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医案日记 2023-06-14 05:51:03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2004年9月初,杨振宁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北京)举行的“2004中华文化高峰论坛”,发表了下面的演讲。)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分钟要讨论一些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通俗,但是主要讨论三点。

第一、《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第一、《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历史是孕育了前后经过一千多年,我想这个结论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怎么形成的,这个说法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乾坤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个名字。卦名是有音,单有音还不够,后来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我想这个想法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的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这个阶段我想是大家都会接受的。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这几句话,可以说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做了什么事情,我自己觉得这个讲法是合理的。所以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这些是《易经》的精神。而我认为,这种精神贯穿到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分类精简的例子,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把疾病或者是医药分成阴阳、寒暖、表里,这个分类的观念做一个大前提,讨论中医的理论,这就是从《易经》的精神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那么现在我们集中讨论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这已经有很多人讨论了,这里面有很多归纳出来的道理,比如在这写下了五个。第一个,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这是一种可以说通的道理之一。

第二个,科举制度。第三个观念,认为技术不重要的,所以这个观点可以用奇技淫巧,这是传统的中国观念对于技术不重要。第四是,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有密切的关系。

传统中华文化有以下两个性质,没有发展推演式思想方法,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我认为这二者都是受《易经》的影响。如果我们归纳一下,觉得今天的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怎么样?是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归纳法、一条路是推演法,最终的目的跟方法都是要达到自然规律。归纳的方法达到自然规律,可以说,从广大的现象要想上升到一个自然的规律,这个是一个归纳的步骤;可是,近代的自然科学还另外有一个重要的一条路,就是推演的方法。推演的方法,是从一个浓缩了的观念,把它推演出来现象。近代的科学是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所发展出来的。

我现在来举一个例子,归纳跟推演怎么在近代科学里面并用。我现在举一个就是,怎么在19世纪中叶推导出了Maxwell方程。Maxwell是电磁理论奠基人,在1865年前后写了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给了世界Maxwell方程。

第一篇文章里面是用归纳法,他有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的翻译:“我们必须利用物理学不同分支之间的相似处。”他那时候要研究电学跟磁学基本的数学结构,那个时候对于这个结构是很不清楚的。他说“我们可以用已经知道的物理学别的分支”,比如流铁力学在那时候相当发展了,有完善的理论基础,他说“我们要用这个做一个例子,也许可以得出来一个结论,电学跟磁学的结构与流铁力学的结构有相似的地方”,换句话说,他这所用的是趋向比类方法。

到了第三篇文章用了推演方法,用了刚才趋向比类的办法写出一些方程式,然后他把这些方程式拿来推演一下,得出来一个惊人的结论。他说:“这样子用趋向比类的方法写出的方程式会发现有电磁波,而且它的速度可以用方程式算出来”,算出来以后说了,“此速度与已知光速如此相近,我们有理由相信光即是电磁波”。因为在那以前电磁跟光是分别的东西,他现在说不是分别的,光就是电磁合起来的结果,这个结论对于世界的影响我想是没法估计的。今天,发电机、电话、无线电、电视网络通信、激光等等,都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而所有的这些,许多都基于 Maxwell方程式。我们再讲一下怎么得到这方程式,既用归纳法又用推演法,这样一个重要的事情在近代科学里面,思维方法是结合了两点。

那么中华文化怎么样呢?我要特别加强讨论的,中华的文化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中华文化的归纳法来源是什么,如果看《易传》,易者象也,易象者意想也,就是要立一些卦符,要贯彻一些观念,把它趋向比类。所以观物取象这是《易经》的精神,所以归纳法向上要想求得整体的观念,这个是贯穿在《易经》的精神里面,可是缺少的是推演的办法。《易经》的精神分类、精简、抽象化是归纳法的精神。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呢?我想非常好的例子是去看一下徐光启,在明朝末年是一个大学者,他是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把几何合着翻译,只翻译了前六章,后来没有再翻译下去。他们最早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他们所藏的几何原本就是徐光启的翻译。这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徐光启翻译前六章以后,在他的文章里面,包括序里面,就讲了他的感受。《几何原本》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学》,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可以说第一次把推演法变成规律化,这个影响是不可以倒立计的。近代力学开启是牛顿写的……(英语),如果你翻译一下,你就发现,他(牛顿)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有定理,然后有证明等等。他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推演法对于近代科学的产生有多大的重要性。

事实上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徐光启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时候,牛顿还没有出生,他比1687年牛顿的早了八十年,可惜,这翻译有两百多年没有在中国发生应该有的影响,所以推演法没有在中国的生根。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他曾经写过几句话,一个是讲《几何原本》里推演逻辑的方法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的。中国传统对于很多事情都讲出来,次序没有关系,要你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

徐光启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别的精神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比如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以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任何一个在中学读过几何原本的人都知道的,看起来非常复杂,但是是非常简单的,这是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很大的分别。社会科学讨论的东西不是一下子连起来的,你要从乱七八糟的东西里抽出精神,整个事情就是一个归纳法。在自然科学里面,虽然有归纳法,可是也非常重视有一个推演法,这一点我觉得所谓“三似三实”,徐光启的话已经很明显讲了出来。

那么下面要讲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很多人认为,在中华文化里面,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换句话,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法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所以根本就有这句话,叫内外一理,内者是人世间的事情,外者自然间的事情,要把这两个归纳成一体。

我们知道有名的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个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你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太厉害了,我没有这意思。因为“天人合一”的内涵不止是“内外一理”,是远超过“内外一理”。

从“天人合一”产生观念是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传统的思维,对于中国的社会的影响,比因为太植根于天人合一,所以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影响还要重要。而且,从今天的立场讲起来,我们可以问以下这个问题:太用西方的办法,西方的办法是摈弃了天然合一的观念,是不这样发展下去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是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我讲第二点,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极少有的。我不是研究语言学的,我至少不晓得有任何一个别的原始的语言或者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我们知道,这是从考古学证据16000年以前,在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

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应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而且根据刚才讲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原始的语音,以及成熟的语音都是复音的。所以我们有理由可以假设,古代的我们的祖先,他们所用的语言也是复音的语言,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假如刚才的假设是对的,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是受了卦名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因为有一个卦在那,要起个名字,最简单的用了一个字,所以就乾、坤。这是单音统治者用的,念起来有分量,这就形成了一个价值观,影响到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想我这个讲法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家批评的体无完肤。

我们可以看《易经》里面字,包括卦名跟底下的卦词,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有了,《易经》要把它的意义讲出来,是用一个有声、有色、有分量的字讲出来,所以就发展了这种字。这种字发展出来了,对于整个语言文字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这不但影响了汉字形成,而且促进了汉字今天的发展成为单音的语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第三点,讨论《易经》怎么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易经》在这个方面的影响,我想是极广的,包括汉语、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等。比如汉语的形成,汉语里面有字,字平常翻译成英文 Word,这不是英文的Word。英文的字翻译中文是一个词,通常是好几个字,比如现代,比如说所以,这些都是两个字或者三个字,可是在西方的语言里面它是一个词,所以我们应该把词和字分开。词有了还有成语,所以汉语、汉字、汉文里面有字、词跟成语这次序。

汉语本来的词绝大多数一个或者两个字的,如果说外祖父怎样,是一个复杂的观念,是从祖父推演出来的。玉蜀黍不是中国本来的,玉蜀黍这个观念,是后来北美洲被西方人发现以后,玉蜀黍才传到全世界。洞庭湖是三个字其实是洞庭跟湖,成吉思汗更是意音。我这里面讲的精简的观念,贯彻在中国汉语汉字成因里面,所以希望只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不大用三个字,传统是这样子。

我觉得,这个可以讲成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精简为美”。精简为美与整个中国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你比如说是,中国的诗比西方的诗来得短。为什么呢?如果你在很短几个字里面,比如56个字就可以讲出来很复杂的观念,很复杂的情感,为什么要写更多的呢?所以中国诗比起西洋诗来是短,这个我把它归纳成一个观念,是和中国有“精简为美”的主体观念。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这与整个历史的传统,我认为是从《易经》来的有密切的关系。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自共同的深层文法开始的,这与人类的历史发展,与动物从哺乳动物发展到人类整个的发展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然后在深层的文法之上,各个不同的语言、各个不同的语系,是各自发展;不过,其中都有一些深层共同的地方,这是一个大的发现。那以后,发现汉语最少严格文法规则,也最少用介词。我们用的“的、地、得”等都被省去了,这也是精简为美的例子。西方人说汉文是电报型的文字,这话很对的,道理就是因为要精简。

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一个词的形成必须要有,因为单音字一共只有一千多个包括了四(按:原话如此,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必须用两个或多个字来表达复杂的意思,这就变成中国的汉语汉字汉词形成独特的一点,跟别的语言不一样的。比如用风来制造词,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风云……;用气,风气、气运、气概、气势、空气……,这些不同的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可以说这是中文的一个特点,是联想式的词,是把不同的观念联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新的比较准确的观念。

气字在不同的词中意思不一样,可是是互相关联的,他们都是从气比较模糊的观念延伸出来的。这是汉语汉文的一大特点。我们知道,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里都占重要的地位,但在汉文学中占特殊的地位,我认为与汉词成因有极大关系。“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些诗词美是因为把联想的观念放到诗意里面,全世界晓得联想是诗形成的元素重要的之一,但是在汉文学里占据特殊的位置。所以说汉文学是联想的文学,我想西方人会特别同意的。

我们再分析一下,刚才讲风云,风云是怎么形成的,是有一个风的观念有一个云的观念,这两个结合起来出了一个风云的观念。风云观念跟风不一样,跟风有关系;跟云不一样,可是它自己有一个观念,换句话,就是把一些比较不完全定义出来的不同观念放到一起的时候,出一个理想,这理想是一个新的观念,这与印象式的绘画也是这回事。印象式跟以前不一样的,每一个点不那么准确,但是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每一个元素所不能达到的意想。我觉得这是中国汉文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所以可以说,中国的语言是一个印象派式的语言。我们刚才讲了,《易经》讲了取象比类、观物取象归类,这些都跟刚才讲的有密切的关系。

再讨论一下《易经》对艺术的影响。《易经》里面的象不仅是形象的象,还包括精神。传统艺术所追求的,就是这个精神的象。我觉得为什么向这个方向追求,也是受到《易经》思维方法的影响,传统美学把这个象提升到最高境界。这跟西方的艺术发展,从最开始时候就有一个分别。我们再回想一下开始讲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我认为这些精神贯彻了中华文化每一个角落。

至于说对书法的影响,这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而书法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我一个好朋友是一个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他在一本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说中国文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是把《易经》的精神更抽象化了,这完全符合传统《易经》的精神。

书法跟《易经》浓缩化、符号化的精神,与汉字的成因都有直接的关系。《易经》的精神对汉语汉文跟中华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也直接引导出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在这一点上,阻碍了近代科学的萌生。

刚才提到了好多观念,经典、比类、趋向、归纳、汉字、汉语、联想、天人合一,你想想所有的这些都环绕着《易经》里面所开始的一个思维方式。

好,谢谢!(完)

周易与现代文化有什么关系



周易与现代文化存在着起承转合的联系《周易》也称《易》,汉人通称《易经》,是中国儒家典籍,被称为六经之一。英文翻译为“bookchange”,意思是“专门谈变化的书”,为了肯定它对近代和现代文明的深远影响,许多西方学者把它称为“宇宙代数学”、“科学之巅的王冠”。哲学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最典型的思维方式,是灵魂和智慧的结晶,所以要复兴中华民族,必须先弘扬中国哲学。中外文化的交汇和碰撞,让人们憧憬着至正至大的文化气魄和灿烂的前景。
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咨询八字起名、周易起名、公司店铺起名,还有宝宝起名,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和时间,为宝宝起一个带着好运的好名字!

易经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好处

具体来说,学习《易经》的好处,至少有三点:

一、培养哲学思辨能力。
《易经》的本质是一门哲学理论,它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辩证的深刻思想。掌握了《易经》,就掌握了一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滋养优秀国学底蕴。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是中华民族万千年智慧的结晶。中华一切优秀传统文化都扎根于《易经》,了解了《易经》,就了解了中华传统文艺、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

三、掌握明辨是非能力、避免上当受骗。
俗话说,“善《易》者不卜”,真正洞悉了《易经》的人,已然洞悉了人生。即便占卜,也只是在自己心有困惑不能定夺的情况下,才借助《易》理解惑,而不是心存侥幸自欺欺人。少了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也就不会轻易地陷入骗局。学了《易经》,自然就明白趋吉避凶的法则——“无咎”。

易经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起源是什么?

《 易经》的诞生, 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一个总结. 这一总结, 既包含着我们祖先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认识方法的形成、观点的确定和体系的建立; 同时, 这一总结, 又是我们华夏民族进一步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个新的起点. 如, 中医中药的发展, 中华武术气功的发展, 道教文化的形成, 孺家思想的出现, 诸子百家的思想言论和观点……, 无一不受到《易经》对这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但今天, 有许多人认识到: 欧洲近代的科技之路不是人类文化唯一的发展向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易经”就代表了人类文化另外的一种发展向度.  
  回顾人类历史的过去, 西方在古希腊文明时代, 西方人和同历史时期的东方, 如中国, 都存在着人们当时对世界对自身的认识上的探索, 西方人对关于世界的存在本源认识问题, 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观点, 一种观点就是我们今天称为的形而上的神学观点, 即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 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这一观点是基督教形成的原始宗教思想意识的来源; 另外一种观点即是我们今天称为的朴素的唯物论观点, 它们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的存在是由各种物质元素决定的, “ 冷、热、湿、干”的物质四要素是古希脂文明时期的代表性认识之一, 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则是苏格拉底.   
  “ 冷、热、湿、干”是什么? 拿今天而言, 它们是世界存在的一些“外在现象”的反应, 而非世界存在的内在实质. 这就是人类的认识在直观状态所形成的典型的观物取像的认识特点.
   这种直观状态的人类认识活动, 不光是西方历史过去有, 大致同时期或较前期的东方, 如中国, 同样发生了直观状态的认识状态、过程和结果. 我们知道, 《易经》诞生之前, 古老的中国就有了《易经》所包含的“阴阳”和“五行”学说, “ 阴阳”当时指的是“天”存在的二像, “金、水、木、火、土”则指的是世界“地”存在的五要素. 这些关于对世界的认识知识, 其实也是一种直观状态的认识知识.  
  对于西方的“ 冷、热、湿、干”而言, “冷、热、湿、干 ”既然是世界存在的物质要素?(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那么, 接下来就有一个人类在进一步认识上不可忽略的问题, 那就是它们是怎样构成世界万物的运动和变化的, 人又如何知晓并把握这种变化?如同人认识牛, 并知道怎样牵牛并使用牛耕地是为人在认识世界上的具有同一性的一种认识上的目的. 
  这一目的在古希腊, 在西方, 直到加利略牛顿时代的到来之前一直没有实现这一认识上的目的突破. 如此, 在西方, 关于世界存在本源的问题探索, 另一大主流力量形而上的神学主义, 不得不严重的影响和佐佑着人们关于对世界的认识和观点. 由此可想而知, 当基督教文化《圣经》出现在西方人间时, 当唯物主义又不能突破自身的认识问题时,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人的认识观念和生存活动, 依据《圣经》对其包含的问题所展开的逻辑和这样的文化, 无疑会起到影响和决定西方人的生存活动及其历史.
  但是, 基督教以《圣经》的文化形式, 并不能最终地彻底地决定着人们的认识世界和自身的观点和态度的统一性, 并不能完全地战胜唯物论者. 原因在于, 世界是神创造的, 是怎么创造的? 谁看见 了这一创造过程? 又谁能证明这一创造和结果? 人为什么做不到? 依据逻辑, 为什么在《圣经》中找不到关于世界存在的知识? 是否是隐瞒了? 又为什么隐瞒?……等等存在于基督教文化《圣经》中的问题, 不断唯物论者回答不了, 就是形而上的唯心神论者也回答不了和证实不了以上诸多问题. 
  于是, 西方人从这一历史时期的到来, 注定会走上一条唯物论和唯心论相互对立斗争的历史发展道路上去, 除非各自能突破自己在认识世界存在本源所存在的观点和问题获得最终的知识, 否则, 这就会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人类对世界对自身对宇宙的认识处在直观的认识状态之历史时期, 历史的事实回答了人们, 西方人以直观的认识状态对世界生命和宇宙没有达到认识上的目的和要求, 而同时期的中国, 人们以直观的认识状态则达到了认识上的目的和要求, 不仅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 并以此回答了"天"的存在(阴阳二性)和世界的组成(金水木火土), 更难得的是, 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存在观念, 和思想认识文化体系.

历史上易经的作用

《易经》最大的作用,是为中华文化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观和辩证、系统的思维方式。
《易经》提供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象征。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中包含了影响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智慧、精神特征。尚刚进取、因时通变、重视变革、忧患处世、贵和尚中、德法结合、天人合一、人本民本等等社会精神理念,都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的精神财富,渗透在中华文化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各个层面。一定意义上说,《易经》就是中华文化的纲领。这种作用是其它任何典籍都不能代替的。
《易经》是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的教科书。《易经》的思维方式,是哲学思维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中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维方式。《周易》采取的“取象比类”的方法,既具有概括性,又带有具象性,相比与其它辩证法、系统思维,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易经》的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通过《周易》的古经部分和解释古经的《易传》这两个部分展示出来的。《易经》已经通过卦爻辞以及卦爻辞揭示的卦象关系,表达了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易传》则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进一步挖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