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必须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医案日记 2023-06-14 13:04:59

必须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见诸多家媒体,诸如“中药成为不良反应祸首”、“中药名列药品不良反应‘三大祸首’”等震撼着人们的神经,一直认为服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百姓,在惊恐之余也对中药打上了一连串的问号……

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李连达日前向本报记者谈了他的看法。

对中药不良反应存在误解

由“马兜铃酸事件”引发的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以及近期的排毒养颜胶囊官司,开始使中国的老百姓看到了中药的另一面——中药的不良反应。对于中药的这一点,李连达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误解。

他说,社会上对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药是安全的,说“中药安全无毒”,这种提法不科学。凡是药品都有毒,中药同样也是有毒性的,只不过相对而言比西药安全些。应该说,“中药使用安全或相对安全”。另一种看法是,既然中药“安全无毒”,就不能出现任何毒性,一旦发现一点毒性,就大惊小怪。这种现象在国外很普遍,他们就此大肆宣传,禁用中药,就地销毁,甚至不准进口。这里有对中药不理解的;也有一些人是不怀好意,借机打击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西药有那么多毒性大家并不奇怪,因为西医药专家经常提醒大家,西药是有毒的,要慎重使用,而中药过去在宣传上误导了群众。

中药不能讲绝对无毒,特别在不合理使用情况下,最常见的是使用对象不适当或叫非适应症,盲目乱用;大剂量使用;长期用药。不合理使用,致使不安全因素增加,甚至出现中毒。所以对中药要有科学的认识,既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既不要盲目宣传中药绝对无毒,也不要出现毒性就大惊小怪,科普宣传要讲科学。中药在合理使用情况下是安全的,这个不应该动摇。

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

李连达研究员说,有数据说明,从1997年1月到2001年12月,我国报告的中药不良反应有301例,其中注射剂207例,占68.71%。所以中药注射剂更不安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从品种看,这些不良反应涉及87个品种,其中口服剂50种,注射剂28种,外用剂9种。不良反应类型发生率最高的是过敏反应,占55.81%,其中出现过敏性休克的占12.29%,而5个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人里就有1个是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其次是发热,占12.96%;引起中毒或死亡及有内脏损伤的占3.65%;心率失常的占3.65%;其他还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损伤的占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一点几。

他分析说这有两个因素,一是与中药使用动物药或昆虫类药比较多有关,异型蛋白比较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二是中药制剂比较粗,含有杂质,可能有致敏成分,所以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比较高。他提醒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时刻提防过敏性休克这个问题。

中药不良反应上升是假象

李连达说,中药不良反应上升有七个原因:一是中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扩大,人群越来越增加,中国大概有半数的人口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中医中药治疗,也就是将近6亿人在使用中药。底数大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必然增加。二是中药制剂增多了,原来的大锅汤改成了提取精制,精制使有效成分浓集,疗效加强了,同时有害成分也被浓缩了,毒性也会增加。三是现在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提高,检出率提高了。过去由于重视不够,漏诊率很高。四是假冒伪劣产品、不合理用药、长期大量用药增多。五是误导宣传。有的中医自己就有误导宣传,张嘴就是中药无毒、绝对安全,加上报纸、电视的宣传,使得医务人员和群众失去警惕,即使出现不良反应也认识不到。六是中药安全性的研究、监测、管理不够。七是商业行为的干扰。药品说明书回避毒副反应、禁忌症及警示性内容,只写好不写坏,把治疗作用无限夸张,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不提。很多说明书往往只有一句话“本品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给患者感觉绝对安全,结果造成患者随便吃、加倍吃的现象。

这些原因造成了好像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上升。其实这是一个假象。实际上,我们中药的质量现在是越来越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应该说比过去低。

中药不良反应有特殊性

李连达告诉记者,中药、西药都是治病救人的武器,有很多共性,不良反应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中药又有它的特殊性,大概有以下几方面:(1)西药多为化学纯品,作用强,毒性亦强;中药多为复方粗制剂,作用缓和,毒性较弱。(2)西药成分单一,中毒作用及靶器官亦较专一;中药常为多味药,多成分,有的可达上百种,中毒作用复杂,靶器官不专一,常为多器官受损。(3)中药是复方用药,不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产生增毒作用,也可产生新的有害物质,出现不良反应。(4)中西药并用,配伍不当,可产生有害物质及增毒作用。(5)中药成分复杂,有些成分的潜在毒性,目前尚无充分了解,缺乏警惕,可出现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

此外,中药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不同品种、产地,不同采收季节及储存条件,不同加工炮制,不同配伍,不同提取精制工艺,不同溶媒、防腐剂、增溶剂及辅料;中药的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等含量过高,也可造成中毒和不良反应。一些西医以及国外洋大夫不懂中医理论,大量不合理用药;中药质量不合要求;某些严重违反科学原则,盲目扩大适应症,长期大剂量不合理用药,或多种中西药不合理搭配用药;有意夸大疗效,隐瞒毒性及不良反应,片面强调中药“安全无毒”等商业行为,也加剧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

针对中药不良反应问题,李连达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一是正确认识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科学宣传,防止误导。禁止夸大疗效、隐瞒毒性及不良反应行为,也应防止夸大中药毒性,造成谈虎色变,不敢使用中药的局面;二是加强研究工作,对中药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加强深入系统的研究;三是加强管理、监测,建立中药的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制度,完善行政管理体系,颁布有关政策、法规及技术要求;四是制定国家标准及有关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安全性质量标准,例如:农药残留量、重金属、霉菌及其毒素,及各种有害物质(化学成分)的限量标准,确保中药质量符合安全有效的基本要求;五是对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中药中毒事件,立项进行专题研究,搞清原因,以利中医药发展。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几种常见情况

由于中医药历史悠久,一般来说药性比较平和,毒副也较少,很久以来被认为安全有效而为广大患者所接受,而对其毒副则往往重视不够。然而药物都具有它的两重性,也是一样,有治疗作用,也有不利于人的。即药物能治疗,给人带来益处;也能对人体造成损害,诱发。就是按现代标准生产的西药,产生不良反应也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各国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药品不良反应问题进行监控和调查。我国于1989年组建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998年3月正式加入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组织,1999年11月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管理办法(试行)》。这标志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开始实施。

我国对药源性、中药,早在公元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就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随着我国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受到 *** 卫生行政部门及药学界的重视,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中毒的报导也逐渐增多。这说明中药药源性疾也开始引起重视。其中药药源性疾病、不良反应的发生常与下列有关:

1.遵照中医药辨症施治理论应用中药,以药毒治病毒,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砒石有大毒,能攻毒、定喘、治癌肿;洋金花有毒,能麻醉止痛,治多种疼痛。但这些药物不能超大剂量应用,用药疗程要适度,更不能擅自滥用。如误用有毒药物引起中毒反应,其中毒表现有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可造成脏器组织损害,生理生化功能改变。中毒程度轻重与药物的毒性、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严重者可致死亡。

2.与中药配伍有关的药源性疾病。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用药多为复方,根据患者病情随症加减药物,以提高疗效,降低,但如果配伍不当,可增加毒副作用。如,麻黄能加强乌头类药物的毒副作用;黄药子对肝脏的毒性可在配伍当归或甘草后减弱。又如,干姜、甘草与附子配伍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增加附子的强心作用且持久。《神农本草经》在配伍方面指出:“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说明了中药配伍的原则。中药配伍禁忌,相传有十八反,十九畏。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经验总结。

3.不合理用药。据报导,内服人参,因用药不对症,常引起头晕、头痛、心悸、失眠、畏光、咽痛、牙痛等药源性反应。

4.药物依赖性。药物依赖性即撤药后的反应。某些药物一旦停药后会产生戒断症状。如近年报告:一患者因患,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一年后停药时引起戒断症状。另有21例长期服用番泻叶致依赖性报告,用药时间最短的6个月,最长的11年,戒断症状与吗啡类药物依赖性前期症状相似,但程度较轻,其机理待研。

5.致突变、致癌。有报导,经化学成分实验研究,细辛、石菖蒲等植物药挥发油含黄樟醚0.1%,黄樟醚掺入饲料中喂大鼠,一年后可诱发肝癌。还有报导,黄药子长期服用过量服用,可引起肝损害;六神丸等中成药含有牛黄成分,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及糜烂,因牛黄主要成分为胆酸,与胃黏膜接触后可损伤胃黏膜屏障。

据报导,引起药源性疾病的中药及中成药制剂已达到460种之多。如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我们在做好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同时,还应严格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认真贯彻执行中药GAP规范标准要求。中药的有毒与无毒,常受药物的栽培、种类、使用部位、产地、采集、炮制、加工、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严格把好中药各个环节的质量关,杜绝伪劣、伪冒及霉变药品的购进。为此,执业药师及药学技术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做到凡伪劣、霉变药品必拒,不经鉴定的代用品不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杀虫剂贮保药物。

严格按照中药炮制规范炮制。药店所销售的,应符合“炮制规范”。确保中药质量,以防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要掌握了解中药性效及中医药理论知识,做到辨证论治,对证用药。合理使用中药复方配伍。避开不必要的配伍禁忌药物。注意掌握用药剂量、用法、疗程。特别是对一些毒性中药或中成药更要严格掌握,对儿童、老年人、更应引起注意。

重视中药的煎药方法。如煎药用的容器、火候及时间、先煎、后下、包煎、服药时间、饭前、饭后等事项。加强完善中成药说明书的管理。说明书要规范化,对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含毒性成分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都应注明,以便用药者了解、注意。

喝了中药后有很多不良反应什么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大凡药物都有—定的偏性,古人亦称“毒性”,而中医能“补偏救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可能若加工炮制不规范、使用不当或超剂量使用,就会引起乌头碱中毒的不良反应,出现恶心呕吐、四肢发麻、头昏眼花、呼吸困难、瞳孔散大、等症。药证不符:中医治病精于辨证,若辨证失误,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更趋加重用量不当:中医辨证用药,既要对证,每味药的用量又要适当。因证而定、因方而别、因人而异,而且因地因时制宜,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而调整剂量。若用量过大或超常规用药,就会出现不良反应。煎法不当或长期服用:煎制中药汤剂,应根据药物属性、质地、处方要求,适时煎煮,否则极易造成不良反应性别、年龄、体质因素:文献报道,女性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人为因素,盲目用药 对—些新开发的药材或制剂,人们对其药性不详,或未详细查看使用说明书,对其宜忌和注意事项不了解,滥用便会造成不良反应。污染:中药贮存、保管不善,造成鼠咬、虫蛀,病原菌污染,霉烂变质;或药农在种植药材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致使药材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从而皆可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喝中药期间有什么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9大因素大凡药物都有—定的偏性,古人亦称“毒性”,而中医能“补偏救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诚如张景岳所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临床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一般是很少出现不良反应的。但对一些确实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历代医家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实践,并通过不同的加工、炮制、配伍,不仅提高了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而且很大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了某些药物的毒性,减少了副作用,基本上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新剂型的出现以及人为因素等等,致使现今临床用药中,中药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除已知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外,就连人参、丹参、三七、川芎等很普通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亦屡见不鲜。细究之,造成中药不良反应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药物毒性效应:有些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如附子、草乌等,若加工炮制不规范、使用不当或超剂量使用,就会引起乌头碱中毒的不良反应,出现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四肢发麻、头昏眼花、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心律紊乱等症。半夏不依法炮制,生用可致舌、咽、口腔麻木和肿痛、流涎、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窒息。再如雄黄中的砷,朱砂中的汞,都是造成不良反应的因素。另外,药力峻猛的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亦多,如大黄、麝香、大戟、商陆等。六神丸方中有牛黄、蟾酥、冰片、麝香、雄黄粉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因药力峻猛(且蟾酥、雄黄并含毒性成分),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就多,如引起药疹、急性咽喉炎、先兆流产、药物性肝炎、心律失常、心脏损害、过敏性紫癜,甚至引起中毒性休克。

2. 药证不符:中医治病精于辨证,若辨证失误,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更趋加重,即所谓“虚虚实实之弊”。例如,人参是补气药,适用于气虚证候,若用于阴虚阳亢,内有虚热者,就会出现头晕、心悸、失眠、鼻衄、口舌生疮、咽喉疼痛、便干、食欲减退等所谓“人参滥用综合征”。再如中药注射剂,柴胡、清开灵、双黄连、鱼腥草等清热解毒剂,临床对外感热证、毒热内炽等类病症疗效颇佳,而对寒证用之往往事与愿违。临床所见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与此有关。

3.用量不当:中医辨证用药,既要对证,每味药的用量又要适当。剂量的大小应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程度,因证而定、因方而别、因人而异,而且因地因时制宜,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而调整剂量。若用量过大或超常规用药,就会出现不良反应。如细辛常用量为3~6g,过量应用可导致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致死。川芎为活血化瘀的常用药,—般常用量为3~9g,大剂量应用可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

4.煎法不当或长期服用:煎制中药汤剂,应根据药物属性、质地、处方要求,适时煎煮,否则极易造成不良反应。如附子、草乌等,应先煎30~60分钟,去其麻味(使乌头碱分解),若煎煮时间过短,则易出现乌头碱中毒的反应。又如山豆根不能煎煮时间过长,煎煮时间越长,副作用越强。药物若服用时间过长,亦可造成蓄积中毒,如朱砂蓄积中毒,会损伤肝肾功能。人参长期服用,可导致头晕、胸闷、气喘、失眠甚至精神错乱等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状态。

5.制剂不佳:由于剂型的不同、制备工艺不合理或药物配伍不当、炮制不得法,使药物入药后毒力不减,而出现毒副反应;或因给药途径不同,加速药物吸收而出现不良反应,例如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或中毒的概率就比口服制剂要多,而且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也快得多;或因制剂的质量问题(如杂质、热原物质、色素、植物蛋白等),都可以引起不良反应。

6.性别、年龄、体质因素:文献报道,女性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也有报道称药物性皮炎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婴儿和青壮年对于药物的反应也各有差异,一般来说幼儿和老年人比成人易于发生不良反应,估计与药物代谢速度较成人慢、肾脏排泄较差或对药物作用的感受性较高有关。体质不同,也存在着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由于基因多态性个体差异,有的人对于某些药物耐受性较差或“超敏”,易于出现过敏反应。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功能紊乱,抗体低下,以及素体虚弱、营养不良、疲劳、精神奋亢等均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另外,药物是以异物形式进入机体,过敏体质者出现过敏反应的概率也高。

7.人为因素,盲目用药 对—些新开发的药材或制剂,人们对其药性不详,或未详细查看使用说明书,对其宜忌和注意事项不了解,滥用便会造成不良反应。尤其中药注射剂,临床不加辨证,盲目乱用,如见发热就用清开灵、双黄连、鱼腥草,危重病人概用人参、参附注射液等等。还有得病乱投医,迷信偏方、秘方,对—些未经批准使用的验方、单方,不加筛选、辨证,盲目服药,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不良后果。

8.配伍不当 除了“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方面的禁忌外,有些中西药配合使用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含有枳实的中药与西药痢特灵合并使用而出现胺毒反应。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药同时使用会引起血尿。柴胡注射液与安痛定、庆大霉素等合用,会大大增加过敏性休克的反应。

9.污染:中药贮存、保管不善,造成鼠咬、虫蛀,病原菌污染,霉烂变质;或药农在种植药材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致使药材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从而皆可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7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