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介绍李春兴对灸法发展史及现代应用的研究(针灸的发展历史)

医案日记 2023-06-14 05:38:57

介绍李春兴对灸法发展史及现代应用的研究

台湾中西整合医学会的医史博士李春兴对中医灸法“情有独钟”,长期致力于其发展史及现代应用研究。在不久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记者详细了解了他的学术成果。

如何理解“灸”的含义

李春兴认为,对于灸法应从文化、自然现象及医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深刻理解其传统含义及发展。

从文化方面,他认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灸,灼也,从火久声。”系以较久之火来治疗疾病,意谓以火治病,需要一定时间。

从自然现象方面,李春兴认为灸法应该是指更广泛的范围,可包含火法、熨法、熏法、烁法、焠法等。古代的灸法,是用点燃的艾绒或其他可燃药物、材料来治疗;现代的灸法,还可用电磁热、激光、热辐射等为热源的温灸器、温灸包,对腧穴进行温烤、烧灼、熏熨,或以药物贴敷、化学性刺激使人体局部温度升高。

从医学方面,他认为灸法是通过对人体经络腧穴的作用,调整人体生理机能的平衡,从而进行医疗保健的一种外治法。灸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温通经脉、调理气血、扶正祛邪、消肿化瘀、拔毒止痛、去腐生肌。

灸法源远流长

李春兴认为,在50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北京人首先学会了使用火。而火的使用,使人类得以熟食、防寒、保暖。这对于促进食物消化、生长发育和减少疾病、维持健康有极大意义。因此,恩格斯在论述磨擦生火的历史时,认为“火是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的转折点。而火的发明亦为灸法创造了基本条件。例如,湖南长沙下麻战国墓中出土的扁圆形石器,两端有琢磨痕迹和火烧裂纹,一面光滑如镜,经考证是煨热后作热熨用的,而灸法则是由热熨法衍生而来,故灸法应是在此时期开始萌芽的。

他通过古籍研究考证还认为,灸法的发展在历史上有几个值得注意的时期。

一是灸法出现于何时?据宋史载,夏商周时期(即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770年),就有《岐伯灸经》一书。尽管此书早已亡佚,但证明岐伯时期已出现砭艾、热熨或艾灸。

二是在隋唐五代时期(即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针灸疗效显著提高,尤其是灸法的普及使其受到人们重视。当时灸疗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且灸师一职已成为官府承认的职业。此时,保健灸风行,并发展出隔物灸。

三是明清时期(即1368年至1911年),灸法已由艾柱烧灼灸发展为人性化的艾卷温热灸,并发展出加有药物的雷火针灸、太乙神针灸等。

当灸法发展至近现代,就成为中医扶正培元、强壮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了。

灸保健法的现代研究

据李春兴介绍,现代免疫学研究证实,免疫功能减退是老年人功能退化的指标之一。人到了30岁时,T细胞分裂增殖中心——胸腺就开始萎缩,而胸腺萎缩就会使胸腺激素分泌减少;当人到了60岁时,血中就检测不出胸腺激素了。这也就是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胸腺萎缩、T细胞数目及功能下降的自然老化现象。因此,免疫系统对体内异常有丝分裂原增殖的反应减弱,T淋巴细胞分裂过程终止亦较早,致使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低下。这时,人就易患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且在患病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自由基,从而加速机体衰老,并形成恶性循环。为此,李春兴特别关注了灸法抗衰老及疾病康复的现代研究。他认为灸法在以下3个方面至今发挥着明显的作用。

一、调节免疫功能进而延缓衰老

有学者发现,以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可使老年人外周血管淋巴细胞的阳性率明显升高,说明其对老年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还有学者以艾条温和灸健康老年人的神阙、足三里两穴,结果证实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不但能提高T淋巴细胞的数目外,还能提高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含量,以及提高红血球的免疫功能。有人对93例更年期前后的中老年人施以艾灸神阙穴,发现其免疫功能明显获得改善,且能使部分老年人偏低的IgG、IgA明显提高。还有人针对30例男性老年人,以隔药饼灸大椎、命门、神阙等穴,以延缓其老化,结果发现被灸者血中抗体及补体明显提升。有研究者认为艾灸双侧足三里、关元、肾俞、脾俞诸穴可改善老年肾虚者之外周血免疫细胞。还有研究者对4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以隔姜灸气海、关元,温和灸足三里、大椎等穴,观察对其清除自由基、调节激素水平及微量元素等方面影响,结果表明,总有效率为73.91%.

二、对人体微量元素影响明显

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主要是由于T细胞功能下降所致,补充适量的锌可以增强T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有学者对50名健康老年人及55名健康非老年成人艾灸足三里穴,然后观察他们头发中的锌铜含量。发现艾灸可促进人体对锌的吸收,又能减缓对铜的吸收,因为二者在肠道内吸收互相拮抗,从而发现了灸法对锌代谢的突出作用,并了解到其具有抗衰老的积极意义。又有学者对平均年龄77.5岁的24位老年人以艾条灸神阙、双侧足三里诸穴,发现他们头发中锰、锌、钙含量明显增加,而对头发中铜、铁含量影响不大。这是有利于延缓衰老的变化。该学者又对40位平均年龄为75.5岁的老年人施以同样灸法,并进行了延缓老化的五项临床指标观察。结果显现他们老化征象明显改善、近事记忆力减退明显改善、心脏功能改善、眼睛视调节功能改善及骨骼肌老化延缓。

三、促进疾病康复

(一)气喘:有专家对1087例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人采用按年施灸,连灸3年,第1年灸肺俞、灵台、天突诸穴,第2年灸风门、大椎两穴,第3年灸身柱、膻中等穴,减轻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复发,有效率达60%以上。还有学者对64例支气管哮喘病人施以艾灸大椎、灵台、命门、膻中、气海、足三里诸穴,每穴灸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减轻支气管哮喘总有效率也为60%以上。

(二)感冒:有专家对30例感冒易患者以艾条灸风门、肺俞、足三里诸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1次,连续7日,做预防感冒观察,其中显效9例。还有学者对106例流感发热病人施以艾条灸大椎、长强、双侧曲池诸穴,有咽喉肿痛者加廉泉穴,有咳嗽者加天突穴,有急性支气管炎者加肺俞穴,灸后加拔药罐,治疗效果明显。

(三)缓解各种疼痛:临床常见的疼痛症,就是中医所谓的“寒则易瘀积,瘀则不通,不通则痛。”此乃中医理论中疼痛产生的基本病机。温灸具有温经散寒、理气活血、通经活络作用,对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软组织损伤、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足跟痛、跖痛症、局灶性痛证、附骨疽以及痹症等多种疼痛症具有良好的疗效,是标准的对症治疗。因为,灸法缓解疼痛的选穴,多数是单纯选在疼痛部位即所谓阿是穴,或以阿是穴为主。

灸具的现代发展

关于灸具的发展及其现代优势,李春兴亦有着较详细的分析:灸具从原始社会的石块热熨衍生至艾灸如艾绒灸、艾炷灸、艾条灸、药艾灸,隔物灸如隔饼灸,药灸如药条灸、雷火针灸、太乙针灸等。但是,这些传统灸法皆因需点燃明火燃烧,有一定危险性,不慎会引起火灾,还会引起烟雾,对于医院、住家环境具有污染性,且有对皮肤造成烧烫伤的危险,导致起泡、化脓、疼痛等“病上加病”的后果。故清朝政府时,就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明令将太医针灸科永远停止。后来,灸法又因其治疗中,病人需裸露身体某些部位而需长时间地坐、卧、躺,且需专人照顾,非常不便;再者,对门诊灸法治疗的病人,欲做长期追踪也有困难。因而,灸法渐渐不受现代医师重视,曾在一段时期面临失传危机。故现代灸法为了避免传统弊端,利用现代科技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产生热能,并研制出温灸器械及温灸包等取代传统灸法。

据李春兴介绍,从海内外普遍情况看,现代常用的灸具有五类:第一类是活动性温灸盒,内装酒精或灯油等燃料;第二类是电热温灸器,如电热灸疗仪、电子温灸仪、袖珍及多功能灸疗仪、电热毯、电热器、热风机等;第三类是辐射温灸器,如近、远红外线照射仪和微波温灸器;第四类是储能热敷袋,其内装化学液体,内置铁片,操作后即产生化学变化,成为发热结晶状体,平均温度约45℃,可持续时间约1.5小时,冷后再将其置于热水中,煮沸约15分钟,即可还原成液体,可重复使用;第五类是岐黄养生温灸包,其内装以铁粉、活性炭、蛭石、姜粉、人参等,以无纺布袋装,使用时将其摇荡、搓揉,即产生化学反应,发出热能,平均温度45℃,持续时间24小时。现代灸具已使灸法方便化、安全化,病人居家可轻松做治疗,也便于门诊病人使用,还便于长期追踪观察,更可免去传统灸法的危险性及对空气的污染,值得重视与推广。

针灸的发展历史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17年写出《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40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单纯仪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0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