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朱建平研究员就中医术语的规范化进行了简短发言。会后,记者与朱研究员就中医术语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将他的观点整理成文,希望引起广大读者对中医术语的规范化更多的关注。
中医术语规范化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一个学科,如果术语不规范,概念模糊,就会造成学科理论体系的混乱,对于人们学习、应用以及学科自身发展,都会产生巨大障碍。一门术语混乱的学科,很难登上国际学术舞台,甚至使其科学性遭到怀疑。所以,中医术语的规范化是中医药学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系统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不规范的名词术语常常见诸书刊,而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对中医术语规范化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样很容易造成中医术语的混乱。比如胸痹、心痛、真心痛、胸痛、厥心痛、卒心痛、暴心痛……在临床上的使用相当混乱。白疕,又称蛇虱、松皮癣、银屑病,相当于西医的牛皮癣;而中医的病名中也有“牛皮癣”,但并非西医所说的“牛皮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至于药名,则更为杂乱。
中医现代化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参与,需要现代科技手段的投入,概念清晰、规范统一的中医术语在此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譬如说,“证”是中医学一个很重要的术语,虽然“证”与“症”、“征”已有较为明确的区别,但中医学术界对“证”、“证候”概念的内涵,近50年来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这种术语概念认识的差异直接导致中医病证的命名、分类、诊断标准的不统一。长期以来,在证的认识不统一的情况下,各临床和研究单位开展的临床、实验研究结果很难相互交流和取得共识,也就很难推动中医证研究的进步。这种现状直接导致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中医药相关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但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又如,20多年来,计算机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名老专家诊疗系统、方药数据库等方面也出现不少问题,其中的原因很多,而名词术语不规范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中医术语规范化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如中药材质量标准、中医疗效评价标准等)、学科规范、建立我国医学科技基本条件平台(如科技数据共享、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等)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书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由于中医术语形成的历史性和特殊性,中医术语规范成为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应当引起中医药行业的高度重视。
中医术语体系及其特点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中惟一完整保留至今并以自身独特的体系仍在继续发展的学科,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中医独特的理论是由独特的概念构成的,而这些概念是由中国独特的语言所构成的中医术语来表述的。中医术语有它的独特性,它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我国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的术语来源于外国,主要是统一术语的汉译名),大多数中医名词术语形成于古代,有的甚至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构成了自己的术语体系。概括而言,中医术语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历史性:由于中医药学成形于古代,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名词术语多为古代汉语,有时字即是词,如气;有时短句也视作一个词,如木克土、肺主气、心开窍于舌等;更有古今词义的演变以及古文的现代表述等。
二、人文性: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哲学对古代中医学的深刻影响,直接反映在名词术语上,诸如阴阳、五行、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釜底抽薪、提壶揭盖之类,中国传统文化味很浓。
三、定性描述:如实喘、虚喘、冷哮、热哮等。很少用定量描述。
四、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表述:如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火克金……
总之,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浓厚,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中医学名词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常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等现象。中医药名词术语所表述的概念形式与现代医学也不同,很难用“种加属差”的方法来规定,使得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的任务更为艰巨。
中医术语规范化取得的成就
建国后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主要从三方面展开:第一是组织编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40多年来我国先后编纂出版了1~6版教材,几乎覆盖所有的中医药分支学科;第二是编纂出版各类工具书,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针灸大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各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等;第三是进行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这些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为当前进一步做好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中医药术语标准工作更加重视,重点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中医药学名词规范与审定工作。2000年国家成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中医药学科名词术语的规范与审定,总体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审定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第二步审定基本名词之外各科所有的名词术语;第三步修订已公布的名词,审定新出现的名词。2000年,国家科技部专门开展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牵头实施。2003年我国已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5284个术语的规范,包括汉文名、英文名和注释。2004年底相关内容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2004年,国家科技部支持中国中医研究院相关项目组开展了“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专题研究,此后,中医外科学、皮肤科学、肛肠科学、骨伤科学、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等学科名词的审定也将步入议事日程。2004年4月,项目组已向WHO建议制定中医药学术语国际标准,受到WHO西太区的高度重视,并于10月在北京召开了相关主题的第一次研讨会,启动了这项工作。
二是国家术语标准。日前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研究已通过验收,将报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该标准收录术语1130条。
中医术语规范化任重道远
中医的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语言,这使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工作变得非常复杂而繁重。首先,一个中医术语的规范与审定,并不仅仅是简单确定用哪一个词的问题,术语的确定必须把它放在学科的概念体系中,既不能游离于本学科之外,又不能在本学科体系内出现交叉或叠加,因此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
其次,中医药现代化需要多学科参与,这就要求中医术语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规范的中医术语,不仅为中医药行业使用,也要为相关学科使用。所以这就要求在科学性的前提下,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同时又不能丢失中医术语原有的信息。
第三,中医术语的英译规范。由于中医术语的特殊性,其规范本身就有相当难度,这给中医术语的英译规范增加了更多的困难。一是它依赖于中医术语汉名的规范程度,二是寻找恰当的英文对译名,要“雅、信、达”,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这是很困难的。譬如,有关“经络”、“经脉”的英译就有channel、meridian、meridian and collateral、vessel。可见,中医术语英译规范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此可见,中医术语规范化工作有相当的难度,任重道远。因此,要求研究者应本着将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的原则,在规范的过程中,邀请尽可能多的专家参与,组织反复多次的专题研讨,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产生共识。这种征询意见的过程,实际上也为日后规范术语的应用推广铺平道路。
中医术语规范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是有阶段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术语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要进行不断的修订,但更要保持一定时期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由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审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就是代表国家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经其公布的科技名词,我国各科研、教育、生产、经营、新闻出版单位均应遵照使用。因此,作为代表国家进行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的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应按中医术语学的要求,以对国家高度负责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来开展这项工作。在此,笔者呼吁中医药全行业对中医术语规范化的工作予以高度关注,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继续支持中医药术语规范化工作。
人物链接
朱建平,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史杂志》编委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史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常委,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1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构建(1)
下一篇: 对中医药学若干问题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