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独蒜头3-5个,香油少许。将独蒜头捣烂如泥,加入香油少许,拌成泥浆状,取适量纱布包裹成小包,在睡时放在肛门处。蛲虫闻香后钻入蒜泥中,即可杀灭。每晚用1次。成人连用4-6晚,小儿连用3晚,即可治愈。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病原源源不断,吃啥药都是白搭。
杀灭蛔虫和蛲虫建议使用肠虫清。
如果纯粹是蛲虫,建议每晚睡觉前用棉球蘸香油夹在肛门外。5~10分钟更换一次。
最后在次强调良好地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应清洗而未清洗食物
很明显是蛲虫啊!晚上睡前洗好臀部,涂抹蛲虫软膏。蛲虫寿命仅20~30天,如能避免重复感染,很快即可治愈。
人的肠子里常常寄生着一些虫子,常见的有蛔虫、蛲虫等。这些虫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但在人的肠子里吃住,而且还能繁殖。如果不积极防治,它们就会长期寄生在人的身体里吸取人的营养,使人贫血、消瘦,还能排出有毒的东西,使人慢性中毒。更严重的是有的寄生虫会成群成堆地团在一起,引起肠堵塞等病症。
蛲虫又叫小线虫,是一种很小很小的像白线头一样的肠寄生虫。它有一种特别的习性,就是当夜间人们睡觉时,它从人的肛门里爬出来,在附近爬来爬去产卵,使人感到非常痒,影响睡眠。日子长了,人就会头痛,没精神,不想吃饭,还会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如果蛲虫钻进阑尾里,会引起阑尾炎。女孩子得蛲虫病,蛲虫还会爬进阴道、子宫和输卵管,引起阴道、子宫或输卵管发炎。
蛲虫是怎么得的呢?主要是吃了蛲虫卵。每条雌蛲虫能产卵6000~10000多个,虫卵落到衣物、玩具、泥土地上,很容易污染食品和双手。小孩用手指在肛门附近瘙痒,指甲内沾染虫卵,吃东西时,就会把虫卵吃下去,虫卵经过胃到肠子里,一个多月就发育为成虫。
每条蛲虫只能活20天左右,只要不重复传染,不吃药也会好的。但如果不讲卫生,很容易再被传染,还会传染给别人。根治的最好办法是做好预防
不是我说你啊!这基本只有几岁小孩才有的病!注意卫生...
【别名】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别录》),独头蒜(《肘后方》),独蒜(《普济方》)。原植物大蒜又名:青蒜(《滇南本草》)。
【英文】garlic
【拉丁】BulbusAllii
【商品名】大蒜
【处方名】大蒜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温中行滞,解毒,杀虫。
【考证】 《别录》始载"葫".陶弘景云:"今人谓葫为大蒜。"张华《博物志》谓:"张骞使西域,得大蒜。"《本草图经》曰:"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所莳也。每头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成独子葫,至明年则复其本矣。然其花中有实,亦葫瓣状而极小,亦可种之。"大蒜原产胡地,汉代引入我国内地,今各地均有栽培。
【药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sativumL.的鳞茎。
【形态】
越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球状至扁球状,通常由多数肉质、瓣状的小鳞茎紧密地排列而成,外面被数层白色至带紫色的膜质外皮。叶基生;叶片实心,宽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扁平,先端长渐尖,比花萼短,宽可达2.5cm,基部鞘状。花葶实心,圆柱状,高达60cm,中部以下被叶鞘;总苞具长7~20cm的长喙;伞形花序密具珠芽,间有数花;小花梗纤细;小苞片大,卵形,膜质,具短尖;花常为淡红色;花被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4mm,内轮的较短,花丝比花被短,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内轮的基部扩大,扩大部分每侧各具1齿,齿端成长丝状,长超过花被片,外轮的锥形;子房球状;花柱不伸出花被外。花期7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多自产自销。
【采收】在蒜薹采收后20~30d即可采挖蒜头。采收的蒜头,除去残茎及泥土,置通风处晾至外皮干燥。
【炮制】
《外台》:"去皮。""去心,切。"《洪氏集验方》:"去须,并去薄皮。"《普济方》:"去皮,碎。""独蒜,用竹刀子排开。"现行,取原药材,除去外皮、薄膜及须根,洗净,晾干。
【商品情况】
【药材特征】 鳞茎类球形,直径3~6cm,由6~10个小鳞茎着生在扁平木质鳞茎盘上抱合而成,外包1~3层白色或淡紫红色膜质鳞叶,中央有干缩的花葶残基。小鳞茎瓣长卵圆形,顶端略尖,背面略隆起,外被膜质鳞叶,内为白色肥厚的肉质鳞叶。气特异,味辛辣。
以个大、肥厚、味辛辣者为佳。
【应用】
用于脘腹冷痛。大蒜能温中散寒,对脘腹冷痛可单用,如《濒湖集简方》以本品醋浸食之。亦可与乳香配用,温中止痛之效尤佳;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蒜香膏。
用于痢疾、泄泻。大蒜入大肠,既能解毒,又可导滞,为防治泻痢常用之药,可单味服食。对热毒泻痢可与黄连配伍,如《本事方》蒜连丸。若痢疾下血,可配地榆;泻痢不止,可配罂粟壳等。
用于肺痨,百日咳,感冒。主要取大蒜较强的解毒作用。治肺痨,可单用本品或配白及煮粥食。治百日咳,感冒,可捣汁以白糖调服,或与生姜、红糖同用。
用于痈疖肿毒,肠痈,癣疮,以及毒蛇咬伤。大蒜善于解毒,杀虫,消痈,疗癣。一般均作外用。如《食物本草会纂》治一切肿毒,以本品捣烂,入麻油和研,贴肿处;《卫生易简方》治诸蛇虫伤毒,用本品同酸浆草捣敷伤处。
用于钩虫、蛲虫病及带下阴痒。大蒜能抑杀钩虫、蛲虫,又能止痒。治钩虫、蛲虫病,常配槟榔、苦楝皮等协同奏效。治带下阴痒,《妇人良方》单用本品煎汤外洗;或与苦参、蛇床子配伍以增强疗效。
用于疟疾、喉痹等。主要取其外用发泡以祛邪之功。治疟疾。《简便单方》以本品同胡椒、百草霜为丸,缚于曲泽穴上;治喉痹,将本品捣烂,敷经渠穴。
此外,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以及鼻渊。大蒜有通窍之功,治水肿、小便不利,单用本品或配田螺敷脐,能通窍利水;治鼻渊,取大蒜汁涂鼻腔,能通鼻窍。
若用于高脂血症,能有效地降低血脂。
《纲目》:"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
【用量】5.00-10.00g
【禁忌】阴虚火旺,肝热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及时行病后均禁服本品,慎服熟品。敷脐、作栓剂或灌肠均不宜于孕妇。外用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引起灼热、疼痛、发泡,故不可过久敷。
【附方】 1.治冷症腹痛夜啼大蒜一枚(煨,研,日干),加乳香半钱。研细捣丸,如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日久羸瘦大蒜(研细)、淡豆豉、地榆各十分。后二味为末,大蒜同研令匀,入炼蜜少许,捣令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椿树叶汤下,空心服。(《卫生家宝》如圣丸)
3.治休息痢大蒜(剥去皮)二颗,鸡子二枚。上先将蒜放铛中,取鸡子打破,沃蒜上,以盏子盖,候蒜熟,空腹食之,下过再服。(《普济方》)
4.治恶疰入肺咯血紫皮独头蒜四头,书墨、灶心土各等分。并捣,以醋和服。(《龙门石窟药方》)
5.治劳疰大蒜、杏仁各一两。杵如泥,加雄黄一两同研匀,晒至可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一丸,空心清米饮下。(《(鱼孚)溪单方选》)
6.治上气上酥一升,独头蒜五个。上二味,先以酥煎蒜,蒜黄出之;生姜汁一合,共煎令熟,空腹服一方寸匕,温服之。(《千金要方》)
7.治小儿百日咳大蒜15g,红糖6g,生姜少许。水煎服,每日数次。(《贵州中医验方》)
8.治感冒蒜头、茶叶各9g.开水泡服。(《福建药物志》)
9.治疮恶毒连心痛闷,睡卧不得用独蒜二个研烂,和生小油涂疮上,干即换,痛立止。(《卫生易简方》)
10.治瘰疬结聚不散,硬如石大蒜(捣烂)三枚,麝香(研)半钱匕。上二味和匀,敷干帛上贴之,一日二易,旋捣。(《圣济总录》大蒜膏方)
11.治小儿白秃疮,凡头上团团然白色以蒜揩白处。(《普济方》)
12.治鬼舐头砖末和蒜捣敷,日一。(《千金要方》)
13.治牛皮癣独头蒜1个,红胶泥1块。共捣如泥,外敷患处。每敷1d,隔日1次,3次可效。[《河南中医》1982,(3):21]
14.治毒蛇咬伤捣大蒜和胡粉涂之愈。(《良方集腋》)
15.治产后中风,角弓反张,口不能言大蒜二瓣,拍碎,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灌之。(《圣济总录》大蒜汤)
16.治十二指肠钩虫榧子(去壳)、使君子肉、蒜瓣各3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连服2~3d.[《中医杂志》1957,(10):537]
17.治滴虫性阴道炎陈大蒜9g,山苦参、蛇床子各6g,白糖5g.焙干研末,装胶囊塞阴道,每晚2粒,连用5~10d.用前先用葱白8~10根煎汤坐浴。(《全国中草药资料选编》1972:339)
18.治阴汗湿痒大蒜不以多少煨熟,剥去皮,烂研,同豆豉末搜和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枣子、灯草汤下。(《世医得效方》大蒜丸)
19.治背疽漫肿无头者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钱许。研烂,置疮上,铺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外科精要》)
20.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普济方》蒜丸)医学教育网搜集
21.治咽喉忽觉气塞,喘息不通独蒜一枚,削去两头,塞鼻中,左患塞右,右患塞左,俟口中血出愈。(《圣济总录》)
22.治小便不通独蒜一枚,栀子三七枚,盐花少许。上三味捣烂摊花纸上,贴脐良久即通。未通涂阴囊上,立通。(《圣济总录》独蒜涂脐方)
23.治关格胀满,大小便不通用独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气立通。(《外台》)
24.治痔漏用独蒜一个捣如泥,以软帛包裹,捺入谷道中,坐定觉疼,良久愈。(《卫生易简方》)
25.治脑漏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玄方》)
26.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出血,贴左足心;右鼻出血,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血止急以温水洗足心,令去蒜气。(《简要济众方》)
27.治耳聋用大蒜一瓣,一头剜一坑子,以好巴豆一粒,去皮,慢火炮令极熟,入在蒜内,以新棉裹定塞耳中。(《景岳全书》)
28.治头痛不可忍蒜一颗,去皮,研取自然汁,令病人仰卧垂头,以铜筋点少许,沥入鼻中,急令搐入脑,眼中泪出瘥。(《圣惠方》)
29.治头面风,口齿疼痛不可忍生地黄一节,蒜一瓣。上二味熟捣,棉裹著痛上,咬之,勿咽汁,汁出吐之,日日为之,瘥止。(《千金要方》)
30.治暑风卒倒用大蒜三两瓣细嚼,温汤送下,禁冷水。(《直指方》)
【文献】
【医论】
1.综论大蒜的功用 ①李时珍:"葫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纲目》)②缪希雍:"辛温能辟恶散邪,故主除风邪,杀毒气,及外治散痈肿疮也;辛温走窜,无处不到,故主归五脏。总之,其功长于通达走窍,去寒湿,辟邪恶,散痈肿,化积聚,暖脾胃,行诸气。"(《本草经疏》)③汪绂:"润肾补肝,宣达九窍,攻决六*,阳气宣达,故凡风寒暑湿清暍之邪,皆能驱之。且能辟瘟疫,消痈肿,破症结,消肉食,杀蛇虫毒。大要性似附子,但无其毒,且味甘则尚有和缓意。和胃健脾,行水利膈,无所不通。不能如意之发表,非若其中空通外,直能泻肺而开腠理也。"(《医林纂要?药性》)④赵其光:"能导阳气归于五脏,以宣阴中之滞气,通窍。治寒湿气痛,心腹冷痛,一切痃癖,水气肿满,寒疟冷痢,二便不通,衄血,脑泻,鼻渊,暴痢泄泻,产后金疮中风,痈疽肿毒,辟邪恶,散湿,消谷化肉,磨积解暑,除疫,杀蛇虫蛊毒,中暑不醒,行诸气以治有余之病。"(《本草求原》)
2.论久食多食大蒜之害 ①陈藏器:"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本草拾遗》)②朱丹溪:"大蒜性热善散,善化肉,故人喜食。多用于暑月,其伤脾、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化肉之功,不足言也。有志养生者,宜自知之。"(《本草衍义补遗》)③李时珍:"胡蒜,王桢称之云: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餲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久食伤肝损眼,故嵇康《养生论)云:荤辛害目,此为甚耳。今北人嗜蒜宿坑,故盲瞽最多。"(《纲目》)④缪希雍:"脾胃之气,最喜芳香,熏臭损神耗气,故久食则伤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辛温太过,则血耗而目损矣。"(《本草经疏》)
3.论大蒜对人之利弊 陈士铎:"古人云,蒜有百益,其损在目,然而损不止在目也,耗肺气、伤心气、动胃气、消脾气、伐肾气、触肝气、发胆气,此人之未知也。但有损而有益,祛寒气,辟臭气,止逆气,解毒气,除疟气,消肉气,此人之所知也。两相较之,损多而益少,未可谓益百而损一也。"(《本草新编》)
4.论蒜灸的宜忌与用法 ①陈衍:"《续说》云,诸书言痈疽新发,覆大蒜片以灸者,盖以大蒜之能通气,亦除恶气也。而姚耆寅论此灸法,可施于贵胜不能忍艾火者尔。初觉势轻,固亦可用,如其赤黑势盛,急欲皮破泄毒,正当灸其患处,若恁蒜力难矣哉。又《资生经》谓消渴至百余日,最忌灼艾,则疮漏变成痈疽。凡渴后发痈疽者不可行矣。当别施治也。"(《宝庆本草折衷》)②宁源:"疗痈疽初起,用独子蒜切片贴肿处,艾灸其上,觉疼,即起换新者,再灸,痛者灸至不疼,不痛者灸至痛,多灸为良,无有不效。"(《食鉴本草》)③李时珍:"按李迅论蒜钱灸法云:治疽之法,着灸胜于用药。缘热毒中膈,上下不通,必得毒气发泄,然后解散。凡初发一日之内,便用大独头蒜,切如小钱厚,贴顶上灸之,三壮一易,大概以百壮为率。一使疮不开大,二使内肉不坏,三疮口易合,一举而三得之。但头及项以上切不可用此,恐引气上,更生大祸也。"(《纲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38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小儿蛲虫病中药方剂
下一篇: 驱蛔虫方(哪种打虫药治疗蛔虫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