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求中医持续发展 重人才师承教育

医案日记 2023-06-14 18:44:47

求中医持续发展 重人才师承教育

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中,师承式的授业传术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从相传中雷公师承黄帝,歧伯师承僦贷季,到李杲师承张元素、朱丹溪师承罗知悌,中医的理论也就在这一脉相承、学派纷呈又相辅相融中得到了不断推进和发展,一代又一代名医在师承教育中脱颖而出。时空进入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新世纪,古老的中医药学如何直面挑战,能够渊源流传,与时代并进,持续发展,笔者有些思考拙笔如下:

1.师承教育不可淡化

新中国建立后,中医药教育由传统的师承授业传道为主转变为以院校系统教育为主;由单一层次的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元化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完备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的中医药人才,提高了中医药人才的理论素养,保证了我国卫生医疗体系中医队伍的持续和稳定,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院校教育,侧重是系统理论学习,缺乏临床实战经验,尤其“文革”后的中医院校五年的在校学习,青睐的是西医基础,七年的研究生培养,重点在实验室研究论文,九年的深造热衷于在实验室论证中医某方某法是否有效。国家花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培养出来的中医后继者,却在临诊实践中不能辨证施治,缺乏用中医理论指导用药的能力,不知道中医名家的一招一术所蕴涵的理论医道之所在,搞不清从实验室论证的方药是该用于病还是用于证。中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几千年来历代医家临床医疗实践的积累,临床经验则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命之源,中医教育若远离临床,或与临床脱节,必将枯其源、断其流。古往今来,名医辈出,而在这些医家成名的背后,无不是有着拜师受业、耳提面命,实践感悟、建树创新的历程。他们以扎实的医理为功底,以临诊疗效为轨迹,不断推进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所以师承这种传统的师带徒,徒承师形式,正可弥补当今学院教育在临床方面的薄弱点,是学历教育后的继续教育,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才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师承这种模式必须延续和发展,当然也必须对传统的师承赋予时代的内涵,不执门户偏见,不讳学术之争,广学博采、融会贯通,使中医药理论在师承教育的实践中发扬光大。

2.师承教育要立体化、多元化

以邓铁涛教授为代表的中医药界老一辈专家向党和国家呼吁要重视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要将其重大科技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之中。中医药要创新,要飞跃,要保持持续发展,人才队伍是前提。一定规模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是多出成果,广出成果的保障。据有关统计表明:1949年全国西医人员仅有8.7万人,而到2001年,已达到175万人,增加了20倍;中医人员,1949年全国有27.6万人,到2001年为33.4万人,仅增加了21%。在全国当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一名中医。而且这些中医人员中受学历不等,院校教育课程配置差异及专业思想不稳固等因素影响,相当一些人中医离宗,用药背道,这是影响中医药发展进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是第一生产要素,在从事临床工作中,没有量的保证,就没有面的拓展,更不会有质的提炼,尤其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医学。现存的中医药理论,是前人经验的结晶和升华,是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不断建树,不断汇聚补充,不断融合完善而成,近代大量尚待整理挖掘的老中医药专家们的独道的临诊经验和特别的医技则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充实、创新的资源宝库,而这些宝贵的资源要整理总结成文字,提升为理论,必须要有那些良好的系统理论基础,又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临床人才,在跟师待诊中,在师传授业中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深化知识内涵,在具体的病案接触中体会导师的独道之处,感悟中医理论与之内在的联系,从而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指导后学的理论。这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自身规律也是中医药理论源远流长的神韵所在。然而,没有一定数量的实践积累,没有大量临床经验的汇聚,没有实践中的反复验证,那么经验中是难以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也就很难成为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所以要传接老一辈中医药专家的学术观点与医疗绝技,势必要求有一定规模,一定数量的师承人才,从城市到乡村,从中级医师到高级医师,从大专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都应补上师承这一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立体化、多元化,最大范围地加以继承学习和实践中医药前辈们的独道之术,来承接和抢救老中医的经验,推广和发展他们的学术观点。打造模式多样化、具有一定规模的师承教育队伍,才能在全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全面提升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为中医药的振兴、发展,为中医药的创新、飞跃构筑人才平台。

3.师承教育重在发展

师承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师承教育只是过程和手段,师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老一辈专家们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加以光大,不断充实现有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便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变革,文化背景、生活理念、自然环境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身体素质,也使疾病的种类和表现有着与古往不尽相同之处。所以,中医在现代医疗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将前人的学术思想观点与当今临床实际相结合。继承是前题,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药理论的渊源所在,几千年来仍在指导临床治疗与研究,正是这些经典理论赋予后学以医道之理,医疗之法,开启临床辨证之思维,指明治疗之法则,以不变应万变,以其深厚广博的科学内涵,屹立在世界医药之林,为世人所瞻目。历代医家,在钻研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地在自己医疗实践中提升运用这些理论的体会,阐述自己的学术之见,推陈出新,承师传道代代受益,使中医药理论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历史赋予我们重任,继承者,首先应是中医的热爱者,维护者,同时必须具备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有一定传统文化底蕴和临床实践经历,能有质、有量、有责任、有使命地继承和总结前辈的独道经验。继承要有发展,发展就不能简单地将师承停留于学习导师的一方一术,一招一法,更重要的是能深入理解体会支持这些招法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中加以殚精竭虑体会感悟,从疗效中析意求理,深入对医理的探究,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能由此及彼,找出规律,提取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见解、观点、学术思想、厚积薄发,加以创新发展。立足继承,着眼发展,推动中医药理论能朝着符合现代社会背景、符合现代疾病的特点发展,并有质的飞跃,是我们这代中医药的后来者不容推卸的历史重任。

目前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国家最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的形式。笔者有幸被录取成为培养对象之一,在荣幸之际更多地是感受到肩上所负的份量,前辈的重托,国家厚望,历史的使命,这是一份多么凝重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医药重磅文件发布,哪些政策与我们息息相关?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的通知。当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就公众关心关切的问题进行了权威解答。

一、《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019年10月,《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后,各地各有关部门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形成了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中医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程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筛选出?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效方药,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中医药诊疗方案,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等。为此,《政策措施》的出台是对中医药工作决策部署的再贯彻再落实,对《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各项政策再部署再细化,加快健全符合中医药规律特点的政策体系,加快推动解决中医药发展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中医药有特色、高质量地发展,更好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

二、《政策措施》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政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中医药工作经验,针对当前中医药发展出现的薄弱环节和改革难点,聚焦破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全面加大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提出7个方面28条政策:

一是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

二是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

三是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保障落实政府投入,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

四是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

五是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引领中医药在人才培养水平、医疗服务能力、科研能力、药材质量、综合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全面提升。

六是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合理开展中医非基本服务。

七是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中医药科技管理,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高中医药法治化水平,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哪些新的部署?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政策措施》把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作为首要任务,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创新。中医药、教育、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将联合采取配套措施,抓好落实。

一是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培养。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临床技能培训,并作为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内容。加大?双一流?建设对中医药院校和学科的支持,布局建设100个左右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进高职中医药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强化高校附属医院中医临床教学职能。

二是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增加多层次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长期坚持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绩效工资分配对承担带徒任务的中医医师适当倾斜。在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中,按程序支持符合条件的继承人以医古文代替外语作为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的考试科目。

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立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将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主要评价标准,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在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

四是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用5?10年时间,评选表彰300名左右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培育500名左右岐黄学者、300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10万名左右中医药骨干人才,加强中医药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调动中医药人干事创业积极性。开展中医药卓越师资培养,重点加强中医基础、经典、临床师资培训。加强高校附属医院、中医规范化培训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力度。支持建设一批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和中药炮制类、鉴定类高水平学科。

?国医大师颜德馨谈中医传承

中医的传承,应该包括术、理、道三个层次。「道」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之规律,也是人体生老病死之规律。「术」是病人对中医治疗最直观的体验。「理」是「道」在调整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表现,名老中医的治法治则、学术理论是中医「道」在临床上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也是传承工作中最需要挖掘整理,总结归纳,并使之系统化的精髓,是当前中医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中医教育我有三句话要说,一是教学中绝对维护中医的主体思想;二是中医是实践医学,「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诊多」;三是学中医必须在思想上扫除民族虚无主义,要让年青中医师培养起信中医、爱中医的热情。
中医历来认为「术不轻传」,「得其人方传」,对传承弟子尤其有严格的要求。作为弟子,首先要信念坚定,热爱中医。其次要人品端正,心术纯正。第三要天资聪明,颖悟过人。第四要精勤不息,好学求进。第五要通文达理,明经晓史。
中医能不能很好地得到传承,老师的品质同样重要,首先要思想开明,不惜秘术。其次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第三要厚积薄发,取精用弘。第四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当今中医药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中医药事业乏人乏术的现象是普遍关注的热点,作为中医界的代表人物、中医传承研究的探路者,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对于中医学的传承有深刻的思考和深切的实践感悟。近日,笔者就中医传承的相关问题向他讨教,并整理记录,以飨读者。
笔者:中医学的传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焦点,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颜老作为当代中国中医传承的领军者和实践者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颜德馨: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当今,也对人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学要发展,中医药事业要进步,重点在后继人才的培养,在中医的传承。可以说,中医的传承是关乎中医生死存亡的大事,是中医能否延续和发展壮大的根本,是中医药事业的生命线。
当前,国家对中医事业传承工作十分重视,出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举措,中医药界的同道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至今已开展了5个批次,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将200多位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总结和传承列入科技支撑计划进行重点研究;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研究名医的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在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又明确提出「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的传承研究」,并于2010年启动了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也在进行中;全国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至今已举办了七届。
我作为中医药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也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做一点工作。在1992年的时候,我发起创办了在香港注册的中医药研究中心,为沪、台、港建立了第一个中医药学术联盟,收台湾中医师邱雅昌为学生,成为海峡两岸第一对中医师徒;1999年我捐出稿费成立了「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2005年又追加资金,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支持青年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和培养;2008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我在同济大学主办了中医大师传承班,探索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传承培养的新路子,目前已完成了二期培训,效果非常好。我希望,中医的传承工作能够汲取先人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符合当今时代规律和特征的新路子,为中医药事业的代代相传、薪火不熄提供坚强的支撑。
笔者:这么多年,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中医药业界的同道,都在不断探索中医传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那么,以您的实践经验看,中医的传承应涵盖哪些内容呢?
颜德馨:中医的传承,应该包括术、理、道三个层次。「道」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之规律,也是人体生老病死之规律。「阴阳」、「五行」这些指导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辨证论治的哲学观既是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中医思维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道」,中医就无所谓继承,更谈不上弘扬。
「理」是「道」在调整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表现。中医的「道」通过「理」实现自己的存在及能动主宰作用。名老中医的治法治则、学术理论是中医「道」在临床上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也是传承工作中最需要挖掘整理,总结归纳,并使之系统化的精髓,是当前中医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术」是病人对中医治疗最直观的体验。望闻问切、提拉捻拨、针灸推拿,各种中医理论指导下具象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法皆为「术」的范畴。学术思想、治则治法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术」来实现疗效的。把中医的「术」推广好、传承好对提升中医临床疗效有十分现实的临床意义。
术、理、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这三者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强大支撑体系,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浩瀚的中华医道无不浸透闪烁著传统中华文化优秀哲学思想的光辉,中华文化是中医术、理、道存在和延续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推动三者发展的文化源泉。所以,在中医大师班上我反复强调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是不可能传承好中医的精华和本源的。
笔者:刚才您提到了中医传承的丰富内涵,那么如何将这些精髓传承好?又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呢?
颜德馨:这其实是一个传承模式的问题。从古至今,中医传承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王官之学、师徒授受、院校教育。在西周及以前,文字和诸多的专门知识都由王朝专门的官吏掌握,巫医也是如此,如汉书《艺文志》云:「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巫医的职位都是世袭的,贵族以外的人难以接触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下替,「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王官不再能够独占思想与知识的资源,而为更多的人所拥有,并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出现了早期的师徒授受,也就是门派教育,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就分属不同的门派。秦汉以后,随着知识的普及,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师徒授受。院校教育,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唐代的太医署、宋代的太医局、明清的太医院,均承担了医学教育任务,经过民国时期的蓬勃发展,现在中医高等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认为要把院校教育、跟师学习和自我研习三者相结合,方有可能成大器。具体来讲就是先接受院校教育,奠定扎实基础,再跟名师学习,并不断研读经典,总结临床体悟,融入自身体会,不断加以创新。我们这一代中医有很多是通过院校教育这个通道而步入中医殿堂的,先学中医经典,背诵药味汤歌,而后通过跟师抄方、临床研习,并通过科研总结,不断提高,才逐渐成才的。「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这一方式是当前被大家公认的中医成才之路,此外我觉得「搞科研」可以作为上述的补充。
笔者:在多年以前,您就联合邓铁涛、任继学诸老联名上书 *** ,就中医教育问题列陈己见,能和我们谈一谈当今中医药的院校教育急切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吗?
颜德馨:我一直在讲要抢救中医,抢救中医就要改变一个庞大的体系,中医的院校教育就是庞大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有些东西迫切需要解决。对中医教育我有三句话要说,一是教学中绝对要维护中医的主体思想。院校教育,是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基础,但现在的中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内容不断压缩,总课时一再减少,甚至有的学校把中医经典列为选修内容,而外语和西医比重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培养的学生中医基础薄弱,对中医药理论理解不深,中医技能掌握不牢固,在临床时又如何能应用中医思维,实施中医操作呢?通过教学改革,加大中医的教学比重,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气血阴阳等中医基础理论,牢记药性方剂等基础知识,掌握望闻问切、辨证施治、针推手法等基本技能,就为后续的中医临床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中医是实践医学,「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诊多」。大家都知道中医的望闻问切是要在实践中去揣摩和掌握的,中医的理法方药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病人身上得到验证的,离开了临证实践中医就没有生命力,现在有些中医博士在实验室里呆了3年,出来考职称时竟然不懂四诊八纲,不懂辨证论治,这样的博士还能叫中医博士吗?所以在我的中医大师班里,我强调在病人身边上课,用病人的具体案例来提高学员的临证能力。
三是学中医必须在思想上扫除民族虚无主义,要坚信中医具有光明灿烂的前途,要让年青中医师切实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能力,看到中医核心竞争力所在,自然就能培养起他们信中医、爱中医的热情。此外,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医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没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就不能真正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真谛,也无法真正形成中医的思维方式。功夫在诗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儒道学术和文、史、哲的研习,对中医的教育有很大的意义。
笔者:您刚才对中医本科生的院校教育提出了真知灼见,那么作为中医传承很重要的毕业后师承教育这一环节,您觉得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颜德馨:毕业后的师承教育作为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补充形式,对于培养中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中医人才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到师承教育的培养方法上,我觉得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全方位培养。对于高层次中医人才而言,在培养的内容上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和临诊经验以及现代医学科学前沿这四大板块的知识系统而有步骤地贯穿在培养实践全过程。
二是分层次培养。本科毕业后和博士毕业后的师承教育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可能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人,针对不同的需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1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