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手足癣

医案日记 2023-06-14 01:21:51

手足癣

皮肤真菌感染手掌、足底及指趾间的皮肤组织,统称手足癣。发生于手、足背面者,则属于体癣范畸。手足癣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夏季尤为多见。当皮肤真菌侵入掌部的角蛋白组织后,在合适的环境下;先形成菜籽大的小丘疹和水疱,然后等距离从中向外围扩展,呈圆形,中央有愈合倾向和少量脱屑,几个环可合并成多环形,炎症一般不明显,可有痒感。但常由于磨擦和搔抓,这一发展过程不如体癣那幺典型。如病发于指趾间,可引起浸渍和靡烂;慢性病例可引起皮肤增厚,角化过度,入冬则发生皲裂。临床上可根据皮损分为水疱型、丘疹鳞屑型,糜烂型、角化过度型等。一般足癣常发生于双侧,而手癣常局限于单侧。

据调查表明,我国手足癣致病真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73.59%),其次是絮状表皮癣菌(13%)和石膏样毛癣菌(11.84%),以及少数其他皮肤癣菌。它们分泌角质溶解酶,侵入皮肤后分解角蛋白组织而汲取营养(主要是碳和氮),同时在合适的温度(25℃左右)、湿度、酸度(pH5-7)下繁殖。这也就是手足癣好发于夏季(温、湿度合适),手掌及足底部(角蛋白丰富),以及炎症不明显(病变主要位于表皮角质层)的原因。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患处皮损的真菌检验。直接镜检阳性表示有皮肤真菌感染,阴性一次则不能完全排除。

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治疗主要以外用药为主,如复方苯甲酸软膏或搽剂,咪康唑类霜剂或复方雷锁辛制剂等,既有抑杀皮肤真菌柞用,又有角质剥脱作用,停药后容易复发。

中医对手足癣早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如《外科证治全书》和《外科正宗》均有详细的描述,并形象地称手癣为“鹅掌风”,足癣为”脚湿气”、“田螺疮”或“臭田螺”,并很早就开始应用醋、硫黄、土槿皮等来治疗本病,沿用至今。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450例,痊愈425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为100%。平均见效时间为5天。

中医讲解:手足癣是怎么回事?

手足癣是发生于掌、跖与指、趾间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手癣中医称之为“鹅掌风”,足癣中医又称“脚湿气”。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循经上行于手则发于癣,下注于足则发足癣,或由湿热生虫,或疫行相染所致。足癣俗名“香港脚”,又叫脚气、脚湿气。症状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能是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可蔓延至脚底及脚背边缘,剧痒,必须抓破为止。故常伴有继发感染,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鹅掌风);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的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这是一种接触传染病,会因共用面盆、脚盆、脚巾、手巾,、拖鞋及澡盆而迅速传播。手足癣按临床表现分为四型:浸渍型多见趾(指)间皮肤发白,糜烂、浸渍,边缘清楚,去除浸渍的表皮,留下潮湿的鲜红新生皮肤。水疱型多见足底或手掌出现水疱,甚至几个水疱融合成较大的水疱,边界清楚,皮肤不红,疱破脱屑。鳞屑型多以脱屑为主,间有少数水疱,疱干脱屑,边界清楚,炎症不明显。增厚型多见掌跖皮肤增厚,夏季水疱脱屑,入冬则皮肤开裂。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往往是夏季发作或加重,冬季气候干燥时减轻或症状消失,故冬季是治疗手足癣的最佳时机。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循经上行于手则发于癣,下注于足则发足癣,或由湿热生虫,或疫行相染所致。手足癣都是难以彻底治愈的皮肤病。所以一定要做好手足癣预防工作。推荐阅读:预防手足癣的四大措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85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