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医案日记 2023-06-14 05:42:26

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尊古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原则之一,渗透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今不如昔”、“孙不如祖”的传统思想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学,自然无时无刻不受着这种尊古思想的影响。凡学医之人,必熟诵《内经》、《伤寒论》、《脉经》等经典著作。人们凡要论述自己的观点,必须在经典中寻找理论依据,借用经文来阐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著作几乎均以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的注释和发挥为主要形式,凡遇解释不通或与己见有悖之处,宁可提出古书有错简或字句有衍脱之误,也不敢自立新说。清代医学家陈修园曾说:“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在尊古思想影响下,中医界形成了一种学医必寻宗,言理必论经,以经典的注释为研究医学、表达学术思想的治学方式,“习医之人,必以研读医经为首务”。

随着古老的中医学以它特有的沉重步伐迈入二十一世纪,中医的尊古传统也以“新”的面孔出现在当代社会。本文结合当前中医学发展的具体情况,探讨尊古主义在现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及其影响,并就尊古与创新对中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一简单论述。

一、“新瓶装旧酒”——中医学著作与经典立论搞科研

一本书的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然而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学古书中,“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以经解经的学术研究几近成风。在经典的定义上,著书是为立说之故,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出的学说分量。但新近的中医学著作多是在《内经》、《伤寒论》等古医籍已有思路和学说之上,变换经线和纬线的位置,将前人的纵向总结改成横向概括,虽然在体例和编排上略显差异,实质上仍是古人观点和理论的摘录和再版,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在中医院校图书馆内,中医经典著作以及翻来覆去研究这些经典的著作几乎充斥每一个角落,而记载创新思想的书籍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令人仿佛置身于数百年前的古代社会,只不过是字体的横排与竖排、简体与繁体的区别而已。

中医科研课题是否有充足的理论依据也主要依赖于古代先哲们的言语,凡是《内经》所言最有力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论颇具权威,同时不少课题也均选其中的命题。如对关于“四时五脏阴阳”问题,该命题见于《素问》,在论述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之后,曰“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在《内经》里反复论述的四时阴阳或阴阳四时,对关于“时”与“脏”对应的问题很不统一,有许多矛盾之处。该命题本是一个悖论,并无研究价值,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深入研究,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古已有之”——中医优越性的教育

当代的中医院校教育深受尊古传统的影响,在开设四大经典课(《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时,今人往往不自觉地将古代医学内容与现代医学作对比,试图从古医籍的记载中找出更多与现代医学相类似的东西,并以此来证明中医学的先进。

医学实践证明,中医学确实有着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并且其中一些内容为现代医学所借鉴应用。然而我们的老师在传授中医经典时,多将中医理论绝对化,较少提到不足与局限性,以为当今一切古已有之,所有的新发现、尖端科学,都可以从《内经》等经典中找到答案,一切医学理论问题,都可以用“正如内经所云”就能够解决了。如《素问》中有“心主身之血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记载,我们便说中医的这些认识要比英国哈韦氏发现的血液循环要早一千多年;当德国著名细菌学家贝林成功研制了破伤风和白喉抗毒血清并提出“抗毒素绵羊”理论的时候,我们更“自豪”地说现代免疫学是受中医“以毒攻毒”医理指导和启发下才建立起来的。然而这些除了满足我们阿Q式的虚荣心之外,一点也不能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中医依然未改变处于医疗市场末席的尴尬处境。

那些没有任何临床经验、刚从高中阶段过来不久的年轻中医大学生们在对医学发展认识模糊,尚判断不明时,中医医籍经典“古已有之”优越性的教育,无形中会增加他们对祖先的“崇拜”感,在对祖国医学的自豪感下不知不觉中便培养了他们的尊古思想,无形中又诞生了一批批思维古典化的“新”中医。中医古籍读得越多,越感觉古人睿智,古人聪明!《内经》仿佛是一个乾坤袋,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今天怎么就产生不出这样一部煌煌巨著呢?今人不如古人,今天的中医远不如古代医学发展的那样辉煌,这些意识不知不觉已经在中医大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了。

人的思维本来就有这样一种惰性,即把已有的学说当成不可侵犯的真理标准,这种惰性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何况我们年轻的中医大学生自入校以来就接受古人如何高明古人理论如何高深的教育,更将年轻人的思维囿于传统经验的藩篱。发明家凯特琳说过:“阅读传统教科书会使人墨守成规,而摆脱陈旧的规则和解决这一问题本身一样费劲。”

三、结语:创新是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门学科对过去继承得再好,内容继承得再完备,终归是旧的东西在延续。对中医经典背诵得烂熟于心,对古圣哲理论解释得如何丰富,我们也只不过是知识的储存器罢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仅仅继承知识还不一定就能使人变得聪明,已有渊博的知识如果不和一定的创新方法结合发展,只是一种僵化的表现形式。

如果没有西医的竞争,中医学仍在一统独尊,保持着其固有的一种渐进性缓慢发展稳态,也可能最终过渡成为一门新的医学,但那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即使我们如何夸大中医的优越性,如何赞美古人的才智,但它终究是古代的一辆马车。马在今天用现代营养学喂养得如何膘肥体壮,车子用现代材料修理的如何豪华坚固,其跑起来终归不如摩托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那样迅速。因为中医传统思维模式主要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是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存在着抑制、排斥思维形式化演进的倾向。

历史也曾给中医学提供过许多发展的契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葛洪《肘后方》就有关于治疗狂犬咬伤“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的记载;四五百年前,中医就认识到人痘接种能预防天花,这些相对于当时的新发现,因其异于中医传统理论就笼统地用“以毒攻毒”来概括,最终只能停留在经验阶段,而错过了建立免疫学说的可能。

中医学术界也已意识到尊古主义对学术发展的消极影响,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于那些不符合其理论原则的新观点或传统中医无法解释的问题,却往往又不予认同。或强迫自己放弃新的理论形式,或无条件服从,或干脆置之不理,即所谓“保护性淘汰”,惟恐损及中医经典理论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创造性思维无形中受到了限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医理论对临床新成就及科研成果的吸收,从而不能全面转化,中医理论当然也就不具备一般进化和开放式特殊进化的条件了。我们在力避其弊端时,却又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尊古主义的怪圈。

今天面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西医学,如果中医仍以原有的思想思维为基准,再“动则经云、仲景如何说”的自慰情结下抱守残缺,只是强调继承,而创新精神不足,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令人堪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它也应是中医发展的灵魂,是中医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中医学要发展,创新是其必由之路。

恩格斯曾说:“如果社会产生一种需要,将会比办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技术推向前进。”这里我们不妨换个说法:如果创新成为中医的一种需要,将会比办十所中医药大学更能把中医推向前进!

影响中医理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改革开放以后,西医慢慢 超越了中医。最近几年国家有大提支持发展中医。中医发展从古至今给多少百姓解除了病痛。我个人看病比较喜欢 看中医。这也是受我妈影响。在我们当地挺有名的一个中医大夫看的。那年才30多岁。觉得胸闷不舒服,去号脉。说我心率慢才50多下。后来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理就好了。还有一次吃完饭就上厕所拉肚子。又去哪看我号脉说我是十二指肠溃疡。为了确诊,他让我去做透视 。我到了医院我告诉帮我透一下,是看是不是十二指肠溃疡。 大夫说你怎么知道?我说刚才中医号脉说的。大夫说净扯淡,

如果他能号出来,还要这些仪器干什么?我也没说什么,就开始做,她给我喝了一杯是白色的,是石膏是什么?做完了确诊真是十二指肠溃疡。他还是有点儿不相信,还说有那么神吗?我又去抓了中药,吃了一个半月,到现在十几年了一直都没犯。前一阵儿我妈脑梗,心梗,还有心衰,也是在他那儿抓的药。吃完药也好多了。不是咱们说的多好,而是能看到效果。吃药前和吃药后的片儿对比确实见效。中医也有他的弱点。比如消炎,他要比西医慢很多,急性止血。还有阑尾炎,这得必须得做手术。中西医结合看病是最好的。是药都有三分毒。西药全是化学成分,相对来说毒性更大。 能吃中药的,尽量吃中药,不能吃中药的在吃西药。

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在长达数千年的 历史 中,历经各代朝代,演化出医经学派(尊崇黄帝内经),经方学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攻邪学派,滋阴学派,易水学派,补土学派,温补,温病,汇通学派等十大门派。

千百来敲锣打鼓,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打闹闹,各走江湖,一直到西医登陆,万籁俱寂,数千年真金,被一把洋火烧得体无完肤。

可以说,中医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停止了发展。起后经方,验方,单方秘方的积累,不过是经验堆积,而不是理论突破。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几千年来被困在如来佛的掌心寸步难行。

影响中医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这门学科本身不具有开放性,没有生生不息迭代更新的机制。

有人说五行周易乃宇宙真相,是颠扑不破真理。中医基于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理论,那么这个所谓的框架就成了先验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因为没有人敢跳出五行体系看待中医,那么中医永远只能在五行阴阳的体系里裹足不前。

科学是开放的,可以证伪的,是可以被打破和扬弃的,而信仰则是无条件接受的。中医不是科学,是生活方式,是天地信仰,所以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当然,几千年的经验,通过偶然掌握到一些自然界的有效成分,但是这种成功不可复制,是盲目实验的碰巧结果。

相比西医的日新月异,中医从业者唯祖宗之法不可变。凡是在理论上有所质疑,就是离经叛道。而西医则鼓励怀疑主义,实验主义,科学的特质之一就是质疑,而中国文化中,质疑则代表离经叛道。因此,中医发展举步维艰。

中医门派之争从未断绝,基本和金庸江湖的六大门派相似。每一种理论都坚持己见,并且不可调和,门户之见隔绝学术交流,造成故步自封。同时,每个流派传承又保守自闭真正的所谓“中医心法”,历代秘方,被神秘化,被严格控制外泄,传承困难,后继无人。

大量根本就没有中医知识的人假借中医之名行骗谋利,鱼龙混杂。而绝大多数人(包括中医粉)已经用行动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西医,夹缝中的中医生存危机,耐不住寂寞,也转型 养生 保健,或者中西合璧,大量中医学生放弃专业(市场太窄),而一流的医学生源也绝不会选择中医学科,人才青黄不接,中医的发展之路更加雪上加霜。

中医的消亡是 历史 趋势。目前我们处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迭代的心理过度期。

在情怀上,我们具有文化恋母情结,所以爱中医。在现实上,我们谋求 健康 幸福生活,所以靠西医。

情怀归情怀,这个世界跟着规律走。一个已经几千年没有发展的事物,不足以带领我们走向未来。

中医是巫医的一种。在古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医学都属于巫医,那时西医盛行“放血疗法”,也属于巫医。

与中医不同的是,西医勇于改造,蜕变成现代医学。请注意,现在说的西医指的是现代医学,而不是西方的传统医学。

现代医学科学地提出了致病机理,然后才能正确的使用仪器,对临床数据的采集研究都非常重视。绝大多数的恶疾中医都是束手无策的,直到现代医学出现,才可能攻克。

事实胜于雄辩,绝大多数在中医看来是绝症的病,比如肺结核、鼠疫、狂犬病、破伤风、天花、肺炎、阑尾炎、糖尿病……中医折腾了几千年,毫无建树;直到现代医学的出现,才得到了根治或预防。中医只擅长所谓的“治本”和“调理”。

几千年了,中医一直停步不前,一直用着那一套“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理论,用那一套不靠谱的“望闻问切”的诊断办法。

大家都知道,人的五官不借助现代医疗器械,想要进一步发现真相是很难的。比如不靠体温计就很难得出准确体温,不测PH值就不知道体质酸碱,没有血压计就不知道血压,没有血检就不知道患了艾滋病……不胜枚举。中医理论是不太可能使用这些仪器,也就不太可能有效治愈獠疗。我指的是不太可能,而不是绝对,有些病,中医瞎折腾数千上万年也是可能碰彩的,只是非常不靠谱而已。

中医啃老本,现已变成“活化石”了,变成了只能靠保护才能生存的“国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中医继续不思进取,终有一天变成真的“化石”,要与恐龙为伍了。

其实中医和西医的竞争,用不着拿传统之类“高大上”的东西来蒙混过关。中医无关其它,治病才是中医的本分,可惜已沦为一种可笑的哲学、信仰、崇拜、图腾之类的东西了。

中医的存活,主要依靠它的不讲逻辑,有没有效全凭医生一张口:病好了,就是遇到神医了,可以吹一辈子;病没好,肯定碰到了假中医,一定是心不诚。至于临床数据、毒副作用,那是不需要的,出了问题,一句“凡药三分毒”就可以轻松搪塞嘛!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经济利益了,比如销售中医书、中药,讲座,那都是很能赚钱的。

人命只有一条,信现代医学还是信中医随你,没人能拦。不过,出了问题,后果可要自负。想从中医身上维权,比登天还难。毕竟,没人能说得赢神仙。

保重。

中医的基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基本用阴阳五行的知识来陈述,这里就产生了几个问题,第一很多学中医的人对阴阳五行知识知之甚少,或者一知半解,所以很难去完全理解,特别是肺属金,金生水,没有足够的物理化学知识和思维还真不好理解,特别是金生水,你没学过水化学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心主神明这句话你不是理科生,没学过自动化简直是不知所云。另外一个语言差异,《黄帝内经》里面的古文现代人不好理解,于是很多语文比较好的文科生去学中医,他们大多只能文字上理解说什么,但没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所以中医们到最后都是出口成章,把《伤寒论》的方子《本草纲目》的药性背得滚瓜烂熟,到了现实治病也就照本宣科,热药治寒病,寒药治热病,有寒有热的病用热药搭配寒药。《黄帝内经》如果用现在的知识有看就是精准物理学+模糊化学的搭配,理论上对温度湿度酸痛麻痒极敏感,对化学则是模糊的,把物质按性大致分成寒热温凉平。西医刚好是倒过来,化学精准+模糊物理学,每一种药几乎都一种化学成分,单一精准,副作用明确。中医理论是一个趋势理论,什么体质不改变发展成什么病 什么小病治的方法不对将来有什么病都能预测,比如你有慢性咽喉炎,如果用中药去火的方法去治,如果咽喉炎好了,你将来会得肺寒和胃寒病的机率就会极高,如果你是痰湿型体质,甲亢的机率就会很高,如果你体内重金属含量比较高,癌症的机率就会比较高,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是结肠炎,如果用泻火方法治疗,结肠炎好了,你几乎一定会有便秘和口臭,如果阳气还足,你一定会有咽喉炎和脱发等症状,年纪再大点高血压和中风的机率就会比一般人都高,所以有个说法是下医治已病,扁鹊把自己比如成下医,说两个哥哥是中上医,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也说出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意义。中医最大的错误还把中药当作主要治疗手段,不仅掌握难度大,副作用也不小,中药治病实质上是减法疗法,因为它的治病机制就是阴阳平衡,用数字化比如就是阳为2,阴为1,那么阳多了用寒药,把阳2变成阳1,那么阴阳就平衡了病就好了,但你的身体就是1的水平了。唉,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中医挺好,中医水平太差,要不是中医们把我治得半死,我也不学这玩意,伤脑。如果有一天国家禁止中医们治病用中药,中医才可能回归到中医理论的真实水平。

答:影响中国理论发展,是由中国自身的特点,以及它的 历史 局限性决定了它就那个样了。因为中医向后看,西医问前看,……例如在中医教材中提出一个问题,中医回答这个问题是在几千年以前的古医书《真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伤寒杂病论》中找理论根据,找原文,找答案,引用一段原文就算完事,而西医,确切地说叫……现代医学……已经把医学延伸到光学,声学,液体力学,超声学,等等中去了,遇到问题向科学要答案,向未来要答案,…………就从玩乐来说:西方人玩得是围棋,一鼓做气,勇往直前,人家追求得是胜利;而中国哲学思想是阴阳五行学说,是玩的是"太极″,追求得是"平衡″,追求得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应运而生了中国人的玩具…………"麻将",……玩麻将的最高境界……是防了上手,防下手,不是追求得胜利,是追求得平衡,你不让我过好日孑,我也让你好不到那里去。从中西方的玩具就可看见中西方的思维方式。

现在没有学到中医的真谛,治病求速效,伪中医太多。比如,学院派中医的特点是滋阴,消灭症状,但是打掉阳气,打掉气血,打垮脾肾,就好比西医用激素,看起来,症状很快没有了,神医,但把你的体质掏空了,很快,大病出来了。举例:我一个朋友,素来身体 健康 ,因高血压就诊某名医,三个月,血压下来了,但人住进医院,肺部结节,而且血项全部不正常,要马上手术,我看了一下她吃了三个月的中药方,吓死人了,一派寒凉,没病也会吃死人的,我让她立即停药,马上用艾灸烤脾肾,提升了一下阳气,最后没有手术。其中江湖派中医一部分是扶阳派,大火旺烧,扶阳派治疗气血旺的人效果还行。另一部分是小病小痛能支两招,就以为自己是医圣医仙了,自吹自擂。还有一部分是伤寒派,能治病求本,看起来疗效不是特别快,但不仅能治好症状,整个体质都会大大提升。但是,请问,什么样的慧眼能分凊这其中的不同,大多数人只认医院,认名医,这些名医治死多少人是否自知,合理合法杀人是否知罪。请名医们来喷我。

编辑

编辑

很简单中医拒绝实验证伪,不愿通过证伪追求真相。增长知识。结果,中医人的头脑都会束缚在两千年前的那一套极其简陋的,漏洞百出的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框架之中不可自拔。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无论怎么发展,注定,都将是错误的,也不知道中医是怎么想的,难道不知道事实胜于雄辩,用实验去验证自己根据现象推导出来,根源性的本质东西是否正确,才是唯一正确的路?

首先,我反对把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二者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中医和西医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以救死扶伤,为病人解除病痛,让人更加 健康 长寿;但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不一样而已。中医在中国 社会 几千年的发展 历史 中形成一整套的医学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其实这里面不仅包含汉方医学,还有苗药苗医,藏药藏医,蒙药蒙医。清朝末年随着西学东渐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衰落,而西医也开始大量的传入,慢慢的西医超越了中医。其实西医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我们把凡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医学统称为西医。其实西医是西方现代国家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医疗体系。西医和中医的哲学体系完全不一样。我们为什么要学西医,因为西医能够更好的帮我们看好病。为什么我们不丢弃中医,因为中医也能帮我们看好病,就如同我们南方人吃米饭可以充饥,北方人吃面食也可以充饥。不能因为面就否定了米的价值,也不能因为米就否定了面食的价值。当然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开放起来,不断吸收新的理论成果与时俱进,而不是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作金科玉律,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停止不前。中医和西医应该相互借鉴各自所长,融合发展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为人类更加 健康 而携手共同进步!

其实要说中医理论,在本章岗目,和伤寒论就己经是中医理论,而且现在还在用,说明使用是没有问题的,你非要用西医的理论往上套,那就不伦不类了,所以一个科目就是一个理论,你怎么不把西医的理论归纳到中医下面,要西医按穴位治疗,让西医按阴阳辩症治疗,西医那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细菌就灭菌,最后无药可治的办法,是否也要按中医的方法加以改进,所以一个科目,就按这个科目的理论去研究,而不是非按西医的标准去研究,就象研究火车的,你非要人家研究高速公路,不在一个频道吗,所以中医要有自己独立的考试,学习,研究,甚至理论,而不是与西医一套模式,如果一套模式,那就是中西医全能了,但那也只是极个别的,不可能大面积培养这种人才,其实中医的理论就在民间,古代农村方圆十里,都有几个会治疗的,没啥稀奇,西医搞些昂贵的设备,包装的高大上,就好比冬天,你穿金利来,我穿个棉袄,一样的效果,只是金利来光鲜一点而已,难道不是吗。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己经达到一个瓶颈期,毕竟以前更多的是从自然现象中推理而出的。中医理论的更进步突破或者说细化需要对现代解剖学有更多更深的认识。这可以从一些西学中的代夫比中学西的人更容易达到一个较高的高度中得以佐证。对人体细节理解的更好,再有了中医的整体观,摆脱对某个症状的执念后西医在解剖学,中医理论和中药,西药,针灸的帮助下西学中的人可以更快的做到标本兼治。这个现象或许就是提高中医的一条重要思路。中医所说的湿,热,寒等体症如何在解剖学这个层面上体现出来。人体的细节如何影响整体的,整体又如何影响个体的。这需要中医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有更多,更细致的理解。对细节的更多了解后再去升华理理论指导。或许是中医再次发展的一条出路。

求文章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在中国的医学界,对于中医学的讨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想,为了要说清楚这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个是直接讨论中医问题,另一个是要讨论现代科学问题。因为,所谓中医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在出现了现代科学以后,并以现代科学的标准进行对照以后产生的。所以,我下面的讨论分两方面进行:

  第一部分:直接讨论中医问题。

  第二部分:讨论现代科学问题。

  第一部分:直接讨论中医问题。

  一中医学是否科学

  关于经验医学第一个重要讨论的问题是:它是否科学?就我们中国来讲就是:中医是否科学?首先应该知道,这个问题是在现代西医产生并传入我国之后才产生的。在我国几千年、数万年历史中,有什么人会怀疑自己的中医学的科学性吗?经验医学是认识论中第一个阶段感性认识的成果。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认识过程的某一部分给予否定。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表明提问者不明白一个正确的理性认识产生的正确过程。我们前面曾提到,因为医学不是原创科学,医学是由当时的自然科学直接派生出来的,不可能由经验医学直接上升为现代实验医学。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经验医学在认识史上的感性认识的地位及与现代实验医学的内在联系。只不过,它是古代自然哲学的部分的身份,与自然哲学一起向近代实验科学转化,并成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基因与个体生命的关系作比喻:父母生育了我们,我们以为是父母的身体变成了我们的身体,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父母的身体是由上一代基因增殖分化而来,这个机体一旦形成,只能走向死亡,只不过在父母的身体死亡之前,基因离开他们的身体,又发育成了我们。我们与父母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和父母都是基因的产物,是基因的依据,是基因的房子。这个观点,出自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与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相联系,产生了一种为许多人接受的流行的说法,即: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这种说法企图以中医与西医无关系来避免对中医的否定。既然无关,既然无可比性,可就无所谓谁科学,谁不科学。然而,研究科学的人都知道,任何结构的物质只能有一种与该结构相对应的运动规律。不可能有两个。这在哲学上也形成一个规律,就叫做结构与运动的相关性。如果我们现在承认中医学与西医学是说明同一个生命结构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理论体系,那就等于实际上承认,这两种医学中一定有一种是不科学的。而这种说法实际上增加了否定中医的可能性。为此,我认为,还是将中医学视为认识史上的一个阶段,以此来保证它的科学地位更好些。

  二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这个命题是说,中医学作为一种经验医学,有数千年,数万年的历史,因而它所积累的经验,在数量上是非常巨大,非常丰富,非常全面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能解决眼前疾病治疗的需要,(即使尚不能给出完全清楚的解释),甚至可以为以后的医学研究提供启示,提供课题。具体来讲,与西医相比,在有些方面,中医所积累的经验是西医尚未触及的领域。与“宝库”的命题相对应的是中医学界提出的一个口号“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这个口号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西医学传入我国之前,是不可能有这个口号的。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中医的一统天下。在改革开放之前,也不会有这个口号,因为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主要的口号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前提是承认中医的科学性和承认中医的存在。中西医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中医的保护政策。既然已经在保护之中,中医没有在“存在”方面受到威胁,因此,也用不着提什么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这个口号的提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医学界进入市场之后的产物。医疗市场的逐渐形成,促使患者在就诊时又有了中医、西医的选择,这种选择,又将中医放在西医对立的情况下。事实上,由于这种人为的选择,中医界又受到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中、下层医疗市场上,特别明显。中医院或综合医院里的中医科,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同级别的西医院或西医科室。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口号被重点提出,并成为中医界办院、行医的主要方针。这个方针在保持中医学的学术地位和中医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是肯定有实际效果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医学是医学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这些感性认识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保持和发扬现在的中医学,使中医学停滞的目前的感性认识阶段,那就有些不合理了。我们对于宝库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它已经具有的眼前效益,更应当看到它的战略的长远效应。就是说中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起点。中医学这个大宝库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本身,而是为了未来医学的出现。这正如一个受精卵的价值,受精卵就是一个宝库,它包含着一个未来生命的全部信息。可是,如果永远保留着一个受精卵又有什么价值呢?只有促使它生长、发育成一个婴儿,再长成一个能创造生活的人才,那才真正体现出这枚受精卵的意义和价值。正是按着这个逻辑,我们认为,中医学只有在向着后现代医学发展时,才有意义,有生命力。后现代医学的出现将更能使中医学的宝库作用得以体现。离开了前进和发展,静态地死守宝库不改变,只能使中医学失去活力,最后宝库变成历史博物馆,失去了实用价值。

  三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政府在卫生工作方面的一个基本政策。它除体现了一定的学术思想外,更主要地是体现了国家对中医学的保护政策。几十年来,医学界,中、西医两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其中最大的成绩是不论在医学界内部,还是在一般的社会领域中,中医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中西医结合方针,在保护中医这方面来讲,已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但是,在学术方面,这个方针却未取得同样的成功。最突出的标志是,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西医双方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宣布: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种说法,在学术上再一次肯定中医学的地位。然而,一个非常深层的信息表露出来:既然这两个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那么怎么会有相互结合的可能呢?这一共识宣布了中西医结合思想在学术上的终结。现在,我们再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中医学属早期为感性认识阶段,西医学属第二个阶段,即分析研究的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暂时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两个阶段,使认识产生飞跃,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将两个认识阶段结合起来,这种思想在理论上是一种混乱,在实践中是缺乏可操作性。就象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我们经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最后到了老年。请设想一下,我们如何可以将童年和中年结合起来呢?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同阶段,最后,它们都将上升到后现代理论医学阶段。一旦到了这个认识阶段,中医和西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类将只有后现代理论医学这一医学。但那时候,我们也不能说后现代理论医学就是中医和西医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后现代医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后现代医学的直接来源是后现代自然科学,后现代医学不是现代医学的产物。后现代医学的出现同对医学的否定,也是对现代西医学的否定。当然,这种否定是科学和哲学意义的否定,不是生活中感情意义的否定。

  四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渊源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而现代医学是机械论、还原论。目前,我们所讲的后现代医学又提出了整体思维方法,即系统论。这样,医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朴素辩证法——机械唯物论——辩证法(系统论、整体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学与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更接近,所以中医学向后现代医学转化更方便些。后现代医学的诞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0年10月4日《健康报》报道,周光召考察中医研究院时的讲话,其中特别谈到中医整体论符合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周光召在讲话中指出,中医药科技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人民卫生保健不可或缺的。目前,科学正处于还原论向整体论发展的趋势中,中医注意整体、系统的观点,符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中医药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中医要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以上观点不仅发自中医之外的研究人员,在中医界内部一些敏感的研究者也触及到这个问题。如现任天津市精粹国医研究所所长,南开区红十字会博爱门诊部主任张维耀,津门一代中医宗师邢锡波的传人,1994年出版了《中医的现代与未来》一书。在这部医著中,张维耀认为必须用自然辩证法和其他现代哲学流派的合理观点剖析中医经典著作,才能看清中医理论体系的真髓所在。正确地认识中医,首先要解决,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古代哲学已转化成为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核心,在古代自然哲学发展初期有功可叙,而当今已成为中医升华的桎梏。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评价中医理论体系和要素构成,探讨中医学基本原理的合理内涵,确定严格的定义和原理核心。该淘汰的不能勉强固守,该保留的也要翻新。如对阴阳学说,要限定其外延,才能明确它的合理内涵;对五行,去除单一循环的生克关系,保留制度化原理,为引进系统论思想创造条件。张维耀鲜明地指出:探讨现代中医的方向,首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加强实验技术研究是战术目标,是发展中医之“标”;突破基础理论,是战略目标,是发展中医之“本”。他倡导以现代哲学作为发展中医的指导思想。

  五中医后现代化

  中医保持经验医学本色不变,只能说是保持历史,不再前进。虽然有“落后”的批评,但仍能存在并与西医争衡。现在,后现代医学的诞生,它在更高层次上的整体理论,势必淹没中医学的低层次的整体论。因此,从现在开始,中医学再不前地是不行了。中医学向后现代医学前进,是中医学最好的出路。过去曾有过中医现代化的提法,但这种提法,在实践操作后,只能是西医化。这当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能的。自从后现代医学诞生以后,现代医学也面临着自己的消亡。这样一来,中医现代化也自然不存在了。后现代医学是医学的理性思维阶段。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都将前进一步,达到后现代医学。届时,中医学也许仍将保存下去,但它的现实意义会越来越小,历史意义会越来越大。这对中医界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大多数中医工作者将在后现代医学的队伍里重新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现在可以预料,中医界向后现代医学的转化,也许会比现代西医学更早些,更快些。这也许就是周光召所说“中医药科技界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的内在含义。所谓“突破”,就不是“保持”而是变化,而且要大变化,本质的变化,这个变化归根结底,就是后现代化。

  中医的“阴阳自和”理论,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自组织理论。中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组织”这个名词概念,但是实际上中医已经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自组织系统。把人体的发病和愈病都看作是机体自主性反应过程,强调人的自组织机制是健康,疾病,愈病的枢机。中医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疾病有标,本之分。中医治病重在治本。中医的治本主要是运用推动机体自主调理的艺术。主要内容是扶正祛邪,五藏生克,阴阳自和。而这些是用后现代科学的混沌论和协同论才能认识到的科学道理。也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后现代医学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中医之门,同时也为中医在未来后现代社会的更大发展打开了一个更大的门。中医与西医的关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西医不能理解中医。通过对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对比分析,我们就可知道现代西医为什幺不能理解中医。因为现代西医所依据的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整体负反馈调节理论。而中医则是依据促进子系统正反馈调解从而达到使机体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的自组织理论。只不过中医的这个自组织理论是扑素的原始的,而后现代医学则可使中医进入科学的理性的新阶段而已。后现代科学的理论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医学的语言。通过这个语言的桥梁,中医学才可能走向世界。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学懂后现代科学理论并把它作为我们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

  与“阴阳自和”、“自主调理”的中医理论相配合,中药的作用靶点也不是机体的临床症状,而是按中医所理解的这些症状后面的机体深层的变化。也就是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胞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完全苻合系统理论的。与此相比,现代医学用简单机械的思想来理解中要的作用,将中药的作用与临床症状直接相联。而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根据的对中药的研究,是希望在中药众多成分中找到一种与临床症状直接对应的成分。实践证明,这是对中医理论和中药药理的歪曲。中医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是中国医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半个世纪来,我国在中医方面走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但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并未真正解决中医发展前途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西医结合正是出于保护中医的目的提出来的。而目前医疗市场的重新建立,中医面对医疗市场的竞争,又处于不利状态。后现代医学的出现,为中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光明出路,中医的前途不是“现代化”,而是“后现代化”,中医将跳过现代西医一步到位进入后现代医学阶段,成为后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

  六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中医学在医学发展史上的位置

  哲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感性阶段,第二是分析研究阶段,第三是理论研究阶段。医学是人类对生命规律的认识,这个认识也离不开哲学所揭示的这三个阶段。与认识过程这三个阶段相对应,医学也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感性认识阶段对应的是古代经验医学,与分析研究阶段相对应的是现代实验医学,与理性认识阶段相对应的应当是后现代理论医学。

  1.古代经验医学

  许多有悠久历史民族都有自己经验医学,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我们中国的中医学。经验医学就是将经验直接应用于临床而对医学机制的说明,不是用医学这门自然科学,而是用物质运动的一般理论,即用哲学理论来解释。古代的这种容自然科学与哲学为一体的哲学叫做“自然哲学”从原因到结果之间的一段空白,只能用哲学推理相联系。人们公认,这种理论属“黑箱理论”。经验医学所产生的时代是在人类社会的古代,它所研究的物质对象是人体的整体,它所用的研究方法是黑箱理论,它思维方法是朴素的辩证法。

  2.现代实验医学

  西方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也蓬勃发展起来。随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在医学中的应用,“黑箱”逐渐被打开,人们看到了人体内各种精细的构造和各种复杂精密的功能。这样,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现代实验医学开始了。这时期的代表有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哈维的血液循环,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巴期德的微生物学等等。这期间发明了听诊器、体温表、X光、心电图,以及临床化验的出现,使诊断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消毒、应用全身麻醉和输血及吸氧技术的出现,外科学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初,抗疟药、磺胺药,以及后来青霉素药出现,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曾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和大部分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类感到空前的解放。人类平均寿命和全世界人口数也空前延长和增长了。这时,人们借助于现代科技技术在细胞水平上,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的症状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和临床经验。通过这些,人们认识到一个完整的机体是由不同功能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组成的。细胞是组成机体的共同的基本结构物质。所谓疾病是细胞结构、功能改变的结果。现代医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整个的机体,而是细胞。因此,现代医学又称“细胞医学”。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的方法,从大体解剖到细胞显微镜观察,以及进一步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实验,或者再包括化学、生物学的实验。因此,现代医学又称“实验医学”。而正如本文前面分析指出的,现代医学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是由现代自然科学那里继承下来的机械论和还原论。

  3.后现代理论医学

  正象现代科学产生现代医学一样,后现代科学向医学的渗透将使医学也发生阶段性的新变化。这个新医学因为是在现代医学之后,故可称“后现代医学”。后现代医学不仅在思维方法上进入了辩证法阶段,而且研究的物质层次也进入分子或超分子层次。后现代医学还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它不仅象现代医学一样,继续进行实验研究,同时更增加了将后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向医学领域引进的工作。因此,后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工作方面,是理论的整理工作和用理论指导临床医疗的形式。因此,可以将这种形态的医学称“理论医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第一次真正揭示了生命运动的本质,也终于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这种意义上讲,后现代医学也有理由称为“理论医学”。总之,后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综合,思维方法是系统理论或称辩证法。
  偏见一:西医治病见效快,中医太慢

  这可能是大部分人有病不看中医看西医的原因。诚然,一些病种适合看西医,但并非中医治病效果就一定慢于西医,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看问题。单从一次病程看,有时中医治疗效果似乎比西医慢,但如果从长远来看,并不如此。有时一种病西医很快治好了,病人很高兴,但却经常复发。中医则强调对人体功能的调节。人体功能正常了,病自然而然就好了,且不容易复发。即使是急性病,只要真正辨病辨证准确,中医治疗效果也是很快的。

  偏见二: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

  对一般病人而言,只要能真正治好病,又花费比较少,这是最实在的。难道一定要花费一笔钱,经过现代仪器检查的才算科学?一般性的头痛,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查出来,难道也要否认它的存在?心情忧郁的胸闷,也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出,没有什么可以对症治疗的西药,但中医却可以用舒肝解郁理气的中药调节。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不科学?中医理论自成一体,用它的理论指导处方用药,就可以防病治病。只要它的理论能自圆其说,能够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我们就不应该苛求它,更不能用所谓的现代科学去“发展”它,因为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当然,这不是说中医就不能同现代科学相结合。问题在于,这种结合应当是在保持中医本质前提下的结合,而不是把中医搞得面目全非。比如说,在诊断和疗效判断方面,可以参考西医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在治疗方面,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手段可以适当地结合,以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还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尝试解释中医病机等方面的理论,解释中药进入人体后,是如何作用于机体(不仅仅停留在离体中药的药理分析),机体又是怎样从患病状况到康复的,等等。对一时解释不了的如经络现象,可留待以后科学发展了再解释,但不要因一时解释不了就否定中医。宇宙如此奥妙,人体如此复杂,我们今天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难道还少吗?

  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的,中医侧重于人体整体功能的把握和调整,而西医侧重于人的部份结构和功能,应该说各有长短,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表面上看来,西医这种以解剖人体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似乎更有优势,问题在于,人体部分组织机构功能的总和是不是就等于人体整体的功能?解剖时的离体组织器官的功能是否同非离体时组织器官的功能完全一致?西医研究的人体功能能否包含中医研究的人体功能?中医的人体功能是客观存在,还是只是一种主观想象?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中医研究的人体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然中医就没办法诊病治病,只不过它不是用现代西医的语言来表述,而且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其他一些复杂原因,它的表述有时显得牵强,显得随意,这是我们需要加以认真分析的。从根本上说,任何功能都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应当努力阐明中医意义上人体功能的物质基础,阐明这个基础是实体的组织结构,还是本身也不过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中医在调节人体平衡中,特别注意因病而异、因证而异、因人而异,同一个人同一种病,今天用这些药,过二三天证候有变,用药就要做适当的调整。不同人不同病,如果证候基本相同,就可以用基本相同的药物。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真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病人,这些哲理在中医辨证施治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是中医的特色,也是成为一名好中医的困难所在。西药的使用,则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是同一种病,大家就都可以用同一种药(仅有老人、小儿、孕妇的不同,禁忌、慎用等的规定)。

  偏见三: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西医诊疗手段不断更新,中医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现代科学技术是西医存在的基础,西医的发展不可限量。但不管西医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对疾病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抗生素问世后人们何等高兴,但随着病菌耐药性和新病菌的不断出现,用抗生素治疗这类疾病反而进入更困难的阶段。若干年后,西医的基因疗法有可能普遍采用,但即使到那时,人类也不能说就取得了对疾病的决定性胜利。旧的病种消失了,还会产生新的病种,何况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永无止境,因此,人类不可能永远躺在西医某一阶段高科技成果的水平上高枕无忧。西医不管如何发展,它以解剖为基础、以结构为基础的本色是不会改变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诊疗手段不管如何发展,都不可能替代中医。

  中医要如何发展?最基本的是要认识中医的特点和中医发展的历史,抛弃那些不利于中医发展的做法。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医方。有的人凭着这些祖传秘方,世代行医,为当地老百姓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应加以肯定。中医事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既需要医学大家,也需要仅仅身怀一技之长的中医;既需要中医院校正规培养的科班生,也需要手把手师承名家出来的学徒;既需要中西医知识都比较熟悉的人才,也需要只认中医之理的“铁杆”中医。“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才能百花齐放,中医事业的兴旺发达才有希望。
  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从已病这个层次上去认识,都是从形而下的这个层次去认识。从这个层次上去认识中医,当然觉得中医处处不如西医。打个比方,一个心梗的病人,心梗发生了,你会往哪个医院送呢?是往中医院,还是往西医院?我看100个人中有100个会往西医院送,也许就是张仲景再世,他也会建议你往医科大附院,而不送中医学院附院。凭着这个,搞西医的个个挺胸抬头,搞中医的个个垂头丧气,以为中医确实糟糕,自己入错了行。如果这样比较,那中医确实不怎么样,要甘拜下风。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治的这个病人,我治的这个冠心病,根本就不发生心梗,乃至根本不发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发生,你是发生了以后去救治,这两个如何比较呢?

  中医讲究治未病,张仲景再《金匮要略方论》的开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这门医学的出发点,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铸锥。像扁鹊望齐候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这时进行治疗,应该不费吹灰之力。而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宣治诊病,提前20年作出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就是见微知著的功夫,这就是防微杜渐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症了你才去发现它,那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在许多人偏偏要在已病的行列跟西医较劲,搞什么中医急救学,这就叫不自量力,就叫以己之短击人之长。

?两汉经学影响中医学发展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董仲舒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中医学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思想,其具体表现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学说。
「君臣佐使」学说也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医学中最明显的体现,体现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等级秩序的推崇,明显带有儒家对于秩序的强调。
经学的产生与分类
经学产生于西汉。由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于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他几未能幸免于难。汉代之初,高祖刘邦并不重视这些儒家经典,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
经学的繁荣本质上是为顺应封建统治,在汉武帝时期发展尤为辉煌,因为从儒士的地位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儒学的推崇。公孙弘是个狱吏出身的儒生,汉武帝为了提倡儒学,公元前124年,让他擢升丞相,封平津侯。公孙弘前,丞相皆为列侯贵族,公孙弘出身贫士,竟得封侯拜相,《公羊》学因此成为最时行的学术。凡是士人和官吏,必须学习儒经,才能得到任用或升迁,儒学独尊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经学有古今之分
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其中,「文景」时期从部分老年秦博士、儒生等处收集来的经学书籍,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
古文经学所依据的经书一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在民间发现的古书,因其是用战国及以前的古文字所书写,故称之为古文经。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兴建王府,坏孔子宅,从旧宅墙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图书馆);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几篇《尚书》。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
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汉朝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儒生通过对经学进行阐述发展的过程,使经学的思想深深渗透到普通民众之中。
经学的流变与经学大家
经学的流变是儒士对于儒家经典不断解释注疏的过程,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学也经历不断发展流变的过程。儒家经典起源于孔子编著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作为儒家经典的最早成果,也是经学研究最早的范本。西汉初年《乐》失传,儒家经典留存《诗》、《书》、《礼》、《易》、《春秋》,因此被称为「西汉五经」。到了东汉年间,除上述五经外,另外二经究竟为何一向聚讼纷纭,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应为《孝经》与《论语》。
汉唐两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富庶的时代,也为经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唐朝开始,儒家经典中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形成「唐九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儒家经典在九经上添《尔雅》、《论语》、《孝经》,刻做石经,由此形成「开成十二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被称为「宋十三经」。
经学发展的高峰以及奠定经学最终构架的是「四书五经」,这一构架为朱子所定,与五经上增设「四书」,随着朱子学的繁盛,这也成为了儒家经典最为著名的编订方式,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学大家对经学发展有影响
一项学问的发展需要代表人物的思考和推动,经学的发展正式得到大儒董仲舒的推动才走上正确的发展轨迹。孔子以后董仲舒以前的儒学是汉人称为朴学的原始儒学,其特点是,一方面,思想上还拘泥于残余的领主制度,不能完全符合新的地主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儒家还是各种学派中的一派,不能吸收各种学派,使统一到儒学里面来。
董仲舒生于汉景帝、汉武帝时候,西汉政治上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学术上统一的条件也成熟了。儒学经董仲舒的加工,因此摆脱了原始阶段,成为阴阳五行化的、完全适合地主统治的西汉今文经学。某些汉儒把董仲舒当作孔子的继承者,因为他创造了今文经学。董仲舒根据他的哲学观点,提出许多影响甚大的建议。这些建议,极大部分被汉武帝采纳并得到实行。
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有:首先是「大一统」。董仲舒认为孔子修《春秋》,把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因为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义。现在学士们各持异说,朝廷无法一统,法制屡变,臣民不知所从。应将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废绝不用,专用儒术。这事实上顺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迎合和封建统治者对于皇权至高无上的追求。
其次是「更化」。汉初基本沿袭秦朝的制度,因此有「汉承秦制」之谓,郡县制优秀。但是秦行法家政治,刑罚惨刻,因此董仲舒主张更化,要求以仁德代替严刑,也就是要求以儒家学说代替法家学说。
再次是「推阴阳灾异」。在落后社会里,占卜术常是人们行动的指南。董仲舒取《春秋》所记天变灾异广泛地予以附会穿凿,使《公羊》学彻底的阴阳五行化。自从董仲舒开出这一条道路,《公羊》家以外各家的经师,都认为这是一条最合时的道路,把大量迷信成分加入到经学里,藉以取得朝廷的信任。经学阴阳五行化,成为西汉今文经学的基本特点。
此外还有「断狱」。儒家谈德治,向来与法家刑名之学对立。董仲舒据《春秋》经义附会汉朝法律,决断了许多疑难大狱,儒法两家合流了。他的判词集合成《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流传久远,至东晋时还有人引用它来辩护自己的冤狱。
两汉经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经学的传承牵系著中国学术的大脉,经学自孔子删订六经之后,又经历了秦汉两代相接的特殊历史变革时期,演变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支风格迥异的经学派别。这两种经学派别之争一经肇始,便一发而不可收,自汉时起绵延至今。
章太炎先生曾言:「讲国学而不明派别,将有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之感。」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在两千余年经学统领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背景下,今古文经学对中医学的传承产生重要影响。
中医典籍地位确立与经学关系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2000多年来封建主义的主导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崇主要通过对儒家典籍的推崇和注疏来体现的。从孔子编订六经,到西汉五经、东汉七经,一直到宋代确立的四书五经,经学不断发展变迁,虽然在数量上变化,但主体内容仍然是儒家典籍。
受经学影响,中医对于典籍也很是推崇。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医界有先贤曾说:「不读医经,纵成仓扁,终为技术之流。」蔡陆仙也讲:「医书之有经,亦犹儒家之有六经也。六经所以载道,『辨治乱与兴衰之轨辙。医经所以昌明学术,莫不由是焉……』」
经学传承模式影响中医典籍传承
经学强调注不破经、疏不破注,株守家法、烙守师法,形成了信而好古、言必称尧舜的价值取向。董仲舒《春秋繁露》虽然自成一说,但并没有突破儒家确立的价值理念;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是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是对儒家理念的一脉相承。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对中医进行注疏,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标志著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
《难经》是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伤寒明理论》是对《伤寒论》的注解之作;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类经》,是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实践,提出各自理论,或者自成流派,但是核心离不开《黄帝内经》等典籍。
春秋战国,中医有用针、用药和重切脉的三大派。西汉时代已汇合为医经和经方两大派别。在金元时代有被称为「四子学派」的四大医家,即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刘完素创立火热论;李东垣师承于张元素,主补脾,著《脾胃论》;张子和立论邪之法而主攻下;朱丹溪则撰著《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而创立了滋阴学派。
经学推动中医学理论范式的作用
天人合一理念
儒家宣扬的价值理念在中医学中同样能寻找到明显的印记。董仲舒对儒学的新解释一方面是为顺应封建专制统治,倡导「君权神授」,宣扬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得到汉武帝的推崇;另一方面,新儒学对各家思想的融合,即包括对道家思想的融合,董仲舒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
中医学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思想,《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天道观的表现所在。《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

中医真的落后了吗?难道中医要没落了吗?

如果,中国中医没落了,只能是中国中医人的耻辱,成天不知钻研中医深层次的原理,更不知提高中医的医疗水平,只知一味的从患者身抠钱,抠了钱还不知投入中医科研,中医没落只能说明中国中医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我不觉得中医落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我要感谢中医!因为我家就有案例,本来按照我家和我妈的想法,选择医院,可以西医控制病情,中医辅助治疗,佛学信仰支撑我妈的信念,三合一应该算是最完美的!但是我的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我带我妈住进当地最好的三甲医院后,几天时间几万的检查费结束,就通知我妈化疗,不化疗就不能供给任何药物住在医院。我们家想住在医院稳住病情不化疗中西医保命的愿望落空!癌症本身是世界难题,西医很清楚晚期做任何治疗也只是让生命长短的问题,根本治不好的!可是为了医学价值与业绩还有利益他们力推放化疗!我认为癌症晚期患者基本是医学中最大的贡献者和奉献者!对于医院来说我妈是早晚去极乐世界的事,而对于子女来说无非想用药物控制急性病症,少疼痛,要知道最亲的人疼得死去活来,而作为子女也一样心痛的要命!医院至少有相关的药物止住疼痛,不让家属和病人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和折腾!可是就这么简单的愿望也只能是做梦了!因为医药的垄断,有一些对症的药只有大医院有,小医院根本没有!我们不是为了最好的医院才去挤,而是寻求保命的药物和减轻疼痛才去大医院的,我带着我妈是去了三个医院才知道残酷的真相!我之所以感谢中医,是因为我妈出院后,我就是让中医朋友给配的药,喝得效果还可以,至少我70岁的老妈还能起来自由走动,还能吃饭睡觉和对着我们微笑!虽然我们知道中药有它的缺点,毕竟急性病用中药效果太慢,也许没等效果可能就一命呜呼了。但是西医讲究数据,效率,业绩,医学价值还有利益综合因素不准许我妈单一的保命愿望,如果我妈一旦选择化疗,也许仅仅吃饭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在医院期间看到太多化疗的人吃不下睡不好,所有人都知道西医本可以结合中医来一起攻克癌症,但是西医等待中医的效果时间太久,又太慢,再说中药也是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年龄,消化,排泄来出不同的效果,西医没有时间和耐性,同时也耗不起!西医有仪器的数据报告,而中医的数据报告根本没有论证,碰上靠谱的中医那就是上辈子的福气,如果碰上庸医那就是彻底的凉凉,讲究证据的年代,让西医去等待一个未知的结果,他们认为是笑话!但实际笑话也好,现实也好,不都是老百姓以身试药得出的理论数据!这年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很多人已经没有真正的救死扶伤的仁德之心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依然感谢中医朋友不离不弃的协助和每天对我妈病情的跟踪服务!因为中医的跟进让我妈从信念上也是一种支撑,无论我妈活多久,我都要感谢中医,让我妈回家有药可以喝,有信念可以支撑剩余不多的日子!余生无论恩赐和教训,我都一一接受与消化!感恩之心,感谢所有的帮助!

中医不落后,也不会没落!其实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和中医有关系的。如饮食的搭配,各种调料,除了味精我不知道是不是绿色的外,其他都和中医药有关。再说了,无论是药房还是医院,各种高端的中药保健品和药品都很受欢迎。有的甚至比黄金还贵。这充分说明消费者了解并相信中医药。在医院里很多危重患者开始西医大刀阔斧的使用各种药物,病情越来越严重,后来告诉患者找中医治疗也许会好起来。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我三月七号接诊了一个患者,是个11岁的孩子,他爸告诉我,两岁患病,一直治疗了九年。曾经在北京,成都华西,还有很多医院治疗。就一普通的肾病综合征,却经常复发,花了二十几万。我告诉他,两个多月可以治愈,还需要巩固一个月,毕竟孩子在这么久的治疗过程中,身体各个脏腑都比较虚弱,需要巩固。我觉得每个中医的教师或者学者,只有认真的,用心的去学习中医,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科学的处方,仔细的辩证,把单一的疾病和患者的所有都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判断,处方,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者照本宣科,让患者真实的感受到中医药的实惠,中医药会越来越好!不仅是在自己的祖国,即使在国外一样备受推崇。

之所以有人认为中医落后了,是因为学中医的人越来越少。中医博大精深,很难学,望闻问切就能看病,是很神奇,还要背很多汤头歌诀,要记住所有中药名称,药理,药性,比起西医依靠机器看病要难很多。但只要学精通了,中医还是很厉害的。我认识一个中医,开了一个纯中医诊所,每天开出去药方达三十多个,几台煎药机轮换使用,人都累的不行了,后来每天只开半天门,月收入三万以上。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收入,就是他的医术高明,开出去的中药疗效显著,喝过他的中药都说好,然后再介绍周围亲戚朋友。

不过,我也看到了中医的危险性,主要来自中药的安全性。过去的中药都是天然植物,而现在的中药都是种植的,化肥农药残留太多,影响疗效,还会影响 健康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医真的很危险。再好的医术,没有好药,也是白搭。

中医不是落后,只是传承的问题,现在的中医没有传承过去老中医的那些本事,望,闻,问,切。技术没有以前的老中医好,记得我小时候,妈妈带我到一位老中医那看病,还没等我妈说我的病情呢?老中医就发话了,说是不是给孩子瞧病,妈妈说是,老中医说,这孩子是食积,我给开点药,吃了就能好,于是老中医开了个方,妈妈拿方抓了药共计花了5角7分钱。回家熬了吃了后,就好了,以后再也没犯过,要说过去那中医我真信得过,要说 科技 创新,不如把老祖宗留给我们中华瑰宝一中医中药创创新,那可比茅台酒值钱万倍。你们说对吗?

——清月静影

中医也称汉医,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起源而来的,将中国古代哲学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中医 历史 发展中涌现了像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扁鹊,神农氏等中医届的人物,这些中医届的大佬缔造了我国古老的医届传奇。

中医标本兼治的疗效还是被不少人认可的,中医属于我国传统医学,虽然比不过西医的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但是能从根本上对身体起到一个调理的作用,活血化瘀,驱虚排湿,增强免疫力,副作用小,相对于西医对心肝肺肾等内脏器官造成的副作用要小的多。

有些病痛西医是除不了根的,只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身体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只有综合治疗才能起到最好的疗效。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的药材种植,加工,药理知识,药学原理,传统的治疗方法,多数散落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对于中医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中医的发展也受到了整个经济文化的冲击,中医的学习,医术经验的积累又是一个长期,大量实践经验总结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年轻人大多是静不心下来做这个研究的,所以发扬中医民族文化,弘扬中国医学迫在眉睫。

相对于急诊病人来说,还是要首先选择西医及时治疗,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后期的调理治疗可以结合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中医西结合更有利于身体的治疗和康复。实践证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些病人,西医治疗无望的病痛,经过中医长期的调理,达到了神奇的疗效。有些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

中医国际发展状况:如今,中医在世界各国开始兴盛,英国女皇出游会带着中药,在德国每年近200万人接受中医治疗,而美国仅加州就有800多所中医诊所。日本和韩国从古代就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把中医称为汉方医学,可见对中医由来的尊重,从事中医的医师首先要取得西医医师资格证书,大多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传承技艺,日本大力发展中医,开设了专门的研究部,成立针灸大学。 韩医, 历史 上被称为汉医学,1986年改为“韩方医学”。2009年7月31日凭借引用80余部中医典籍和参考100多部中医典籍而来的只有400年 历史 的《东医宝鉴》申遗成功,至此韩医在韩国传统上的正统性得到证言。虽然韩国对文化的窃取令人诟病,但对传统文化的用心保护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以韩医为题材的《名不虚传》,从四百年前穿越到现代,与现代医学的奇幻故事,更是将韩医融入到韩流文化之中。

在中国,中国针灸已申遗成功,中医目前发展缓慢,状况令人堪忧,本来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如果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真的会不如日本、韩国了。有一些媒体对中医负面的言论和声音,影响了中医的申遗和发展之路,让韩国在此领域趁机捷足先登!

药材的短缺,销售利益链条的形成,价格的不断攀升,中医中药经方验方的失传,新一代中医人技术衔接上,面临断层的严重危机,诸多现实的原因,促使中医将逐渐成为一种贵族消费!

我从来不认可中医落后,相对西医高大上光电仪器,中医好象很寒伧,很落后,其实不然,表象的东西不能代表实质。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是人的生命体。中医二千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二千年来 社会 进步的都是人生命体身外之物,而非生命体本身。对于人生命体来说,二千多年来人的生命体是古今同一的,形体同一,结构同一,五官同一,内脏同一,细胞同一,气血津液同一,今天的人相比古人也没发展成三头六臂。既然生命体古今同一,决定了医学研究也不存在落后。

医学研究的结果是什么,是疗效,治愈疾病才是硬道理,除了骨伤外,中医在绝大多数疾病治疗上优于西医,这何来中医落后之说?莫说大师,就我一个小小的研究者,不吹不拍,百分之六十病种治愈并非难事。

中医的先进性表现在中医是多维思维模式,是辨证思维模式,中医眼中看的不仅仅是症,更重要核心是证。中医眼中看的不仅仅是病,更重要的核心是生命体自身。中医眼中看的不仅仅是药,更重要核心是外在药激活人体内在之药。这都是一维思维的西医不具备的,中医何来落后?

中医的先进性表现在中医绿色疗法。中医认为人体没有一个器官是多余的,反对随意手术切割肢解人体。中医用药貌似草药,但却无不用其灵性,四气五味配伍是中医不传之秘。而不是象西医用化学药物,甚至将化学药物强制输入人体心脑血管,严重污染人体内环境,毒害身心。相比西医,中医绿色疗法何落后之有?

中医的先进性还表现在简廉便验。治病什么最先进?不是看你高大上仪器,不是看你明晃晃手术刀无影灯,不是看你动辄几万元医药费,而是看你在最短的时间,最省的价钱,最无损伤的治法,达到治愈的目的。这方面中医有很先进优势。举个例子:广东一海岛五龄童患化脓性扁桃体炎,高热频发,咽喉肿痛,当地西医用尽可能的各类抗生素,挂水输药,多天无效。医生要求手术切除。其父怜其子幼,遂在百度传统中医吧呐喊二天以求医。余于心不忍,遂告之三天可愈。开方三剂,计价60元。三天后果愈,膳食以善其后。试想,不算西医多时治疗医药费,如手术恐怕要一千多元,而中医治疗只化60元,更重要的是中医保留扁桃腺这一看守武士,而西医切除可让细菌长驱直入。对比中西医,一个无损一个有损,一个多天不愈一个三天即愈,一个要千元以上一个只化60元……恐怕傻子也能比较出中医西医哪个更先进?说中医落后只是瞎子说鬼话骗人而已。

中医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四诊合参上。无庸讳言,四诊合参仅靠中医一个大脑加上视觉嗅觉触觉,这里没有价值千万元的CT,核磁共振等先进仪器,可谓实在太简陋了。但简陋就等同于落后吗?非也。中医望而知之谓之神,我看你眼睛,就知道你是否受过伤,是新伤还是旧伤,伤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我翻开你嘴唇,就知道你是否有痔疮,是内痔还是外痔。如果配合问诊就知病变性质,配合闻诊切诊,那么病灶部位大小及病因病理基本瞭然。西医呢据他们自己也说,离开光电仪器就看不了病,如果全国断电一天西医无法看病而中医照看不误,谁更先进?再说光电仪器,也只能器质性病灶透视摄像而已,对功能性疾病根本无法查,哪怕你疼得要死,只要仪器查不出医生也会说你没病。而中医四诊不仅知器质性病,而且知功能性疾病,中医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我再加上升降二纲变成十纲辨证,就更全了。试问,中医落后吗?傻子才会说中医落后。

小文写就,看到3月12日特朗普就波音737事件写的推特中这样一段文字:“我在很多产品中都已看到这一点,总是在寻求一些不必要的‘进步’,但往往越古老和越简单后会越好。有些决定是分秒必争的,太复杂则会带来危险,所有这一切都会付出昂贵代价,但收效却微乎其微。”,特朗普此言分析新旧关系还是有些独特见解,这给那些轻浮的喜新厌旧的中医黑西医粉们不谛是当头棒喝。西药天天新,只是为了掏尽这些人腰包而已。可怜的西医粉中医黑们患上大病被西医掏得山穷水尽时,那时也只有到那时,这些人才会醒悟过来:有中医作选择,应当是中国人的福份。

百分百落后了,看的是全部中医的水平,什么高手在民间,在民间有毛用啊,看病都找不到人,现在西医不方便吗。除了医药费太黑,西医哪里都比中医强。但是现在的中医呢,让中医看病,他都不敢确认你的病状,然后总是开点中药先吃吃看,然后你发现比西药还贵。老百姓得到中医什么光了。虽然过去几千年中国人都是靠中医活着,不可否认。中医很叼的学问,治病也管用,但是今天的 社会 中医就是没落了,承认不承认也没落了。人能比的上机器码,一个磁共振,毛细血管都看的到,中医完全靠经验,经验代表有足够的病人让你看,让你实验,足够的时间,这条道基本不可能超过西医了,以后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决定性还是西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连学习都没有一套系统。

能提出这个问题来,就说明中医已经在落后,在没落,这是客观存在谁也否认不了。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可以说出无数个原由,比如民国以来,从舆论和行政上打压中医,甚至有废除中医的说法。解放后,政政府才确立了中医与西医相等的地位。以我看,反对也罢支持也罢,都不是中医衰落的根源,而真正使中医衰落的正是那些中医生,甚或所谓的中医大师, 养生 专家。为什么?只说一个现象,从清未到现在一百多年,各类科学都日新月异,成果辈出,唯独中医犹如龙锺老人蹒跚挪步,不要有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式的人物出现,恐怕连中医理论能说清楚的也没有几人。

从传统角度看,中医有一套深厚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互依相辅相成,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与《易经》理论接近,故有医易同源的说法。典型著作《黄帝内经》。在治病大纲上有独到的辩证施治,大忌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在技法上有四诊八法……。而现在的中医师有着比先人更好的环境与条件设施,理应有高于古人的理论与治疗效果,然而却没有看到。根本原由,不在中医而在中医之外,他们自已是怎样学习,实践,推陈,出新的自已心里明白,行外人不便多讲,感觉上,市场化,表面化,功利化,不学无术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以愚见,长此以往,医将不医了。

想让中医重新为老百姓造福,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用一个小妙招隔离骗子,让真正的医生可以发挥能力。高手在民间,那么就让民间所有的高手都站出来。

其实这个情况很容易解决。出现骗子是因为老百姓有刚性的需求。医院治不了病,那么只能让骗子出马。国家解决的办法就是放开医疗限制,允许民间中医看病。前提是必须公开身份,公开治疗过程,透明治疗结果。通过网络进行进行数据公开排名(现在是网络时代了,实现这个技术其实很简单),再更加厉害一点,甚至可以治愈后付钱(问问医院敢不敢)。这个样子骗子自然活不下去,医术高超的医生,自然可以生存下去。估计这个样子大多数医院也混不下去了。所以我这个方法国家不会采纳。不信你去问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0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