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药发展的几个现实问题

医案日记 2023-06-11 11:36:28

中医药发展的几个现实问题

市场经济和政策导向

自从要求医院向市场经济靠拢,政府财政逐年"断奶",各医院要自负盈亏以后,许多医院为了保证职工工资和医院的发展,就以经济指标来核定职工的收入,这不但造成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副作用,而且使老百姓喜爱的中医药事业受到冲击。现在一般的中药处方,平均费用也就10多元,而西药处方平均达百元以上,即使中医药有很好的疗效,但经济效益低,收入少,这种"多劳多得"政策导向的结果,是开中药的人越来越少。

有人统计,医生子女选择学医的人只有17%,而选择学中医的只有3.5%,中医药面临空前的青黄不接的境地。这种情况的出现,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能否认的是,与现行的市场经济和政策导向是不无关系的。

要改变这种情况,在宏观上,应在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中,改变经济竞争策略和政策导向。现在,有的医院正在试行以门诊人次和住院床日来核算收入,如果你的医疗和服务质量差,医药费用高,患者不来就诊,就会减少收入,这种方法改变了单纯经济指标的政策导向,虽不说已经很完美,但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样一来,中医药与西医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医药就改变了单纯经济上的竞争劣势,其简、便、效、廉的优点凸显出来,医生愿开中药,患者也愿服中药,也解决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种竞争成了良性竞争,对中医药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医学评价标准及管理模式

中医药的萎缩并不是杞人忧天。在一些中医院校,中医学生专升本,不考中医知识,只考西医知识;中医的基本课中,医古文不学了;药厂大量推出了中药处方成品药,许多医生往往不经辨证使用,出现热病用热药、寒病用寒药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副作用就归错于中药,于是出现了日本的小柴胡饮事件、中国出现了龙胆泻肝丸致肾衰事件;有的单味中药有毒,但组方后并无特殊副作用,也被禁止,西药中绝大部分都有许多的副作用,却照用不误。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很多,不能都怪罪中药本身,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是17万例,其中中药的不良反应(其中70~80%是过敏反应)只占14%。为什么西药86%的不良反应大家习以为常,因青霉素过敏每年不知要死多少人,几十年来却仍在大量使用,而中药14%的不良反应却引起这么多的质疑?中药制剂是中医药的特色,可是药监部门却当成西药管,使这些制剂越来越少,多用中药制剂治病的中医外科也在萎缩。

相对现代医学来讲,中医药学说在理论和临床上都是自成体系,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但殊途同归,都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他们之间,应是一种平等关系,不能用一种学说去衡量和判定另一种学说。中医药在临床上产生的效果有目共睹,即使用现在的一些手段不能检测,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的方法说清楚。但正如我们不能完全解释一些地球物理现象就否认地球的存在一样,这只能说明这些手段还不能达到检测他的水平,还应该继续研究和探讨,在这时,硬要把中医药用现代医学的模子来套,套出来的只是另一个名叫"中医"的西医,中医药只能是退步,甚至消亡。

中医和西医,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一种是宏观学说,一种是微观学说,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陷,二者应求同存异。对有异议的地方,可以留待以后科学发展中逐渐解决,最好不要先入为主,自己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就否定中医,更不能用这种心态来制定对中医药的政策和管理模式,这些政策制定的标准正确与否,应以是否能发展中医药为准则。

中医药学说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迟滞有客观因素,但笔者认为与中医药学说自身的局限性也不无关系。中医学说是建立在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基础上的,多从宏观和整体上解释生理病理,其观念较抽象,偏于理性认识;现代医学则是以微观和局部上解释生理病理,比较直观,偏于感性认识。正因为如此,中医药给人的印象是深奥难懂的,不容易学也难以掌握,加之中药的煎煮方法及口感也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有些病人自然把中药放在了备用的位置上,在西医解决不了后才选择中药。临床上虽有许多中成药,方便选择,但成药只是一个死方子,难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加减,因此疗效稍逊。有人认为中药的方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诊治一病,十个医生可能会开出十种处方,重复性也较差,这些都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

应该说,中医学说对人体的认识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在微观上还不够精细和严谨,还缺少对系统的纵向认识,这给中医思维模式带来某些缺陷,直接影响和阻碍了中医现代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的承认和支持,只能在一个与现代科技完全隔绝的环境中用宏观、模糊的方法"自主发展"。应该反对那些不考虑中医学自身特点的"中医现代化方案",更应反对"取消中医"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但也不能满足于中医的老面孔,搞保守主义,形成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中医药学说的局限性削弱了中医药的市场竞争力,自身发展的迟缓更为"不科学论"提供了借口。因此,中医药发展迟缓也不能一味责怪客观因素,而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吸收现代医学的优点,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

中医药的发展,必须是以上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只有这样,中医药面临的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才能够得以解决,随着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提高,只有这样,中医药才能提高本身的地位,加强竞争力,得到大家的重视和承认,中医药事业才能健康地发展。

中医药重磅文件发布,哪些政策与我们息息相关?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的通知。当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就公众关心关切的问题进行了权威解答。

一、《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019年10月,《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后,各地各有关部门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形成了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中医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程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筛选出?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效方药,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中医药诊疗方案,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等。为此,《政策措施》的出台是对中医药工作决策部署的再贯彻再落实,对《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各项政策再部署再细化,加快健全符合中医药规律特点的政策体系,加快推动解决中医药发展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中医药有特色、高质量地发展,更好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

二、《政策措施》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政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中医药工作经验,针对当前中医药发展出现的薄弱环节和改革难点,聚焦破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全面加大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提出7个方面28条政策:

一是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

二是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

三是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保障落实政府投入,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

四是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

五是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引领中医药在人才培养水平、医疗服务能力、科研能力、药材质量、综合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全面提升。

六是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合理开展中医非基本服务。

七是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中医药科技管理,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高中医药法治化水平,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哪些新的部署?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政策措施》把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作为首要任务,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创新。中医药、教育、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将联合采取配套措施,抓好落实。

一是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培养。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临床技能培训,并作为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内容。加大?双一流?建设对中医药院校和学科的支持,布局建设100个左右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进高职中医药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强化高校附属医院中医临床教学职能。

二是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增加多层次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长期坚持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绩效工资分配对承担带徒任务的中医医师适当倾斜。在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中,按程序支持符合条件的继承人以医古文代替外语作为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的考试科目。

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立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将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主要评价标准,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在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

四是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用5?10年时间,评选表彰300名左右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培育500名左右岐黄学者、300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10万名左右中医药骨干人才,加强中医药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调动中医药人干事创业积极性。开展中医药卓越师资培养,重点加强中医基础、经典、临床师资培训。加强高校附属医院、中医规范化培训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力度。支持建设一批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和中药炮制类、鉴定类高水平学科。

中医药事业如何发展 这些方面值得期待

循证医学

中西医结合

聚焦癌症、糖尿病和抗生素耐药问题等,到2022年形成并推广5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疾病预防

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保健 养生

大力普及中医 养生 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 养生 保健方法

>>亮点提要

○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

○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问题

○大力普及中医 养生 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 养生 保健方法

>>未来目标

○到2022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

○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成就卓著,但也面临基础薄弱、传承不足等问题。如何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财富,为维护百姓 健康 发挥更大作用?

10月2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更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

发挥优势

发挥独特优势

守护百姓全生命周期 健康

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是中医药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因其“简便验廉”,中医药成为人们喜爱的治病和 养生 保健手段。

如何让疗效显著的中医技术与方法、优质的中医 养生 保健服务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意见提出了不少实打实的举措:

(1)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优势,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及时向 社会 发布。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问题等,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到2022年形成并推广5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2)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结合实施 健康 中国行动,促进中医“治未病” 健康 工程升级。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大力普及中医 养生 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 养生 保健方法。

(3)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在其他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制定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推动研发一批中医康复器具。

中药提质

加强监管

推动中药质量提升

如何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中医药业发展,必须强化行业监管。意见指出:

(1)要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健全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

(2)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促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3)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以中药饮片监管为抓手,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中成药质量监管及合理使用,加强上市产品市场抽检,严厉打击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品违法行为。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加大对制假制劣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

人才建设

培养中医“专才”

让“岐黄之术”代代相传

传承数千年的“岐黄之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这笔财富在新时代“增值”,人才是关键。

但专家认为,院校教育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中医的传承困境。

意见提出,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包括: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提高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改革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

(2)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经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认可的师承教育继承人,符合条件者可按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

大力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 健康 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

支持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3)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中医药行业表彰长效机制,注重发现和推介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

经典传承

挖掘“宝库”精髓

让“好方子”治愈更多患者

龙角散、救心丸、命之母……日本汉方药,常被赴日中国游客列入购物清单。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汉方药源自我国古代经典名方,原料大部分来自中国。

“经典名方作为中医理论的载体、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方法,事关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临床应用、产业振兴发展,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青山说。如何把中国人自己的经典名方,转化为品质高、疗效好的中药,造福百姓 健康 ?当务之急是“摸清家底”。

意见提出,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牵头组织制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收载方剂的关键信息考证意见。制定中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名录。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

“正是几千年来从政府到民间不断收集、总结中医药宝贵经验,成就了中医药这个伟大的宝库。”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中医药融合,整理、提升临床经验更趋快捷高效,国人有条件也有责任让“宝库”更加充实。

瑰宝创新

加强创新突破

让中医药更好造福人类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海内外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但同时,我国中医药科研受到中药材资源保障、中药质量控制等瓶颈制约,亟须加强创新突破。

意见提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包括:

(1)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研究设立国家中医药 科技 研发专项,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

支持鼓励儿童用中成药创新研发。

(2)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建成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到2022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意见还提出,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积极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按规定纳入医保范围。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中医治未病等保险产品。 据新华社

如何看待中医药发展现状

中药产业链全景图谱

中药产业链构成较为清晰。上游包括主要为中药材种植为主的中药材的提供商,同时还前期的矿物采集、动物养殖供应商;中游为中药的生产制造环节和加工环节,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等产品;下游为中药的销售应用平台,主要包括医院、药店、超市和电商平台等。

从产业链的生态图谱来看,上游中药材种植代表企业有信邦制药、东阿阿胶、昆药集团、天士力等企业;中游为中药的生产制造和加工供应商有白云山、云南白药、步长制药、以岭药业、片仔癀等企业;下游中药销售平台主要有医院、药房,主要有上市药房企业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等,以及新兴中药电商销售平台美团、淘宝等。

中药产业链企业分布

从中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和湖南地区中药行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白云山、华润三九、香雪制药众生药业等企业均位于广东;湖南地区则有千金药业、启迪药业、九芝堂、老百姓大大药房等企业。此外,浙江、云南、山东等地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浙江省有寿仙谷、康恩贝等企业,云南有昆药集团、云南白药等。

中药上市企业业务布局

从业务布局来看,东阿阿胶、天士力、云南白药、以岭药业、济川药业、片仔癀等企业中药相关业务营收占比占公司总营收六成以上;区域布局方面,中药企业均将自己的销售网络向全国拓展,同仁堂、云南白药、华润三九等企业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具体业务方面,中国中药行业上市企业大多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明星产品,如天士力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市场排名中复方丹参滴丸全国市场份额第一、东阿阿胶是阿胶产品的佼佼者等。

中药行业上市公司最新动态/业务规划

通过对中药行业上市企业的最新动态或业务规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越来越多中药企业不再将业务范围局限于中药领域,许多企业开始通过新建、合资、合作等方式,布局医药行业中医疗器械、养生保健等其他领域。如白云山正积极布局和投资医疗服务、中医养生、现代养老三大领域及医疗器械产业;步长制药对外投资重组长睿生物,增强企业生物科技和CDMO研发能力。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中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52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