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江苏表彰基层优秀中医药工作者(王永炎是做什么的)

医案日记 2023-06-14 14:41:44

江苏表彰基层优秀中医药工作者

本报讯 (记者黄亚博 通讯员郁忠新)作为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配套活动内容,江苏省近日集中表彰了一批基层优秀中医药工作者。

为使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深入广泛进行,促进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强中医药队伍的基层建设,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服务中的优势,鼓励优秀中医药人员坚守基层阵地,由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负责实施,在江苏县以下全民、集体、民营、社区服务等医疗单位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较大规模开展了基层优秀中医药工作者评选和奖励活动。评选对象为:从事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临床一线工作15年以上,在当地有一定名望和声誉,有一技之长,具有中医传统特色优势的专科带头人及祖传中医药的学术继承人等中医药工作者。经过基层单位和学会组织推荐、各市初选、专家复议、省学会终审评定,最后决定对孙剑秋等72名“江苏省首届基层优秀中医药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王永炎是做什么的


王永炎
王永炎,1938年9月2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2年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副教授;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至1985年担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1985年至1997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第一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1997年至1998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2001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201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永炎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中文名:王永炎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市
出生日期:1938年9月29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学院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临床丛书》
人物经历
1938年9月29日,王永炎出生于天津市。
1956年09月至1962年10月,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2年10月至1983年12月,在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副教授。
1972年03月至1973年0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神经内科、临床脑电图学。
1979年0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12月至1985年10月,担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教授。
1985年10月至1997年03月,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第一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教授。
1997年03月至1998年12月,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12月至2001年03月,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
2001年03月,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
2012年06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9年06月29日,王永炎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榆林市中医医院落成。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永炎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在新药研究方面还主持研发了“痰热清注射液”、“苁蓉益智胶囊”、“脑栓通胶囊”等品种。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1999年主持了国家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被科技部聘为首席科学家,提出了以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中国国内外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学术影响。
根据2019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网站显示,王永炎先后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临床丛书》等12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截至2019年7月,王永炎先后主持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WHO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项目、863计划等。
截至2019年7月,王永炎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人才培养
王永炎提出学历教育、传承教育、师带徒培养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培养了中医药行业第一个传承博士后。
根据2019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网站显示,王永炎先后培养医学博士48名,出站博士后23名。
王永炎注重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人才培养与体系建设,建立了一支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人才队伍与覆盖全国的重点研究室(基地),推动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体系建设。2012年,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新医药学科群”建设项目,主要用于人才培养和提高团队水平。王永炎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在“新”和“群”上下功夫,专注于高端人才培养与平台搭建。2018年,在王永炎的带领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共同承担了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
王永炎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项《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的首席专家,他亲自组织9个研究单位、共计110多名中青年骨干参与研究,提出了以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形成多学科、多层次人才团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永炎为中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做着积极的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作为中医药行业领军人物,王永炎院士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上作出卓越贡献,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王永炎热爱中医药事业,极力倡导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卫生事件中重要作用,并亲自组织实施,投身中医药应急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

熊继柏是什么职业


熊继柏
熊继柏(1942-),男,湖南石门县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历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古籍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中医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经教学委员会委员。
十三岁习医,十六岁行医,从事中医临床五十余年,从事中医高等教育三十多年。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临证善于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用药,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善治各种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病证,以及各种疑难杂证。2006年,应国家卫生部派遣至阿尔及利亚为总统布特弗利卡治病,取得良好疗效,医疗威望享誉海内外。得到湖南卫视与湖南日报的专题报道。
已发表学术论文108篇,出版中医专著17部,其中独著《内经理论精要》一书,先后被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藏书。编著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出版个人临床专著《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
中文名:熊继柏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省石门县人
出生日期:1942年
职业:医生
代表作品:《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
人物经历
熊继柏老中医坐诊地点——养天和中医馆湖南长沙市天心区沙河街124号养天和中医馆,每周的星期三、五、日早上,总是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排着长龙而苦于一号难求。在患者心目中享有如此信誉的,就是曾三次被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专题采访的湖南中医药大学传奇式教授、湖湘当代著名中医熊继柏先生。概括其名医之路,可谓之:读经典,用经典,讲经典,贯穿实践。
熊氏1942年出生,湖南省石门县人。幼时家境坎坷,生活艰难,然天资聪颖,学力非凡。13岁时遵祖父熊玉田公之训,启蒙习医,始读《雷公炮制药性赋》、《药性歌恬四百味》、《王叔和脉诀》、《汤头歌诀》,过目能诵。
14岁时参加农村联合诊所,拜师于常德地区名老中医胡岱峰先生门下。胡老先生自幼习文,先儒而后医,时已80高龄,乃依循序渐进之法教以《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并令熟读《医宗金鉴》中之《四诊心法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
15岁时,重点攻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读之书悉能背诵。
16岁时,开始单独行医,其时年幼少历练,临证时有不知所措。至20岁,复拜师于名老中医陈文和先生门下。陈师早年曾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执教颇重针对性,除教习《黄帝内经》之外,并令重点研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和《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自此,临证水平长足进展。
时逢乙脑流行,病死者无数,熊氏诊治一高热昏迷之垂危病人获愈,起死回生,顿即医名大振,四乡危重患者接踵而来。熊氏用温病理论指导诊治,鲜有不效者。几年下来,熊氏之医疗业务已辐射至石门周边几个县域,少年成名。
熊氏自1958年实习当医生,直至1979年,在石门县维新中医院连续从事中医临床21年。其间从1964年到1979年的十余年内,每日应诊量常达100人次左右,出诊足迹遍及石门县的每一个乡村,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医疗实践经验。
1979年调入湖南中医学院后,仍然不间断地坚持医疗实践,而且长期单次门诊量维持在80~100人次。业医50年来,已接诊患者近80万人次。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熊氏始终坚持中医经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对诊治内科杂病、儿科病及妇科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诊治急性热病和疑难病证方面,尤有独到的经验。
由于熊氏通熟中医经典,且悟性颇高,每遇疑难杂症,总能圆活运用经典理论指导诊断辨证和处方用药,从而达到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由于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疗效卓著,熊氏在省内外的医疗威望不断提高,医名远播。
1999年被湖南省人事厅、卫生厅评定为湖南省名中医。2006年受国家某部邀请远赴阿尔及利亚为其国家总统诊病,并获良效,是国内至今为外国元首看病的为数不多的中医之一。2008年被聘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荣誉称号
2017年6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熊继柏“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2020年4月,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要求,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表彰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的决定》,给予其记大功奖励。
一代名师
1979年底,经全国中医选拔考试,熊氏以特别优异的成绩,被选调到湖南中医学院任教,主要从事中医经典理论教学。主讲《黄帝内经》,并主讲过《难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医内科学》等课程。任教20余年,讲课时数达8000学时。熊氏讲授中医经典课,条理清楚,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而且紧密联系临床实践,深受学生欢迎。曾先后8次被湖南中医学院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无数中医学子,从熊教授的讲课中深受教益。凡是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无不激发出学习中医的高昂热情。熊氏毕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精勤不倦,德艺双馨。熊氏曾戏言:“一辈子就是两个人喜欢我,一个是病人,一个是学生。”确实,在病人眼中,他是最好的医生;在学生眼中,他是最好的老师。

熊氏曾多次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广州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遵义高等医专、深圳市中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厦门市中医院邀请讲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批准在湖南株洲举办了两期全国性的“熊继柏教授临床经验研讨班”。此外,受湖南省中医学会邀请,先后赴株洲、衡阳、湘潭、常德、永州、郴州等地市中医学会讲学。2008年受香港田家炳基金会邀请,以大陆杰出学者身份赴香港浸会大学讲学,听课对象为全港注册中医师,熊氏渊博的学识令全体听众无不折服。熊氏的讲学始终贯通经典,立足临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凡其讲学之处,无不引起一致好评,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熊氏迄今已培养研究生、博士生和带徒80余人,其中大部都已成为中医的业务骨干。一代名医,更是一代名师。
学术经验
中医临床,关键在于贯穿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坚持理法方药的基本步骤。临床辨证的关键是辨清病性与病位,临床施治的关键是因证选方,因方遣药。兹举熊氏治疗“黑疸”验案一则,以窥一斑。

张某,男,64岁,湖南省林业部门离休干部。门诊病例。

初诊(2000年11月8日)病家代诉:患者因患黄疸、腹胀,从4月25日~9月28日在省级某大医院住院治疗156天,诊断为:①胆汁瘀积性肝硬化,②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多发性结石,③糖尿病(II型)。由于病情不断发展变化,肝功能损害严重(血清谷丙转氨酶253.8U/L),B超发现脾静脉增宽,黄疸逐渐加深,并出现严重黑疸,于是出院转请中医治疗。诊见患者整个面色黧黑,黑色甚黯而状如烟煤,人望之莫不感到惊愕。目黄,身黄,尿黄,兼见齿衄,鼻衄,伴心烦善饥,两胁及少腹胀痛,大便溏泻,足胫微肿,精神十分疲乏,口苦,舌苔黄滑腻,舌质紫暗,脉细数。

辨证:湿热夹瘀阻黑疸。
治法:清湿热,祛瘀阻。
主方:栀子柏皮汤合茵陈四苓散加味。
处方:茵陈3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炒白术10g,栀子炭10g,黄柏10g,丹皮15g,赤芍10g,茜草炭15g,白茅根15g,田七粉15g(另包冲服)。7剂,水煎服。
二诊(2000年11月15日)目黄、身黄略见减轻,腹胀、足肿明显减轻,鼻衄已止。但黑疸未减,齿衄仍作,两胁下仍胀痛,心烦、口苦,大便溏,舌紫苔黄腻,脉仍细数。药已取效,拟原方再进7剂。
三诊(2000年11月22日)目黄、身黄明显减轻。面色黯黑略见转淡,但眼圈四周及鼻两旁黑色仍显深暗,足肿全消,齿衄间作,小便仍黄,两胁下尚有隐痛。舌苔转薄,黄白相兼,舌质尚紫,脉仍细数。治法不变,再拟前方加减。
处方:茵陈2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炒白术10g,黄柏10g,栀仁10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0g,茜草炭15g,藕节10g,炒鳖甲20g,田七粉15g(另包冲服)。10剂,水煎服。
四诊:(2000年12月2日):面部黑疸明显消退,惟两目眶部黯黑较显,目睛微黄,身黄已明显消退,齿衄已止,胁痛腹胀亦止。大便微溏,小便仍黄,食纳较差,舌苔转薄黄白腻,脉转缓象。诸症悉减,效不更方,拟原方再进10剂。
五诊(12月12日):黑疸明显消退,目眶部黑色明显转淡,目黄身黄基本消退,但觉脘痞食少,精神疲乏,小便尚黄,口中转淡,舌苔薄白腻,脉细缓。此热虽去而湿未尽,改拟化湿祛瘀法,选三仁汤加减善后。
处方:茵陈20g,苡仁20g,杏仁10g,白蔻仁6g,厚朴10g,通草6g,滑石15g,法夏10g,丹皮10g,赤芍10g,栀仁6g,田七片15g。10剂,水煎服。
按:《诸病源候论》云:“夫黄疸、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张氏医通》则云:“黄疸证中,惟黑疸最剧。”此证因黄疸久治不愈而转为黑疸,且黑色甚重。然其脉、舌、症均呈湿热阻遏之候。朱丹溪曾云:“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故治法始终以清湿热为主,兼以祛瘀凉血,可谓治黑疸之临证一得。
主要成果
临床与教学之余,熊氏伏案耕耘不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作17部。其独撰著作《内经理论精要》一书,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列为藏书。副主编著作《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为我国历代以来研究《黄帝内经》最大型、最完备、最系统的工具书,1999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图书一等奖,并获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编著熊继柏讲《内经》一书。
医学感悟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读中医经典,重临床实践!”
“学好中医,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蠢(即聪明而有悟性),二是不懒(即勤奋读书,刻苦实践),三是老师不糊涂(即老师一定能传道、授业、解惑)”。
“当一个好中医,必须三具备:第一,扎实的理论功底;第二,丰富的临证经验;第三,敏捷的思维反应。”
“中医疗效是有必然性的!”

马云翔的主要荣誉

退休后被聘为吴江县卫生局顾问,组织领导苏州地区医学协作组中医学会的学术工作。这期间历任江苏省中医学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顾问;《江苏医药》《江苏中医》杂志编委;《苏州医学》杂志副总编;江苏省中医学会仲景学说研究会委员;苏州地区医学协作组中医学组组长;苏州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吴江县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政协医卫组副组长;吴江县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并参加苏州地区中医师职称中升高、高升高的评审工作,参加南京医学院常熟本科班、苏州卫生学校、中医提高班、中医护理班、乡村医生提高班、地县各期西医学中医班等的教学工作。期间获1978-1979年度苏州地区科技成果奖、1980-1985年度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985年苏州市荣誉证书、1986年江苏省卫生厅中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在吴江政协工作中被多次评为先进。1989年起被聘为苏州市吴中医学研究所顾问。
1995年和1996年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邀请,连续两年去厦门国际培训交流中心做胆结石病的专家诊治交流。对胆石症的长期研究成果《治疗胆石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在2005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编有《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编》、《集腋验方录》及《长寿保健知识讲座》。1989年获得江苏省“老有所为精英奖”,1991年评为江苏省“健康老人”,1999年荣获江苏省“模范金婚”荣誉称号。
马云翔的业余爱好也非常广泛,拳术剑法、金石篆刻、琴棋诗联、旅游天文,无不涉猎。

潘立群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消化器官手术后创伤修复的研究,致力于将中医外治法引入到体腔 内的实验工作,同时深入开展了医学模拟教学的改革研究。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级、部省级、厅级课题共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各1项。近三年,又开展了乳腺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主要方向为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调周疗法。现为江苏省人民政府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委员会常委、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受聘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审评专家,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审评专家。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9月获江苏省级教学名师奖,已获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教学改革研究先进个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功臣等荣誉称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8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