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藏药多是丸、散、膏、丹,制丸是生药入药,将生药研成粉末,直接制药。过去用原始的方法,用大箩摇丸,现代用机器摇丸,弊病多,药品粉碎目数低,一般在80至120目,不容易被人体吸收,它制成丸后药物崩解度不好,有的药物的崩解度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崩解度是指药物在胃肠内多长时间要崩解,我们的药物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就是崩解度,如果没有崩解,怎么吃进入就怎么拉出来,这是它剂型古老的弊病。再有就是在游牧生活中求医不方便,一药治多病,药方大,好几十味,现代医学发展了,就是能不能不用这么多味,有疗效真正治病时起作用的就是几味,过多了对人体不好,是药三分毒。一药治多病,大处方是它的另一个弊病。另外,金银铜铁水银的使用,很难被现代医学和内地及国外的医药学界所认可,未搞清楚。如果你在医院里和医生说要吃藏药,医生也会说要注意,重金属含量超标,大夫都懂,而常人不明白这一点。
现代藏药就是用现代工业的制药技术用水、醇(即酒精)提取,药物中有些物质融于水有些物质融于酒精,将这些提取物提取出来以后,我们经过三效,二效浓缩成稠膏,再将稠膏经真空喷雾干燥制成药粉,经过分离过滤等方法去除杂质,将其制成药粉再制成胶囊,片剂、滴丸、口服液、软胶囊等,一改过去的传统剂型,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量小、效宏、安全、可控”。我们将一瓶药酒的药液浓缩成一粒胶囊,这是根据我们的工艺,经过测算的。就是这样的药量会不会太大呢?不会,这些药物是经过中科院青海省药物研究所8年努力,长毒急毒的研究,没有任何毒副反应,是将其中的杂质去除,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量小、效宏、安全、可控”。这些都完全记住后,无论咨询什么问题,回答都得心应手。
藏医学理论认为药物与五行有关,其性、味、效亦源于五行。五行(土、水、火、气、空)中土为生物生长之本源;水为生长之汁液;火为生长之热源;气为生长运行之动力;空为生物生长之空间。五行缺一,生物则不能生长。这就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关系。同时又指出;土水偏盛的药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药物味酸;水火偏盛的药物味咸;水气偏盛的药物味苦;火气偏盛的药物味辛;土气偏盛的药物味涩。 藏医在临床上用药是根据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辩证主方。六味即甘、酸、咸、苦、辛、涩。药物的六种味对于治疗疾病贩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总的来说,甘、酸、咸、辛能治隆病;苦、甘、涩味能治赤巴病;辛酸、咸味能治培根病。 还详细指出了每一味各自的作用和过量的过失。例如:甘味具有增强体力、补气固本,荣润肤色,延年益寿,开窍舒胸,生肌愈疮,治隆赤病的功效。用量过度,滋生培根病及脂肪,降低阳气等过失。甘味能治隆赤病,但是除了甘味陈青稞及干燥地区之畜肉外,多数甘味易于滋生培根病,惟有野牛肉、鱼、羊肉、蜂蜜却对治病培根病有益等。药味经过消化后之变化:药物入胃,通过胃的消化分解,能使用权原有之味发生变化。如甘咸两种药物,经过初步培根消化后,则化为甘味。酸味在中期赤巴消化后,仍然化为酸味。苦、辛、涩三味在后期等火风消化后,转化为苦味。经过消化后的药味作用是,甘味能治隆与赤巴病;酸味能治培根与隆病;苦味能治培根与赫巴病。八性即重、润、寒、钝 、轻、糙、热、锐。药性“生、润、寒、钝”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药性“轻、糙、热、锐”者可治培根病。十七效即药物具有柔、生、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燥、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 每种药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效。必须根据十七效的对治配伍主方。对治就是两两相对,其性相反,一为药性,一为病性。如寒与热,寒性病用热性药治之,热性病用寒性药治之。6“佐苔”编辑关于佐苔“佐苔”作为藏药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又有人译作:佐太、佐台、坐苔等),很多人对其都不是很了解。“佐苔” 是藏语“仁青欧曲佐珠钦木”的简称。“关于“佐苔”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6世纪的印度。相传南印度婆罗门有一位大师将其炼制成功,并传说他因为长期服用此药而修成正果。后来,在公元13世纪后半叶,中国西藏大成就者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二世活佛的弟子仁亲贝,远涉尼泊尔、印度学成并翻译了600多年前那位印度大师炼制“佐苔”的遗著,历尽艰辛,他终于将所有的炼制密法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传入西藏。藏药厂炼制成功的“佐苔”在藏药各名贵成分中,“佐苔”尤其重要。“佐苔”制作过程非常严格,需要举行专门的藏传佛教仪式,对制作人员也有严格的身份要求,保证“佐苔”的正宗,另外也体现制作大师对佛祖的绝对虔诚。其整个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历时漫长。藏医经典《四部医典》(玉妥.云登贡布著又译作玉妥.元丹贡布)对此有大篇幅的记载。故是否含有“佐苔”,经常成为藏民们判断是否是正宗藏药的标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佐苔”含有金、银、铜、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能够强免疫力,健体强身。曾经,它每克价格高达1000元人民币。据国外研究报道,“佐苔”工艺已经在其发源地印度失传。仙露藏药(西藏昌都藏药厂)地处西藏内地,长期进行“佐苔”制作,还保留着完整的制作工艺,因为这是其生产药品中必不可少的成分,2009年,这项工艺已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解释“坐台”是藏语“仁青欧曲佐珠钦木”的简称。“做”是炼制,“台”指灰、粉末,意思是煅烧成灰。“坐台”是历代名藏医通过对剧毒水银特殊炮制加工成的无毒、具有奇特疗效的药品,被雪域人民称之为藏药中的至宝。藏药“佐太”中除去汞外还含有八种金属、八种矿物和数百种原辅料,它是一种具有藏药传统代表性的特殊炮制技术。“坐台”被称为藏药中的“宝中宝”,是历代名医把珍贵的矿物质经过难度极大的特殊加工炮制后,炼制成具有奇特疗效的甘露精华之王,简称“坐台”。“坐台”对中风偏瘫、神经损伤、心脏病等疑难杂症均有奇特的疗效。而无病则滋补强身。7藏药分类编辑藏药按八性、六味、十七效来分细类。八性将藏药分为轻、重、润、糙、锐、钝、凉、热八种性质;六味将藏药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种味道。他们认为,甘可滋补,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胆,辛能除湿去寒,咸能温胃去虚,涩可调合诸味;十七效将藏药归纳出柔、重、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干枯、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如“龙”病中有种病的性质属“轻”,表现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医则采用“重”效能的药物去治疗。余此类推。8炮制加工编辑藏医历来就非常重视藏药的原材选料,在藏药药材的炮制中,对矿物药材的炮制最为神奇。通过特殊的炮制方法,铁屑在植物药水中浸泡3-5天,就会变成黄泥一样的物质。黄金经过炮制后,也能变成黑色的金炭,成为珍宝类药物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各种名贵藏药的炮制炼术的工序十分严谨,是一项高难度技术。特别是制造甘露精华之王“坐台”的炼丹工艺技术。已有两千多年的炼丹历史来看,能炼出“坐台”的人物,只有少数最有历史影响的名医。西藏和平解放前,在拉萨藏医院和药王山的极少数名医才能炼出“坐台”,其余全藏区都已失传。西藏和平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极为重视少数民族的医药卫生事业,长期给予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使藏医药医疗设施条件和生产加工条件有了很大发展。全藏区的藏医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起来,面临失传的这项绝技很快就得救,并在全藏区逐步建立藏医医疗机构的同时,各种制药工艺技术通过培训、进修、师带徒、邀请交流等各种手段继承下来。 藏药材加工炮制是根据临床治疗,配制的需求,对药物进行各种加工炮制,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杂质和非药物部分,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改变或缓和药物的药性和药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便于配制制剂,贮存等。 常用炮制方法有:1、 火制法;火制法包括煅、烫、炙熬五种方法。(1) 煅,例如:海螺直接置于火上煅烧或将大蒜放入罐好,口封好,放在明火上间接煅烧。(2) 烫,如羚羊角砍成细条,埋入沙中并烧火加热,待药角产生微黄并变软时取出备用。(3) 炒,如自然碱直接放入铁锅中拌炒或将刀豆,放入铁锅中,加细沙拌炒。(4) 炙,如热炼过的寒水石加等量的藏北方块自然盐拌炒后,再倒入青稞酒加盖盖好闷泡过夜后,取出晒干备用。(5) 熬,如甘草等植物药切碎,放入锅中煎熬,提取三次汁后,再过滤药液放回锅中,不时搅拌,熬至药液粘性为止。2、 水制法:水制法有洗、淘、泡三法。(1) 洗,即洗净药物所含的杂质。(2) 淘,即将药物放入清水中反复淘洗,待药沉淀后,倒去上面浮水,取了下面的沉药备用或将入清水中反复淘洗,将水面上浮上来的杂质除去后的药物,跟水一起流下来,沉淀在下面的石子倒掉,药物再清洗后晒干备用,这种办法多用于各种种子的先料。 (3) 泡,如将铁等物质泡于诃子一起,泡拌一定时间待其溶化后,晒干备用。3、 水火合制法:水火合制法有淬、煮、蒸三法。(1) 淬,如将寒水石块放在高温中烧药,然后立即放入牛奶中淬火后完全溶化的白色药泥,晒干后备用。(2) 煮,如将“马钱子”去毛后放入牛奶中煮后洗净晒干备用。(3) 蒸,如将不用去毒处理的肉类药物蒸熟后凉干备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49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藏医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