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中药贸易形势喜人,进出口总额达到13.8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8%。中药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0.90亿美元,同比增长28.45%;进口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达到2.99亿美元,同比增长9.64%,贸易顺差为7.92亿美元。
中药材及饮片累计出口4.10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是近几年出口增长最快的一年。中药材及饮片平均出口单价同比上涨14.60%,出口单价的上涨是出口金额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各大宗药材的出口均呈大幅增长之势,共有16味药材的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其中人参、肉桂、冬虫夏草、胡椒和枸杞位列出口额的前5位,平均出口单价分别上涨8.39%、24.64%、24.00%、16.66%和34.68%。2006年,我国人参出口总量达到2522吨,出口总值达到3435万美元(以上统计不含人参提取物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5.43%和13.80%,出口平均单价达到13.50美元/公斤,三个指标都已接近历史最高值,国宝人参出口再现辉煌。日本、韩国、越南、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是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前5大市场。
中药材及饮片累计进口额4703万美元,同比下降19.32%。除乳香、没药、血竭及甘草受国内资源制约进口增加外,多数药材进口额明显下降,其中西洋参下降幅度最为显著。乳香、没药及血竭进口320万美元,同比增长30.98%;甘草进口156万美元,同比增长454.57%;进口西洋参274万美元,同比下跌61.73%。
植物提取物的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累计出口4.77亿美元,同比增长46.14%,占中药出口总值的43.74%。其他天然或合成再制的苷及衍生物依然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中药产品类型,全年出口额达到2.99亿美元,同比增长61.52%,其他植物液汁和浸膏出口额达0.63亿美元,同比增长35.52%,位列次席。芸香苷(芦丁)、甘草提取物、桂油、茴香油等大宗植物提取物产品的出口金额也呈大幅增长趋势。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是我国植物提取物主要的出口国家。2006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对印度出口增长迅猛,达到5088万美元,同比增长240.71%,为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之一。对非洲的出口也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共出口987万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75.32%。
提取物进口额为5587万美元,同比增长14.17%。其中,薄荷油、甘草提取物和芸香苷位列进口额的前三位。美国、印度、土库曼斯坦、法国和日本是我国所需植物提取物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家。
保健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3521万美元,同比增长36.77%。其中,出口总额达到6940万美元,同比增长35.52%。保健品中出口金额最大的是蜂产品,占保健品出口总值的45.05%,出口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09%。鱼油类产品出口增长最快,出口额达到818万美元,同比增长153.73%。日本、美国、韩国、法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是国内保健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保健品进口6581万美元,同比增长38.11%,是中药各大类商品中进口增幅最大的一类。印度尼西亚、智利、秘鲁、菲律宾和瑞士是我国保健品的五大进口国。海藻类、鱼油、燕窝和蜂王浆制剂位列保健品进口额的前4位。
中成药进出口贸易达到2.65亿美元,其中,出口1.35亿美元,同比增长9.85%;进口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0.59%;贸易顺差为445万美元,是中药商品中贸易顺差最小的一类。
亚洲是我国中成药出口的最主要市场,但增速低于总的增长速度,共出口9697万美元,同比增长5.46%。我国的香港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中成药主要出口市场。
中成药出口增速较大的地区是加拿大,出口277万美元,同比增长65.35%。这是由于加拿大政府将中成药纳入了天然健康产品的管理,促进了我国中成药对加拿大的出口。中成药对非洲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出口金额达到884万美元,同比增长42.51%。向欧洲出口1162万美元,同比增长9.58%,其中对英国出口最多,出口金额达到445万美元。
我国进口的中成药产品主要来自于我国香港特区、日本、德国和新加坡。去年大陆从香港进口的中成药占全年中成药进口总额的84.31%,同比增长11.35%。
对外贸易现状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看到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外贸出口“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现状,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己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1.我国对外贸易总额高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最大变化应该就是中国以出口大国姿态重返世界市场了。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2006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6.9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1978年~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85倍,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见表1)。 另外,中国很多行业和产品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强。如我国纺织品已占领全球70%的纺织品市场。我国显然已经成为了世界贸易大国,而贸易大国地位确立只用了16年的时间,这对于许多国家来讲,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简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数据频道整理 /tongjiziliao2.加工贸易出口占据半壁江山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自1981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6年间,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103.7亿美元。从占我国出口额的不足5%跃升到52%以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最主要贸易方式,也成为对外贸易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从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与总出口增长率之间的比较来看(如图所示),在大部分年份当中,加工贸易出口都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率,超过了我国的总出口增长率。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对出口具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 图 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与总出口增长率 3.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 自1979年以来,中国以其改革开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引进FDl最多的国家。 在1985年~1990年期间,我国出口增加额绝大部分来自非外资企业。非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三,处于主导地位。在1991年~1995年期间,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仍处于次要地位,但其重要性已大幅上升。在1996年~2001年期间,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率继续大幅上升,接近四分之三,上升到主导地位,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力量(见表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到了外贸总出口额的58.62%。 表2 外资企业、非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加额的贡献(1985-2005)(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各期及海关统计资讯网数据整理 4.我国出口市场集中 我国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台湾、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双边贸易额合计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5%。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2%。与前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之和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79.4%,出口市场集中的现象由此可见一斑。 二、制约我国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1.我国出口效益不高 我国出口效益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所得只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异军突起, 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一些跨国巨头所做的贴牌加工,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仍低于10%;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也由于指导思想片面追求出口创汇,竞相杀价出口,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久治不愈的痼疾。因此,出现了一部分产品贸易量增加多,但贸易值增加少的现象。 2.外贸增长方式以数量型、粗放型扩张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对出口创汇的要求,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很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这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比较大,并且我国单位产出投入的自然资源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带来更大的污染。一些外向型企业也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外贸增长方式没有质的改变。
2016年1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透露,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 ,比2014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贸易顺差3.69万亿元,扩大56.7%。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9-1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cn/paim/iknow/index.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52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调价影响
下一篇: 2006年中医药十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