,DDT残物可被转化成,对-二氯二苯甲酮。 DDT也可被微粒氧化酶进行较小程度的降解,在α-H位置上发生反应,生成开乐散。科学家已发现一个新的厌氧降解途径,尤其是在污泥中可被细菌转化成DDCN[化学名称:双-(对氯苯基)乙腈]。 DDT在土壤环境中消失缓慢,一般情况下,约需10年。 研究结果证明DDT在类似高空大气层实验室条件下,可降解成二氧化碳和盐酸。残留蓄积DDT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用药6个月后的农田里,仍可检测到DDT的蒸发。DDT污染遍及世界各地。从漂移1000公里以远的灰尘以从南极溶化的雪水中仍可检测到微量的DDT。一般情况下,非农业区空气中的DDT的浓度范围为小于1~2.36×10-6 ng/m3 ,农业居民区其浓度范围为1~22×10-6 ng/m3 ,在开展灭蚊喷雾的居民内DDT的浓度更高,据记录高达8.5×10-3 mg/m3 。 在农业区和边远的非农业区内,雨水中DDT的浓度往往都在同一数量级内(1.8×10-5 ~6.6×10-5 mg/L)。这表明该种化合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是相当均匀的。地表水中DDT的浓度与雨水 和土壤中DDT含量水平有关。美国在1960年饮用水中检测出的最高浓度达0.02mg/L。 在未施撒DDT的土壤中发现的DDT浓度为0.10~0.90mg/kg,只比施撒DDT10年或10年以上的耕地土壤中的浓度(0.75~2.03mg/kg)稍低。大部分DDT存在于地表层2.5cm深的土壤内。 DDT极易在人体和动物体的脂肪中蓄积,反复给药后,DDT在脂肪组织中的蓄积最初很大,以后逐渐有所减慢,一直达到一种稳定的浓度。像大多数动物一样,人可以将DDT转变成DDE。DDE比其母体化合物更易蓄积。 据大多数报告,不同国家的普通人群血中总DDT含量范围为0.01~0.07mg/L,最高平均值为0.136mg/L。人乳中DDT含量通常为0.01~0.10mg/L。如将DDT的含量与其代谢物(特别是DDE)的含量相加,大约比上述含量高1倍左右。DDA在普通人群尿中平均含量为0.014mg/L左右。一般情况下职业接触使DDT和总DDT在脂肪中的平均蓄积浓度分别达到50~175mg/kg与100~300mg/kg。 鱼、贝类对DDT有很强的富集作用。例如牡蛎能将其体内的DDT含量提高到周围海水水体中含量的7万倍。 人体中DDT的含量随着其食物来源、工作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DDT是脂溶很强的有机化合物,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人体各器官内DDT的残留量与该器官的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迁移转化DDT在环境中的转化途径包括光解转化、生物转化、土壤转化等。在生物转化中除哺乳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外,还有鸟类、昆虫类、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的转化途径,至今已将近有20种转化物质(包括哺乳动物的代谢产物在内)作了鉴定,但许多其它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仍不清楚。除主要产物如DDE和DDD外,这些转化产物的毒理学特性几乎一无所知。 对DDT及其同系物在整个环境中的循环及转归问题的认识,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烟气。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应急处理当发现DDT中毒者时,可采取下述急救措施: 急性中毒者必须先去毒物,口服中毒的应立即催吐,用2%碳酸氢钠液、水或0.5%药用炭悬液洗胃。洗胃后用硫酸钠、硫酸镁泻药导泻,不能用油性泻药,以避免药物吸收。吸入性中毒或皮肤、眼睛沾染的,应迅速使患者离开现场,吸入新鲜空气,皮肤用肥皂水或苏打水清洗,并涂上氢化可的松软膏,眼睛用清水或2%苏打水冲洗,并点滴盐酸普鲁卡因眼药水止痛。 对惊厥症状套用10%水合氯醛15~20mL *** ,也可用副醛3~5ml肌注,同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葡萄糖液20~40mL内静脉缓注,以补充血钙减少,每4至6小时1次,直到惊厥停止时停用。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补充缺水加强营养,用复合维生素B类药物保护肝脏,食用高蛋白饮食等。 DDT属中等强度毒性的化学品,能多途径进入人体而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在生产贮运和使用DDT时,必须采取相应的予防措施,防止经操作人员的口、呼吸道和皮肤接触而危害作业者健康。为避免在运输过程中DDT对环境和运输工具的污染,杜绝中毒事件的发生,各国 *** 海事组织建议,DDT属有毒、有害物质,需包装贮藏,有毒害品标记;不能与粮食等食品混装,而应该分别装运;对装载过DDT的运输工具必须去除DDT的沾污。 由于DDT的高残留性和对环境乃至生态系的潜在危害,我国、日本及欧美许多国家,已相继禁止秤和使用或规定严密的使用规程,DDT的污染源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中和生物体内的DDT残留量何时能够彻底清除是难以估计的。甚至由于尚未找到适当的代用品,有些意见以为热带地区防治传播疟疾的蚊子,今后还需要继续使用DDT。因而对DDT造成的环境问题保持警惕是应该的。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扬尘,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转移到安全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生产操作或农业使用时,必须佩戴防毒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菸、进食入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工作服不要带到非作业场所,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误服者,饮适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DDT 引发的争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DDT 的 很多优点和缺点大家已有共识,例如 DDT 的杀虫谱 广、制作简单、价格便宜、药效强劲持久,同时难以 降解、能生物富集、能长途迁移以及对野生动物特别 是鸟类和鱼类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有诸多危害等。虽然一些争议已经盖棺定论,但是目 前仍然还有不少的争议。 目前争论较多的问题有 3 个:①关于 DDT 对人类 健康的影响;②禁用还是使用 DDT;③应该如何看待 DDT。

DDT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虽然 DDT 影响野生动物的证据确凿,但是 DDT 危害人类健康的证据并不充分。DDTs 进入人体的主要 通道:普通人是通过食物,职业暴露是通过吸入和真 皮接触,胎儿和婴儿可以通过胎盘和母乳。 DDT 和 DDE 容易溶解在脂质中,它们在人类脂肪组织(约 65% 的脂肪)的浓度高于在母乳(2.5% ~ 4% 的脂肪)中 的浓度,在母乳中的浓度又高于在血液或 *** (1% 的 脂肪)中的浓度[9]。墨西哥 40 个 DDT 喷洒者人体脂 肪中的总 DDT 浓度的平均值是 104.48 mg/kg,但是, DDT 对人来讲似乎是安全的。DDT 已经使用了 60 多年但却很少有急性中毒的,即便剂量高达 285 mg/kg 也只是导致呕吐而不会致死。世界卫生组织(WHO) 和美国医药学会认为 DDT 的致癌性尚缺乏充分的证 据,有待进一步研究。美国环保署(EPA)也认为,DDT 对人的致癌性证据还不充足,但对动物的致癌性的证据 是充足的;DDE 对人致癌性是有争议的,但对动物的 致癌性的证据是充分的;而 DDD 对人的致癌性的证据 还没有发现,但对动物的致癌性的证据是充分的[11]。 虽然很多研究表明 DDT 可能会影响人的神经行 为、生殖健康、癌症、婴幼儿发育、免疫和 DNA 损伤 等,但是相反的结论也很多,DDT 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证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调查。 学者Snedeker认为虽然一些早期的研究认为乳腺癌风险与脂肪或血液中的 DDTs 有显著的正相关,但是最近的大部分病例(对照 研究)并不支持这种联系。虽然禁用 DDT 主要是从生 态学的角度考虑而不是对人体的毒性,但是随后的研 究还是表明 DDT 对人体特别是婴幼儿可能有一定的 不良影响。学者Beard认为虽然 DDT 接触可能对许多 疾病有潜在的联系,但是证据并不是太充分,这主要 是因为方法方面的问题导致许多研究的结果不可信。 Snedeker也认为分析方法、对照人群和食物要素等 诸多差异导致研究结果可靠性差。这也说明 DDT 威胁 人类健康的争议还将继续,而且有可能持续到 2020 年 之后。 总的来说,DDT 危害人类健康的证据虽然还存在 很多争议,但是由于 DDT 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 4 个属性(持久性、生物富集性、跳跃性和毒性),而且 历史用量多达 200 万 t 以上,虽然禁用已 40 多年 仍然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目前仍然可以通过食物链 在人体中富集,因此 DDT 对人类的健康具有不容忽 视的可能的潜在的威胁。

禁用还是使用 DDT

1970 年之前这个问题就被激烈争论,之后 DDT 虽然被陆续禁用,但是很多国家还是将 DDT 用在农业 之外的领域。 例如中国虽然在 1982 年禁用了 DDT, 但是仍然将其用于应急病媒防治、三氯杀螨醇生产和 防污漆生产,直到 2009 年完全禁用,但仍然保留了紧 急情况下用于病媒防治的可能。《斯德哥尔摩公约》 努力将在地球上消除 DDT,但是由于对替代品拟除虫 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南非在 20 世纪末期禁用 DDT 后爆发了几次疟疾流行,迫使南非在 2000 年重新使用 DDT 来防治疟疾。与此情况类似的还有尚比亚、津 巴布韦等一些非洲国家。 一方面,环境学家要求全面 禁用 DDT;另一方面,疾病控制学家主张使用 DDT。 到底该不该使用 DDT 的争议又逐渐热了起来。特别是 2006 年 9 月 15 日, WHO 在禁用 DDT 30 多年后又重 新推荐广泛使用 DDT 来防治疟疾,这一事件更是引爆 了这个争论。斯德哥尔摩会议制定了 2020 年淘汰 DDT 的计画,但是,这个计画不一定会成功, DDT 被解禁的主要原因有 4 个:①面 对死亡,宁要污染。每年 5 亿多人感染疟疾,100 多 万人死亡,其中每天有 3 000 个孩子和婴儿死于疟疾 ……在确定的死亡与可能的伤害之中选择污染可能 带来的伤害;②DDT 防治疟疾效果好。DDT 防治疟 疾的关键因素并不是杀虫,而是作为一种趋避剂,能够将蚊子赶出房间而避免疟疾传播。 同时通常情况下 蚊子对 DDT 的抗药性不强;③DDT 替代品的无能为 力。DDT的替代品有很多,但是要么价格较贵难以让 非洲人民接受,要么药效不够持久作用不大,要么蚊 子很容易具有抗药性,总之目前还没有真正可以替代 DDT 的药品和措施;④使用方式的改变能够尽可能 防止 DDT 危害野生动物和人类。这也是 WHO 突出 强调的一点:采用正确的方式适时适当地使用 DDT 进 行室内滞留喷洒将不会对野生动物和人类产生伤害。 总的来说,这些基于 WHO 对 DDT 的态度:从来没 有放弃在需要使用 DDT 的地方使用 DDT 的努力。 2020 年淘汰 DDT 的计画是否成功,关键在替代 品或替代方案控制疟疾的有效性。疟疾问题非常复杂, 要想消除非常困难,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几次因为禁 用 DDT 和对特效药产生抗药性等造成疟疾的反复。 WHO 立场陈述:南非等国家禁用后疟疾爆发的历史 说明了在没有合适的替代品之前就禁用 DDT 是有一 定的风险的。因此目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在 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示范项目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即 便获得了较好的替代品或方案,也需要执行一段时间 检验效果如何。例如有些药品用一段时间蚊子就会产 生抗药性,而且在不同的地区抗药性可能还不一样。 例如南非使用了 60 多年 DDT 也没有发现 DDT 抗性, 而奈及利亚则使用了一年半就发现了对 DDT 有抗性 的蚊子。只剩下 9 年的时间,既要寻找替代品和方 案,又要检验替代品和方案的可靠性,2020 年淘汰 DDT 的计画成功的可能性不容乐观。

如何评价 DDT

虽然在 1962 年之后 DDT 从“神坛”上摔落下来,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指责和声讨,并被视为罪恶滔天的 恶魔,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将 DDT 视为救命的 良药。 在农药的历史上,DDT 是第一个 被人工合成的广谱而高效的有机杀虫剂。1939 年瑞士 化学家 Muller 首先发现 DDT 可以作为杀虫剂使 用,这标志着人们 2 000 余年来套用天然及无机药物 防治农业害虫的历史就此被改写。以 DDT 为首的有机 农药成为粮食增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每年减少的 损失约占世界粮食总量的 1/3。 其次,DDT 曾经有 效杀灭了二战战场上蚊、蝇、虱、蚤等害虫,遏制了 霍乱、斑疹和伤寒等疾病在欧洲的大流行,之后又在 全世界成功控制了疟疾和脑炎的传播,拯救了亿万人 的生命。 第三,DDT 间接揭开了现代环境运动的序幕。 1962 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描述了以 DDT 为首的农药对环境的危害。Carson 用生命书写的巨著不但促 使美国很快成立了农业环境组织并在 1970 年成立美 国环保署(EPA),还推动了整个世界对环境污染的重 视。DDT 的危害为人类的环境和健康敲响了警钟。 第 四,DDT 的使用已经 70 多年了,曾经对生态系统造 成严重的破坏。DDT 在地球上无处不在,而且还将长 期存在,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污染物之一。除了作 为有机氯农药的代表,DDT 还先后被列入持久性有机 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名单、内 分泌干扰物名单、持久性生物积累性有毒物质 (persistent bioaumulative and toxic,PBTs)名单和 各国的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等。 第五,也是最致命的, 被世界人民誉为“万能杀虫剂”的 DDT 使人类相信自 己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和改造地球,极大地促进了人 类欲望的加速膨胀,使人类越来越贪婪地向大自然索 取。DDT 在农业和卫生领域的巨大成功,在全球掀起 了研制有机合成农药以及其他人工合成化学品的热 潮。从此地球上的人工合成化学品迅速增加起来,其 中包括许多有毒的和未知毒性的化合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4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