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我首例球囊保护振动溶栓手术15分钟打通动脉

医案日记 2023-06-14 16:40:36

我首例球囊保护振动溶栓手术15分钟打通动脉

黑龙江省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主任王爱林与美国、阿根廷专家合作,日前在该院成功完成我国首例球囊保护振动溶栓手术。

下肢动静脉血栓是我国多发病,每年发病人数达数百万。许多人因没有及时得到治疗而发生肢体坏死,甚至失去生命。

患者韩某,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继发血栓,动脉完全闭塞。右脚已发生缺血性坏死,左腿发生静息痛,疼痛难忍,彻夜难眠。因同时患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甲亢等多种疾病,不宜接受创伤大的外科手术治疗。王爱林主任与前来造访的美国、阿根廷医生合作,在我国首次应用球囊保护振动溶栓技术治疗了这位患者。

操作中,王爱林主任在闭塞的动脉内插入带有双球囊的振动溶栓导管,在充起球囊后,启动振动溶栓装置,使导管尖端的溶栓导丝产生正弦直线振动溶栓。在振动溶栓的同时,通过球囊导管注药孔向血栓部位注入微量溶栓剂,促进血栓溶解,并使附壁血栓与血管内膜分离。通过正弦直线振动溶栓和药物溶栓双重作用,仅用15分钟就彻底溶解了动脉血栓。溶栓后从取栓孔取出大量溶解的血栓,在溶栓过程中由于有双重球囊保护作用,避免了发生动脉远端栓塞。

球囊保护振动溶栓技术是2001年国际上研制成功的高新技术,创伤小,应用少量溶栓药物就能达到充分溶栓效果,治疗时间短,溶栓效果确切,并避免了全身应用溶栓剂产生的多脏器出血等副作用。

下肢动脉

小腿肚子痛还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
你的超声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右侧果动脉已经形成了侧枝循环 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的表现 由于动脉堵塞 这时旁路的毛细血管网发挥功能 出现代偿性扩张 以满足机体的血运的需要 但是毕竟是代偿功能血流量还是明显的减少 引起肌肉的需氧量不足 所引起的疼痛的感觉

建议你还是手术吧 只有手术是最快的办法
把堵塞段切除 然后做侧枝吻合手术
还有就是血管扩张术 效果也很好
下面有一个病理给你借鉴一下 不要担心小兄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4例,女12例,年龄35~82岁,右下肢10例,左下肢16例,临床症状主要为患肢酸胀、麻木、疼痛、发凉和皮色苍白以及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重者可见坏疽或溃疡,病程2~10天,26例均行动脉造影,5例显示闭塞部位在髂动脉近端,13例显示闭塞部位在股动脉中下段,8例显示闭塞部位在?动脉膝部。

1.2 方法 病人进入介入治疗室,常规行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法经一侧(通常为健侧)股动脉穿刺,猪尾导管置于腹主动脉分叉上方行双侧髂股动脉造影或端孔Cobra导管行对侧髂动脉选择插管造影,确定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固定导管于病变部位,注入肝素3000~5000U,硝甘200μg防止球囊扩张时急性血栓形成及动脉痉挛,对于高度狭窄的病变应用小球囊扩张,球囊直径较狭窄部位相邻的正常动脉管径小1~2mm,对完全闭塞的病变,应先行动脉溶栓、导丝闭塞血管开通术,然后再行球囊扩张,扩张压力一般用10ml注射器推动产生4~9atm的压力、持续时间5~6秒不等(视病情及病人反映而定),扩张2~3次后再次造影,26例病人均见动脉闭塞解除、血流通畅,但仍有狭窄及远端血管充盈欠佳,此时将溶栓导管或微导管(膝以下动脉)置于栓子近端或插入栓子中,短时间(30~60min)给予尿激酶25~50万U(一般不超过100万U)进行术中溶栓,不成功可保留导管于栓子近端,外端与皮肤固定,送病人入病房,给尿激酶以800U~1000U/min的速度微泵泵入,最大剂量不超过200~300万U,连续运用72h(行闭塞血管造影检测ACT<200s4h后拔出动脉导管和鞘管),同时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d,罂粟碱60mg/d,丹参20ml/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每日2次,口服肠溶APC75mg/d,连用7~10天,停用肝素后改服华法令3mg/d,维持3~6个月,在此期间,要密切检测凝血功能防止出血,并注意首次造影时间为溶栓开始后3h,以后造影间隔时间为4~6h来判断血栓溶解程序及血管再通情况。

1.3 结果 血管扩张成形术联合溶栓治疗3天后常规造影,26例均显示闭塞血管血液通畅。远端血管充盈接近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肢体疼痛麻木消失,皮肤温度转暖、颜色转红,足背动脉搏动良好,随访2~6个月均未复发。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栓塞肢体酸胀疼痛,有的形成溃疡,又影响活动,病人易产生悲观情绪。护士要耐心安慰病人,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并积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避免流露厌烦消极情绪,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术前医生、护士一起讨论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并让患者了解溶栓治疗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重要性,取得病人的配合。术中及时询问病人有无不适,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

2.2 保持导管通畅 留置导管是否通畅是溶栓成功的关键,必须防止导管移位、折叠、堵塞,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肢体伸直,穿刺点严格消毒,避免穿刺伤口感染,近端采用6cm×7cm双面贴膜折叠式固定导管,远端采用10cm×30cm的双面胶布折叠式固定好导管,并记录标志,保证导管通畅。另外由于动脉压力大,应注意微量泵和液体的滴速,避免血液凝固,使管腔堵塞。

2.3 症状观察 术后注意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时询问患者疼痛是否缓解,评估治疗效果。观察导管是否移位,穿刺口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如有出血不要急于更换贴膜,应待局部充分压迫止血后再更换贴膜,以免血迹浸湿贴膜引起固定不牢、出血不止。

2.4 禁冷热敷 动脉闭塞后可使患侧肢体温度降低,这时要告诉病人禁冷热敷,因热敷会促进组织代谢,增加耗氧量,对严重缺血的患肢不利,且栓塞后患肢感觉障碍易造成皮肤烫伤。尽管冷敷可降低组织代谢,但同时也会引起血管收 缩,不利于解除痉挛和建立侧支循环。

2.5 防止并发症 此种治疗方法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多因尿激酶、肝素、阿斯匹林用量过大引起,故需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有无牙龈出血、血尿,如出现出血征象,立即停用抗凝药物,对症处理。拔除导管时局部压迫20~30min,充分止血后加压包扎,穿刺侧肢体平伸制动并用1kg砂袋压迫6h,防止出血。

肺动脉栓塞的治疗

1.急性肺动脉栓塞
目的为帮助患者度过危急期,缓解栓塞所致的心肺功能紊乱,尽可能多的恢复和维持循环血量及组织供氧,并防止复发。病后二天最危险,应严密监护,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血气变化,大面积PTE可收入监护病房。
(1)绝对卧床保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
(2)烦躁、惊恐者可予镇静剂,疼痛者给止痛剂。
(3)发热、咳嗽可予相应的对症处理。
(4)低氧血症者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BiPAP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尽量避免气管切开。
(5)右心功能不全使用多巴酚丁胺或多巴胺,维持收缩压在90~100mmHg,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洋地黄类药物。
(6)抗休克休克者可补充液体(避免肺水肿),如仍无效可给多巴胺或阿拉明,如仍然无效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2.溶栓治疗
(1)目的溶解肺动脉内血栓,迅速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功能;减少或消除对左室舒张功能影响,改善左心功能及心源性休克;改善肺灌注,预防慢性肺动脉高压及远期预后;溶解深静脉血栓、防止反复栓塞。
(2)适应证经V/Q、CT、MRI、肺动脉造影确诊的大面积或次大面积肺栓塞,本次症状加重或证实栓子脱落在30天之内,年龄≤75岁,无溶栓禁忌证
(3)禁忌证绝对禁忌症:6个月内有活动性内出血或自发性颅内出血;
相对禁忌证:①2周内大手术、器官活检或不易压迫的血管穿刺;②2个月内的缺血性中风;③10天内胃肠道出血;④15天内的严重创伤;⑤1个月内的神经外科或眼科手术;⑥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⑦心肺复苏术后;⑧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⑨妊娠、分娩后2周之内的;⑩感染性心内膜炎;1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12糖尿病出血性视网膜病变;13明确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而无近期新发肺栓塞。
(4)主要并发症皮肤出血,内脏出血,颅内出血。
预防措施:溶栓前留置导管针,治疗前避免注射和血管穿刺。严重出血者应停药并给予6-氨基乙酸等治疗。
(5)治疗方案常用药物为尿激酶、链激酶及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酶(rtPA)。其作用均是激活体内纤维蛋白溶酶原,加速纤维蛋白溶解。rtPA优点在于其选择性作用于已形成血栓内的纤维蛋白溶酶原,因而可减少出血几率。
3.抗凝治疗
(1)目的防止血栓发展和形成新血栓。
(2)适应证经V/Q、CT、MRI、肺动脉造影确诊的非大面积、非次大面积肺栓塞,本次症状加重或证实栓子脱落在2月之内,年龄≤75岁,无溶栓禁忌证;临床疑诊PTE时也可先应用。
(3)禁忌证年龄>75岁;大面积PTE,次大面积PTE;妊娠;近期内脑出血、活动性内脏出血;肝素过敏;既往患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无近期新发肺栓塞。妊娠前3个月的最后6周禁用华法令。
(4)并发症为出血,出血几率5%~10%。出血常见部位是皮肤、消化道、腹膜后间隙及颅内。肝素引起小量出血者可停用肝素,出血量大者可静注鱼精蛋白对抗。
4.经静脉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球囊血管成形术,局部小剂量溶栓
适应证: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大面积PTE并存以下情况者:溶栓和抗凝治疗禁忌;经溶栓或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缺乏手术条件。
5.下腔静脉静脉滤器植入术
适应证:下肢近端静脉血栓,而抗凝治疗禁忌或有出血并发症;经充分抗凝而仍反复发生PTE;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大面积PTE;近端大块血栓溶栓前;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慢性反复性PTE;行肺动脉血栓切除术或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置入后,如无禁忌证,宜长期口服华法令,定期复查滤器上有无血栓。
7.肺动脉血栓摘除术
适用于经积极的保守治疗无效的紧急情况。
适应证:大面积PTE: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次全堵塞,不合并固定性肺动脉高压者;有溶栓禁忌证;经溶栓或其他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
慢性肺动脉栓塞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1)重者,若阻塞部位在肺动脉近端,可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5)介入治疗:球囊扩张肺动脉成形术。
(6)口服华法令保持INR在2~3之间。
(7)存在反复下肢静脉 血栓脱落者,可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8)使用血管扩张剂降低肺动脉压力,治疗心力衰竭。
参考资料
1.蒋米尔、张培华等.临床血管外科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3版:10-120.
2.刘中民等.实用心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10-96.
3.万士杰、姚松朝等.实用心脏外科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张强的技术创新


* 1995年在国内较早开展局麻下动脉球囊导管取栓治疗下肢动脉急性栓塞;
* 1995年国内较早开展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架桥术治疗“无脉症”;
* 1996年在国内率先采用国际规范的肝素持续关注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 1997年在亚洲地区首先开展内镜下静脉交通支离断术(SEPS)治疗静脉溃疡(俗称“老烂脚”),开创腔镜血管外科新领域,现例累计逾千例,居亚洲首位;
* 1998年国内率先开展小切口原位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 1999年完成浙江首例腔内带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手术;
* 2002年成功完成国际首例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手术;
* 2003年国内率先开展双腔球囊导管技术治疗动脉栓塞;
* 2003年国内率先开展局麻下颈动脉内膜剥离术;
* 2003年完成国际首例超声引导下动脉腔内旋吸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
* 2004年国际率先开展经大隐静脉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 2004年国内率先开展导管介入闭合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 2005年在国内较早开展长球囊介入治疗糖尿病足;
* 200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微导管介入治疗血管性阳痿;
* 200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静脉曲张微痕手术;
* 2009年在国内较早开展下肢股动脉顺穿介入技术;
* 2010年国内率先开展静脉曲张DAY SURGERY(当日手术)。
* 2011年国内率先开展静脉血栓的非住院抗凝治疗;
* 2013年国内独家开展针对高危患者静脉曲张CHIVA手术。
* 2014年国内首先开展射频Venefit技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 2015年国内首例髂动脉闭塞介入日间手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0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