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历代统治者尊为“圣人”。在战乱的年代,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岁月,能享寿73岁高龄,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其科学的养生之道。
一、饮食保健
人以食为天,孔子十分注重饮食对健康与养生的作用。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饮食要精心制作,不能食用变味变臭变腐鱼肉,也不能食用色泽、气味不佳或烹饪不当的食物和不当时令的果瓜。而且提出了每餐都要宜量加点姜。孔子在文中十分具体阐述了“病从口入”的道理。同时,他还强调“食不语,寝不言”的卫生习惯,孔子十分明白“食不语”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既有助于食物消化,又可以预防进食过程中呛食等意外;“寝不言观可避免睡前过于兴奋,难以入眠。
二、谨慎服药
人食五谷,难免有这样那样不适与疾病,于是免不了要看医生,要吃药。孔子对药物使用抱着十分谨慎的态度,在《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季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很明显由于孔子患病了,季康送药给他服用,孔子虽然非常感谢季康,但终因对所赠之药不熟悉、不了解,没有轻易随便服用,免除了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三、调节情志
孔子十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完美,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所以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的说法,让山山水水来调节人的情志,使人的心胸开阔,情操高尚。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知者、仁者。玩水时,感慨地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登山时,胸臆直抒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下》),据说至今泰山顶上还留有孔子登临处的遗迹。同时,孔子还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喜欢弹奏乐器和唱歌,以怡愫悦性,据载“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孔子离开我们时代非常遥远了,但是他的养生之道们值得令人借鉴。尤其是他的长寿经验:“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有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有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有得。”当令世人铭记。
(村夫)
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种人就叫做“儒”。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创建人。
孔子还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在《论语》里他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他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他还向弟子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孔子给予他们的解释,都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就是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予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经》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孔子除了对经典做出新的解释以外,还有他自己的对于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
关于礼会。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又有国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别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
孔子主张“仁”,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心怀天下之人。在《论语》中还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与“全德之人”同义。
孔子的“仁”,还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
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好例。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分类: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关于孔子的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 子 家 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征在,生孔子。
孔 子 生 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参、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子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 子 身 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人格的闪光点
孔子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师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困材施教。
孔子是理想的热烈追求者,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遇到多在困难也不退缩。
孔子是一个生活的乐观主义者,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孔子是一个知权达变的智者,没有拘泥固执、自以为是的毛病。
孔子在为人处世方面,提倡自爱和爱人。
孔子在人际交往中强调忠和恕。反对巧言令色,过而不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69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孙中山
下一篇: 丘吉尔(丘吉尔的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