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采取有力措施振兴中医药事业

医案日记 2023-06-14 10:16:26

采取有力措施振兴中医药事业

本报讯9月28日,省政府在长沙召开全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工作会议,部署学习贯彻条例和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措施。副省长甘霖出席会议并讲话。

湖南作为中医药比较发达的省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药体系,承担了全省30%以上的医疗保健任务。我省中药资源居全国第二位,中医机构和人员、床位数均居全国前列。湖南中医学院在中医诊断客观化和标准化方面已领先全国,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的中药超威颗粒饮片在中药现代化方面也在全国领先一步。

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履行条例规定的职责与义务,大力振兴我省中医药事业。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中医药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中医药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特色建设,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特别要防止卫生资源配置中出现“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重点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建设,逐步实现中医药诊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杨熙明)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内容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
(三)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制订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四)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标准。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二)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强中药管理。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着力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
七、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民族医药服务需求。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八、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
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三)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
(四)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完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
(五)加强中医药行业管理。加强中医药行业统一规划,按照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中医药。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综合统计制度。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体系,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严格中医药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行为。加强地方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强化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
国务院
二○○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中医药事业发展迫切的问题 构筑中医人才"梯队"

振兴中医,关键靠人才。调查发现,人才建设,是当前安徽中医药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数字上看,我省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势头喜人”。2006年,全省共有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6868人。而目前,这一数字已达到17062人,两年内整整增长148%。但在多天的采访中,专家们仍不约而同地指出,中医药人才数量有缺口、分布不合理、质量待提高,则是安徽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人才出现断层

发挥县中医院龙头作用,建设县、乡、村一体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并推动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这一关于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想,对于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的我省而言,更具重要意义。广大农民虽然认同中医药安全的疗效和便宜的价格,但就近看中医,尤其是看名医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

事实上,老、中、青人才梯队的断层,是我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大难题。

“即使不提‘新安医学’辉煌时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徽还几乎每个地区都有‘领军’名医,比如天长的杨氏、安庆的殷家。但现在放眼全省,真正用中医中药治病的少,真正的名中医更少!”省中医附院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徐经世坦言。高层次学术带头人的缺乏,制约了中医药事业总体水平的提高。

同时,由于中医药学重实践、成长期长、强调经验性,具有特殊成才规律,中医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现象突出,平均每个乡镇还达不到一名中医执业医师。

“虽然鼓励毕业生下基层,但仍缺乏对中医人才的针对性政策。”省中医管理局负责人董明培强调,“关键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据了解,一种“永久流动编制”的解决方案正在酝酿中。方案将为全省乡镇医院配备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中医药本科毕业生、职业医师单列编制。“下乡”医生“名义上”在县级医院工作,但一年轮岗期满后必须“驻点”乡镇卫生院,县医院负责对其定期培训;期满考核合格后可调回县里,空出的指标再招募新的毕业生。

专家呼吁,要尽快构建由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强化基层中医从业人员培训。同时,应将目前有限的中医资源限度发挥作用,如鼓励名老中医退休后“领班”社区医疗机构、对中医专家放开第二职业地点限制等。据悉,坐堂行医试点也将在我省启动。“关键是要放开观念!提高疗效,病人受益才是落脚点!”

更新培养模式

8月29日,省中医附院隆重举行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仪式。在以后的3年里,12位继承人将跟随6位指导老师,精读《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以继承老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为“必修课”。

作为传统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师承制已在我省广泛实施。目前,已确立学术经验指导老师3批43人,39名学术继承人合格出师。“师承制,对于抢救名老中医经验行之有效、意义重大,但人才培养必须规模化。”省中医院副院长刘健认为。如何提高中医院校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校毕业生知识起点高、知识结构全面、理论基础强,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后备力量,但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全面和临床实践缺乏。”采访中,专家认为,中医院校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

安徽中医学院是我省中医高等教育主要基地。为突出办学特色,学院尝试开设新安医学、阅读经典类课程,中、西医学课程也由最初的7∶3调至6∶4。“学校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被设为相对独立的专业系部,我现在专业优势丢得差不多了。”毕业后改行做销售的07届毕业生张某坦言。

有关部门显然已注意到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原汁原味”的中医,安徽中医学院今年将开始尝试开设新安医学教改试点班,融“师承教育”精髓于院校教育,由30名老中医“一对一”指导30名学生,厚文理、经医理、通经典、重实践,着力培养传统中医人才。“全国开设中医传统班的学校并不多,我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希望这种模式能够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院长王键对试点班满怀希望。

同时,专家指出,中医继承,教师是关键,学校要适当引进优秀临床人才,并鼓励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经验积累,“中医重视临床个体差异性,过多的实验室研究是对学生的误导。”

弘扬传统文化

中医西化论、“取消中医”风波、“中医存废之争”,接二连三的事件反映了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遇到了挑战。关于如何振兴中医,人们开出种种“处方”:加大政府投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但众多专家指出,中医的困境,缘于中医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变得贫瘠。振兴中医,不可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

“不同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同。现代年轻人传统文化底子薄弱是一大不足。”在徐经世看来,作为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传承不衰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医和中国古典文学是相通的,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相融的。“整体观的理念、人天和谐的精神、济世治病的追求等,无一不是来自传统文化。”祖辈三代皆名医,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堪称是其成功的“秘诀”。在徐经世的书橱中,至今仍整齐摆放着厚厚一摞祖辈三代的中医经典古书手抄本,纸页虽已发黄,但工整的字迹透出浓郁的“书卷气”。

对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弱化,甚至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一些人而言无异于“天书”。“中医要取得好疗效,基本功要下足,经典著作要学深吃透,融汇贯通并结合临床实践,才会提高疗效。”王键认为。

强化传统文化功底,无疑对目前严重的中医人才流失现象也有一定缓解作用。以安徽中医学院为例,2007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5%。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本,这对于培养仁心仁术的中医精神、德艺双馨的医德不无裨益。学中医不仅要学具体的治疗方法,更重要的是从传统文化中学会做人。学校、医院等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让人从中医工作中体会到民族自豪感,自愿为发展中医事业服务。中医是需要奉献精神的。”王键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6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