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小儿腹泻中药方剂(小儿泄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医案日记 2023-06-10 08:40:42

小儿腹泻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湿热。

【治法】淡渗利水,清利湿热,健脾燥湿。

【方名】止泻汤。

【组成】匾蓄7.5克,瞿麦7.5克,车前子7.5克,木通5克,滑石7.5克,通草7.5克,党参7.5克,赤苓7.5克,白术7.5克,生甘草5克,莲肉7.5克,扁豆7.5克,薏苡仁7.5克,木香2克,黄连5克,罂粟壳3克,白头翁7.5克。

【用法】水煎服,6个月以下患儿分6日服,1岁以内分4日服,1岁以上分2日服,日服3次。

【出处】宋从有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虚热,胃失和降。

【治法】健脾和胃,清热利湿。

【方名】止泄灵。

【组成】车前子(微炒)32克,泽泻(炒炭存性)64克,木瓜24克,胡黄连24克,焦白术24克,炒扁豆24克,生山药24克,党参16克,广木香16克,葛根16克,桔梗9克。

【用法】共研细末过筛,瓶装备用,开水调服,日服3次,3-6个月者每次1.2-1.5克,6个月-1岁服1.5-2克,1岁1个月-1岁8个月服2-3克,1岁8个月-2岁服3-4.5克。

【出处】胡安黧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湿热泄泻。

【治法】清热除湿,敛阴固肠。

【方名】龙牡三石汤。

【组成】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生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滑石30克。

【用法】煎汤化水,频频进服,日服1-2剂。

【出处】李志山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脾胃虚弱。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止泻。

【方名】健脾粉。

【组成】党参12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面,筛为散。2岁以下每次1-2克,日服2次,2岁以上加量,6岁以上者,每次3克,日服2次。

【出处】郑振华方。

中药处方(五)

【辨证】喂养失节,饥饱无时,损伤脾胃,健运失司。

【治法】消导止泻。

【方名】消导止泻汤。

【组成】佛手5-10克,山楂5-10克,麦芽5-10克,连翘5-10克,白术5-10克,陈皮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朱永厚方。

中药处方(六)

【辨证】脾胃嫩弱,喂养不当,损伤脾胃。

【治法】消食和中,燥湿健脾。

【方名】建食和中汤。

【组成】建曲6克,山楂6克,苍术6克,麦芽9克,茯苓9克,陈皮5克,法夏5克,厚朴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系1岁左右小儿用量)。

【出处】汪鑫涛方。

中药处方(七)

【辨证】饮食不节,脾郁不舒,运化失司,湿邪内停。

【治法】醒脾和胃,渗湿利水。

【方名】新加胃苓汤。

【组成】苍术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桂枝7.5克,厚朴7.5克,陈皮7.5克,炙甘草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柴国剑方

小儿泄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不同的病因可导致不同的证型,以及不同的大便性状。一般大便稀溏夹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多由伤乳伤食所致。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甚,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汤样便,量多,色黄褐,气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多是湿热所致。大便稀薄或烂糊。色淡不臭,多食后作泻,是为脾虚所致。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陷虚。
2.辨轻重大便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精神尚好,无呕吐,小便量可,属于轻证。泻下急暴,次频量多,神萎或烦躁,或有呕吐,小便短少,属于重证。若见皮肤干枯,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尿少或无,面色发灰,精神萎靡等,则为泄泻的危重变证。
3.辨虚实泄泻病程短,泻下急暴,量多腹痛,多属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泄泻或急或缓,腹胀痛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泄泻变证,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法治疗。
分证论治
(一)常证
1.伤食泻
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分析:本证常有乳食不节史。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故泻下稀便夹有不消化的乳凝块或食物残渣。食滞中焦,气机不利则腹胀腹痛;泻后积滞见减,,气机一时得畅,故见泻后腹痛暂时减缓。乳食内腐,浊气上冲,胃失和降,嗳气酸馊,或有呕吐。舌苔厚腻或微黄,大便酸臭,或如败卵,不思乳食,夜卧不安,皆为乳食积滞之证。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解郁热。腹胀腹痛加木香、厚朴、槟榔理气消胀止痛;呕吐加藿香、生姜和胃止呕。
2.风寒泻
证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分析:调护失宜,感受风寒,寒邪客于肠胃,寒凝气滞,中阳被困,运化失职,故见大便清稀,粪多泡沫,臭气不甚。风寒郁阻,气机不得畅通,故见肠鸣腹痛。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均为风寒外袭之象。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藿香、苏叶、白芷、生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温燥寒湿、调理气机,苍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大便稀,色淡青,泡沫多,加防风炭以祛风止泻;腹痛甚,里寒重,加木香、干姜以理气温中散寒止痛;夹有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神曲消食导滞;小便短少加泽泻、猪苓渗湿利尿;表寒重加荆芥、防风以加强解表散寒之力。
3.湿热泻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肠道,传化失司,故泻下稀薄如水样,量多次频。湿性粘腻,热性急迫,湿热交蒸,壅阻胃肠气机,故泻下急迫,色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烦闹不安;湿困脾胃,故食欲不振,甚或呕恶,神疲之力。若伴外感,则发热;热重于湿,则口渴;湿热下注,故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解表退热、生津升阳,黄芩、黄连清解胃肠之湿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具解表清肠、表里双解之功。热重于湿,加连翘、马齿苋、马鞭草清热解毒;湿重于热,加滑石、车前子、茯苓、苍术燥湿利湿;腹痛加木香理气止痛;口渴加生石膏、芦根清热生津;夏季湿浊中阻加藿香、佩兰芳化湿浊;呕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呕。
4.脾虚泻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分析: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时轻时重。脾胃虚弱,运纳无权,故多于食后作泻。泄泻较久,脾虚不运,精微不布,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脾,山药、莲肉、扁豆、薏仁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和胃。胃纳不振,舌苔腻,加藿香、陈皮、焦山楂以芳香化湿,理气消食助运;腹胀不舒加木香、枳壳理气消胀;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干姜以温中散寒,暖脾助运;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肉豆蔻、诃子、石榴皮以固涩止泻。
5.脾肾阳虚泻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久泻不止,脾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气陷,则见脱肛。肾阳不足,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面色觥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温肾暖脾、固涩止泻。?9?9脱肛加炙黄芪、升麻升提中气;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收敛固涩止泻。
(二)变证
1.气阴两伤
证候: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多起于湿热泄泻,由于泻下无度,水液耗失,阴津受劫,液亏气虚,肌肤失养,故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唇红而干,精神萎靡。水液不足,故小便短少,甚或无尿。胃阴伤,无津上承,故口干、口渴引饮。气阴不足,心失所养,故心烦不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均为气阴损伤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酸甘敛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炙甘草补气扶脾,乌梅涩肠止泻,木瓜祛湿和胃,四药合用且能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久泻不止加山楂炭、诃子、赤石脂涩肠止泻;口渴引饮加石斛、玉竹、天花粉、芦根养阴生津止渴;大便热臭加黄连清解内蕴之湿热。
2.阴竭阳脱
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9?9
分析:本证多见于暴泻或久泻不止,耗伤津液,阴损及阳,气随液脱。阴伤于内,故见啼哭无泪,尿少或无;阳脱于外,则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哭声微弱,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为阴津耗竭、阳气欲脱之象。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益气养阴、酸甘化阴,附子回阳固脱,龙骨、牡蛎潜阳救逆。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藿香正气胶囊每服2―3粒,1日3-4次。用于风寒泻。
2.纯阳正气丸每服2-3g,1日3-4次。用于中寒泄泻,腹冷呕吐者。
3.甘露消毒丹每服2-3g,1日3―4次。用于暑湿泄泻。
4.葛根苓连丸,每服1二2g,1日3-4次。用于湿热泻。
5.附子理中丸每服2-3g,1日3―4次。用于脾肾阳虚泻。
二、单方验方
1.苍术、山楂各等份,炒炭存性,研末。每次1―2g,1日3―4次,开水调服。有运脾止泻之功,用于湿浊泻、伤食泻。久泻脾阳伤者加等份炮姜炭粉,用于脾虚泻。
2.杏仁滑石汤杏仁、滑石、半夏各10g,黄芩、厚朴、郁金各6g,橘红4g,黄连、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用于湿热泻。
三、药物外治
1.丁香2g,吴茱萸30g,胡椒30粒,共研细末。每次1―3g,醋调成糊状,敷贴脐部,每日1次。用于风寒泻、脾虚泻。
2.鬼针草30g,加水适量。煎沸后倒入盆内,先熏后浸泡双足,每日3―5次,连用3-5日。用于小儿各种泄泻。
四、针灸疗法
1.针刺法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伤食加刺四缝,水样便多加水分。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2次。
2.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虚泻、脾肾阳虚泻。
五、推拿疗法
运脾土、推大肠、清小肠各100次,摩腹3分钟,揉天枢、揉龟尾、推七节骨各100次,捏脊3-5遍。发热加退六腑、清天河水,偏寒湿加揉外劳宫100次,偏湿热加清大肠100次,偏伤食加推板门100次,偏脾虚加揉足三里。
六、饮食疗法
1.炒山药、薏苡仁、芡实,可单用一种,也可一起用,与大米同煮成粥,每日食用。用于脾虚泻。,
2.健脾八珍糕,每次2块,开水调成糊状吃,每日1―3次。用于脾虚泻。

宝宝便秘腹泻厌食 试试这些中医小偏方

【导读】:宝宝肠胃不好,便秘、腹泻,胃口不好,妈妈们看着很心疼,看医生吃药也不太好,不妨试试一些中医小偏方吧。这些宝宝消化道处方,妈妈们一定要保存哦。

你的宝宝是否也遭遇了便秘、腹泻、腹胀、没胃口的困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从现在开始,除了检查宝宝的菜单,也要纠正你的喂养方式喽。下面是我们从中医师妈妈那里“偷学”来的宝宝消化道处方,只需要一点小小的改变,就能让宝宝的肠胃更轻松,马上行动起来吧!

当宝宝便秘时

处方1.来点儿败火食物

新生儿便秘喝什么?有时候上火也是宝宝便秘的罪魁祸首,如果宝宝已经添加辅食了,那就来点败火食物吧,既不用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又解决了“嗯嗯”之苦,多好。

可以用绿豆、鲜藕、甘蔗、大白菜根、荸荠、鲜茅草根、鲜芦苇根等熬茶,每天多次饮用,还可以在米粉中放些黄瓜汁或香蕉泥。黄瓜在榨汁之前用开水烫一下或者小煮一下。如果黄瓜汁无效,建议试一下类似的青菜,比如苦瓜和芹菜。这些败火通便食材,对大人也有不错的效果哦!

处方2.白开水是一定要喝的

宝宝早上起来先给他喝几口白开水吧,这样可以补充晚上丢失的水分,清理肠道,促进循环等。尽量半小时后再喝奶或吃主食,吃完后再喝几口水以清洁口腔。如果你家的宝宝不认奶瓶,坚决抵制,那就辛苦一下,用小勺或小碗给他一点一点地给他喂吧。医生妈妈说了,喝点总比不喝好。

处方3.母乳妈妈的蛋白摄入别太多

你的饮食直接影响着母乳的质量,所以母乳喂养时,妈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如果你顿顿都是猪蹄汤、鸡汤等富含蛋白质的肉汤,宝宝的大便就会出现硬结块,而且有股臭鸡蛋味。亲,这个时候你就该稍微控制一下了,鸡蛋、豆制品、奶类等虽然是好东西,可不能贪多哦,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多喝粥,各种肉汤一定要适量,坚持几天,宝宝的便秘情况便会减轻许多。

处方4.人工喂养时奶粉里加勺糖

奶粉的原料是牛奶,牛奶中含酪蛋白多,钙盐含量也较高,在胃酸的作用下容易结成块,不易消化。所以,配方奶粉要按照说明冲调,不要冲调过浓,可以在奶中加一勺糖,也能有效缓解便秘。

处方5. *** *** 产生便意

妈妈用手指蘸些橄榄油,在宝宝的 *** 周围擦拭 *** ,可帮助宝宝产生便意。或用蘸了橄榄油的棉棒伸入 *** 2厘米处并转动,以 *** 排便。不过此种方法不建议常用,可以在宝宝能排出便便,但是不顺利的时候作为促进方法使用,以免宝宝产生依赖性。

处方6.自制“开塞露”

开塞露我们是不建议宝宝经常用的,不过我们可以制作一些将蜂蜜放入锅中,小火煎熬,同时用筷子不断搅拌,当用筷子能挑起蜜丝时,用手蘸香油将蜂蜜搓成小段,长2~3厘米即可,粗细同筷子,一周使用2~3次,治便秘有很好的效果。

处方7.白芝麻喷喷香

当宝宝出现便秘时还可给宝宝食用自制芝麻糖。即将白芝麻放入锅中干炒,炒香后碾碎,加入白糖搅拌均匀后放置备用。小宝宝可以早、晚各一勺调入辅食粥中,大宝宝可以加入馒头、面包中食用,连食一周后便秘情况就会有所缓解。

当宝宝拉肚肚时

处方1.不禁食,但是注意补水

腹泻时原则上不禁食,但要适当控制饮食,以减轻脾胃负担。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继续喂养,两次喂奶中间可以补充一次水分。人工喂养的话,小于6个月的可用等量米汤或水稀释代乳品喂养2~3天,病情减轻者可以恢复正常喂养;大于6个月的宝宝,可选用大米汤、烂面条等,也可加些新鲜水果汁以补充钾。

Tips

如果患儿伴有呕吐,不可强制进食,可暂时禁食,但宜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

腹泻恢复期,人工喂养儿可先喂稀释牛奶(牛奶1份加水2份)2~3天,以后逐渐增至全奶。

处方2.同时服用妈咪爱和思密达

妈咪爱和思密达可以同时服用,不过要间隔1小时吃。因为思密达是清理肠道的,它会把肠道里的东西都排出来,再给肠臂形成一层保护膜。如果和其他药物一起服用,就等于没吃——因为一起被清理掉了,所以要间隔开。此外,妈咪爱是活性菌,还要与消炎药间隔2小时吃。一起服用的话,活性菌就被“消炎”掉了。

处方3.自制口服补液盐——米汤加盐

口服补液盐有的宝宝喝不下去,那么我们可以试试自制的补液盐。用米汤500毫升+细盐1.75克(半啤酒瓶盖)和20克白糖(两平匙);或炒米粉25克(约两满瓷汤勺)+细盐1.75克(半啤酒瓶盖)+水500毫升煮2~3分钟。小于2岁的孩子每次腹泻后可饮50~100毫升,每天的摄入量不少于500毫升;大于2岁者可以分多次喝,每天摄入量不少于1000毫升。

处方4..很棒的焦米汤

将大米炒至焦黄,磨成粉状,加水煮米汤给宝宝食用。焦米汤易于消化,它的碳化结构还有较好的吸附止泻作用,是婴幼儿腹泻的首选食品。

处方5.神奇的胡萝卜汤

将胡萝卜洗净,切开去茎,切成小块,加水煮烂,再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加水成汤(按500克胡萝卜加1000毫升水的比例),最后加糖煮沸即可。每天2~3次,每次100~150毫升,腹泻好转后停用。

处方6.别小看了苹果水

取一个新鲜苹果洗净,带皮切成苹果丁,再切上两片姜,加水250毫升,煮至苹果软烂为止,给患儿喝苹果水,此法适用于2岁以下的小儿。2岁的以上的幼儿可以吃苹果泥。

当宝宝胀肚子时

处方1.少吃产气多的食物

对于小宝宝胀肚子,我们已经知道要注意每次喂奶后拍嗝、奶嘴孔洞别太大等。如果已经开始吃辅食了,要注意少给宝宝吃容易胀气的食物,例如地瓜、豆类等。每尝试一种新的食物时,不仅仅要注意观察是否过敏,还要看是否容易出现胀气。

处方2.舒服的肠道体操

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沿着肚脐用手掌进行顺时针 *** ,每次轻轻 *** 30~50下。或者把宝宝平躺放在牀上,擡起宝宝的腿,在空中模仿“蹬单车”的动作。这种肠道体操都可以促进气体的排出。

 当宝宝厌食时

处方1.给孩子捏捏脊

让孩子俯卧,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提捏小儿脊柱皮肤肌肉(可在后背抹上一点滑石粉,防止擦伤皮肤) ,一般捏三次提一次,先从颈椎到尾椎,再由尾椎到颈椎反复l0次左右,直至皮肤潮红为止,手法一定要轻柔,不要让孩子感觉很痛不配合。每天晚上睡觉前,或者其他空闲时间,孩子空腹的时候捏一次。一般来说,这样 *** 两天,孩子的食欲就会有所好转。

处方2.来点莲藕粥

将藕洗净切薄片,同粳米共入锅中加水煮粥,调入白糖即成。可以健脾开胃。还可以多吃些芋头、薏米粥、大米粥等健脾养胃之品。其中,芋头含有一种天然的多糖类植物胶体,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但切忌生食,其中的黏液会 *** 咽喉。

处方3.开胃中药还是要备一些

虽说我们不建议多用药,但是对于厌食时间较长,出现营养不良的孩子,还是需要用一些中成药调理的。小儿健脾丸、健脾八珍糕、启脾丸、山白消食合剂等都可以,不过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哦!

小儿泄泻介绍及治疗方法

  病证名出《中藏经》。指小儿泄泻,便色白稀薄。临床常伴有腹胀、腹痛、唇淡等。由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水湿下注所致。治宜健脾化湿,用《中藏经》白术丸(白术、当归、白芍、木香)。

   小儿泄泻

  病证名。指小儿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多因外感风寒或暑热,内伤乳食,而致脾胃运化失常;也有素体虚弱或久病脾虚,中焦运化无力等均可发病。一般分风寒泻、暑热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详见各条。若病情恶化,可致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治当敛阴、固阳,若两者兼施。

   概述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食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四)症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哦哦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淡,脉濡。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腹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冰,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泄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

   ①风寒泄泻证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止泻一号(验方)。

   ②湿热泄泻证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止泻二号(验方)。

   ③伤食泄泻证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调中一号(验方)

   ④寒湿泄证

  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

   ⑤脾虚泄泻证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调中二号(验方)。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推拿治疗

  ①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每日1次。

  ②湿热泄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③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④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湿热泻:

  ⑤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次。

   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C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敷贴疗法: 该疗法可调整胃肠功能,促进吸收,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相应制剂如下:

  暖脐散(中药制剂):温中散寒,用于寒性泄泻。

  泻痢平(中药制剂):清热止泻,用于热性泄泻。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

   (3)针灸疗法

  ①针法

  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②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5—20分钟。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4)电磁波疗法

  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

   基础治疗

  (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2)体温超过38.5℃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

  (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5、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注意事项

   1、并发症处理

  (1)脱水(伤阴):在中医或综合治疗前提下,正确掌握补液疗法,轻症口服补液盐,重症借助实验室检查判断脱水性质和程度,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中药可用连梅汤以酸甘敛阴。

  (2)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纠正酸中毒。根据相关公式计算使用适量碳酸氢钠或乳酸钠。

  (3)低血钾症:及时补钾。

  2、泄泻除治疗外,饮食控制非常重要,轻症患儿适当减少乳食,重症患儿初起须禁食6~12小时,以后随病情好转可恢复母乳喂养及进食米汤和易消化食物。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以免产生红臀。红臀者可用黄连油外用。

  3、感染性腹泻,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38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