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对中药存在两种极端看法,要么把它捧成包治百病的“神药”,要么说成是害人的“毒药”,这两种极端看法都不利于中医中药的健康发展。
中医中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 贵财富,现代人一定要用科学态度认真研究挖掘。
对于中医药“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和冲击,不能“羞谈家丑”或者“崇洋贬中”,要辨证对待,通过交流、研究逐步解决。
望
中药国际化指日可待
目前,由中国工程院刘畅孝院士主持的“确有疗效的中药痹祺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近期被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采用现代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全面认识该品种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性质和规律,阐明方剂的药代特点、认识其科学性、解释中药治病机理的物质基础,提高中药现代研究水平,为临床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些重大研究将为更好地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出贡献。
天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艳军院长表示,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研制一批能够进入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的中医药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发展一批集聚效应 突出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使中医药产品在国内外医药市场的份额显著提高。
张院长表示,目前,天津中医药大学已经建立了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这是国家科技部作为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建设的重要措施。天津中医药大学为实验室组长单位。
联合实验室将在科技部、意大利卫生部共同支持下,建成促进中意两国传统医药发展的技术平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使中药成功打入欧盟市场。
闻
中药“留洋”不姓“中”
美国约有5%的患者服用天然药物,其中80%的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
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反而有增长趋势。
以最难突破的欧美市场为例,全美有各种中药店和含中药的保健品店12000多家,年销售额达到20多亿美元。但受制于法规约束,中草药在美国的应用还仅限于两类:一类是用中草药治病,一类是用中草药制成食品补充剂。
在欧洲,根据欧盟颁布的涉及人用植物药品上市注册的有关指令,欧盟国家对具有悠久历史的某些传统药品,可提供免临床实验的简化注册程序,但药品必须是纯植物成分的口服、外用或吸入制剂,并且在申请日之前已有至少30年的药用历史,在欧洲共同体内至少有15年的使用历史,这实际是对中医药进入欧洲市场的一种 开放式限制。目前,几乎所有中药均以食品、营养品、食品添加剂形式进入欧洲国家。
近年来销往国外的中药均以营养补充剂、中药原料药或中间体的方式出口,因此附加值较低。但日本、韩国和英、德等国家利用我国出口的中药原料,经精加工和分包后,形成高附加值的药品或功能性食品,经销国际市场或返销中国。由于我国生产的中药科技含量低以及药品生产、营销企业不熟悉国际主流医药市场,于是形成了好原料、粗加工、难卖好价钱的药品贸易格局,中药成了外国人的“摇钱树”。
问
中药现代化还有多远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中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但中药走向现代化遇到的问题仍然来自多个方面。
首先,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中药创新能力弱。中药走向现代化最大的障碍在于标准化,我国拥有1万多种可药用的植物,有系统的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浩瀚的医籍文献资源,在民间还有大量的单方、验方,而这些依靠经验摸索出来的药方,却往往很难说清楚确切疗效。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纷纷在中药研发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我国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药企业,多数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资产规模偏小,创新能力较差,离现代化医药工业优质、标准的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其次,中药资源日益匮乏。我国中药出口多以原料药材廉价卖出,附加值低,成药比例不足30%,占世界中草药市场份额90%的日本和韩国,其所用的中药原材料80%从中国进口。由于过度采挖以及放牧、大面积砍伐森林、城市化加速等原因,我国中草药资源正在大幅度减少。
最后,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我国许多中药企业不注重中药商标的注册,名牌流失严重,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药品通用名称与商标混淆等问题普遍存在。据调查,我国平均40家企业才有一家企业注册商标。
专家指出,除了中药本身存在的标准问题外,近年来中药在国外屡遇“红灯”的原因是西方对中医文化理 解存在偏差,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值得关注。
切
建立“标准”迫在眉睫
“中医药国际化”出路何在?权威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外对中药存在两种极端看法,要么把它捧成包治百病的“神药”,要么说成是害人的“毒药”,这两种极端看法都不利于中医中药的健康发展。中医中药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现代人一定要用科学态度认真研究挖掘。对于中医药“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和冲击,要辨证对待,通过交流、研究逐步解决。
针对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情况,我国中医药专家也已经开始在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制订一批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基础标准;建立多语种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译释规范,中医临床诊疗和技术规范,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与再评价标准,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及制剂的质量标准,中药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等主要技术标准;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评价和市场准入标准体系,最终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52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产权保护
下一篇: 中药成为他国免费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