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ARS科研攻关行动部署了四大方向的16个攻关项目,现已取得重要进展。
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孙兵研究组与有关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成功制备了能够识别SARS病毒S、N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上海生科院生物信息学中心李亦学研究员等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SARS病毒重要蛋白质的抗原表位,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人工合成了15条多肽并将这些多肽免疫于兔子和小鼠,从多肽免疫的兔血清中筛选到3条多肽所诱导产生的抗体。目前有关针对SARS病毒抗原进行直接检测的早期诊断试剂盒正在加紧开发中。
在SARS病毒蛋白质表达研究方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微生物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成功地高效表达SARS病毒重要膜蛋白——S蛋白及其多个片段,并进行了分离纯化。至此,上海生科院科学家已先后获得了SARS病毒N蛋白、E蛋白、S蛋白、M蛋、3CL蛋白等5种主要结构蛋白质,为检测SARS病毒和研究抗SARS病毒药物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胡赓熙研究组与上海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已经获得的SARS病毒5种主要结构蛋白质,共同开发了检测抗SARS病毒抗体的蛋白质芯片。该蛋白质芯片可以用于SARS病人和疑似病人的鉴别诊断,可以观察感染SARS后的病情发展,也可以检测接触者是否感染过病毒而已经产生了相应的抗体。由于采用了全新的生物芯片结构和新型的高分子芯片基质,一张芯片可在一个半小时内同时完成对12人的血清检测,而且芯片所使用的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的病毒蛋白是安全的生物材料。
此外,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承担的“SARS的细胞治疗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初步实验表明CIK细胞(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分泌物能阻断SARS病毒对细胞的感染,为探索治疗SARS疾病提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CIK细胞疗法原用于癌症的治疗,是将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在体外进行多因子诱导、激活、培养、扩增,然后再输回人体内杀伤癌细胞。
信息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认真落实中国科学院领导“三个满意—让全院科研人员满意、让全院研究生满意、让全国科技工作者满意”的工作要求,依托学科、面向科研、服务全国,把握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脉搏,转变传统文献服务模式,建立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和服务理念的科技信息服务模式,走向以情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发展轨迹。
信息中心文献服务范围已辐射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文献传递的质量与数量连续6年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各分馆和所图书馆中名列第一;嵌入科研专项建立学科知识库,其中“SARS专题网站”曾在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被国际图联援引介绍。信息中心面向科研和国家宏观决策开展学科情报、战略情报的研究与服务,承担了“863情报专题项目”等一批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地方的重点学科情报项目,出版了5本学科情报研究专著;有多篇专题报告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刊物录用,并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作批示;为SARS、禽流感、猪流感、三鹿奶粉、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提供的应急情报服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信息中心面向企业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科技查新、竞争情报和专利等科技中介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11个查新分中心(受理点),已发展成为我国大型的查新机构之一。
信息中心编辑出版Cell Research、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Molecular Plant、Neuro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生理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细胞生物学杂志》、《生命科学》、《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学文摘》等11种学术期刊,多种期刊获得过各类国家级奖项或重点资助,并与NPG、Blackwell、Springer和Oxford等世界知名出版集团开展了国际出版合作。2009年中国SCI期刊影响因子(IF)超过1的共有13种,信息中心占2种,其中Cell Research是目前我国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术期刊,2009年IF为4.535,进入国际同领域期刊前29%。
信息中心承担了上海生科院档案管理和档案业务工作,已达到了中国科学院档案公共事务管理1级标准;承担了上海生科院SIBSNet技术支撑和ARP技术支撑工作,为其下属13个研究所/中心、5个园区提供7×24小时技术服务;承担了挂靠上海生科院的4个全国学会和6个地方学会的学会服务工作。
信息中心在同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是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单位、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会员单位、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上海分会副主任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理事长单位、长三角城市图书馆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上海市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上海市期刊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信息中心与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共建上海市第一个“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实验基地”,与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共建本市第一个“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共同组建了国内首个“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上海)中心”;与上海图书馆合作开设了“院士论坛”、“国际科学家讲坛”、“知识与健康讲座”等,在上海市民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得到了科技界和广大市民的认可,树立了科学传播的优良品牌。
没有得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博导
孔祥银,男,1988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8-199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期间1992-1993年于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学习, 1995-1997年Max-Planck分子遗传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7—2002年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2002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 孔祥银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主要工作:成功克隆了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Ⅰ型基因(DSPP),并发现该基因的部分突变还引起进行性高频耳聋,证实了DSPP不仅参与牙本质的发育,特别是牙本质的矿化过程,还参与了听觉系统的发育,建立了牙齿发育和内耳发育之间的联系。从而为阐明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新的思路。研究论文发表在2001《Nature Genetics》;成功克隆了遗传性儿童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4(HSF4);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是导致遗传性儿童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发现HSF4蛋白DNA结合区在白内障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首次将热休克蛋白的合成与白内障的发生联系起来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加深了对白内障发生的分子机理认识。研究论文发表在2002《Nature Genetics》;在国际上首次发现CYLD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性毛发上皮瘤;首次发现CYLD基因的不同突变突变引起遗传性毛发上皮瘤,研究结果于2002年上海HGM2002会议公布,论文发表于2004年《Human Mutation》。 孔祥银研究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以及第八届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4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湖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下一篇: 核发《医师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