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适应社会和大众的需求,于2001年6月正式向全世界医学教育界推荐“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该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初步合格的医生”。作为合格的医生,除了要有广博的人文、自然科学基础,以便将来可以厚积薄发,有所创新,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还要有深厚的医学科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与严谨的科学方法。就课程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方法、基础生物医学课程、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课程、临床医学和技能等几部分。并要求必须确保学生能接触病人,获得足够的临床知识及技能,具备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诊断处理、急诊处理及与病人交流的能力。我国有的医学院校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相较尚有一定差距,而中医院校在这个问题上则更加令人担忧。
一、中医本科医学教育社会需求的思考
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医学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也是“初步合格的医生”,所发的学位证书也赫然印着“医学学士”等,但由于是中医院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往往称其为“中医师”、“中医学学士”等。明确的讲,学校培养的是现代中医人才。现代中医与过去传统的中医应该说具有很大差别,首先,他们是现代正规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现代大学生所应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次,作为将来从事医学科学、生命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应拥有广博而扎实的人文、自然科学基础;其三,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中医人士亦要懂西医学。前两项通过学校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而第三项对于中医院校来讲则是一个难题。
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医院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所能比较,其所拥有的病房,大都是西医管理模式,仪器设备、检测手段也大多与西医有关,所以对中医院校学生的就业要求与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就有很大差别,要求其不仅会中医而且要懂西医,否则就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这种局面的形成同中医立法、国家政策有关,也同社会发展有关。笔者赞同中医要学习西医学知识和技能。建国以后几十年的经历,人们都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医界的专业人才,学习中西医两套是非常实用的;作为一所中医医院,有中西医两套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也是很有用的,因为两套医学各有长短,彼此能取长补短,将医疗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更快与更好。纵观中医院校办学40余年,历次教学改革,或调整培养方案,其实质都是要人学好两套、用好两套,而历来中医院校的最大问题是在两套医学的取舍上,顾此失彼。因为,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学制与学时亦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也是有限的,这在客观上就决定了一个人很难做到中西医两套都有很高的水平,比较多的是两个“半桶水”的状况,这是当今中医药院校所面临的严峻的事实,也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中医本科医学教育办学观念上的统一
1.掌握中西医两套、做到中西医互补并不等同于中西医学术融合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两者存在着互不相同的道理和方法,虽然二者的对象都是人体,研究目的都是要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这是所有医学的共性,但除此,从各自的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各自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则难以共通。在中医、西医并存的社会,我们既不能以西医学的认识标准作为统一的参考系,也不宜将两个本质不同的并存互补的医学体系与学术上的结合混为一谈。作为培养医生的医学院校,把中西医实质融合创造新医学这一学术上处于争鸣阶段的观念变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似乎也不太适合。而使学生掌握中西医两套,做到中西医互补,以适应社会需求,则是可行的。
2.培养目标是“初步合格的医生”不能改变
既然高等中医院校是医学院校,那么就应该按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培养目标去做,即培养的人是初步合格的医生,在卫生保健系统能承担医生工作。中医院校虽然有其特殊性,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应学习中医、西医两套,但也不能因此而降低培养标准,更不能认为学校仅教给学生中医、西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就可以了,能否成为医生是学生毕业后的事情,是医院的责任。从这一点来看,本科医学教育当属“专业教育”、“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普及教育”。故中医院校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严峻。
三、中医本科医学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措施
中医院校学制虽同于西医院校,但要求却不一样,从社会需求角度看,要求中医院校的学生掌握中西医两套,这确实是个难题。其西医部分如果再完全按照国际医学教育计划标准执行,那么则是强人所难,因此,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
1.建立中医师国际医学标准
“初步合格医生”及其教育计划标准均是针对西医而言,那么“初步合格中医师”及其教育计划标准也应尽早建立,并尽快使之国际化、全球化,让世界各国周知并认同。这一标准可由中国中医药学术界配合医药卫生界提出,并由国际中医药组织及国际医药卫生组织推广、宣传。这里应注意的是,西医“初步合格医生”与中医的“初步合格中医师”在法律上是等同的,其权利与义务是一样的,不能厚此薄彼;其次,应考虑社会发展,中医师的含义与标准同原来所谓的“纯中医”有较大区别,应该在掌握西医部分上有所要求,其要求部分应注意其常用性、实用性,不应苛求高精尖,也不应强调必须全面,但应重视西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2.延长学制,与综合大学联合培养,强化人文、自然科学基础教育
中医院校在医类专业应扩大七年本科一贯制招生,缩减五年本科计划,这种延长学制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不仅完成人文、自然科学基础教育,而且完成医学专业教育。另外考虑到中医院校为单科院校的特殊性,加大人文、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在医学科学创新中的重要性,可与某些综合大学联合培养,实行入学的第一二学年在这些学校读预科以学习基础知识的模式,以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中医院校人文、自然科学基础教育氛围的改变。
3.西医课程改革
按中医师国际医学标准并参照国际医学教育计划标准中最基本要求,整合课程,减少课程门数,将课程内容浓缩、凝练、融会贯通;注重临床常用的实用的知识与技能的教授,注重西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注重临床常用诊疗技术的训练;减少高精尖内容,也不应强调必须全面而深入;减少证实性、验证性简单的实验,增加综合实验,把实验与多门课程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多门课程融合的桥梁;教师讲授课程的重点内容及疑难点,尽量采取电化教学,把教授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增加学生自学内容,制订严格的自学大纲,并配合行之有效的检查手段。
4.中医课程改革
精练中医教学内容,减少重复,以教给学生中医精华为主,尤其应在中医防治疾病思维的理解上下功夫。经典课教学应有突破,应打破原有的原文注释讲解模式。《内经》建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则应重点讲解《内经》反映的理论体系;《伤寒论》提出了辨证论治体系,则应以讲解辨证论治体系为主;《金匮》重点阐述杂病辨证,则应重点讲授古人杂病辨证思维等。重在理解掌握其学术思想,掌握其防治疾病的理论与技能。
5.重视临床教学实践
早临床、多临床、多接触病人,不论中医还是西医的培养均重视这一点,在医疗改革及学生日渐增多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挖掘临床教学医院潜力,建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临床教学基地网络,完善临床课教学、见习、实习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建立临床技能训练中心,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虽有几十年历史,但尚未十分完善,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深入思考,把握机遇,努力与国际社会接轨,创造世界名校。(翟双庆)
医学本科生的论文怎么写
医学论文的撰写方法,是撰写者在实际过程中知识广度和综合能力的体现,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医学本科生的论文怎么写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MB)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临床决策都应当建立在最佳证据的基础之上。本门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的辩证思维的培养、医学文献信息的评价与运用等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本文从开课的必要性、课程设置时间及课时量、教学过程及考核等几个方面谈谈循证医学在中医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思考,以期为后期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 :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循证医学又称循证医学实践是一种新的医学实践形式,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兼顾经济效益和价值取向,进行医学实践的科学。[1]其核心思想是须在当前最佳的证据基础上建立并且制定全面的临床相关实践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将医务人员个人经验与临床证据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虽然这个学科兴起至今不过二十余年,但以其对问题科学辩证的思考方式、多学科融合和跨地域合作的实践模式,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渗透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领域和医学教育各个方面,为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提高医疗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3]。因此循证医学被《英国医学杂志》评为20世纪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和革命之一。
由于循证医学属于舶来品,国外对于循证医学教育起步较早,如美国超过20%的大学在20xx年以前开设循证医学课程,随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将循证医学设置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4]现有更多的国家在不同层次医学生或继续教育课程中引入了循证医学。在我国中医领域最早接受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培训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医科和广西中医药大学。我校在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循证医学”课程时间较短,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在带教的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总结如下,希望为中医学专业循证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开课的必要性
中医学已有数千年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为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中医疗效评价的科学性是中医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瓶颈问题。
循证医学属于临床实践的范畴,其核心思想是临床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诊治时,应充分掌握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科学证据,任何决策均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医疗环境和条件,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及愿望,从而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宗旨。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所接受,目前临床疾病相关指南、国家卫生政策的修订等都基于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被更多人认可,加快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中医模式从传统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中医领域的临床、科研人员逐步认识到用科学的方法对临床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中医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在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切不可照搬西医院校的方法和内容。在中医药领域进行循证研究应在其基本理论框架内进行,同时借鉴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对中药评价不能忽视中医药的特点,有效性评价应根据中药的功能主治选择目标病症,重视以病统证、病症结合的评价,既符合中医理论,也能为西医和国际认可,有利于国际接轨。[5,6]循证医学能帮助中医药鉴别和确认中国传统医学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让其走出国门为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对于现代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走上临床前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2课程设置时间及课时量
我校于20xx年下半年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当中,属于专业限选课,每周一次,每次2学时,共8周16学时。
目前不同的学者针对课程设置时间意见不一,主要有4个时间段:低年级、实习前一学期、实习期间和实习后段。[7-9]虽然有作者认为在低年级学生中介绍循证医学原则上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批判性的思维考虑在临床轮转时所进行的治疗和临床决策,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10]但笔者认为中国低年级的医学生课程任务较重,除了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外,还需要学习很多公共必修课,使得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很少。而循证医学这门课本身注重的是实践,因此在实习前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运用循证医学实践的相关方法,阅读科学期刊频率也会大为增加。
而且这个阶段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已经修完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和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有研究表明,有一定流行病学及统计学基础的同学对循证医学部分相关章节内容的理解明显比没有学习过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知识的班级的同学课堂反映好。[7]
3教学过程及考核
由于本门课程课时量较少,因此针对中医专业本科生课堂教学旨在让其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概念、操作程序和方法,建立循证医学实践的思维模式。因此为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编订的教学计划中教学内容主要有:循证医学基本概念、提出临床问题、循证证据及其检索、证据评价、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就教学方法而言,国内外循证医学教学常采用方法有讲授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小组学习、杂志俱乐部等方式。[11]鉴于我校的课时限制和大班授课的客观情况,为避免上大课时老师“一言堂”,学生“一听而过,听完就忘”的现象,本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及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授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以老师讲解为主,给学生介绍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其中贯穿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第二部分以学生见习中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做具体案例,结合所学习的临床知识来进一步巩固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提问-索证-评证-用证”。由于是大班授课,案例讲解多采用学生先阅读和讨论,最后老师指导的形式,特殊问题课后单独指导,从而帮助同学们掌握和巩固循证医学实践的相关方法,培养循证医学辩证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目前,考虑到该门课程学习的重点在于实践,因此我校对该门课程的考试方式主要采用报告考核的形式,4~8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选取见习过程当中遇到的感兴趣的临床案例,开展“提问-索证-评证-用证”的循证医学实践,并将实践过程及收获整理成报告的形式上交。由于我校实际情况限制,目前授课都只能采取大班授课,这样的考核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补充了学生“实践”的不足。总体来说,我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目前受师资力量、实习医院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如何将循证医学的方法与中医理论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开展教学工作还需要更多的院校、教学医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尝试、摸索、创新以及不断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泓午.循证医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SACKETTDL.Evidence‐basedmedicine[M].WileyOnlineLibrary,2000.
[3]李幼平,李静,孙鑫,等.循证医学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献给中国循证医学20周年[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6.16(1):2-6.
[4]张鸣明,李幼平.循证医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J].辽宁医学杂志,2001.15(5):225-7.
[5]李廷谦,刘雪梅,张鸣明.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Meta分析现状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3):180-8.
[6]李幼平,吴泰相,刘关键,等.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策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3):159-61.
[7]邱红燕.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的几点体会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94-5.
[8]王琰.关于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5):139.
[9]黄鹏,李譞超,陈宝,等.南昌某高校不同层次医学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需求和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7-9.
[10]SRINIVASANM,WEINERM,BREITFELDPP,etal.Earlyintroductionofanevidence-basedmedicinecoursetopreclinicalmedicalstudents[J].Journalofgeneralinternalmedicine,2002.17(1):58-65.
[11]高钰琳,陆爱平.国外循证医学教学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6-7.
;
探析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
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迅速、信息全面、生动有趣等特点,挖掘出新媒体在学生医德教育方面的潜力。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明确目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方法与采取相应措施。
摘要: 为了实现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学人才的目标,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思想上加强重视,注重开展入学教育、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规范医德教育内容,创新医德教育形式等方面对医德教育工作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对策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医德教育在学生的成才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谓医德教育?,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如何快速融入职业角色和处理与领导同事之间、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1]因此,培养一名医术精湛的医者和一名兼具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一、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
医务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们担负着预防疾病、康复治病、治病救人的重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医疗工作环境的恶化、医患纠纷的增加、个别医务工作人员医德的滑坡,以及医务工作者的巨大压力,加之学校教育对医德教育的疏忽,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这些现象极大冲击着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工作。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基地,应当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工作,强化医德、医风等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这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至关重要。总体而言,?我国医学院校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学会以人为本,提升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适应医学发展的大方向?。[2]
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医德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延续性
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医德高尚。但是,目前而言我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医德?的现象,把过度的精力投入在了学生的专业技术上,而忽视了医德的教育。虽然也开设了医学伦理课、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但对医学生的医德培养仍缺乏延续性,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尚未建立。例如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由于医院与学校之间的推诿,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更别说步入医院与社会之后,所重视的更加是如何提高专业技术与积累临床经验,对医德的继续教育少之又少。
(二)医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或者辅导员承担医学院校的德育课程,尚没有形成专业的医德教育团队。?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93.6%的医学生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的影响显著或者较好?。[3]然而,医学院校的导师或者医学专业教师并没有被纳入德育教育团队之中。其次,思想政治老师与辅导员大多都不具有医学专业背景,他们由于没有接触过临床实践,只能根据自身理解对医德教育进行研究,在实际的教学中难于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此外,教师团队结构的年轻化、知识积累的不足,都导致对一些社会重大问题的理解不深入、不深刻、把握不准确等,这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医德教育的效果。
(三)医德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基本上选用的.都是普通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与课本,缺乏专业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脱节、创新不足、缺乏针对性,进而形成了空洞的说教课。所开设的医学伦理课,缺乏对医德教育的深入研究,落后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新的医学伦理问题诸如医患纠纷处理、医事法律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影响了学生医德水平的提高。
(四)医德教育形式单一
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德课程基本上仍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将课本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刻板枯燥、缺乏生动性、缺乏老师的言传身教,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强,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对医德教育的反感,产生厌恶情绪。同时互联网、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的德育方法尚未被重视,而这些正是大学生目前所喜欢和依赖的通讯方式。而新媒体上关于医德医风的知识还比较缺乏,利用率尚不高。由此可知,以往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医德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工作本身和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医德素质,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给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思想上加强重视,明确目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医学院校应当改变传统的?重专业、轻医德?的现象,充分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专业技能中医德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把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明确认识到?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努力培养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4]
(二)强化人学教育,增强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我们绝大多数学医的同学,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之所以选择学医,仅仅是因为医生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可靠、收入乐观等等,可是对医生这一行业并不十分了解,对其具体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职业要求等知之甚少,所以开展入学教育对于大一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开展入学教育,新生可以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发展情况、教学力量、办学特色、学校的社会贡献、附属医院的情况等相关信息。其次,入学教育上通过专业老师对本专业的讲解以及临床经验的传授,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就业去向等信息,也可以了解到多元化社会的变化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对医生提出的新挑战。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可以使广大新生对学校、学院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对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产生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增强医生这一职业的职业使命感。郑重而庄严的医学生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会使新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崇高的使命和肩负的责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质量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专门医德教育机构的成立迫在眉睫,必须尽快建立一支道德高尚、技术过硬的专业医德教育团队,同时高校应定期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紧密联系医学教育的实际与卫生行业的特殊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医德教育。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正视从医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将典型的一个医患关系案例引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岗位中的成长经历,了解医界的?仁心仁术?。通过社会实践、课堂自由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的道德心理体验。面对医德教育团队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我们应鼓励医学院校的导师或者医学专业教师承担医德教育的重任,可以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医德的内容。专业课的老师应做到言传身教,把授业与传道紧密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医德意识与医德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无形之中树立医德医风的良好理念与高尚品质。
(四)规范医德内容
医学院校开展的医德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服务思想教育,强调的是专业思想与献身教育二者结合。二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品质,牢固树立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不以医谋私、敲诈勒索、谋取钱财。三是医患沟通艺术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学习等。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第一要强化医德理论课的力度,将医德理论教育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中。医学院校应从思政老师所面对学生的专业入手,加强对老师的医学专业培训,使老师们做到政治与医学兼习,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第二要合理开展心理教学,我们可以考虑把相类似专业的心理教学重新进行整合,细化心理教学。例如在心理教学中重视医患沟通艺术的教育,及早让学生了解他们即将面对的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避免他们走向岗位时的手足无措。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是健康与生命,必须对基本的法律常识有所了解,学会合理的保护自己。
(五)创新医德教育形式
首先,充分认识到现代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空洞的理论教学的做法,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考虑在开设医学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渗透医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组织学生参观人体标本陈列室的同时,通过介绍捐献遗体的崇高行为,教育学生尊重尸体、尊重标本;在用动物做实验的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等等。其次,应强化社会专业实践与医德教育的结合,一要加强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通过目睹带教老师问诊、体检、诊断、治疗等环节,感受带教老师对每一个患者的关心和耐心,从而培养广大学生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耐心负责的职业道德。同时要鼓励学生向临床一线的医德高尚的医护人员学习,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二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组织社区义诊、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在医院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志愿帮扶老、弱、病、残者,从而提高学生的医德素养。
(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
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迅速、信息全面、生动有趣等特点,挖掘出新媒体在学生医德教育方面的潜力。根据学生目前通讯方式的特点,应努力占领现代媒体、微信、QQ、微博等网络阵地,开拓医德教育的新天地。首先,医学院校的网站可以开辟医德专栏。以医学生为主体,从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网络医德教育的开发、引导和监管,宣传全国或者地方的先进医疗事迹并实时更新,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其次,医德教育团队形成合力,巩固网络教育平台。导师、医学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形成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工作的强有力群体,通过最新网络运用平台,如微信、微博、QQ、博客等,进行先进医德理念宣传、热点医师话题与最新时政点评等,并与学生积极互动,碰撞出属于当代医学生特有的医德火花。[5]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的成功与否事关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医德教育必须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并伴随终身。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明确目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方法与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为培养出医术精湛、德高尚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昕,黄蕾蕾.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4,30(1):84-88.
[2]卢玉军.浅谈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50):47-48.
[3]陈山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52-55
[4]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意见[Z].1997.
[5]郑丽丽,陈梨清.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5):136-138.
;
一、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1988年,原国家教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为在我国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
1990年,在卫生部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在长春召开了首届全国继续医学教育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各抒己见、共商众议,极大地促进了继续医学教育在我国全面展开,为进一步推动和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1年,经过反复酝酿和征询意见,卫生部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明确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概念、对象、形式和任务。确定浙江、天津、上海、福建等省市为继续医学教育试点地区。先后两次就《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在天津召开全国讲习班,加陕了继续医学教育在全国的进―步普及和提高。
1996年,针对《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卫生部召开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成立了“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学科专家组”,出台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继续医学教育评估体系与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在宏观上指导和健全了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
1996-2003年,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审批、公布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超过万项,一级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地方覆盖率达到93.5%。
2000年,为确立新世纪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针,卫生部在北召开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旨在为创新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理顺思想,统一认识,明确方向,部署改革发展大计。为组建新的“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人事部、卫生部共同出台《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使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考核评估、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更加完善和具体,新世纪伊始的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继续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十五”计划。“十五”计划以发展为主题;以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质量效益为动力;以提高广大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实现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根本。“十五”计划使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更重实际、务实事、求实效,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也更加拓宽。继续医学教育正在发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适应新形势,开拓新途径,实现新突破
(一)工作制度化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要形成一种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重视加强法规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建设。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至今已公布4年了,它是依据我国《教育法》、《执业医师法》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制定的,具有法定性,许多国家和地区对继续教育都有立法,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依法剔口继续医学教育的依据,以及应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当前,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尚未真正做到工作制度化。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导致组织机构不健全, 规章制度 不完善,工作无力度,未把继续医学教育列入工作议事日程和领导干部任期月标考核指标,也未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聘用、执业再注册等完全挂勾。解决制度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思想认识土的创新。进入21世纪,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外环境虽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至今一些地方和部门仍未形成―个清醒的思路和想法,对人才的培养和科教兴医的认识还停留在陈旧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中。十六大提出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是我们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就目前而言,我们一定要狠抓继续医学教育各项法规制度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工作制度化得以实现。
(二)管理规范化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30多年来,我们虽然在管理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目前而言,规范化程度还不尽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在于它所蕴涵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些效益只有在长期的过程中才能凸现,短期内难以收效。因此,我们必须放眼未来。现实中,个别地区和部门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造成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坚决取消其办学资格。在每年一度的继教项目审批上,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严格的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力度不大,造成一些非常好的项目中途流产,延办或停办。一些地方省市级项目质量低,学科内重复项目、陈旧项目充斥其中。对学分授予标准,考核与评估等把关不严,流于形式和感情色彩。继教经费不能很好地落实,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资质没有―个权威的标准。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我们管理不规范,出现管理不规范,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因此我们不但要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还必须实行过程管理和评估管理,以目标为指导,对过程中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在解决环节中出现问题的同时,还要不断调整既定目标,使继续医学教育的实施保持在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使之不断完善。对于激励机制,我们不仅要考虑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物质激励,更要考虑精神激励,将二者结合起来是我们今后工作应该考虑的问题。重要的是如何使卫生专业人员真正树立起“终身教育”思想,自觉在工作学习中提高业务素质,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性地解决医疗、科研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努力为我们的卫生事业服务。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规范化要求我们要更快地不断更新观念、转变作风。
(三)手段现代化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卫生专业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指南针和晴雨表,是知识更新的资源库。当前,教育手段与教学模式滞后,严重束缚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课堂授课的局限性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农村基层及边远地区卫生专业人员对“四新”知识的渴求。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广大卫生专业人员提供继续医学教育服务是大势所趋。随着现代化手段的实现,国外医学信息资源可通过互联网迅速查询和检索,使继教内容和形式更力睥富和灵活。目前,国外的网上继续医学教育相当活跃,继教对象根据自己的情况不但可在网上参加继教,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可以获取相应的学分。开展好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不但可丰富教学手段,增强继续医学教育效果,提高效率,减少办学成本,方便个性化学习,很好地解决长期困扰的工学矛盾,还可以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如项目查询、学分登记、证书发放等。利用现代化手段大力发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丰厚的社会效益。目前,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远程教育还不能迅速普及,参加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广泛,管理方面应极早规范和加强。对现代化教学过程的控制,考核评估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必须及时跟进,以不断适应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需求。卫生部对此已出台了《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教学暂行规定》、《远程医学教育教学站和网站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旨在加强对试点单位和网络的管理。随着“双卫网”和“好医生”网站相继开通和不断扩展,我国远程医学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西部和农村地区继续医学教育的薄弱和空白得以加强和填充;东部和沿海地区继续医学教育工学矛盾得以缓解,正在抓紧建设继续医学教育基地。
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十五”计划的实践证明,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牢固确定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彻底转变传统医学教育思想,创新观念,开拓进取,树立“只有终生学习,才能终身就业”的观念,不断增强各级卫生管理人员和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真正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重视对实践的总结和反思,用先进的观念和模式指导工作,始终保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提高质量和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继续医学教育事业,促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1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