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87年出生于西藏昌都地区的丢玛格西·丹增平措,著述有著名的药物学经典论着《晶珠本草》为主的六十多部著作。《晶珠本草》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歌诀之部,以偈颂体写成,对每种药的功效进行概括论述;下部为解释之部,以叙述文写成,分别对每种药物的来源、生长环境、性味、功效、予以叙述。根据药物的来源、生长、环境、质地、入药部位的不同、分为十三类,对树类、旱生草类、湿生草类药物中又分根及根茎、茎、枝、花、果实、种子、全草、皮类等。在动物药中又分头、脑、骨髓、脂肪、肉血、皮、毛、爪、(蹄)、乳、便、昆虫等,共收载药物二千二百九十四种。这是历代藏医药书籍收载药物数量最多的经典著作。这本书对药物的分类方法的科学性强,至今在植物分类学,动物学,天然药物学的分类上,仍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记载的药物,除去重复的,实有一千二百二十种。比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录的药物还多423种。
在《月王药物》、《四部医典》中,虽然从理论上提出了六味、八性、十七效,但没有在具体药物上予以体现。而《晶珠本草》中对每种药物,都讲述了味、性、效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这就给药物学增添了具体内容,更为从事药物学的人指明了用药的道理所在。由于《晶珠本草》收载药物种类很多,内容丰富、考证全面、订正确切,因此,为中外研究天然药物和科研工作者所重视。加之所收载药物,绝大部分是青藏高原主产种和特有种,更是引人关注。它的内容和价值,可以和《本草纲目》媲美。公元1888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任命药王山最优秀的名医洛桑桑布和丹增嘉措二人为他的保健医生。并指示:“在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以讲授和传播医学为主,衰退者恢复,未衰者发展,要宏扬医学事业”。给太医丹增嘉措提供一切条件,对以前存放吉祥《四部医典》及其注疏《蓝琉璃》、秘诀《补遗》、《晶珠本草》、司都的《大注释》等经典论著的版本,凡已极其老化的,予以重新制版,并在药王山专门设立印经院,进行印刷。后来称“药王山版”,现保存于藏医院。
公元1893年十三世达赖对以前印制出版的《四部医典》,亲自再次作细心研究和分析时,发现一些词语有错、漏、衍等方面的问题,指出:“这是一切众生维护生命的根基,任其留着不妥,需要重新认真校订”。授予太医乌金·丹增喜呀措和二位荮王山专家组织专门机构,提供一切条件,再次校勘、印制。
公元1897年,授给南方学派主张的医学家,强巴土旺原西藏地方政府副四品官和保健医生的职位,授给北方学派主张的医学家堂曲·白登以五品官和保健医生的职位,令其讲授传承药王山日切利济众生院的医学。严令他们:“要依靠各学派的密诀实践、培养优秀弟子”。
公元1883年西藏山南地区恰萨拉康寺附近出生的钦绕罗布继承和发扬了俩位导师传授的独特的秘诀实践经验,并精通医学和天文星算为主要内容的一切大小文化科学知识。所以十三世达赖喇嘛授予钦绕罗布学者为近侍副保健医生职务。
公元1916年创建了藏医学教育、治疗技术、药物配制、天文历算、语言文化等学科综合院校,西藏拉萨医学星算利众院(现在的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纳入西藏地方政府行政直接管理的机构。任命御医强巴土旺为总官,副御医钦绕罗布为五品官职兼任荮王山利众院院长。钦绕罗布继承了原来桑杰加措在药王山利众院开创发扬的好传统,在门孜康(自治区藏医院)创立了以各科设置学习内容和年限,理论传授、实践当面传授、考试和毕业制度、药物采集、配制等为主的完备规章制度具有创造性。
另外,在原来药王山利众院有七十九幅彩色《四部医典系列挂图》,一段时间里因借走未还而且丢失,只剩下三十一幅,钦绕罗布承担任务。重新绘制了补充,至今仍保存完整。他的著作有根本续主干注疏《医学大海精华》、常用实践药物配方《甘露宝瓶》、《婴儿分娩法利众月境》、药物功能汇编《利乐善说》、药材标本《如意宝瓶》、天文历谑学的《五合算》等实践方面所必需、共同与独特的许多标准论著,均予以制版印刷。这位贤者先后培养的亲传弟子、再传弟子一千余人分布在西藏各地,以及拉达克、锡金、不丹等国。特别是现在的自治区藏医院、藏药厂集中亲传弟子。当今为名耋 藏医专家,代表着全藏医疗水平,同时担负着对基层各级藏医系统科研、临床技术的指导。
诠释
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为藏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藏医药学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得到重视。各级藏医机构积极开展藏医药科学研究,搜集整理近百部藏医学文献、专著,在继承前辈藏医学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在藏医史、藏医药文献、医药学理论、医德与师承、藏医本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成果问世。《四部医典》(藏汉文版)、《蓝琉璃》、《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藏医诊断学》、《藏医新剂学》、《藏医名医列传》等32部专著已付梓出版。西藏藏医学院历年来共输送各级各类藏医药人才615名。
藏医药正在走向世界,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每年有大批外国专家、学者到西藏考察藏医学,美、英、德等国还引进了藏医藏药,一些国家派出留学生到西藏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藏医药学这门古老的科学,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提高西藏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造福人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佐太的历史渊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提出佐太最早出现在公元6世纪古印度医学大师恰列所著的《水银炼制法》一书,炼制技术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13世纪后期,即在藏医药的发展时期,西藏著名医师邬坚巴·仁钦华完整翻译了《水银炼制法》,并成功炼制了佐太,其炼制技术在藏区逐渐传播。这种说法认为炼制佐太仍然采用的是邬坚巴·仁钦华大师所传授的炼制密法。然而,也有报道在藏医药简史中介绍说龙树大师( Nagarjuna Acharya,1st-2nd 世纪)是第一个介绍黑色硫化汞的炼金术士。第三种报道认为最早配制出佐太的人是一世噶玛巴的上师。第四种报道由《Tibetan Medicine and Mercury》一书的作者Juergen C.Aschof提出的,他认为佐太的炮制方法是由西藏的学者和瑜珈修行者Ogyen Rinchenpal在一次印度北方旅行时带入西藏的,同时带入的还有以珍宝入药的方法(如黄金,银,宝石,珊瑚及珍珠等)。从报道来看,在有关佐太历史渊源的说法中,邬坚巴·仁钦华炮制佐太并在藏区传播的说法占据主流地位。因此,佐太在藏医药的应用从13世纪后期开始,到当今已经有约800年的历史。
据藏医史书记载,水银炮制成佐太的实践成熟于邬坚巴·仁钦华,其佐太炮制工艺在传承中又历经多位藏医大师的诠释、发展。邬坚巴·仁钦华出于生公元1230年,少时入寺院出家,精通佛学理论、星算学等;成年后赴孟加拉、印度的多杰旦等地游学深造,公元1292年时在孟加拉杜玛塔利城追随杰尊·多杰那觉玛大师,求得水银炮制法秘诀《多杰二十八句》。他还翻译了另一个导师西利巴大师的《水银炮制秘诀》一书。邬坚巴·仁钦华返回西藏后按《多杰二十八句》真传秘诀和《水银炮制秘诀》进行炮制实践,著有心得笔记《欧本》(水银炮制汇集)等几部专著,单传给自己的亲传弟子让迥多杰。让迥多杰潜心研究尊师的水银炮制著作,并作诠释,付诸实践,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洗、煮、炼水银炮制工艺,制出佐太。佐太的炮制工艺自此传播于雪域高原,此后以佐太为主要原料配制出七十味珍珠丸、芒觉、常觉等珍宝类药物。让迥多杰将佐太炮制术传给南派创始人年姆尼多杰的师傅索南桑杰,索南又传给年姆尼多杰(也有宇妥·元丹贡布传给年姆尼多杰之说)。年姆尼多杰又传给自己四亲传弟子之一的赤焕索南扎西,扎西又传给措西达班坚赞,措西又传给贡曼贡却坚赞,后来依次传给直贡贡却扎巴、贡却卓盘昂布、占柔乃觉意西、措西嘎玛旦佩、司徒·却吉迥尼等,直到当代藏医大师措如·次朗大师。由于佐太炮制工艺长期作为一种秘密的“绝技”师徒相传,在某些地区曾有过多次失传。近代的炮制工艺是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的措如·次朗大师根据文献记载和多年的经验整理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波密县藏医院炮制成功的。上世纪80年代,措如·次郎大师在西藏、四川、甘肃、青海各藏医医院传授水银炮制技术,多次成功地制出佐太,并配制出诸多珍宝类药物,曾一度失传的水银炮制技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水银洗炼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不重视其文化内涵,即 佐太工艺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传统的藏医药学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方法简便、疗效确切,特别是以佐太为代表重金属矿物药制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厚重的历史沉淀。以珍贵矿物药为主要成分的藏药方剂配伍及其传统的炮制工艺蕴含了藏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想象力以及文化知识,在其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特有的认知思想、诊疗方法和用药技术,具有完整性、文献化以及广泛传播的鲜明特征,因此成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千种藏药标本、上百幅精美绝伦的医学唐卡和传统藏医使用的百余件外科手术器械,系统而直观地介绍了藏医药学理论及其实践技术。这种独创的、以画卷形式进行医药教学的挂图和几千年来使用的医疗器械,勾勒出藏医药发展的辉煌轨迹,图文并茂地向人们介绍了作为世界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国庆期间,香格里拉县城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旁的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内游人如织,广大游客及当地群众无不为藏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啧啧称奇。
藏医药文化是藏族人民传统生活、传统人文精神和养身之道的物化表征,是青藏高原先民在本土医学经验基础上博采古印度医学、传统西方医学、传统中医学之长,通过藏医学各学派相互砥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的,不仅是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藏文化中最具神奇色彩、最有科学价值、最受世人关注的精华部分,其三因、五元、六味、八性的藏医药学精髓蕴含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深厚哲学思想。
据了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进一步丰富迪庆州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内容和科技含量,让更多的中外游客了解和认识藏民族的科技发展水平,延伸博物馆的科普宣传内容,提升博物馆为社区服务的功能,今年年初,迪庆州博物馆与青海金诃药业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联合决定开办迪庆州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总投资3000多万元,展示面积5000平方米,是我州对外开放、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是我州重要的文化荟萃场所和旅游景点。
在州博物馆二楼开设有药物标本、藏医史、医学唐卡、医疗器械、古籍文献、天文历算等展厅,展出反映藏医药历史、发展进程、理论基础等方面的文物标本数千余件。“曼唐”器械展厅展出了近百余件藏医外科器械,都是1300多年前藏医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实践的工具。一幅幅展示藏医药学内容的卷轴画,是藏医发展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形象教具——曼唐,它用彩图形式把藏医学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全部内容用图像来表达,为藏医学的教学和传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国内藏医教学中至今还在沿用这一教具。
据讲解员介绍,藏医药博物馆自今年5月1日正式开馆以来,已接待海内外游客5万多人次,对于宣传和保护藏文化、普及藏医药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的建成不仅填补了我州藏医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空白,而且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国内外藏医药学术交流、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50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现代藏医学发展情况(1)
下一篇: 历史上藏医药的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