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速

医案日记 2023-06-14 18:20:56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速

据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种种迹象表明,非典过后,决策者和有关部门正在迅速行动,进行认真而有效的“补课”。各种措施绝不是非常时期的救急,而是着眼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长远之举。

——建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疫情报告系统,以保证重大、紧急疫情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上报。

——建立中央、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为支持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期工程,投资6亿元;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国家和地方将安排资金数十亿元,加强、充实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业技术力量。

——建立疾病应急医疗救治体系。通过新建、改建,在省和地(市)两级设置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县级医院设传染病科或相对隔离的传染病区。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加快开展农村新型的合作医疗事业,落实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的工作。健全疾病监测报告制度。从今年起,各级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实行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合理有效配置卫生资源,向公共卫生倾斜。

后疫情时代基层公共卫生制度意义

在后疫情时代,基层公共卫生制度的意义更加凸显。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大规模疫情防控的基础保障。基层公共卫生机构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在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要负责进行场所消毒、病例筛查、居民健康监测等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提高疫情防控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

2. 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的支撑。基层公共卫生机构是居民的第一健康防线,负责开展预防保健、疾病管理和基本医疗等工作。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医疗服务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支撑居民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

3. 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还负责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和健康管理等工作,有助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在后疫情时代,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建设,能够更好地支持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提高公众对健康的认知和主动保健意识。

因此,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后疫情时代的公共卫生工作和民众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卫生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

公共卫生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建立和管理公共卫生事务的机构、人员和设施。

它是指在政府主导下,一系列涵盖预防、控制和治疗等方面的公共卫生措施,以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福祉。公共卫生体系包括了监测疾病、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组织紧急响应、推广健康教育、管理医疗资源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

公共卫生体系的管理涉及到医疗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等,需要协同作战。

公共卫生体系的设施包括了各类医疗设施、卫生监察机构、防疫检验机构、储备物资等。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防治结合。

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培训和监管。通过多种措施,增强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

职责和任务:

1、疾病监测和预防:通过监测和预测疾病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建立健康档案和监控系统,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卫生水平。

2、紧急响应和卫生应急管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疫情爆发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防疫检测,组织救治和应急物资供应,建立完善的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3、卫生保健服务和资源管理:提供各类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和预防保健服务,管理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机构等。

4、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提高研究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的卫生人才,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公共卫生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福祉有着直接关系的体系,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不断加强建设和管理。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哪些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以下几点:
1、整体投入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据统计,我国卫生投人占全民经济总产值的2.7%,远低于美国的13.7%和德国的10.5%,也明显低于印度的5.2%’,占全国人口不到15.0%的城市人口享受2/3的医疗保障服务,而广大农村人口仅能享受1/3的医疗保障服务,投人结构严重不合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快速配送保障能力不足,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物资储备的更新、轮换、补偿机制不健全。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国务院在2003年5月颁发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条例》,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纳入法制化管理。各地方政府,甚至部分企事业单位当时也制订了各自的应急反应预案。但是,这些条例和规章制度基本上是从行政角度对如何协调、落实各部门之间的具体任务进行规定的。行政条例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不能等同于一个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3、人才培养及后备人才不足。医学生在校学习应全面兼顾。预防医学生和医疗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在课程设置上给予充分的互补,预防医学生应开设一些必要的临床医学课程,以补充其今后工作中的知识量不足;临床医学生也应该学习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毕业后分配到医院传染科,可参与院内控制传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参与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等工作。就“非典”传播来说,医务人员感染率比较高,尽管到目前,我们对“非典”的认识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但该病是呼吸道传染病,传统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预防其传染,大量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充分说明,“非典”在一些医院传播,与临床医生普遍缺乏预防医学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差,防护措施不到位密切相关。上述情况充分体现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
4、应急药品、物品的生产能力和储备不足。据调查个别省、市应急药品的调拨和储备情况,认为应急药品储备品种缺漏较多,药品储备品种和数量不足,针对性不强;药品生产企业科研力量薄弱,没有应急开发能力;药品生产不均衡,药品生产存在盲目性,没有及时根据人群疾病种类和数量的改变调整药品品种结构;我国虽然有中央、省级药品储备制度,但相互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难以形成联动;储备资金不到位,承储企业损失较大,加重了药品储备的匮乏。
5、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网络和应急实验室检测网络尚未有效建立。全国尚未建立起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装备完善的省区、地市盟、旗县、乡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网络,尤其缺乏能够承担巨灾等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医疗救援任务的区域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难以满足各类突发事件伤病员应急医疗救治的需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应急检测功能还不到位,盟市级实验室尚不完全具备“一锤定音”的检测能力,旗县级实验室应急检测能力尚不能满足早期识别和初步鉴定的需要。
6、卫生应急信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应急工作。信息为先信息管理是做好应急工作的生命线。目前,各地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工作很不平衡,良莠不齐,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敏感性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不能按照相关要求报送非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医疗卫生救援的工作信息,存在该类信息报告不及时,甚至不报告的现象。各类信息的分析利用和事件趋势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在工作意识、专家队伍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