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一)
【辨证】饮食失节,虫积肠中,资生湿热,热扰虫动,上窜胆道,肝胆失疏,横逆犯脾,脾失运化,湿热蕴结,阻滞气机。
【治法】驱虫理气,清热泻脾。
【方名】胆胰汤。
【组成】柴胡9克,大黄9克,乌梅9克,川楝子9克,车前子9克,黄芩12克,枳实10克,花椒6克,槟榔30克,苦楝根皮30克,白芍15克,使君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游开泓方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疾病名称5英文名称6分类7ICD号8流行病学9病因10发病机制11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 11.1腹痛11.2无或仅轻度黄疸11.3寒战、发热11.4腹部体征 12胆道蛔虫病的并发症 12.1胆道感染12.2胆道出血12.3肝脓肿12.4急性胰腺炎12.5胆系结石症12.6其他 13实验室检查 13.1血象13.2找虫卵 14辅助检查 14.1B超检查14.2ERCP检查14.3静脉胆道造影 15诊断16鉴别诊断17胆道蛔虫病的治疗 17.1非手术治疗 17.1.1解痉止痛17.1.2抗生素17.1.3驱蛔治疗17.1.4中医中药17.1.5内镜治疗 17.2手术治疗 17.2.1胆道蛔虫病的适应证17.2.2手术方式18预后19胆道蛔虫病的预防20相关药品21相关检查附:1治疗胆道蛔虫病的穴位 1拼音 dǎn dào huí chóng bìng
2英文参考 biliary ascariasis
3概述 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是蛔虫从小肠逆行进入胆道,引起胆管和奥狄括约肌痉挛,以患者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蛔虫进入胆道后,多数停留在胆总管,因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角度较大,蛔虫很少进入胆囊,但可鉆入左右肝胆管之中。本病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尤以农村多见,通常15岁以下儿童,发病可占总数的50%左右。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为1.5~2.0∶1.0。临床症状有寒战、发热、腹痛、腹部绞痛的同时,常伴恶心、呕吐、或干呕。
4疾病名称 胆道蛔虫病
5英文名称 biliary ascariasis
6分类 消化科 > 肝胆疾病 > 胆囊疾病
7ICD号 K83.8
8流行病学 胆道蛔虫病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尤以农村多见,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多见于5~10岁的儿童,占25%~40%;其次为11~20岁的青少年,占20%~30%;再其次为21~30岁的成年人,占15%~25%。以上3个年龄组发病占总数的65%~95%。通常15岁以下儿童,发病可占总数的50%左右。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为1.5~2.0∶1.0。
9病因 蛔虫成虫本寄生在小肠中、下段,偶尔进入上消化道。蛔虫有鉆孔的癖好。因此,进入十二指肠的蛔虫常经胆总管开口鉆入胆道。临床观察注意到:有时蛔虫可经口吐出或爬出,病人多伴高热、饥饿、腹泻或用山道年驱虫而药量不足等情况。因而考虑蛔虫生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促其向上消化道移动的诱因。
10发病机制 鉆入胆道的蛔虫多为1条,但也有十数条甚至百余条者。蛔虫很少进入胆囊,多数停留在胆管系统中,包括肝外及肝内的胆管。
在蛔虫通过Oddi括约肌的过程中,括约肌因受到 *** 而痉挛,引起剧烈的疼痛。蛔虫退出胆道或完全进入胆道后,对括约肌的 *** 消失,痉挛引起的剧痛得以缓解。蛔虫在胆道内活动也可引起阵发性疼痛。也正由于蛔虫体的活动,使得胆汁的通道不致被完全阻断,因而一般不出现黄疸。肠道细菌随虫体进入胆道,可招致胆道感染,引起胆囊、胆管的急性炎症,以致肝脓肿、胆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和败血症等轻重不等的并发症。我们曾见到过胆管被蛔虫鉆破而造成胆汁性腹膜炎的病例,也曾见过蛔虫性肝脓肿破入心包致死的病例。原有胆管狭窄或结石者,进入胆道的蛔虫常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此外,胆道蛔虫还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及其一系列并发症。进入胆道的蛔虫有的可再退出胆道。未退出者,活动逐渐减少,终于死在胆道内。我们观察过几例正值胆道T型管引流期间所发生的胆道蛔虫病例。胆道内蛔虫尸体的碎片随胆汁由T管排出,可持续1~2个月。同期经T管反复作胆道造影,显示蛔虫在胆道内的负影也逐渐变小,有的完全消失。这表明存在着将胆道内的蛔虫尸体排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手术取出的胆石标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胆道内的蛔虫尸体被胆石样的沉淀逐步包埋最终形成结石的各个阶段。而且,40%~84%的胆管结石病例,可自胆石的核心部位找见蛔虫残骸或虫卵。由此可见,胆道蛔虫病的腹痛症状缓解之后,虽有部分病人可将胆道内的虫尸排净而不留后患。但也有不少病人在其虫尸还没有来得及崩解排净之前,就逐渐被胆石样的沉着物附着、包裹,反过来阻碍其排出,最终形成结石。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对胆道蛔虫病的治疗,不能仅以消除其急性症状为目标。还要力争虫尸干净、彻底地排出胆道以防结石形成。
11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 胆道蛔虫症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女性较多见。大多数病人有肠道蛔虫症、吐虫或排虫史。部分病人有过近期驱虫治疗。
12胆道蛔虫病的并发症 蛔虫进入胆道后不一定立即出现并发症,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胆道发生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时才可能出现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如下:
13实验室检查
14辅助检查
如疑有合并肝、胆、胰并发症时,可进行相应检查。
15诊断 诊断依据为:
1.右上腹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尤其伴有“鉆顶痛”,缓解期如常人者。
2.腹部剧痛时伴恶心、呕吐,少数病人有吐蛔虫或便蛔虫史。
3.症状重体征轻,仅在剑突下和右季肋部压痛。
4.超声检查可见胆管扩张,内有线条状游动的虫体。
5.ERCP示胆道内蛔虫,或内镜直视下见十二指肠 *** 有蛔虫嵌顿。
16鉴别诊断 胆道蛔虫病应注意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等的鉴别。
17胆道蛔虫病的治疗
17.1.1(1)解痉止痛 ①阿托品:阿托品为抗胆堿能药物,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成人每次0.5~1.0mg皮下注射;儿童每次每千克体重0.01~0.03mg。阿托品可抑制腺体分泌,引起口干舌燥,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跳加速,瞳孔散大,眼压升高。用药过多可使皮肤潮红、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谵语惊厥,重者则呈抑制状态。
山莨菪堿(6542)亦为抗胆堿能药,可使平滑肌松弛,解除胆管痉挛,并有镇痛作用,毒性较小,抑制腺体分泌及扩瞳作用较弱。
②哌替啶:哌替啶能抑制大脑皮质痛觉区,具有镇痛作用,但同时兴奋胆道平滑肌,使张力增强,Oddi括约肌收缩,甚至痉挛,故须与阿托品合用,可收到较好的止痛解痉效果。但应注意哌替啶止痛可掩盖胆道穿孔、腹膜炎等急腹症,从而延误抢救时机。另吗啡、氯丙嗪亦须与阿托品等合用。
③针刺疗法:针刺鸠尾、上脘、足三里、太冲、肝俞、内关诸穴可解痉止痛;针刺肝俞、胆俞、足三里使胆囊收缩、胆汁排出量增加和胆管内压增高;针刺内关可止呕。太冲穴位小剂量阿托品注射的解痉作用优于注射常规剂量阿托品,有显著的效果。耳针可针刺肝胆、交感及神门有很快的解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收缩胆管而排出虫体。
④维生素:K3肌注或穴位注射可使胆绞痛缓解,且无阿托品、山莨菪堿(6542)、吗啡、哌替啶、氯丙嗪等药的副作用,但可引起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肝细胞损害,用量不宜过大。
17.1.2(2)抗生素 一般不用。对可疑并发感染或已经证实有感染者可应用。由于蛔虫带入胆管的细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故应首选针对此类细菌的抗生素。
17.1.3(3)驱蛔治疗 一般不用使虫体痉挛性收缩的驱蛔药如山道年(驱蛔素)、驱虫丹(一粒丹)等。多用麻痹蛔虫虫体的驱虫药。目前常用的驱虫药有:
①甲苯咪唑(mebendazole,vermox,甲苯达唑,安乐士):为人工合成的苯并咪唑类广谱高效驱虫剂,其作用机理系抑制线虫对葡萄糖的利用,导致ATP缺乏而被驱出,另外还有抑制虫卵发育的作用。口服吸收较少(仅为服药量的0.3%),在肠道内保持高浓度,80%以原形在24~32h后从粪便排出。临床应用显示对蛔虫、钩虫、蛲虫、绛虫和鞭虫均有很好的疗效。治疗蛔虫病虫卵转阴率为83%~100%。
用法为胶囊(片)剂,100mg,成人和儿童均为100mg/次,2次/d,可连服2~3天。
不良反应极轻,个别有轻微头晕、腹部不适,可自行消失,少数病例服药后蛔虫游走造成腹痛,可合并服用小剂量噻嘧啶,即可避免。
②左旋咪唑(levamisole):为广谱驱虫药。其抗虫原理是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影响虫体无氧代谢,阻断能量供应而使虫体肌肉麻痹,失去附着力而排出体外。但对哺乳动物的琥珀酸脱氢酶无影响。口服吸收好,30min后血药浓度达高峰。本药能驱除蛔虫、钩虫及蛲虫。治疗蛔虫病时虫卵转阴率为95%~98%,效果最好。
用法为片剂,25mg,50mg,成人1次100~200mg,儿童按1.5mg/kg计算,睡前1次顿服。
不良反应少,偶有头晕、恶心及腹痛等,短时期内可消失。不宜与亲脂性药品同服,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③阿苯达唑(肠虫清):为广谱高效驱虫药,干扰虫体对葡萄糖及多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使虫体衰竭死亡。成人1次口服400mg即可。
④噻嘧啶(抗虫灵):抑制虫体内胆堿酯酶的活性,使神经和肌肉间信息传递中断,虫体麻痹而被排出体外。口服吸收较少,大部分直接从肠道排出体外。成人每天1次,1.2~1.5g/次,连服3天。小儿则按30mg/kg,1次服用。
17.1.4(4)中医中药 祖国医学对胆道蛔虫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根据“蜕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原理,研制出了许多方剂。其中应用较多的有乌梅丸(汤),其兼有酸、苦、甘、辛的各种成分,并补气血,有排虫扶正之效,其组方为:乌梅15g,细辛2.5g,干姜5g,黄连5g,当归7.5g,附子5g,川椒2.5g,桂枝1.5g,党参15g,黄柏5g,每天1剂,水煎服。本方主要为麻痹蛔虫,增加胆汁分泌,使胆汁趋于酸性,还能松弛Oddi括约肌,因此利于蛔虫的排出。
中药利胆引流,茵陈蒿汤加黄连、银花,有利于增加胆汁排出量,增强胆囊收缩,松弛括约肌,还有消炎作用。
17.1.5(5)内镜治疗 ERCP不仅有利于该病的诊断,还能进行有效的治疗,借助十二指肠镜取出蛔虫是一种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部分暴露于十二指肠 *** 处的蛔虫,内镜下可用圈套器或网篮套住虫体随镜身一起退出。如虫体完全进入胆管,可将网篮经内镜置入胆总管套取蛔虫,取虫后再行ERCP检查直至完全取出为止。如插管有阻力,可注射阿托品0.5mg,或行Oddi括约肌球囊扩张;一般不主张行EST。值得注意的是,要尽量避免在胆管内截断蛔虫。一旦发生,应用气囊导管将残留虫体取尽或留置鼻胆管引流等,用8万U庆大霉霉素的生理盐水50ml冲洗,直到虫体完全排尽为止,否则残留虫体将会成为继发结石的核心。
国内在1958年以前对胆道蛔虫症以手术治疗为主,认为延误手术时机,会导致严重后果。1958年以后,广泛采用非手术疗法,获得较好疗效,手术治疗的机会已大为减少。
17.2.1(1)适应证 目前对非手术治疗(包括ERCP及镜下取虫、引流等)失败者或出现以下并发症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①胆道大出血。
②胆道坏死、穿孔、腹膜炎。
③肝蛔虫症,包括蛔虫性肝脓肿,肝内胆管蛔虫嵌塞。
④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⑤合并胆道结石、胆总管梗阻、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等,且经积极的内科及内镜下治疗无效者。
17.2.2(2)手术方式 探查胆总管、胆囊、肝脏和胰腺,切开胆管引流;胆囊内如有蛔虫则作胆囊切除;有肝脓肿、胆囊及胆管穿破、胆道出血者应给予相应处理。
18预后 蛔虫病一般预后良好,有胆道蛔虫病患者可影响健康。
19胆道蛔虫病的预防 作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搞好饮食卫生以防止肠道蛔虫感染,是预防胆道蛔虫病的根本措施。及时治疗肠道蛔虫病也是重要的环节。经常服酸性物质(山楂、食醋)能否防止蛔虫“上游”值得一试。
20相关药品 山道年、胰酶、阿托品、山莨菪堿、哌替啶、吗啡、氯丙嗪、甲苯咪唑、葡萄糖、左旋咪唑、氧、阿苯达唑、乌梅丸、庆大霉素
21相关检查 胆堿酯酶
治疗胆道蛔虫病的穴位 迎香 ,均可取本穴以散风通络、宣肺利水。迎香穴治疗胆道蛔虫病为经验之法。迎香穴在鼻翼傍五分,主治鼻鼽不利...
胆囊点 痿痹。胆囊穴主治黄疸,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下肢痿痹;口眼?斜,胁肋痛。胆囊点穴的配伍...
骨空 ,目翳,近视;头痛,眩晕,面痛,口?,面风;胆道蛔虫病。四白是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四白穴是眼保...
面鼽 ,目翳,近视;头痛,眩晕,面痛,口?,面风;胆道蛔虫病。四白是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四白穴是眼保...
冲阳
胆结石与胰腺炎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由于结石的梗阻导致胰腺分泌的化学物质不能顺利通过胰腺管道排除,致胰腺自身被所分泌的物质消化,导致胰腺炎的发生。所以,首先要解决结石对胆道的梗阻,这是关键,不然很容易胰腺炎的再度发生。
另外不能暴饮暴食,
戒酒也是很重要的。
你说患者不想吃饭,那很自然呀,由于胰腺分泌的物质是帮助消化的,现在被结石梗阻了。不能排到十二指肠,所以就不能消化食物了,当然就没有食欲了呀
。
近代名中医岳美中有一化结石之方,组成如下(已根据临床应用经验有所增减):
金钱草120,茵陈30,虎杖30,内金15,海金沙20(包煎),枳壳20,黄芩20,车前子30(包煎),生甘草10,公英30,茅根15,丹参30,滑石30(包煎)。
便秘加生大黄6-10克,药煎好后泡服或后下。胁肋或腰背隐痛或刺痛加元胡15,五灵脂15。气虚乏力加太子参20,黄芪20。每天一剂,水煎服,每日饮3-5次或频服,以多饮水(药)为主。
一个月为一疗程。1-3个疗程后再做B超检查,看结石排消的情况,很多结石病人是可以通过中医药治疗而痊愈的。
服用中药时虽不影响你同时服用的一些中成药,比如胆舒胶囊,利胆片等,但也可以停服,因为这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在上方中已经用上.
同时也可以用来治疗慢性胰腺炎(加上二花30,连翘15).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35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腹股沟斜疝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