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颜面疔疮

医案日记 2023-06-14 01:06:11

颜面疔疮

本病是指发生在颜面部、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它包括现代医学所称颜面部疥和痈。此病如处理不当,易引起败血症(相当于疔疮走黄)。

本病临床表现,初起颜面部皮肤上起一粟粒样脓栓,自觉微痒或麻,以后渐渐红肿热痛,范围约1~2寸以上,疮顶突出,根脚深且硬,约一周左右溃脓,2周左右脓栓随脓液排出,疮口渐敛。初起无全身症状,重者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若处理不当或加挤压,可引起败血症,临床上可见疔疮顶陷色黑无脓,肿势扩散,高热寒战,烦躁神昏,胁痛气急,恶心呕吐,舌苔黄糙,舌质红,脉洪数等症。

本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往往因局部皮肤擦破=抓破而受到感染,兼之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低下而致病。

诊断依据为:初起为粟米大小脓头,肿势和全身症状发展迅速,疮基底深且硬,化脓后脓栓脱出才渐敛;实验室化验血白细胞计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增高。治疗主要口服或肌注抗生素,严重者可静脉滴注抗菌素。

颜面疔疮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也各异,如发生在眉心的,中医称“眉心疔”;发生在颧部的称“眉棱疔”;发生在眼眶的称“眼疱疔”;发生在鼻部的称“鼻疔”;发生在颏部的称“承浆疔”等。病名虽异,但病因、辨证施治基本相同,中医认为颜面疔疮由火热之毒所致。因过食膏粱厚味,醇酒,以致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所致;或由感染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等,复经抓破染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而成。罹患本病后,若处理不及时,或正气虚弱,或妄加挤压,使毒邪走散,入于营血,引起走黄危症。若毒邪内传脏腑,可引起内脏器官转移性脓肿;若毒邪流窜于肌肤、经络而引起流注;若毒邪流窜附着于骨骼,则形成附骨疽。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400例,398例痊愈,2例无效(因用抗菌素)。治疗天数最短6天,平均10—15天。

求助:腹部长了疖子怎么办?

疖子,夏天尤其多见,俗称“暑疖”。中医认为是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随处都可发生,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

疖子初起时如黄豆大或梅子大,发红,发热,又肿又痛,逐渐向四周扩大。数天后,在中央出现一个黄白色的小脓头,溃破出脓后就逐渐愈合。但是往往这里好了那里又发,顽固难愈;特别是当病人正气虚弱,或挤压疖子,还会引起“疮疡内陷”,“疔毒走黄”,也就是败血症。所以,不能忽视对疖子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疖子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肤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

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在暑天也可以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

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2~4次,对尚未化脓的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须疖肿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

如何预防疔疮走黄

疖子,夏天尤其多见,俗称“暑疖”。 中医认为是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 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随处都可发生, 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 足趾。疖子初起时如黄豆大或梅子大,发红,发热,又肿又痛, 逐渐向四周扩大。数天后,在中央出现一个黄白色的小脓头, 溃破出脓后就逐渐愈合。但是往往这里好了那里又发,顽固难愈; 特别是当病人正气虚弱,或挤压疖子,还会引起“疮疡内陷”,“ 疔毒走黄”,也就是败血症。所以,不能忽视对疖子的预防和治疗。预防疖子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 皮肤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 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 在暑天也可以少量服用六神丸。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 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 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 外敷患处,每日换2~4次,对尚未化脓的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 须疖肿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Article/ tcm06/tcm0603/tcm060301/ 200406/1052.html疖子是一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 痈则是相邻若干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于皮肤卫生不良、 皮肤脂溢性物质产生增多、外伤及机体激素水平高而引起。 初病起期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红肿范围扩大、跳痛明显, 最后形成脓肿,如果破溃则流脓但疼痛减轻。 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治疗:早期未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地大剂量应用抗生素, 已经化脓则应切开排脓、换药,并继续使用抗生素。 严重的痈如项部痈则须早期切开,以防败血症的发生。有发热、 头痛者可口服解热止痛药。预防:注意身体卫生,勤洗头、洗澡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合。若伤口过深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伤情, 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疖子的防治MTP医学信息网 2000-7-22夏天是疖子的多发季节,许多孩子的头、面部、脖子、 腰背部都爱起疖子。 这是因细菌侵入了人体皮肤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引起的急性化脓 性感染。疖子初起时,在汗毛孔部位出现小的脓疱, 可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到蚕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往往不止一个, 疼痛较明显。3~5天后结节中央变软出现波动,最后破溃, 排出粘稠的浓液而愈。倘若脓疖发生在面部,上唇和鼻子周围的“ 危险三角区”,可因挤压搔抓致细菌逆行经静脉进入颅内, 从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因此,疖子的防治非常重要。 若多个疖子同时或者反复发生在身体各处,则称为疖病。 疖病断断续续可持续数月甚至半年之久,常令患者苦不堪言。 对于小儿来说,还影响小孩的健康生长。 少数患儿还可以并发急性肾炎,偶而还有引起败血症而死亡的。 生了痱毒的患儿具有传染性。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在疖子初起时,要及时热敷,周围皮肤可常用75%酒精消毒, 以利于疖子的局限化;当疖子形成时,可用10% 鱼石脂软膏或中药芙蓉膏外敷;若疖子成熟,表面柔软, 并出现波动感时,可以切开排脓,排脓后, 再上复方新霉素软膏至痊愈;但对于外耳道、鼻、 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若发生疖病,疼痛显著,并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痛时, 应口服或注射抗菌素治疗。必要时, 可口服清热解毒中药五味消毒饮。对一些疖病患儿, 还应检查有无糖尿病,并经常服用绿豆汤,或用金银花, 野菊花煎汤代茶饮。本病的预防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 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痱子。对于疖病患儿, 一定要隔离治疗,所用过的用品要清洗晾晒消毒。疖子虽小不可不防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 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 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 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首先,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 皮脂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平时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 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也可少量服用六神丸。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 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 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 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 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4次,对尚未化脓的疖子效果较好。 已经化脓的,必须让疖子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1.注意皮肤卫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类,最好不多吃甜食。 千万不要用挤捏的方法去排脓。尤其是面部和上唇的疖子。 对于反复发作的疖病,要寻找潜在的因素,消除体内感染病灶。 检查有无贫血和糖尿病等情况,一旦发现要及时治疗。2.抗生素的注射和内服。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首选青霉素, 也可用洁霉素0.6g肌注,每日两次,也可用先锋霉素、 泰利必妥及磺胺等。3.自家疫苗或葡萄球菌混合菌苗疗法、自血疗法。 也可皮下注射转移因子2mg/次,每周两次,五周为一疗程。4.早期的疖子不能切开引流。成熟的疖子已化脓变软者, 可切开排脓。但面部和上唇的疖子千万不要挤压和随意切开。 未成脓者,可每日外用纯鱼石脂,或鱼石脂硫磺泥膏, 可促进炎症消退。5.可进行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照射,缓解炎症。其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或汗腺所致。皮肤擦伤、 糜烂等均有利于细菌侵入及繁殖。 皮脂溢出过多及因职业而常与矿物油接触的人,也容易发生疖子。 疖病多半发生于炎热的夏季。高温、潮湿、 多汗容易使病原菌侵入皮肤。皮肤不清洁是一个重要因素。 身体抵抗力降低、体弱、糖尿病、肾脏炎、 贫血等皆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疔疮的读音 疔疮的读音是什么

疔疮的读音是:dīng chuāng。
疔疮的拼音是:dīng chuāng。 结构是:疔(半包围结构)疮(半包围结构)。 注音是:ㄉ一ㄥㄔㄨㄤ。 词性是:名词。
疔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疔疮dīngchuāng。(1)病名。又名疵疮。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状,故名。多因饮食不节,外感风邪火毒及四时不正之气而发。
二、引证解释
⒈中医指病理变化急骤并有全身症状的恶性小疮。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丁疮候》:“疔疮者,风邪毒气於肌肉所生也初起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疔疮。”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若有此事,天不盖,地不载,害老大小疔疮。”《水浒传》第五三回:“今后但吃荤,舌头上生碗来大疔疮。”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人们看着武工队员押上汉奸们走了,都长出了一口气,好似割掉了长在身上的贴骨疔疮一样的愉快。”
三、国语词典
恶疮,常生于表皮内毛囊汗腺等处。初起形似粟粒,肿硬疼痛,重则可致命。
四、网络解释
疔疮科普中国疔疮是好发于颜面和手足部的外科疾患。本病开始有粟米样小脓头,发病迅速,根深坚硬如钉为特征。因发病部位和形状不同,而有“人中疔”、“虎口疔”、“红丝疔”等名称。现代医学的“疖”属本病范畴。疔疮初起切忌挤压、挑刺,患部不宜针刺,红肿发硬时忌手术切开,以免引起感染扩散。疔疮走黄症情凶险,须及时抢救,疔疮如已成脓,应施行外科处理。
关于疔疮的成语
割肉补疮满目疮痍剜肉补疮疮痍满目疮巨衅深百孔千疮千疮百痍裂裳衣疮
关于疔疮的词语
剜肉做疮疮巨衅深千疮百孔好肉剜疮满目疮痍剜肉生疮千疮百痍割肉补疮疮痍满目剜肉补疮
关于疔疮的造句
1、还有痧症腹痛忌服生姜汤;疔疮忌服火麻花;骨蒸似怯症忌服生地黄,等等不一而足。
2、治疗疔疮这种病症正是铃医的吃饭家伙,当然有些本事了,再说了,咱们不是要请名医来吗,名医不是也有这本事的嘛。
3、雄黄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之效,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4、六神丸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单双乳蛾、烂喉丹癌、喉痹失音、乳痈背发、痛疡疔疮、无名肿毒、口舌糜烂、小儿热疖,声带息肉、牙痛、流行性腮腺炎等。
5、功效:紫锥菊提取物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帮助防治病毒感染。而且,对于伤口和皮肤问题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粉刺或疔疮。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疔疮的详细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85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