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章太炎对中医的贡献

医案日记 2023-06-14 05:25:38

章太炎对中医的贡献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他是鲁迅先生的老师,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对文字、音韵、训话、经学、诸子、史学、哲学、佛学等均有深邃的研究。太炎先生又很精通医学,曾对中医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在此方面的成就,与其他学科相比,也毫不逊色,可惜少被人知。

章太炎先生出身于世医之家,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家三世皆知医”。他的祖父章鉴,“少习举业(指准备参加科学考试),以妻病误于医,遍购古今医学书,研究三十年。”后来成了一名为乡人治病的专业医生。他的父亲章濬也是“生平长于医,为人治病辄效。”尤其是他的伯父章钱,更是当地一位医术精湛的名医,并且在医学上曾对幼年的太炎作过多方面的指点。从1890年起,章太炎跟从汉学大师俞樾先生学习深造7年,尽得其传。俞樾既精通国学,又兼通医学。太炎先生深受其影响,不但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章太炎先生因支持戊戌变法,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反对表世凯称帝等,先后多次被捕入狱,也曾多次逃亡到日本。他在第3次亡命日本期间,曾搜求宋、明医书精本,收集各种古代医方验方,分类撰编成《手写古医方》。1911年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先生回到中国,又因“二次革命”失败而被袁世凯囚禁3年。在此期间便悉心钻研医学。他于1913年写信给夫人汤国梨说:“翻阅医书,此为性之所喜……家中医籍尚多,务望保藏勿失。昔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此吾人之志也。”他在1914年又给夫人写信说:“平生之好,又在医学。君亦当涉猎于此,愿同注意。家中颇有医书二三十部,皆宋明精本,数年搜求,远及日本,而后得之,望为我保持也。”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章太炎先生恢复了自由,出狱后继续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各种革命活动,同时也从未放弃过对医学的精心研究。

太章先生曾患黄疸,竟然“自治得愈。”后来又病“宿食”,依旧自开处方,初以平胃散治之,引起发热;复服小柴胡汤四五剂,仍然无效。他只好去找当地名医仲右长求治。仲医生说,您所开的处方倒也不错,但不该将小柴胡汤原方中的黄芩减去而加芍药,这是一个小小的失误。现今应恢复使用黄芩,去掉芍药,再减少一点生姜的用量就可以了。按照仲医生修改过的处方服药,仅仅服用2剂就取得了良效。太炎先生深有感慨地说:“增损一味,神效至此!”从此以后,他治病更加严谨,医术也不断地得到提高。他除了自治疾病之外,也曾为亲属或友邻开过处方,还曾为邹容和孙中山先生开处过药方。这些处方大多蕴含着太炎先生在医治疾病方面的某些精明独到的见解。

章太炎先生以儒攻医,他虽然不是临床医生,但因根底雄厚,高瞻远瞩,曾发表过不少具有精辟见解的医学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于上世纪80年代曾组织有关专家及章氏家属,重新搜集整理出版《章太炎全集》,共分为8册陆续出版。其中第8册为医学专论,共收载医学文稿134篇,直至1994年12月才出版问世。在上述134篇之中,涉及中国医学史的有3篇;为某些医学论著撰写的序文有7篇;对各种医籍作考证的有7篇;评论医术的有15篇;研究《伤寒论》的有23篇;研究《全匮要略》的有12篇;研究温病的有9篇;研究杂病的有7篇;研究方药的有12篇;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有7篇;研究中、西医学汇通的有12篇;给当时某些医家所写信函有12篇;其他如医学建议、提辞及为医学名家撰写挽联等有8篇。这些文稿大体上反映了章太炎先生各个时期所参加的医药活动及其主要医学研究成果。

太炎先生最推崇张仲景,曾经撰写过《张仲景事状考》,对张仲景的生平特别是出任长沙太守的历史作了精确的考证。他在《医术评议》中赞颂张仲景说:“精而不迂,其惟长沙太守。”他针对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发表的论文也最多,共有35篇。他认为张仲景所倡导的辨证论治原则处方用药方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解决临床上所碰到的许多实际问题和疑难问题,因为有良好的疗效。他在论述温病的篇章又指出,包括流感在内的各种急性传染病,同样应当运用张仲景所倡导的辨证论治原则去加以诊断治疗。

章太炎先生还热心于中医教育。1927年,中国医学院在上海创立,公推太炎先生为首任院长,先生欣然就任。这是上海最早筹办的一所教学条件较好的中医高等院校。学院共招收学生13期,造就医学人才甚众。1928年不少医学专家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同样推举太炎先生为院长,太炎先生亦毅然就任。学院的发凡起例,皆由太炎先生亲自手订,并为《上海国医学院院刊》亲笔提写刊名。该校在办学的过程中,注意抛弃中、西医之成见,采取中、西结合的方式办学。

1934年太炎先生迁居苏州,又应邀出任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名誉校长和国医研究院院长。他亲自为校刊《苏州国医杂志》题写刊名,并为学校书写了“诚敬勤朴”4个字的校训。他还定期为师生讲演,亲自讲学,一直关心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深受师生爱戴。他毕生对中医教育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黄侃说文言文拍电报省钱胡适举了个例子

1. 胡适在和自己学生辩论文言文和白话文哪个更简洁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由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尤以黄侃为最。

黄侃乃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大弟子,恃才傲物,其狂妄与尖刻是出了名的。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何出此言,黄侃正色回答道:“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此言一出,他仰天打三个哈哈,胡适则气得脸都白了。

又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文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仅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这一次,胡适回击了,而且巧妙得令人拍案叫绝。也是在课堂上,胡适大讲白话文的好处时,有位同学不服气地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一点缺点都没有吗?胡适微笑道:没有。这位学生想起黄侃关于文言文电报省钱的论调来,反驳道:怎会没有呢,白话文语言不简洁,打电报用字就多,花钱多。胡适说:不一定吧。要不我们做个试验。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同学们果然纷纷拟稿,最后胡适从电稿中挑出一份字数最少的且表达完整的,其内容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不无幽默地说:“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我用白话文只需5个字:干不了,谢谢。”随后胡适解释道:“干不了”,已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而“谢谢”既有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有婉拒之意。可见,语言的简练,并不在于是用白话文,还是用文言文,只要用字恰当,白话文能做到比文言文更简练。

胡适一番精辟的阐述,是对黄侃“文言文电报省钱”之论调的回马一枪。同学们听后不由得纷纷点头赞同。在胡适等的不懈努力下,白话文最终取代了文言文。

2. 关于胡适的故事500字 三十年代初,胡适在北京大学任教授.讲课时他常常对白话文大加称赞,引起一些只喜欢文言文而不喜欢白话文的学生的不满. 一次,胡适正讲得得意的时候,一位姓魏的学生突然站了起来,生气地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毫无缺点吗?”胡适微笑着回答说:“没有.”那位学生更加激动了:“肯定有!白话文废话大多,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的目光顿时变亮了.轻声地解释说:“不一定吧!前几天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请我去 *** 部门工作,我决定不去,就回电拒绝了.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个意思,用文言文写一个回电,看看空间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刚说完,同学们立刻认真地写了起来. 十五分钟过去,胡适让同学举手,报告用字的数目,然后挑了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报稿,电文是这样写的: “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白话文的意思是:学问不深,恐怕很难担任这个工作,不能服从安排.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不错,仅用了十二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五个字: “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有才疏学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谢谢”既对朋友的介绍表示感谢,又有拒绝的意思.所以,废话多不多,并不看它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只要注意选用字词,白话文是可以比文言文更省字的.。

3. 坚持用文言文的代表:历史上谁坚持用文言文,反对用白话文的代表 黄侃,字季刚,曾经与胡适共事,在北大教书,他是反对白话文的名人之一。

一次宴会,胡适滔滔不绝地讲墨学。

墨子兼爱。黄侃为了试一试胡适是否学到了家,便开始怒骂起来。

哪知道胡适的墨学也只是学到些皮毛,听了黄侃骂他之后,自己也大怒,黄侃因此而嘲笑他。宴会之后,黄侃讲课,说文言文的好处,又把战火烧到胡适身上。

黄侃讲:“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而用文言文则是‘妻丧速归’四字即可。”

1926年7月,胡适游历莫斯

科,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到了苏联,看到人家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便深深感到中国的‘新政客’除了不研究问题,不延揽人才之外,还有一个大毛病,就

是没有理想,没有理想主义……他们在此做一个空前的伟大的政治新试验;他们有理想、有计划、有绝对的信心,只此三项就足使我们愧死。我们这个醉生梦死的民

族怎么批评苏联!”

尽管胡适在国内受到质疑,他还是坚持新文化,接受新试验,反对腐朽,放眼看世界。

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上,还有胡适的好朋友陈独秀、李大钊,他们的思想与世界文化发展方向相符。

因此,黄侃过了骂胡适,文言文最终还是成为了历史,白话文占领了后来的文化阵地。“妻丧速归”也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斗争的典故。

4. 黄侃的以往趣事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 (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

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

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

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溅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

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

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

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

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5. 胡适是最早提出白话文的,但我听说他也反对过白话文,是吗 最早提出了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的不是胡适,而是黄遵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认为文言误国。

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是在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观点.主张做"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学".号召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至于他反对过白话文,我没听说过。我记得当时反对胡适的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讲个黄侃调侃胡适的笑话:

黄侃崇尚文言文,反对白话文。他赞美文言文的高明,只举一例:“假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用白话文发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十一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何出此言。黄侃正色回答道:“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此言一出,他仰天打三个哈哈,胡适则气得脸都白了。

时间是在五四前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是在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

6. 有关胡适的小故事50字 “民国第一红娘”

胡适有“民国第一红娘”之誉,由其促成的有情眷属数不胜数。他喜欢看到青年人相恋、结合,并主持过150多次婚礼。

这150多次证婚,从已知的记载来看,大多为胡适同辈友人、晚辈学者,成就的多是学界伉俪;婚礼地点也大多为中国国内。而有一桩胡适在美国证婚的婚礼,且有婚礼现场照片存世,却至今未有研究者披露过。

《胡适日记》1939年5月12日这天,记载了他在美国的一次证婚。他写道:

今天本馆秘书游建文君与张太真女士结婚。张女士是张履鳌先生的女儿,与上海剧团同来,我病在纽约时,他们正在纽约演戏,故建文与张女士常相见,以后就订了婚约。我给他们证婚。

不干了

三十年代初,胡适在北京大学任教授.讲课时他常常对白话文大加称赞,引起一些只喜欢文言文而不喜欢白话文的学生的不满.

一次,胡适正讲得得意的时候,一位姓魏的学生突然站了起来,生气地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毫无缺点吗?”胡适微笑着回答说:“没有.”那位学生更加激动了:“肯定有!白话文废话大多,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的目光顿时变亮了.轻声地解释说:“不一定吧!前几天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请我去 *** 部门工作,我决定不去,就回电拒绝了.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个意思,用文言文写一个回电,看看空间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刚说完,同学们立刻认真地写了起来.

十五分钟过去,胡适让同学举手,报告用字的数目,然后挑了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报稿,电文是这样写的:

“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白话文的意思是:学问不深,恐怕很难担任这个工作,不能服从安排.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不错,仅用了十二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五个字:

“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有才疏学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谢谢”既对朋友的介绍表示感谢,又有拒绝的意思.所以,废话多不多,并不看它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只要注意选用字词,白话文是可以比文言文更省字的.

7. 阅读答案⒚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参考答案】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举例: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

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突。

c.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文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是一过渡句,由此句即可得出答案。

⒛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参考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

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

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局部文意的能力。

【解析】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①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

②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③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自然会选择一些妙文趣事来写。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选材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作者的选材和表达特点都是为了表现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

8. 黄侃的往事略集 概述民国学人中有三个著名的“疯子”,一个是被黄兴称之为“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刘师培,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作“黄疯子”的黄侃。

有意思的是,这三人不仅都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而且章太炎、刘师培与黄侃还是师生关系。这三人的共同特点是,学问大,脾气怪。

其中黄侃的脾气之大、性格之怪更是学界闻名。黄侃,祖籍湖北蕲春。

父黄云鹄,字翔云,进士出身,曾做过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后官至四川按察使,为清二品大员和著名学者,—生著述甚多。黄侃3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4岁就延师教读。

黄侃聪颖好学,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气。黄侃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还是有名的孝子。

其生母周孺人去世后,因思念母亲,黄侃特地请老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自撰了一篇沉痛的悼文。为生计所迫,黄侃经常四处奔波教学,随行都会带着一口棺材,一时成为时人谈资,黄侃却依然我行我素。

这口棺材是黄父当年在四川做官时自制的,后因棺材太小留给了田夫人。田夫人系黄父正室,黄侃对田夫人视若生母。

1922年夏,田夫人去世,黄侃专门在日记中撰写了慈母生平事略。文末云:“孤苦苍天,哀痛苍天!孤黄侃泣血谨述。”

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黄侃必率家人设供祭祀,伤恸不已。相识1903年,18岁的黄侃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文普通学堂,这所学校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新式中学。

因父亲与张之洞有旧,1905年,黄侃被官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恰好和章太炎同寓。关于黄侃与章太炎的相识,有这么一种说法。

当时黄侃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天夜晚,黄因内急,不及上厕所,便从楼窗中解裤洋洋直泻。

章太炎此时夜读正酣,蓦地一股腥臊尿水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高声怒骂。黄侃本系贵公子出身,且正年轻性躁,盛气凌人,也报以回骂。

不骂不相识,待双方互通姓名后,彼此都熟知对方大名,遂将话锋转到学问上,两人越谈越投机。章太炎是渊博绝伦的朴学大师,黄侃便折节称弟子。

自此,黄侃师从章太炎问学经年。章太炎清高孤傲,对近世文人极少嘉许,惟独对黄侃刮目相待。

1914年2月,章太炎从日本回国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遭到软禁,先囚于北京本司胡同,后囚于东城钱粮胡同。此时黄侃正接受北大之邀来京担任教授之职,辗转打听到章氏下落,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探视。

黄侃见章寂寞一人,便以请章讲文学史为由,留下来伴宿。黄侃与师同舟共济数月后,终被警察驱逐。

反诘陈独秀黄侃学问既大且博,经、史、子、集几乎无所不通,尤其在音韵、文字和训诂方面学问精深。黄侃学问大,脾气也大,这一点颇为时人诟病。

周作人谈到这位大师兄时,也颇有微词:“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的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例,说起有些事情来,着实令人不敢恭维。”1908年前后,陈独秀到东京民报社章氏寓所造访,钱玄同和黄侃二人到隔壁回避。

陈、章二人闲谈时,谈到清代汉学的发达,陈独秀列举戴、段、王诸人,多出于苏皖,颇为苏皖人自豪。后来话题转到了湖北,说湖北没有出什么大学者。

正在隔壁屋子里的黄侃突然跳出来反诘道:“湖北固然没有学者,然而这不就是区区;安徽固然多有学者,然而这也未必就是足下。”陈独秀听了默然而去。

雅谑胡适黄侃属于守旧派,向来看不惯胡适等一批新派人物的做法,一有机会便冷嘲热讽。一次,黄侃当面责难胡适:“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究其故。

黄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该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对。”胡适十分尴尬。

又一次,黄侃给他学生讲课兴起之际,又谈起胡适和白话文。他说:“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毋费过多笔墨。

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某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其电报费要比用文言文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京剧名伶谭鑫培风靡北京城,各大学多有好之者。某日,北大课间休息,教师们闲话谭鑫培之《秦琼卖马》,胡适插话道:“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在场者静听高论,无人做声。

黄侃却立身而起说:“适之,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办?”一时为之哄堂。一次宴会上,胡适大谈墨学,黄侃甚为不满,跳起来说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账王八蛋!”胡适大窘。

黄又接着说:“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账王八!”胡适正欲发作,黄却笑道:“我不过是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子?我不是骂你,聊试之耳。”

胡适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只得忍气吞声。穿布衣“钉鞋”的教授中央大学规定师生进出校门要佩戴校徽,黄侃偏偏不戴。

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要看他的名片,他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

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教授们大都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唯黄侃进出,每着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

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钉鞋。“钉鞋”又称“木屐。

章太炎在康有70大寿时送的寿联为何会让康有为破口大骂?

乱世出英雄同时也出大师,纵观清末民初这段时期,涌现出的大师不计其数。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民国大师之间的爱恨情仇同样十分精彩,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康有为和章太炎。

康有为作为清末民国时期思想家,在近代史上还是有一定贡献的,而他的弟子更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章太炎也不差,他虽然学习旧学但是却主张变革,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等都是章太炎的弟子。而要说起章太炎和康有为的交集,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章太炎最初十分欣赏康有为人,康有为策划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时候,一直支张变革的章太炎非常感动,不仅出钱捐助强学会,还帮忙进行宣传,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不顾六君子独自逃往日本,甚至开始打着保皇派的名义,创建“保皇会”,谋划溥仪复位,从此章太炎开始看清康有为的为人。

而受到戊戌变法的影响,章太炎不得不流亡日本,在此期间发表《驳康有为革命书》,除了康有为,作为改良派主要代表梁启超同样和章太炎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对骂。


章太炎和梁启超唇枪舌战,康有为就潇洒多了,打着保皇派的名义和戊戌变法带来的名声,康有为先后奔赴澳洲,美国和欧洲,通过演讲收受会费的方式,日子过得滋润无比。而倡导一夫一妻制度的康有为,在游历各国的时候还先后迎娶了日本妻子和美国妻子。

清朝覆灭之后,康有为才敢回到国内,开始推行尊孔保皇思想。当时有人说,戊戌变法时的康有为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改革者,没想到去了西方游历15年,反倒变得更加封建迷信了,当时对于康有为的为人都感到不耻。

晚年时期的康有为定居青岛,1927年康有为70大寿,拿着保皇会那里赚来的钱,康有为决定在上海举行一场盛大的寿宴。康有为知道后,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托人送给康有为,对联写着: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这幅看似普通的对联却将康有为从头到脚骂了一遍 ,上联出自《中庸》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下联是为指代 康有为,整副对联无非是骂,满清余孽康有为。据说康有为看到章太炎的寿联之后不禁破口大骂,同年康有为参加聚会,因为食物中毒,不幸病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0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