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西藏棱子芹

医案日记 2023-06-11 08:32:02

西藏棱子芹

藏名为“责”。《晶珠本草》记载:责治中毒病。本品分为两种,上品产自西藏南方和尼泊尔,茎黑色,状似山矾,果实墨绿色,吃时有花椒的气味,大都称它为“雅合”。《形态比喻》记载:责为草药之王,生长在阴山上,叶青色,细而光滑,茎直立,花白黄色,细小,果实细小,生长本草的一箭范围内,经常不断有檀香、麝香、冰片的味道,本品生长处诸毒不淫,蛇蝎不侵。味苦,性糙,功效清热解中毒症,治疗热病如同冰片,无论用汤剂、肉汤剂、汁剂,均能解宝石毒、蛋毒、毛毒、梅毒等,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责的下品产于西藏,生长在坚硬的草坡地带,根似迷果芹根(藏药名:加哇),但小而细,叶细而深裂,花白色,功效治中毒症。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西藏棱子芹Pleurospermum hookeri C.B.Clarke var.thomsonii C.B.Clarke,以干燥全草入药。为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全体无毛。根较粗壮,暗褐色,花期8月,果期9-10月。生于海拔3500-5000m的山梁草坡上。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西北部、云南西北部。

采集加工:7-8月采集全草,洗净泥土,晾干备用。

性味:味苦,性凉、糙。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治中毒症、陈热病。

用法与用量:常配方用,3-6g。

配方:棱子芹子、花椒、小茴香、盐、酒(米曲)、无水酒糟。以上制成制剂,温敷咂吸施治,吸出恶血与黄水,防止溃散。治头部创伤。(《四部医典》)

药用植物生态学

1.药用植物生态及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运用植物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药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我国主要10个科的药用植物和10个特有种?1菊科:菊花、红花、旋覆花、款冬花、紫菀、漏芦、天名精、佩兰、牛蒡子,苍耳子。蒲公英和鳢肠(墨旱莲)等2豆科: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等3毛茛科:乌头(川乌)、北乌头(草乌)、黄花乌头(关白附)、短柄乌头(雪上一枝蒿)和甘青乌头。4唇形科:丹参、黄芩、藿香、广藿香、紫苏、益母草、薄荷、毛叶地笋(泽兰)、香藿、荆芥和夏枯草等5 蔷薇科:乌梅、杏、桃、郁李、皱皮木瓜、枇杷、金樱子、玫瑰及山楂等。6伞形科:当归、白芷、重齿毛当归(独活)、紫花前胡、辽藁本、川芎、羌活、珊瑚菜(北沙参)、明党参、新疆阿魏、白花前胡、蛇床子和茴香等。7蓼科:何首乌、拳参、红蓼(水红花子)、蓝蓼(蓼大青)、扁蓄和虎杖等。8五加科:五加、无梗五加、刺五加、三叶五加(白簕)和红毛五加等9百合科:有浙贝母、川贝母、暗紫贝母、平贝母、伊贝母及百合、山丹、黄精、玉竹、天冬、知母、华重楼、麦冬、土菝葜(土茯苓)、藜芦、萱草、小根蒜(薤白)和老鸦瓣(光慈菇)10木兰科:红花木莲特有种:1土沉香2天目山3冬虫夏草4降香黄檀5七叶一枝花6龙胆草7铁破锣8银杏9马蹄香10金铁锁3.中药材质量的基本内涵。药用植物的品质是指其产品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及其临床疗效。评价药用植物的品质,一般采用两种指标:一是化学成分,主要指药用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多少,以及有害物质如化学农药、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等;二是物理指标,主要是指产品的外观性状,如色泽(整体外观与断面)、质地、大小、整齐度和形状等。代表性传统中药材的质量内涵就是:有明确的药性(药效谱),所含化学成分群及各成分的比例相对稳定,整体的变化范围相对较窄,性状质量好,其中最重要的是化学成分整体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在中药材质量评价研究中,对中药材进行各种学科的科学研究,都是为揭露中药这个对象的真实性服务的一种有效工具性手段,我们必须保证中药学这个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的存在,不能肢解地对中药进行分割研究。在没有确切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传统中医药学对中药材品质评价的错误之前,应该认为中医药学对中药材质量评价的认识是正确的。4.中药材GAP栽培及其主要内容?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中药材GAP,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Animals 的缩写)是从保证中药材质量出发,控制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药材 各生产环节乃至全过程,以达到药材“优质、稳定、可控”的目的。 5.光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一、光照大多数绿色药有植物,必须在一守光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积累有效成分,如脂尖、蛋白质、核酸、挥发油、甙类。而各类药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亦各不相同,如薄荷、菊花、山药、川芎、丹参、白芍、地黄、防风、元胡等宜种植在向阳的环境,称阳生植物;而人参、三七、黄连、玉竹等宜种植在阴凉的环境,称阴生植物;还有许多药用植物,如贝母、郁金、百合、麦冬、白姜、党参、白术等在向阳或稍荫蔽的环境下均能生长,称中生植物。因此,喜光的植物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使枝条生长充实,茎杆粗壮,叶片肥厚,干物质积累较多。若光照不足,则茎杆细长,叶片嫩黄,容易倒伏,影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而喜阴的药用植物,不耐强光直射,因此,人工栽培必须搭设棚架来调节阴蔽度,才能正常生长发育。6温度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二、温度药用植物从种子萌发、出苗、生长、发育直至开花结果,都要求有一定的温度。不同类的药用植物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如亚热带药用植物砂仁,喜高温,生长适温为22-23℃;又如吉林人参,性耐寒,在冬季-40℃的严寒条件下,不致冻死,仍能保持生命力。一般药用植物在低于0℃时不能生长,在0℃以上时,生长随温度的增高而加快,高于35℃生长逐渐趋停止,甚至死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7.水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三、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水分最重要。因水是植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水分在植物体中含量最丰富,据测定约占植物体总重量的80%-90%。水分 过多或过少,对植物生长发育均不利,严重时造成死亡。不同种类的药用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甘草、麻黄、芦荟、景天等有发达的根系或茎叶呈肉质,具有发达的薄壁组织,能贮藏大量的水分,称为干旱植物;又如莲藕、芡实、泽泻等因输导组织简单,根的吸收能力很弱,宜在水田或池塘中生长,称为水生植物;而黄连、细辛、秋海棠、蕨类药用植物等旱能力较差,缺水就影响其生长发育,必须在湿润或阴湿环境中栽培,称为湿生植物;大多数药用植物宜生长在干湿适中的环境,如白芷、白术、红花、地黄、山药、丹参等,称为中生植物,而金鱼藻、水王孙等其根、茎、叶全都在水下生长,称为沉水植物。因此,在发燕尾服药用植物生产时,要掌握各类药用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能,就是同一种类的药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不一样。8.土壤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四、土壤土壤是药用植物生和工发育的场所和基础。土壤是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肥力,因此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植物生长时所需的水分、养分和空气等营养物质。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一种复杂的有机整体,固体部分是组成土壤的“骨架”。根据土壤黏性和砂性程度的不同,可将土壤分为黏土、砂土和壤土。土壤酸碱度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通常用pH值表示。简易测定方法是,将土壤适量水溶解成土壤溶液,用广泛石蕊试纸测定,再与比色板对照。凡pH值大于7的碱性土,尝之有涩味;凡pH值小于7的为酸性土,尝之有酸味;pH值等于7的为中性土,不涩也不酸。大多数药用植物喜在中性或微酸、微碱性土壤中生长;但少数药用植物,如厚朴、栀子、肉桂等喜在酸性土中生长;枸杞、酸枣、甘草等则宜在碱性土中生长。9.道地药材品质形成与环境条件关系 所谓道地药材,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它是一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是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陇西白条党”、“陇西黄芪”“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就是闻名遐迩的道地药材。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药物本身的质量,也即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一是遗传基因层次。遗传基因层次是从物种的遗传变异与自然环境相关性的角度研究中药材的道地性。目前对于药用植物道地性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是道地性由遗传因素决定,另一种观点是道地性受遗传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但遗传因素是主导。还有一种观点是道地性主要由生态环境决定。从生态学的角度讲,长期的环境演变与同时期的空间异质决定了物种遗传基因,因此从遗传基因与环境相关性的角度研究道地性是解释道地性的基础。  二是生态环境层次。生态环境层次研究道地药材的生境特点包括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群落环境。目前广泛开展了土壤环境与道地性的研究。张重义等专家曾比较了5个不同产区同一种质金银花的地质背景系统(GBS)及土壤理化状况,发现:金银花的道地性受GBS的制约,分布于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的中性或偏碱性的砂质土壤区。赵杨景等专家开展了道地与非道地当归栽培土壤的物理性状、有机质和矿质元素的综合研究,认为生态环境是
形成当归道地性的主导因子。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这一层次上往往忽视研究道地药材生长的群落环境。  植物生长的群落环境(包括群落组成和群落结构)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决定着物种的生存、多样性、演替、变异等方面。很多研究表明,同种人工栽培的药材比野生道地药材的质量低、易发生病虫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工栽培的药材往往是单种大面积栽培,忽视野生群落小环境及植物他感作用对药材道地性的影响。因此,研究道地药材生长的最适群落环境是道地药材与环境相关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时应重视生态环境(地质地貌、气
候、土壤、群落组成、群落结构等)的调查研究。  三是种内多样性层次。“物种内质量变异有时大于种间差异”是现代道地论的核心思想。冯学锋等专家在分子水平上对黄芩种群遗传多样性的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黄芩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8.83%,居群内变异占81.17%,种内差异远大于种间差异。名解:1生态因子、最小因子、环境因子、限制因子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的总称。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生态因子的分类。p11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最小因子: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质完全缺乏,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就是最小因子定律环境因子: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称为环境因子限制因子:泛指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或种群增长起限制作用的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又称主导因子。任何生物体总是同时受许多因子的影响,每一因子都不是孤立地对生物体起作用,而是许多因子共同一起起作用。因此任何生物总是生活在多种生态因子交织成的复杂的网络之中。但是在任何具体生态关系中,在一定情况下某个因子可能起的作用最大。这时,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受这一因子的限制,这就是限制因子。例如,在干旱地区,水是限制因子;在寒冷地区,热是限制因子;在光能到达的海洋部分,矿物养分是限制因子等2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异适应生态型趋同适应与生活型,p16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不同种的生物,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或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趋异适应与生态型。p17一群亲缘关系相似的生物有机体,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为趋异适应。生物由于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称为生态型。(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3长日药用植物、短日药用植物 长日植物。日照必须大于某一临界日长(一般12~14 h以上),或者暗期必须短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的植物。例如红花、当归、牛蒡、萝卜、紫菀、木槿及除虫菊等。短日植物。日照长度只有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日长(一般12~14 h以下),或者暗期必须超过一定时数才开花的植物。例如紫苏、菊花、穿心莲、苍耳、大麻及龙胆等。4生态位、生境生态位。p18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包括三层意思:1。物种在特定生物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功能关系2。物种在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3。物种和群落中其他种群的关系生态位原理。p19生态位原理:竞争排斥,有限共存,长期共存,泛化与特化,生境(habitat,Biotope 希腊语 bios = 生命 + topos = 地点)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生境是指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生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成的,而描述一个生物群落的生境时通常只包括非生物的环境。为了避免混乱,识别生境的这两种用法是很重要的。5需水临界期,最大需水期?需水临界期  需水临界期是指药用植物在一生中(一 二年生植物)或年生育期内(多年生植物),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该期水分亏缺,造成药材产量的损失和质量的下降,后期不能弥补。植物的最大需水期指植物生活周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
水分临界期是植物对水分供应不足最为敏感、最易受到伤害的时期,称水分临界期。 一般植物在新枝生长期、花芽分化期及果实膨大期为植物水分临界期。
需水临界期是新梢生长期温度急剧上升,枝叶生长迅速旺盛,需水量最多,对缺水反应最敏感,因此,称此期为需水临界期。如果此期供水不足,则削弱生长,甚至早期停止生长。 6.简述道地药材和药材的道地性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道地,也就是地道,也即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特定产地的特定品种,且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特有的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而生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 7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生态因子作用规律。p13生态因子作用规律:综合作用(作用不是孤立的,总是是综合的产生作用)。交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主导作用(有少数或几个起主导,决定性的作用)。直接与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不可替代性有限补偿性作用。 8.药用植物按温度要求可分为哪几种类型1?耐寒药用植物一般能耐-2~-1℃的低温,短期内可以忍耐-10~-5℃低温,最适同化作用温度为15~20℃。如人参、细辛、百合、平贝母、大黄、羌活、五味子、薤白、石刁柏及刺五加等。特别是根茎类药用植物在冬季地上部分枯死,地下部分越冬仍能耐0℃以下,甚至-10℃的低温。  2?半耐寒药用植物通常能耐短时间-1~-2℃的低温,最适同化作用温度为17~23℃。如萝卜、菘蓝、黄连、枸杞、知母及芥菜等。在长江以南可以露地越冬,在华南各地冬季可以露地生长。  3?喜温药用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都要求较高的温度,同化作用最适温度为20~30℃,花期气温低于10~15℃则不宜授粉或落花落果。如颠茄、枳壳、川芎、金银花等。  4?耐热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要求温度较高,同化作用最适温度多在30℃左右,个别药用植物可在40℃下正常生长。如槟榔、砂仁、苏木、丝瓜、罗汉果、刀豆、冬瓜及南瓜等。9简述干旱对药用植物的危害干旱对药用植物的影响。p961。干旱会破坏原生质结构,引起细胞死亡,导致植物干枯2。干旱使细胞缺水,膨压消失,药用植物萎蔫。3。干旱使气孔关闭,蒸腾减弱,气体交换和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运输缓慢4。干旱使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受抑制,干旱还能削弱药用植物的抗病虫能力。10.水生药用植物有哪些特征除了水生药用植物要求有一定的水层外,其他药用植物主要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当土壤处在适宜的含水量条件下,根系入土较深,构型合理,生长良好;在潮湿的土壤中,根系不发达,多分布于浅层土壤中,易倒伏,生长缓慢,而且容易导致根系呼吸受阻,滋生病害,造成损失;在干旱条件下,植物根系将下扎,入土较深,直至土壤深层。因此,在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要加强田间水分管理,保证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获得优质、高产药材。11药用植物污染的途径和特点1种子种苗处理过程中的污染2中药材生长环境的污染,包括土壤、水源、农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大气等方面;3产地加工过程污染,包括辅料、加工机械、晾晒场所等4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污染等。12. 药用植物利用存在的问题。p2561。药用植物野生资源过度消耗。2。药用植物基因资源流失3。药用植物资源无序开发4。药用植物资源污染严重等 这门选修课苦啊PPT不让考书不让印只能僻典僻典凑点大家共享一下

桑日县的行政区划

1959年6月,桑日县划分为绒区、桑日区、沃卡区和温区4个区,设区公所,真纠(后译为”增期“)区设武装工作组。
1959年7月,温区除江(乡)外,其余大部分划归乃东县管辖。
1959年9月,桑日县划为4个区、18个乡:绒区(辖巴朗乡、吉荣乡、扎巴乡、程巴乡、平琼乡、叶琼乡6个乡)、桑日区(辖雪巴乡、比巴乡、洛乡、江乡4个乡)、沃卡区(辖白金乡、沃卡乡、许木乡、里龙乡4个乡)、真纠区(辖真纠乡、贡德林乡、格布乡、冒乡4个乡)。随后,扎嘎从拉加里(曲松县)划归桑日县,属绒区,并建立扎嘎乡。
1960年8月,撤销冒乡,原冒乡所属地域分别划归真纠、沃卡、白金3个乡;撤销许木乡,建立白堆乡和基龙乡。至此,桑日县辖4个区、19个乡。
1962年3月,新设扎嘎区,辖扎嘎、叶琼、平琼3个乡。
1965年3月,撤销扎嘎区,原扎嘎区的3个乡及所辖地域并入绒区。
1960年3月,19个乡成立乡人民政府。 ’
1966年7月,金林乡、巴朗乡和白堆乡改为人民公社。到1974年8月,全县19个乡全部建成人民公社。桑日县辖4个区、19个人民公社。
1984年,撤销全县19个人民公社,恢复各乡建制。
1987至1988年,撤销4个区,将19个乡合并调整为7个乡:增期乡,辖8个行政村;沃卡乡,辖6个行政村;雪巴乡,辖6个行政村;江乡,辖3个行政村;绒乡,辖9个行政村;白堆乡,辖8个行政村;扎嘎乡,辖5个行政村。
1998年,7个乡撤并为1个镇、3个乡,即桑日镇、增期乡、白堆乡、绒乡。西藏地区曾是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约在晚二叠纪,特提斯海向南逐渐退缩,第三纪始新世晚期,特提斯海全部从西藏地区撤出,第一期喜马拉雅造陆运动完成。喜马拉雅运动第三期发生了规模宏大的以断裂活动为主的地壳运动,形成一系列的褶皱断块山地、断陷盆地和断裂谷地,西藏地区分阶段、大幅度整体上升,形成“世界屋脊”。造就桑日县地质构造和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是白垩纪以后的地质运动。
受地质构造影响,桑日县地层比较单一。以雅鲁藏布江为界,以北为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的拉萨一波密分区,大面积出露燕山晚期花岗岩等中酸性侵入岩;以南属于喜马拉雅地层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北部地槽型沉积带,主要出露中生代地层的火山岩、放射虫硅质岩及混杂岩。在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南北两岸断续分布有第三系陆相麦拉石砾岩。境内由北向南地层岩型依次为:石炭一二叠系石英砂岩、含砾砂板岩、板岩,燕山晚期花岗岩,第三系麦拉石砾岩,蛇绿岩和类复理石。桑日县地处冈底斯山南麓,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呈“两山夹一江”之势。境内山地面积约1841.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69.94%;谷地和湖盆地755.9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8.67%;水域面积36.7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39%。山地平均海拔在4587米左右,相对高度约1042米,谷地海拔在3100—3800米之间。境内最高海拔6220米,最低海拔3143米,平均海拔4065.75米。
雅鲁藏布江把桑日县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喜马拉雅山区,北为冈底斯山区。峡谷自江两岸向南北逐渐升高,有5000米以上的山峰40余座。南部山地属于喜马拉雅东西走向断块山地北坡的一部分,山坡坡角5°—10°,一直平缓倾斜至雅鲁藏布江边;山地和高原面之间无明显的界线,山地的北坡是高原面的一部分。县域北部山地为属冈底斯山脉东延部分——郭喀日居褶皱山地的一部分,整个山系由强烈褶皱的侏罗系、白垩系规模宏大的中酸性侵入岩和混合岩组成;褶皱带以燕山花岗岩为主体,受特殊的干寒环境的影响,寒冻风化和剥蚀作用强烈。境内山岭大多呈南北走向,少数以北东一南西和北西一南东走向。桑日县境内山岭走向分布南北走向(由西向东顺序)达布卓拉一咱不及尼泊一堆龙拉一真基拉,马牙锅一脚麦拉一沙嘎拉,普着果一结布日,虚弄拉一多那位一那果木日,长拉一爬拉俄尝一欧罗拉一甲荣拉北东一南西走向共节一错母青一玻嘎杰,错嘎拉一奴觉一龙巴错朗,(江南)完结达哈不里一(曲松)折波普北西一南东走向嘎布拉一把拉一桑日、曲松、乃东三县交界处的山脉在境内雅鲁藏布江靠近上游的两岸,有一处东西长约20千米、宽窄相间的条带平原,此外还有沃卡、白金两块小盆地,为境内较为发达的农耕地区。桑日县境内有高山地貌、河谷地貌和风沙地貌三大地貌类型。
高山地貌
高山地貌在桑日境内分布最广,除县域中部雅鲁藏布江河谷一带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高山的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角峰、刀脊、冰斗等地貌发育,一些海拔6000米左右的高峰周围发育了现代冰川;高山区内河流深切、谷地陡峻,纵比降大,谷地呈深切峡谷。海拔4500—5500米的高原中低山地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形成侵蚀沟密布、基岩裸露、地形破碎的剥蚀高山地貌和山地中宽谷地貌。此外境内还散布一些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蚕蚀丘陵,山体由砂岩、板岩、页岩组成,侵蚀作用强烈,山脊线不明显。
河谷地貌
河谷地貌大多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下的江河沿线,大体分为宽谷、窄谷、峡谷三种形态。雅鲁藏布江在白堆乡藏嘎村以上地段的河谷为中宽谷地貌,河谷宽1—2千米,最宽处(羊村水文站附近)约3千米;河道偶有分叉,河谷边坡10°—30°,边滩、心滩较多,河床纵比降较小。雅鲁藏布江在白堆乡藏嘎村以下地段的河谷(加查峡谷)为峡谷地貌,河谷平均宽度100一200米,最窄处仅几十米;河床为单一河道,河床深切,谷坡重力作用活跃,山崩、泥石流多发。雅鲁藏布江的一级、二级支流河谷绝大多数为窄谷地貌,河谷平均宽度500米左右,最宽处出现在支流交汇的河口段,宽者可达1千米。
在河谷地貌区中有阶地、河漫滩、心滩、洪积扇和冲洪积台地等中小地貌单元。地貌单元分布范围主要特点阶地雅鲁藏布江中宽谷及其主要支流沿岸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而形成;多为堆积阶地,分为若干层级河漫滩雅鲁藏布江中宽谷河段河道两旁条带(块)状展布,高出平水期江面1—2米,规模较大心滩河道中心由沙砾石混杂体组成,呈沙丘状堆积,高出平水期江面约1米洪积扇季节性洪水沟口地段由岩块、碎屑和泥沙等堆积而成,呈扇形展布,坡度5°—15°洪冲积台地常年流水地带与流路不定的山洪叠加之处较平缓,有一定坡度,台面较宽阔,堆积物质精细混杂风沙地貌
桑日县境内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宽谷河段海拔4200米以下的坡麓平凹地带。该段河谷干旱多风,植被少、地表物质疏松,且地势较开阔,故而形成风积沙垄、新月形沙丘、沙丘链、格状沙丘及沙包等风积地貌。其中沙丘最普遍,常覆盖在河滩、阶地、洪积扇、谷坡以及相对高度200—300米的山坡上。桑日县在气候区划上属于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地区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桑日一加查小区,主要特点是气温偏低,长冬无夏,四季不明显;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白天地面受热剧烈增温,气温升高,夜间空气保温效应弱,气温迅速降低,造成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有“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之说;干湿季分明,降水较少,蒸发强烈;立体气候显著,阴阳坡分异明显;灾害性天气频繁。受地貌影响,县境南北水热分布不均,雅鲁藏布江以北大部分地区为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县域南部及河谷一带为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
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8.2℃,7月均温15.4℃,极端最高气温29℃,1月均温-0.9℃,极端最低气温-17.6℃。无霜期150一180天。年平均降水量429.1毫米,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于6月至9月,多夜雨,全年夜雨率达80%以上;冬春季干燥少雨,湿润系数小于0.08。年蒸发量1968.7毫米,是西藏蒸发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干旱严重。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936.6小时,日照百分率66%。受大气环境及地形的影响盛行东北风,全年大风日数73.8天,年平均风速3.5米/秒,其中冬春季处于西风急流控制之下,1月至5月为“风季”。
北部山地草原气温低于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5—8℃,最暖月(7月)平均气温13—1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左右。无霜期约6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370毫米,其中6—9月降水量约33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770小时。冬春寒冷多大风。
桑日县海拔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异显著,从河谷往高山分别为河谷温暖半干旱气候、山地温和半干旱气候、山地温凉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高山寒凉湿润气候、高山寒冷半湿润气候五个垂直气候型。地表水
桑日县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冰川发育,组成了以雅鲁藏布江为干流的树枝状水系格局。
境内河流均属外流的雅鲁藏布江水系,一级支流由南北两部高山奔泻而下,汇集于横贯县境东西的雅鲁藏布江干流。全县共有大小常年流水溪河22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9条。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南部,境内全长约71.5千米;洪水期江面最宽处约1.2千米,最窄处约100米;河段高程由入境处的3520米降至出境处的3260米,落差260米;平均水位(高于假定基面)8.27米,平均流量937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深193.0毫米,年平均径流量295.7亿立方米,年平均年输沙量1210吨。沃卡河是县境内雅鲁藏布江的最大支流,全长57.5千米,总体流向由北向南,天然落差1138米,年平均水位高于假定界面2.75米,年平均流量18.3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5.78亿立方米。比巴河(笔乡曲)发源于桑日、墨竹工卡、乃东三县交界地带,由北向南流经康马切村、普村、卡如村、笔乡等地,在县城附近注入干流,全长约35千米,天然落差1572米,流量较大,河谷为窄谷。此外境内还有曲松河、堆随河、降乡曲、董古都曲、罗郎曲等较大支流。在桑日县东北角约有200平方千米面积属于拉萨水系,最后仍归入雅鲁藏布江水系。
桑日县境内有大小湖泊126个,水域总面积623.44公顷,主要分布于县境东北角海拔均在4600米以上地带,大多为淡水湖,水质良好。其中外流湖大多为河流的补给源,较大的有潭巴错、热真错、错玛错、真布错、粗布错等;内流湖四面环山成封闭状,较大的有拉莫错、同青玛、热子错等,水质稍差,盐分含量高。在境内北部、东部、东北部和南部的高山顶上,存在约14平方千米的永久性积雪冰川,属海洋性现代冰川,为河流重要的补给水源。
地下水
桑日县境内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东北部和南部渗透、河谷两侧地表径流渗透及农田回归水,以岩层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层贮水形式为主,地下水贮量相对较少。地下水量方面,河谷地段大于河谷两侧山沟,北部大于南部。境内地下水为淡水,主要有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钙镁两种类型,属偏弱碱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县城附近地下水埋藏较深,达30—50米;沃卡、白金、白堆、比巴、巴朗等地埋藏较浅,深度为2一5米。由于泥沙淤积与河床抬升,比巴河、白堆河、增期河、白金河等河流部分地段有地下水冒涌现象。桑日县地貌复杂,土壤类型较多,境内共有11个土类,27个亚类,13个土属,39个土种,按土壤适宜性和农业利用状况,分为耕作土壤、草地土壤和难利用土壤三大类型。主要耕作土壤有耕种亚高山草甸土、耕种亚高山草原土、耕种山地灌丛草原土、耕种草甸土和潮土5种。桑日县主要耕作土壤类型表类型面积(公顷)分布范围特点耕种亚高山草甸土42.19绒乡的扎嘎和其他部分村庄海拔4100米以上的山地土层中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分解慢耕种亚高山草原土1206.09绒乡、增期乡等乡镇海拔3900—4200米的山地成土母质为残坡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质地多为砂质壤土和沙质土,土壤呈中性至碱性反应耕种山地灌丛草原土2253.43绒乡和桑日镇多为砂壤至壤土,砾石含量较高,pH值6.6—8.5;是桑日县的主要农业土壤,分布最广耕种草甸土47.89沃卡河谷的冲积台地地下水位较高,水源充足,植被生长旺盛,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潮土699.05主要分布于增期、桑日镇、白堆、绒乡,江乡小面积分布土壤质地多为砂质壤土,部分为粉砂质壤土;土层深厚,水源条件优越,宜种作物广泛,产量高境内草地土壤面积96606公顷,其中高山草甸土分布于各高山上部海拔4500—5300米之间,面积11552公顷;亚高山草甸土上接高山草甸土,遍布全县,面积57449公顷;亚高山草原土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一4200米之间的河谷谷坡上,面积11970公顷;山地灌丛草原土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及支流河谷两侧,面积14504公顷;沼泽草甸土面积1131公顷,主要分布于县东北部增期乡高山湖盆区的低洼地带,地下水位高,草甸植被繁茂。
桑日县境内的难利用土壤有34570.82公顷,植被稀少,土层浅薄,坡度大,土壤粗骨性强。高山寒漠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的增期、沃卡、白堆等地的海拔5300米以上的分水岭、古冰斗、古冰川或冰碛台地上,面积18836公顷;新积土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及一级支流河漫滩或山前洪积扇,面积835公顷,成土时间短,土层薄,砾石多,水分条件差,养分低;风砂土由随干热风迁移的砂砾堆积而成,主要分布雅鲁藏布江两岸及坡麓地带,面积1099公顷;石质土面积13797.75公顷,主要分布于江北的沃卡、增期、白堆、桑日镇等地;粗骨土面积3.07公顷,常出现在海拔低的亚高山区域,地势陡峻,土层极薄,砾石含量达70%以上,难以开发利用。桑日县全境的土地按利用类型划分为宜农地、宜林地、宜牧地和不宜农林牧地4种类型。桑日县土地利用类型一览表 土地类型面积
(平方千米)占总面积比例分布范围宜农地42.91.63%主要分布在海拔3500—4000米的雅鲁藏布江两岸,从程巴、江(乡)到扎巴和拉龙以及曲松河、笔乡曲、沃卡河、白金河、白堆河的河谷地带和坡麓冲积扇地区宜林地217.028.23%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地坡麓及河谷地带,分为宜防风林(用材林)地、宜涵养林地和宜薪炭林地三种类型宜牧地2320.1888.1%分布广,集中分布于增期乡和白堆乡夏间村;中下等地约占三分之二不宜农林牧地53.92.04%分布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和山坡背阳面及河流谷地中,集中分布在白堆、增期和绒乡的部分村,主要是为高山寒漠、裸岩石砾、河滩、水域等 桑日县主要矿产资源有铜矿、铬矿、砂金矿、大理石、石灰石、高岭土等。
铜矿
铜矿主要分布于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板块南缘的冈底斯火山一岩浆弧,呈近东西向断续分布;截至2000年,境内发现冲木达1个矿点和扒堆等6个矿化点,矿床成因类型有矽卡岩型和热液石英型两种。冲木达铜矿铜品位1.82—3.87%,含金0.18一0.84克/吨,含银9—39.7克/吨。
铬矿
铬矿处于雅鲁藏布江南曲松—桑日—乃东铬矿带的中段,品位达45%以上。
石灰岩
比巴村石灰岩矿点地处雅鲁藏布江北侧冈底斯火山一岩浆弧内,石灰岩呈层状,矿体呈厚一巨厚层状,单层厚0.5—3米不等,矿石以细一粉晶灰岩为主,具块状构造,矿石成分为方解石,其质量能达到化工灰岩、水泥灰岩要求,矿体产状较稳定,资源量大。
大理石
绒乡大理岩矿点位于桑日县绒乡北东约7千米的雅鲁藏布江东侧。大理岩在平面上呈透镜状,矿石呈灰白色块状,矿石成分为为方解石,脉石矿物为含微量磁铁矿。 截至2000年,桑日县境内有高等植物约53科191属419种,其中草本植物369种,如藏麻黄、西藏荨麻、冰川蓼、藏蝇子草、喜山葶苈、高原景天、柔毛委陵菜、劲直黄芪、甘肃棘豆、西藏棱子芹、长梗龙胆、藏白蒿、怒江紫菀、藏东薹草等;乔木13种,如康定柳等;灌木37种,如香柏、拉萨小檗、二色锦鸡儿、吉拉柳等。
截至2000年,桑日县分布有脊椎动物53科173种,其中鸟类31科123种,如喜鹊、红嘴山鸦、大杜鹃、雪鸡、斑鸠、岩鸽、赤麻鸭、斑头雁、黑颈鹤等;哺乳类14科31种,如狼、藏狐、豹猫、雪豹、马鹿、白唇鹿、马麝、鬣羚、藏原羚、岩羊、社鼠、高原兔、鼠兔、猕猴等;两栖爬行类5科6种,如高山蛙、温泉蛇、鬣蜥等;鱼类3科13种,如鲫鱼、鲤鱼、西藏高原鳅、裂腹鱼类等。桑日县农业区划分为雅鲁藏布江、沃卡河农业区和山沟、高山农牧区两大区域。雅鲁藏布江、沃卡河农业区位于河谷地带,地势相对平坦,水热条件较好,耕地面积约12.5平方千米,牧场面积约86.7平方千米,是桑日县的粮油主产区。山沟、高山农牧区分别位于县域东部、南部、西北部和北部,为半农半牧和纯牧区,草场面积95.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57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大,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2013年,桑日县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7203人,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6053万元。
农业
桑日县境内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马铃薯、豌豆、蚕豆等,主要经济作物为油菜,蔬菜有白菜、萝卜、胡萝卜、辣椒、黄瓜、生姜、茄子、南瓜、韭菜、莴笋、西红柿、芹菜等。1959年,桑日县耕地面积1.9万亩,单产72公斤,油菜籽产量28.28吨。1972年试种冬小麦成功,与青稞并列为主要粮食作物。2013年,桑日县耕地面积3531公顷,全部为旱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84公顷,总产量8144吨,其中谷物播种面积861公顷,总产7998吨;豆类播种面积23公顷,总产146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16公顷,产油菜籽1170吨。 2013年,桑日县实现农业产值3216万元。
牧业
桑日县境内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土种绵羊、茨藏羊、罗藏羊、边藏羊、新疆半细毛羊、藏山羊、马、驴、骡等牲畜。1960年在增期乡达杰村建立县机关牧场。1965年在沃卡乡建立县马场。6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外地牛羊,改良本地品种。1985年划分牧业区划,全县分为3个牧业发展区:北部高寒草原牦牛、黄牛发展区,中部河谷山地黄牛、山绵羊和生猪发展区,南部高山谷地山绵羊发展区。 截至2013年末,桑日县牲畜存栏9.43万头(只),其中大牲畜5.01万头,羊4.21万只。2013年,桑日县肉类总产量2132吨,其中牛肉1732吨,羊肉260吨;牛奶产量2270吨;羊毛产量39吨,其中绵羊毛14吨;牛皮产量17825张,羊皮产量12420张; 实现牧业产值2477万元。
林业
20世纪60年代,桑日县引进了苹果、桃、梨等果树,建立果园,并开始实施植树造林工作。80年代起营造防护林以防治风沙灾害,倡导和鼓励个人承包荒山、荒滩、荒坡进行植树造林。1983年划分20个封山育林区。1985年制定林业区划,全境分为南部和北部灌丛水土涵养、薪炭林区以及中部防风固沙农田保护、薪炭林区2个林业发展区。截至2000年,桑日县约有用材林木储量1.5万立方米。 2013年,桑日县完成造林2.3万亩,植树48万株, 实现林业产值70万元。自古以来,桑日境内即开采铜矿,江北地区有土法开采铜矿的遗迹。1959年前,境内主要有卡垫、氆氇、藏毯、帐篷、陶器、铁器、木器、石器、编筐、酿酒等个体手工业。60年代起,桑日县发展起小型的面粉加工、榨油、机械维修、石灰烧制等行业。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境内修建小型水力发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345千瓦,后相继停运报废。1978—1986年,先后在境内沃卡河建成三级、二级2座电站,总装机容量10400千瓦,年发电能力4000万度。1992年底,桑日县铜选厂建成投产,境内始有工业企业。90年代中后期江塘、吉荣、程巴等村成立采石队和石材加工厂。 2004年华新水泥厂投产,成为桑日县建材业龙头企业。 2007年西部矿业集团对冲木达铜矿进行兼并整合。 2010年后,桑日县提出建设发展建筑建材园区、光伏产业园区、高原特色产品流通和总部经济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园区的规划,并引进无锡尚德、中广核、中电投、上海保利协鑫4个光伏发电项目。
2013年,桑日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74人,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6.597亿元; 有工业企业6家, 完成工业总产值8.5141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648亿元; 4家光伏发电站累计发电6077万度,实现产值6989万元;华新水泥产销量118万吨,实现产值7.65亿元;沃卡电站全年发电1.2亿度,实现产值1842万元。此外桑日县尚有纺织、农产品加工、采矿、选矿等产业。第二产业成为桑日县的经济支柱。2013年,桑日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90人, 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4亿元,比2012年增长20.5%。
商业贸易
20世纪60年代前,境内有14家商户,经营简单的日用品和土特产品收购;沃卡、藏嘎村的“活布滩”和鲁康村渡口等地每年初冬举行物资交流会,藏北牧民和商人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交换粮、盐、茶、布以及酥油、奶渣、皮毛等商品,其中鲁康村交换点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1961年,桑日县贸易公司成立,全县办起2个供销社和5个供销点。80年代初,县内出现个体商户。 2013年,桑日县有个体工商户533户,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0万元,比2012年增长20.1%。 到2015年上半年,桑日县各类市场主体达到569户,注册资本(金)6.66亿元,从业人员2883人。
旅游业
2003年,桑日县举办首届沃卡物资交流暨旅游文化节。 2009年起,桑日县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2010年启动鲁定林卡、沃卡温泉、达古峡谷、思金拉错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 2012年,桑日县提出“游财湖,观马鹿,泡温泉,品帕竹文化”的旅游定位。 2013年,桑日县共接待游客4.7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2.17%;实现旅游总收入149.2万元,比2012年增长15.7%。
金融业
1964年,中国人民银行桑日县支行和4个区信用社相继成立。1969年县支行撤销,1978年复设。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桑日县支行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桑日县支行,受农行山南地区中心支行领导。 截至2013年末,桑日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8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3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44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7366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134%。

可可西里的地质环境是怎样的?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面积45000平方千米。“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

可可西里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可可西里,包括西藏北部被称为“羌塘草原”的部分、青海昆仑山以南地区和新疆的同西藏、青海毗邻的地区。

可可西里气候干燥寒冷,严重缺氧和缺淡水,环境险恶,令人望而生畏。人类无法在那里长期生存,只能依稀见到已适应了高寒气候的野生动植物。于是人们称这里为“人类的禁区”和“生命的禁区”等。然而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

可可西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最高峰为北缘昆仑山布喀达坂峰,最低点在豹子峡,区内地势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而东部低。可可西里山和冬布勒山横贯本区中部,山地间有两个宽谷湖盆带,地势较平坦。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羌塘高原内流湖区和长江北源水系交汇地区。东部为楚玛河为主的长江北源水系,主要为雨水、地下水补给,水量较小,河流往往是季节性河流。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处于羌塘高原内流湖区的东北部,湖泊众多。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气候特点是温度低、降水少、大风多、区域差异较大。境内年平均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年平均降水量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气候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冰川作用地貌、冰缘作用地貌、流水作用地貌、湖泊作用地貌、风力作用地貌等。冰川作用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冰川仅在少数高山、极高山上分布,以大陆性冰川为主。冻胀作用、冰融作用、寒冻风化作用等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冰缘地貌。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流水作用虽然普遍,但由于水量有限、季节变化大、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都较弱,在现代河床中砾石磨圆往往很差。湖滨沉积物亦以砂砾石为主。高原风力较大,风蚀作用使地表粗化十分普遍,显示了寒冷半干旱环境的气候地貌特征。

整个青藏高原自东向西北表现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更替与过渡。可可西里地区则居于半干旱地区内。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降水增加,高寒草甸或高寒草原逐渐被以稀疏状植被为主要特征的亚冰雪带所替代,在一些极高山区发育了多年积雪和冰川。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地表物质也是自然环境分异的重要因素。本区大部分地面都覆盖着一定厚度的沙层,它可以使天然降水或融水很快渗入下层,保存起来。由于沙层阻隔,土壤下层水分蒸发微弱,对植被的发育有利。以青藏苔草为主的高寒草原广泛分布为主导地理景观,而针茅草原景观仅出现在局部地方。

可可西里地区河滩地面积比例较大,受到当地大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隐域半隐域景观,这是区域性因素作用的结果,打乱和干扰了高原地带性景观的连续分布。在一些湖边盐分含量较高的地方,往往形成特别干燥的环境,发育了局部性的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这是地方性非地带性因素作用的结果。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地势高低、地形坡向及地表组成物质等各种水热条件分异因素的影响,自然景观自东南向西北呈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与高寒荒漠更替。其中高寒草原是主要类型,高寒冰缘植被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高寒荒漠草原、高寒垫状植被和高寒荒漠有少量分布。

高寒草原是本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主要建群种有紫花针茅、扇穗茅、青藏苔草、豆科的几种棘豆、黄芪和曲枝早熟禾等;常见的伴生植物有垫状棱子芹等。紫花针茅草原主要分布于东部青藏公路沿线,在内部多分布零散或局限于个别地段或山地。

高寒草甸主要以高山蒿草和无味苔草为建群种。前者主要分布在风火山口和五道梁一带山坡;后者分布于中部和北部山地阳坡或冲积湖滨的冰冻洼地,与等草原群落复合分布。其分布地域有较为丰富的降水量。这两类高寒草甸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都比较简单,水平结构一般较均匀,在坡地处的则呈块状或条状分布。青藏苔草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群落的盖度随所处环境的水热状况有较大的变化,一般为20%左右。扇穗茅高寒草原,主要分布于沱沱河以北的东部地区,常与紫花针茅高寒草原和莫氏苔草高寒草原复合分布。

高山冰缘植被是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分布面积仅次于高寒草原的类型,特别是在西北部地区分布广泛。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高等植物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仅存在个别种类,如匍匐水柏枝、垫状山岭麻黄。

在多种植物中,青藏高原特有种和青藏高原至中亚高山、西喜马拉雅和东帕米尔分布的种在区系成分中占主导地位。

青藏高原特有种约占该区全部植物的40%,其中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特有种和变种约有8个以上。青藏高原至中亚高山、西喜马拉雅、东帕米尔分布的种占该区植物的35%。

具有垫状生长型的植物种类多,分布广,这里的垫状植物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可可西里地区许多植物都以低矮、垫状的生长型出现,在广阔的宽谷、湖盆地区,5种垫状的点地梅,5种垫状的雪灵芝,数种垫状的凤毛菊、黄芪、棘豆、红景天、水柏枝等在各地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大面积垫状植被景观。

由于本区地势高亢,气候干旱寒冷,植被类型简单,食物条件及隐蔽的条件较差,动物区系组成简单。但是,除猛兽猛禽多单独营生外,有蹄类动物具结群活动或群聚栖居的习性,因而种群密度较大,数量较多。濒危珍稀动物中,兽类有13种,其中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即藏羚羊、雪豹、藏野驴、野牦牛、白唇鹿;二级保护动物有8种,即棕熊、猞猁、兔狲、豺、石貂、岩羊、盘羊、藏原羚;珍稀鸟类有秃鹫、猎隼、大鵟、红隼、藏雪鸡、大天鹅等。

在可可西里保护区中,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我国特有物种,群居动物。藏羚羊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用于御敌。雌性藏羚羊没有角。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不同于大熊猫。它是一种绝对的优势动物。只要你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百万年,是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和大熊猫不一样,它绝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人类不去干扰它,不去用猎枪和子弹杀害它们,它们自己就能活得非常好。

它生活于青藏高原的广袤地域内,栖息在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

藏羚羊不仅体形优美、性格刚强、动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在那些环境极其恶劣和人迹罕至的地方,藏羚羊却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这也是藏羚羊长期以来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

在青藏高原独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寻觅足够的食物和抵御严寒,经过长期适应,藏羚羊形成了集群迁徙的习性,并且其身体上生长有一层保暖性极好的绒毛,这些都是藏羚羊上万年得以生存下来的主要原因。藏羚羊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藏羚羊种群也是构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藏羚羊保护,严格禁止了一切贸易性出口和买卖藏羚羊及其产品的活动,并将藏羚羊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禁非法猎捕。此外,我国政府还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先后划建了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定期进行巡山和对藏羚羊种群活动实施监测。

近几年,由于自然保护联盟和全世界热爱动物的人士对它们的关注,藏羚羊的数量现已回升约22万只。

可可西里保护区内的土壤类型简单,多为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寒漠土壤,其次为沼泽土,零星分布的有沼泽土、龟裂土、盐土、碱土和风沙土。土壤发育年轻,受冻融作用影响深刻。高山寒漠土主要分布在本区西南部,平均海拔5千米以上的高原面和冰川雪线以下的山地。植被以垫状的点地梅、棘豆、蚤缀、凤毛菊、驼绒藜等为主体,且分布广泛,为昆仑山区所罕见。

高山草甸土多见于本区东部山地,上接高山寒漠土,下连高山草原土,是在寒冷湿润气候和高寒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植物有高山蒿草、矮蒿草,它们组成建群种,地面融冻滑塌和草根层斑块状脱落明显。

高山草原土为东部高原面的基带土壤,低山和高山下部也有分布,是在高寒半干旱气候和高寒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植物常由大紫花针茅、羽柱针茅为建群种,群落组成常受土壤基质制约,砂砾质或盐碱化土壤多由垫状驼绒藜和青藏苔草等荒漠化草原成分加入。

沼泽土广布于乌兰乌拉山山间洼地、平缓的分水岭脊等浅洼低地中,由于冻土层出现部位高,沼泽土可分布在坡度22度的山坡上。龟裂土多见于海拔5千米以下高山草原土区的湖阶地,干涸小湖和低山缓丘间的浅碟形平地中,如涟湖、乌兰乌拉湖、西金乌兰湖周缘都有分布,但面积不大。

盐土主要分布在西金乌兰湖、勒斜武担措和明镜湖等新近出露的湖滨平原上,地面平坦,一片白色薄盐结皮,土体潮湿无结构。碱土分布较广,多见于湖滨阶地和高河漫滩,其上或不长植物,地面平坦龟裂,或为荒漠化草原,生长有垫状驼绒藜,苔草和镰叶韭等。

可可西里

藏医药文化博览中心的二十五味儿茶丸和驴血丸是假药吗?

【品名】二十五味儿茶丸 【成份】松生、西藏棱子芹、黄精、天冬、喜马拉雅紫茉莉、蒺藜、乳香、决明子、黄癸子、宽筋藤、麝香、铁棒锤等二十五味。 【功能】祛风除痹,消炎止痛,干黄水。用于“白脉”病;痛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胀变形,四肢僵硬,黄水病,“冈巴”病。 【规 格】每丸重0.3克 【用法用量】一次4-5丸,一日2-3次。 【贮 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包 装】0.3克/丸×12丸/板×2板/小盒×2小盒/中盒 【执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WS3-BC-0195-95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4020041 【生产企业】西藏神猴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份】驴血、松生等、降得、檀香、宽盘藤、诃子、石灰华、乳香、秦以、麝香、西红花、牛黄等二十五味。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水丸、气芳香、味酸、辛。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干黄水。用于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痹病引起的四肢关节肿大、变形、黄水聚积等。 【适应症】 1.风湿性关节炎:该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起病较急,累及全身大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表面皮肤发红、温度较高、活动或用手触压时疼痛等,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常因急性发作期未能及时治疗,或链球菌感染未彻底有效控制所致,其复发与天气变化有关,常发生于天气骤变或下雨之前,关节疼痛而无明显关节发红、发肿、发热症状。 2.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趁虚而入,致气血凝滞,经络痹租,引起关节肿胀,疼痛,属“痹症”,但它比其他风湿病关节疼痛更剧烈,容易出现关节畸形。 3.痛风: 痛风是一组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本病以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活动不灵活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 4.其他:二十五味驴血丸还常用单独或配伍其他药物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关节疾病的治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50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