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珠海特区报》报道,很多人患了感冒发烧,都选择到医院去打吊针,认为输液效果好、见效快。而医疗专家们却指出:滥输液很危险。
很多患病儿童的家长出于爱子之心,希望通过输液治疗,能让孩子的病好得更快些。其实,这样盲目输液反而存在很大隐患。输液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多了,就会产生耐药性。
是否需要输液,应视患者情况区别对待。住院病人的病情往往较重,需要通过输液来控制病情,而门诊病人中有很多是不需要通过输液来治疗的。
输液是不经过胃肠道直接进入血液的,因此,可能效果来得更快些。但这就对无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吃药,输液的副作用和风险也大些。医生建议,若能服药治愈的就不要打针,能打针治愈的就不输液。
另外,输液要到正规医院。如果输液时有细菌进入血管,其后果不可想象。因此,专家提醒患者不要贪图方便,或为节省输液费,而到一些不正规的小诊所输液。
医生还强调,输液免不了会发生一些输液反应,轻者会发冷、发热,体温偏高,严重的可能会头痛、恶心、昏迷、过敏性休克等,危险性很大。因此,输液时一旦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应马上向护士求助。(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除了滥用药物抗生素外,还有一个同样严重的问题就是滥用吊瓶。
很多人有一点小小的感冒,一点小小的不舒服,动不动就打点滴,病人和医生都认为这样更有效,好得更快些。
在医院里面,可以说有十个疾人,有九个病人都会打吊瓶。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物及皮下注射相比确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更大的健康隐患。吃药,肌肉注射,及打点滴三者,后者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最后一种给药方式。
然而在中国,静脉点滴却成为现在医生给药的常态,作为优先采用。生病不打点滴怎么行?
大多数人都不清楚静脉注射给身体带来的长期副作用及隐患,医生也很少主动告诉患者。我们来看看一些数据及报道:
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远远高过国际上的2.5到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据中国安全注射协会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人数在39万以上。
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
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中国已成了重灾区。这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结果。
每当我看到那些妈妈哄着小孩打点滴,心里有点隐隐作疼的感觉,很多父母的无知随便给小孩子打点滴,这给小孩造成极大的副作用及健康隐患。
我曾经目睹一个小孩他的手打不了,就把头发给剪光,在头部上打,看那小孩痛苦的表情现在还记忆犹新。
滥用?吊瓶?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其罪魁祸首是药液中的微粒。
据研究,1毫升青霉素加5%葡萄糖药液中含有粒径2~16微米的颗粒542个。1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的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含20多万个有害微粒。
可想而知,如果滥打?吊瓶?就会使补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不经人体任何的过滤就直接进入人体。
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肝,心,肺,肾,脑,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腻血管中。
长期这样,就会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内肉芽肿,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
微粒堆积造成小血管栓塞,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及炎症等副作用。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
下次医生说要打点滴时,你是否要好好考虑一下,是否真的有必要打呢?是否可打可不打呢?
输液也就是打吊瓶,在医院里到处可以看到输液的病人,特别是在换季的时候,人们认为输液治病会好的快些,但是输液也有危害,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打点滴输液过程中的危害。
打点滴输液过程中的危害 危害1:
医源性感染
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危害2:
发热反应
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危害3:
肺水肿
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危害4:
静脉炎
因为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危害5:
空气栓塞
原因在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只要有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绀紫和缺氧,并可导致猝死。
危害6:
过敏反应
打点滴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近几十年来,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直径在50微米以上的微粒,而恰恰是那些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入了血管。
危害7:
肉芽肿危害
在一次检测中,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而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输液的不可预见危害 ①有致敏性的药物,不经肠胃消化道的?检验?就直接通过血液进入人体,一旦过敏无法挽回;
②一些输液器具中、药品内含有制热原性物质,会造成免疫力低下的宝宝并发高烧头痛、胸闷哮喘,严重的会窒息;
③宝宝病患经常性选择输液,液体中无法去除的微颗粒会不断的沉积在宝宝血管各处,有一定风险会引起宝宝肺水肿、静脉炎等疾病。
所以,原则上能用物理疗法(如感冒发烧就不用急着用药),就不吃药,能口服吃药就不打吊瓶。
打吊瓶病就好得快吗 儿科医生有说,宝宝感冒发烧,并不会因为输液就加快了病愈的时间,如发烧,即使用了退烧输液也不会立即见效,还不见得就有退烧贴有效果。
再者说,对于病毒性感染的小儿疾病,如感冒咳嗽,用激素挂水基本上对于加快恢复是无效的,吃药5天能缓解的咳嗽,你输液也需要4-5天。
不合理静脉输液的危害 1、带来抗生素滥用::输液不合理很多为过度输液。过度输液与过度用药密切相关,直接后果就是抗生素滥用。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
2、静脉输液本身存在的风险增加: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 。
3、各种微粒污染机会增多 : 橡胶微粒、 玻璃微粒、药物配伍产生的化学微粒、棉签、空气污染等引起微粒污染且输液量大、次数多、时间长,微粒污染越大,易引起静脉炎、栓塞血管、肺部肉芽肿、血栓形成,甚至危及生命。
4、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医院感染、医患纠纷的机会 :输液大厅人满为患;非医疗环境内的输液,不利于病情观察,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处理,医疗废物处置不当。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中,有60%是发生在输液中。
我纯粹从一名医务工作者角度回答这个问题,输液又被称之为打点滴或者挂水,指的是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向体内注入大剂量的液体(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
第一个问题,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曾透露仅一年中国输液就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过度用药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当然,要是这些液输了真能治病又没什么副作用那也就罢了。关键是,据统计,70%的输液都是不必要的;目前我国每年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死亡的高达20万人,其中大部分和输液有关。好多中国人都得了“输液病”,迷信输液的疗效,又不知其危害。
第二个问题,住院=输液,这几乎成了常识,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渊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和财政体制处于转型阶段,滥用不必要的药物注射作为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愈演愈烈,静脉滴注成为一般疾患的普遍治疗方式,“吊水”或“打点滴”也成为十分流行的话语,
患者: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效也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就只是一种错觉或心理作用,感冒打点滴就属于此类。对许多患者来说,上医院看病就要打点滴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另外现代人都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假如一个感冒要花很多天的时间慢慢好,似乎变成了耗不起的事情。另外,打针比输液疼也是一个原因。而在所有医保报销种类中,医保病人输液治疗或预防性输液报销比例偏高也是患者喜欢输液治疗的原因。调查显示,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
医院:有利益成分,也怕担责任,有数据称50%以上的门诊患者都会主动提出输液。医生会想,假如没有输液病情加重或者出现别的问题,那怎么办呢。所以为了规避医患纠纷,也都同意了患者的请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42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经前鼻塞可用中药治疗
下一篇: 服药预防中风的四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