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复脉汤)
【出处】《伤寒论》
【分类】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1.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经方65:炙甘草汤|心悸、神经性心动过速、心脏病、突眼性甲状腺肿大
炙甘草汤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为经典滋阴强壮方,主要用于瘦弱、皮肤干枯体质的强心、止血用。
其用药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此主用药量特殊者有四:
一是生地黄一斤,在伤寒论诸方中,此为用量最大者。
二是麦门冬半升,根据实测,约相当于三两。
三是麻子仁半升。根据实际称重,麻子仁半升大概为45克,也相当于三两。
四是大枣三十枚,在伤寒杂病论诸方中,也是用量最大的。相当于八两。
炙甘草汤推荐量(克):
原方原量: 炙甘草60,生姜45,人参30,桂枝45,生地240,阿胶30,麦门冬45,麻子仁45,大枣120。
常规标准量: 炙甘草12,生姜9,人参6,桂枝9,生地48,阿胶6,麦门冬9,麻子仁9,大枣24。
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
1.释名:
在伤寒论与金匮二书中,以甘草名方者有二:
一是“甘草汤”,在甘草汤方中并没有注明是生用,还是炙用。但一般是生用。
二是本方,并且注明是用的“炙”甘草。我们一般认为“炙”是用蜜炙。但据研究,在汉代所谓的炙甘草,即甘草切片放入炸锅内加热,发出芳香,待至狐色为度,搅拌而成。
在此方中,用量最大者为地黄,但为什么却命名为炙甘草汤呢?柯韵伯说:反以甘草名方者,藉其载药人心,补离中之虚以安神明耳。
2.方证:
此方之方证条文两现于伤寒与金匮。
在伤寒论中只有一条,即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在金匮中出现,都是做为附方:
一是出自千金翼之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二是出自外台之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对于此方之方证,在临床运用,主要还是以伤寒论之第177条为主,所以我们重新定义此方之方证如下:
少阴病,脉结代者,炙甘草汤主之。
临床运用此方,主症即是“脉结代”,那什么是结代呢?
对于结脉与代脉,在经典原文中也有说明与分析,但不好理解。结合现代医学与临床,可以这样认为:炙甘草汤所治疗的心脏病,以心律不齐为最多。《伤寒论》所说的“脉结代”,便是搏动缓慢而有歇止的一种脉象。即:脉结代谓脉不快,即脉搏跳动缓慢,时有休止。结合心电图所见,即:结脉由代偿性期外收缩引起,代脉由房室不完全传导阻滞所致。
众多医家的临床经验表明,炙甘草汤对于多种心脏疾患或者心外其他因素而致的心律失常,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3.药证:
从方义来说,炙甘草汤可以理解为是桂枝汤去芍药加入其他五种药而成。
分析此五种药之药性,都属于润性和补性,即本方的滋润作用,就体现在麦门冬、麻子仁、人参、阿胶、生地黄上。
麦门冬有治疗干咳的作用。
麻子仁有缓下的作用。
地黄有补血的作用。
人参有补气的作用。
阿胶有镇静、止血的作用。
由于去掉了芍药,所以本方适用症通常没有腹痛,其腹证也没有腹直肌紧张。
因本方以地黄为主药,故宜用于脐下不仁,烦热,心尖部及腹部大动脉亢进者。
4.病症:
通过以上方证与药证的分析,可知本方之适用病证为针对燥证与虚症,即患者经常自汗,易于疲劳。治疗心悸(心动过速),贫血,易于便秘等症状。
5.人证:
炙甘草汤证多见于黄煌老师所说的桂枝体质,即:形体消瘦且面容憔悴,常有贫血貌,如体型肥胖、面色暗赤或油腻者,多为痰热证或痰湿证,炙甘草汤不宜使用。
6.煎服方法:
本方煎服方法之特殊处在于用“清酒”与水当做溶酶。
用酒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主药生地的运用。因为在伤寒论诸方中,医圣对于所有用生地之方,都是用酒。其作用,可能是将众药之有效成人有效煎出,并且酒能散心下痞,善行血,引经以增强药效。
7.注意事项:
胃肠虚弱,食欲衰减,下利,或服此方下利者禁忌。
本方由炙甘草汤(复脉汤)加减而成,故名之。因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故去益气温阳之参、枣、桂、姜,加养血敛阴之白芍,故全方重在滋液敛阴而复脉,它与炙甘草汤同一“复脉”中而有温凉通敛之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9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止嗽散(急求止咳散配方)
下一篇: 竹叶柳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