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生活在距今2500年前的孔圣人的寿命为72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养生之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自强不息 他的这一见解,在《易经》、《礼经》中已有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至诚不息,不息则久”。孔子认为,只要诚心诚意,积极进取,不懈努力,不断奋斗,不仅事业上会有所成就,而且寿命也会长久。这个观点,在今天也是应该提倡的。
仁者寿 孔子很重视德性的修养,他认为“大德必得其寿”。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以此修德,做到心无私欲,胸怀坦荡,心情舒畅,延年益寿。
劳则寿 孔子非常强调运动健身,他非常喜欢射箭、弹琴、舞拜、驾车等运动。据有关资料记载:孔子还利用大自然来进行锻炼身体的活动,经常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进行郊游和登山,泰山和鲁南的景山,都留有他的足迹,至今泰山天门的石碑上,还有“孔子登临处”的古迹。
注重衣食住行 在衣着上,孔子在炎热夏季穿的是葛布单衣,既透汗又凉快。他睡觉时一定要穿睡衣,很舒适。在饮食上,孔子非常注意饮食卫生,他有几个“不吃”: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吃;颜色变的不吃;发臭的不吃;不合时令的不吃;胡乱砍割的不吃;在闹市上买的酒或熟肉不吃。而且,他在饮食上还注意“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斋必变食”。也就是吃饭不过饱、精细搭配、经常变换花样等。在住的方面,孔子的住所简单,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行的方面,孔子善于走路锻炼,《论语·乡党》中记载,他“趋进,翼如也”。形容他“快步往前走,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
摘自:《中国中医药宝》文/张洪军
从经济文化层面上看,士人有文化修养,大多衣食不愁,因此他们有精力和时间研究生活艺术,有条件讲究吃喝。古代士人的饮食方式多受其饮食观念的支配
自先秦以来,人们就非常注意饮食与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形成了进步的饮食观。孔子对饮食就很有讲究。他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并主张十多个不食。其文曰: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从孔子所说的?不食?看,大部分符合卫生标准,依然是今日应循的饮食原则。如,是指饭受热而变质、变臭,鱼腐烂变质为?馁?,肉腐变质为?败?,腐败变质的食品,对人体危害极大。
?失饪不食?,指不吃烹调不当的食品。?沽酒市脯不食?,是说街上买的散装食品和饮料,有的不洁净,不能随便吃。?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说饮食要以五谷为主,肉类不宜过多。?不多食?,是说饮食要适量而止,不可暴饮暴食。
总之,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这么多不符合卫生标准而不食的主张,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饮食观中,非常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汉唐时期,人们便主张采用谷、果、菜、畜等混合食物,以保证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指出,每食?常须少食肉,多食饭?。这种以谷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食物搭配原则,符合营养保健的要求。
古代士人还普遍认为应节制饮食,反对大量食用美味佳肴,这样做会增加胃的负担,影响消化。《吕氏春秋?本生》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孙思邈也认为,吃得过多会使人短命。他在《千金要方?养性》中说:?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
明末清初著名剧作家李渔,多才多艺,对饮食也很有讲究。在其《闲情偶寄》一书?颐养部?调饮啜?中对饮食之道作了专门评述。李渔的饮食观与传统的饮食养生理论不尽相同,比如他认为,?食色性也,欲藉饮食养生,则以不离乎性者近是?。即饮食要根据每个人的?性?来安排。?性?,意为性情、习惯。由于?性?因人而异,故《食物本草》一类书上规定的`饮食忌讳未必适合每个人。
根据以?性?来安排饮食的原则,李渔提出了六条具体的饮食方法:
一是爱食者多食;李渔认为:?生平爱食之物,即可养身,不必再查《本草》。?二是怕食者少食;生性不喜吃之食物,如果勉强吃下去,不仅不利于健康,反而会招致疾病。三是太饥勿饱;即要控制饮食,不要因饥饿而暴饮暴食。四是太饱勿饥;李渔说:?饥饮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已。?五是怒时哀时勿食;因为?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六是倦时闷时勿食;因为倦时进食,?则食停于中,而不得下?,烦闷时进食,?非特不下,而呕逆随之?。
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对饮食也很有讲究。《随园食单》便是他晚年撰写的一部烹饪专著,是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
袁枚认为,烹调如同做学问,应?先知而后行?。在?戒单?中,袁枚就提出饮食应破除不良陋习。如他提出要?戒耳餐?。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他指责饮食一味炫耀,片面追求肴馔华贵者:?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袁枚还主张?戒目餐?,?目餐者,贪多之谓也?。袁枚说:
多盘叠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知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人作诗,烦则必有累句。极名厨之心力,一百之中,所做好菜,不过四五味耳,尚难拿准,况拉杂横陈乎?
袁枚对饮食时的?强让?也颇为反感。他说:
一肴既上,理宜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变,方是道理,何必强让之?尝见主人以箸夹取,堆置客前,污盘没碗,令人生厌。
吃饭强让之礼,不论从饮食卫生还是从个人饮食习惯看都是不科学甚至没有礼貌的。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活了80多岁,是一位高龄老人,到晚年依然耳聪目明,还能上山捡柴,这与他善于调节身体、饮食起居得当有直接关系。他有诗云:?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病所由滋。?他晚年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第一条便是饮食有度:?朝晡食饮,丰约惟其力,少饱则止,不必尽器。?其次,饭后散步,?食罢,行五七十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在日常饮食上,陆游喜素,好喝粥吃米,野菜亦是其所好。
中国古代士人深知饮食的重要性,不少人精通饮食之道,他们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有许多合理之处,仍值得今人借鉴。
1. 文言文养生记道,用自己的话简述养生之道 打扫干净一间房子,在南边开窗户,八扇窗子采光。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引诱心神,扰乱视线。安放大床、长几各一张,笔、砚摆放整齐,旁边设小几一个,挂字画一幅,频繁更换字画,几上放喜欢的书一二部、古人字帖一本、古琴一张。心眼之间,常要一尘不染。
早晨进入园林,种植蔬菜瓜果,锄草,浇花,栽药。回来进入净室,闭上眼睛安定神情。时而读愉快的书,使神气快乐愉悦;时而吟好诗,使幽情得以畅达抒发。临摹古人字帖,弹奏古琴,疲倦了就停止。知己朋友聚会,谈话的内容不涉及时事权势,不褒贬人物,不争辩是非。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少喝点酒但不要喝醉,舒畅快乐就够了。假如确实能这样做,也可以娱乐志趣。
2. 庖丁解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养生之道 梁惠王听完庖丁解牛的故事,明白了养生之道,这就是:凡事要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还要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这样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分析段落大意
文章共五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一段∶说明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自然。
第二段∶描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
第三段∶写文惠君对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的赞叹。
第四段∶庖丁自述解牛的见解。
第五段∶以文惠君的话总结全文,并点明文章的题旨。
内容分析
全文共五段,可归纳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是养生主全文的总纲,说明了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自然。重点如下∶
(1) 作者以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知识作对比,指出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
知识,那就会使人疲困不安,容易危害生命。
(2) 为了免除对身体的危害,人应忘却一切善恶的观念,不要为善以追求好名声,
不要为恶以遭受刑罚。
(3) 为忘却善恶、免伤身心,则凡事都要顺著自然的中道以为常法,这便可以保
全性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段,作者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阐释养生之道。这部分的重点如下∶
(1)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A ) 庖丁解牛时,用手按著,用肩膊靠著、用脚踏著、用膝盖抵住要支解的
牛, 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动作纯熟配合,合於桑林舞的节拍旋律。
B) 庖丁运刀解牛时发出的声响,无不合乎音律,合於经首乐章的节奏韵律。
(2)文惠君的赞叹∶
由於庖丁解牛的动作熟练,而且富於美感和节奏感,令文惠君赞叹不已∶赞叹
地说:「技术何以竟达到这样的境地?」
(3)文惠君的赞赏,引出庖丁解牛的一番见解∶
庖丁先指出他解牛的总则∶「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追求的是道,是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哲理,已超过於一般的技术了。
庖丁自述解牛的经验∶
(i)解牛的三个阶段∶
(a) 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为不了解牛体的自然结构,看不见筋肉骨节间的空隙,所以将整头牛看成一个整体。
(b) 三年后∶因为庖丁解牛的经验多了,对牛体的结构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时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头牛,他所注意的只是牛体筋肉骨节间的空隙罢了。
(c) 现在∶他解牛时只用心神跟牛体接触,而不需用眼睛去观看。这是因为他顺著牛体的自然结构,在筋肉骨节间的空隙运刀,不会碰著筋肉盘结的地方。
(ii) 庖丁用「族庖」、「良庖」衬托自己的技艺高超:
(a) 「族庖」每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硬把骨头砍断。
(b) 「良庖」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截断筋肉。
(c) 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解牛数千,但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似的。因为牛的骨节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则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节中,自然宽广非常,很有运转的馀地。所以他的刀虽已用了十九年,但仍锋利如新。
(4) 庖丁从解牛经验中得出的感受∶
(i) 做事要小心谨慎∶虽然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但当他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时,绝不掉以轻心,他会战战兢兢地提高警惕,集中视线,放慢动作,谨慎小心地轻刀宰割。正如人遇到困难时,应谨慎小心,以免出错。
(ii) 做人要敛藏自处∶当牛分解开了,他自然感到心满意足,於是把刀抹净后收藏起来。正如人解决困难后,应收敛锋芒,以免招至妒忌。
(4)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一番话后,领悟到养生之道,点出了文章的题旨。
以庖丁解牛喻养生之道∶
喻体 本体
牛体 错综复杂的社会
牛的筋肉骨节 世上纷繁的事务
刀 人的生命
刀刃 人的本性
解牛的过程 人生的历程
解牛的方法 养生的方法
解牛方法 养生方法
庖丁先了解牛体的自然结构,顺著牛体自然的肌理,从筋肉骨节的缝隙处下刀,不切割筋骨,刀子无损,故能持久耐用。人处身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世事,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巧妙地避开种种障碍,不硬碰,才能尽享天年
3. 庖丁解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
(1)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2)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庖丁解牛》原文】
先秦:庄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4. 急求《庖丁解牛》的文言文整理 庖丁解牛〔战国〕庄 周【庖丁解牛题解】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庖丁解牛 庄周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道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庖丁解牛 庄周译文】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 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冯海荣)【庖丁解牛 庄周注释】(1) 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2) 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3)砉(hùa画)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今一本无“然”字,是.(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7)嘻:赞叹声.(8)盖:同“盍”;亦即“何”.(9)进:超过.(10)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11)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12)批:击,劈开.却:同隙.(13)道:同“导”,顺着.窾(kǔan款):骨节空穴处.(14)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15)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庆):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17)割:这里指生割硬砍.(18)族:众,指一般的.(19)折:用刀折骨.(20)发:出.硎(xǐng刑):磨刀石.(21)节:骨节.间:间隙.(22)恢恢乎:宽绰的样子.(2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24)怵(chù处)然:警惧的样子.(25)謋(zhè哲):同“磔”.謋然:形容牛体骨肉分离.(26)委地:散落在地上 (27)善:拭.(28)养生:指养生之道.庖丁解牛 庄周。
5. 养生之道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秋冬养阴 ,养生术语。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 *** ,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凡有损失 *** 的情况皆应避免。
依据中医理论秋冬养阴的原则,要多吃些滋阴润燥、蛋白质丰富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要补充易消耗的能量及营养物质。
6. 庄子老子孔子是怎样养生的 古代名人的养生之道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还是个养生家,据说活了160多岁。《史记》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
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就必须顺乎自然,并要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老子还要求,养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贪心,并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是伤身损寿之根。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处提到静和柔,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的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所以说,当我们常处于静和柔中,有利于生发人体的真元之气。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中医养生之道”。
庄子
继老子之后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是著名的养生家。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先秦时代,庄子竟然活到了83岁,这在当时来说,不能不算是创下了高寿的奇迹。庄子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这里的“空虚之境”并不是寄情于虚无缥缈,而是说要保持健康、赢得长寿,就须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则。而所谓的“清心寡欲”,指的是决定长寿的主要因素在于人的思想情志,因此庄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从庄子以上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首先要做到无忧无虑、安逸自在。
另外,庄子还特别强调养生要保持平常心、涵养自制力。《庄子·让玉》篇中日:“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为重伤者也。”其意思是说,不能克制自己消极的情绪,而又硬去不顺从自我感情,错误的观念就会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内心的烦恼,这样最易造成自伤而折寿。除此之外,庄子还将老子的“少私寡欲”发展成“无欲”。并明确指出:只有做到彻底的“忘我”,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欲”;只有在“清静无为”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养生之道,而尽其天年。庄子还认为:养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便可达到保身、全生、延长寿命的目的。
孔子
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尽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可还是活了73岁。而他长寿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养生之道。孔子晚年对饮食很有讲究,有八不食的习惯,从现在的保健、饮食卫生观点来看,大部分也是正确的。这八不食是:食物变颜色了不吃、食物变味了不吃、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还有一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这里“食”是指粮食,“脍”是指切碎了的肉。意思是说,要多吃经过精加工的粮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细越好。孔子认为:只有美 *** 细,才可颐年。这句话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坚持了以上这些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无疑是他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
孔子:鲁国诹邑人,一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想、敢说、敢做,建树卓著,为人类做“十大贡献”: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
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这部《春秋》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和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
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第七:德育上的贡献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第八:体育上的贡献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第九:美育上的贡献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诗教、乐教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从政本领之外,还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之意。
第十:政治上的贡献
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孔子倡导道德政治。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孔子所说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时空跨越两千多年,回过头去再看孔子,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子高瞻远瞩,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6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邓友梅太极拳健身有心得
下一篇: 心神宜静形体宜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