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神犀丹

医案日记 2023-06-09 08:13:01

神犀丹

神犀丹

【出处】《温热经纬》引叶天士方

【分类】清热剂-清营凉血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1800克)石菖蒲(180克)黄芩(180克)真怀生地(绞汁500克)银花(500克)金汁(300克)连翘(300克)板蓝根(270克)香鼓(240克)元参(210克)花粉(120克)紫草(120克)

【功效】清热开窍,凉血解毒。

【主治】温热暑疫,邪入营血证。高热昏谵,斑疹色紫,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紫绛等。

【用法】各生晒研细,以水牛角、地黄汁、金汁和捣为丸,每重(3克),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半。

【附注】神犀丹用治邪入营血,热深毒重证,故以清热解毒为主,并用凉血、开窍,以使毒解神清。

暑温的辨证论治

病名:暑温·暑入阳明证
【证见】 壮热,汗多,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小便黄短。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治法:辛寒清气,涤暑泄热。
方药:
1.主方白虎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甘草8克,粳米12克,芦根15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青天葵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l剂。
若见壮热、汗多,同时也觉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可加西洋参12克,或太子参30克(即白虎加人参汤)。若身灼热无汗、微恶风寒者,加青蒿9克,香薷9克,连翘12克,大豆黄卷12克。若胸痞、肢倦、呕恶、苔腻者,可加竹茹12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滑石18克。
中成药
⑴清开灵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l一2次。
⑵双黄连粉针,3克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⑶新癀片,每次3~4片口服,每日3次。
⑷银黄口服液,每次l~2支口服,每日3—4次。
⑸板蓝根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3.单方验方青柴石知二黄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柴胡8克,黄芩15克,大黄8克(后下),青蒿9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适用于高热急症,退热效果颇验。 病名:暑温·暑伤津气证
【证见】身热息粗,心烦,口渴,自汗难止,肢倦神疲,小便黄短。舌嫩红,苔少而干,脉虚无力。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
1.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王孟英《温热经纬》)
处方:西洋参12克,石斛15克,麦冬10克,黄连6克,竹叶12克,荷梗10克,知母15克,西瓜翠衣15克,粳米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早、晚各1剂。
若发热甚、面红赤、渴喜冷饮者,可酌加生石膏30克(先煎),天花粉15克。若津气耗伤甚,出现身热骤退、汗出不止、喘促欲脱、脉散大者,为津气欲脱之危重证候,应予益气敛津、生脉固脱,可在方中去黄连、知母、竹叶、荷梗,加入五味子9克,沙参15克(即成为生脉散加味)。
2.中成药
⑴清开灵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并用参麦注射液1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两药配合使用,每日1次。
⑵清开灵口服液,每次20毫升口服,每日3次;西洋参口服液,每次10毫升口服,每日3次,两药配合使用。
⑶参麦针注射液,用6~8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后接参麦针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适用于津气欲脱危重证候者,抢救治疗。
3.单方验方竹叶石膏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竹叶12克,石膏30克,法半夏8克,麦冬12克,人参6克(可选用西洋参10克或太子参2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适用于治暑热伤津气或热病后气津两伤。 病名:暑温·暑伤肺络证
【证见】 身体灼热,面赤,烦渴,头目不清,咳嗽气粗,骤然咯血、衄血,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凉血解毒,清络宣肺。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生地黄25克,生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竹叶12克,桔梗9克,牛蒡子10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如咳嗽频频,疾稠带血丝者,去白芍,加杏仁12克,瓜蒌12克。若高热、烦躁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2克。若咯血量多者,加三七10克(研末,冲服),大黄9克(后下)。
2.中成药
⑴双黄连粉针,用3克加入0.9%生理盐水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⑵紫地宁血散,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⑶清开灵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清肺止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地黄30克,牡丹皮10克,仙鹤草12克,苇茎12克,鱼腥草15克,桑白皮15克,北杏仁12克,桔梗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病名:暑温·暑入心营证
【证见】 身热烦躁,夜寐不宁,时有谵语,甚或昏迷不语;或猝然昏倒,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紧闭。舌红绛,脉细数或弦数。
【治法】 凉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生地黄25克,竹叶心8克,连心麦冬12克,莲子心3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玄参18克,生石膏30克(先煎),栀子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
若手足躁动,甚至抽搐者,可加钩藤12克,地龙18克。若昏迷不语、喉中痰鸣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竺黄10克。
2.中成药
⑴醒脑静注射液,用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注射;后按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
⑵行军散,每次1克冲服,每日2~3次。
⑶紫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犀地清络饮(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牡丹皮9克,连翘10克,竹沥9克,鲜生地黄24克,赤芍12克,桃仁9克,鲜茅根30克,石菖蒲3克,灯心草2克,生姜汁1匙(冲)。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 病名:暑温·暑热动风证
【证见】 身灼热,头颈痛,甚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神迷不清,喉间痰壅。或见舌红苔黄干,脉弦数。
【治法】 清泄暑热,熄风定痉。
【方药】
1.主方羚角钩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加减
处方:羚角片6克(或以羚羊角骨15克代,先煎),桑叶9克,夏枯草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川贝母10克,钩藤10克(后下),生地黄25克,菊花15克,生白芍15克,茯神木15克,竹茹15克,狗肝菜15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渴、唇焦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12克。如抽搐频频,难以控制者,加僵蚕10克,地龙20克,大黄10克(后下)。若兼见癍疹、衄血、咯血者,可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2克,大青叶12克,赤芍12克。
2.中成药
⑴止痉散,每次1~2支冲服,每日2~3次。
⑵紫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钩藤煎(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处方:钩藤9克,黄芩15克,知母15克,升麻6克,沙参30克,寒水石30克,蝉蜕6克,蜣螂6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2剂。 病名:暑温·暑入血分证
【证见】 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癍疹密布,色显紫黑,神昏谵妄,吐血,衄血,便血。舌绛苔焦,脉弦数。
【治法】 凉血解毒,涤暑开窍。
【方药】
1.主方神犀丹(王孟英《温热经纬》)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石菖蒲12克,、黄芩15克,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生地黄30克,板蓝根30克,玄参25克,紫草15克,石膏30克(先煎),淡豆豉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兼头痛、颈硬、手足抽搐者,加羚羊角12克(先煎),钩藤12克,地龙25克。若喉中痰声漉漉者,可加天竺黄10克,胆南星12克,猴枣散2支(冲服)。若出血症状严重,斑疹鲜红者,加仙鹤草30克,白茅根30克,侧柏叶30克。
2.中成药
⑴醒脑静注射液,用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注射;后接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
⑵紫地宁血散,每次2支冲服,每日3-4次。
⑶云南白药,每次l克冲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十全苦寒救补汤(《戴麟郊温热论》)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芩18克。
指夏季感受暑邪而发病的热性病。临床表现一开始就发热身困,汗大出,背微恶寒,形似伤寒,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於右,头晕痛,面垢齿燥,口渴引饮,面赤心烦恶热,大便或秘或泻,或泻而不爽等。暑温易夹杂有传染性的疠气,是夏季较烈性的一类传染病,前人称为“暑温夹疠”。如流行性B型脑炎、中毒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恶性疟疾等。

最全的退热三十法

我导读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许多疾病皆可出现。发热的原因很多,外因多为六淫、伤损、饮食不节等,内因多为情志不畅、过度劳累、气血不和、脏腑失调等。治疗发热的方法多样,王道瑞教授总结了三十种。

01辛温解表退热法

凡风寒之邪所致外感发热,无论其有汗、无汗,皆宜发汗逐邪以退热。但不可大汗,以防伤津损阳之弊。 治疗用麻黄汤、桂枝汤、香苏饮等方,药取麻黄、桂枝、荆芥、紫苏叶、防风、白芷、 藁本 、生姜、葱白等品。

02辛凉解表退热法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风热之邪不仅侵犯肌表,而且易从口鼻而伤至肺金。肺为娇脏,最忌火灼。故治宜辛凉轻清透散,祛邪而不伤津。 常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药取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前胡、银花、连翘、豆豉、蝉衣、葛根、柴胡等品。

03祛风除湿退热法

风湿之邪,或风寒湿三邪侵犯肌体,邪易滞留肌表,以头身重楚为特征。其治既要辛温祛风散寒,又要苦温和甘淡除湿。 常用神术散、九味羌活汤、荆防败毒散、麻杏薏甘汤、羌活胜湿汤等方。药取防风、羌活、独活、白芷、苍术、藁本、荆芥、细辛、薏苡仁等。

04解暑化湿退热法

夏暑外感,因贪凉而易夹湿,故治之以清热解暑为要,兼以化湿和中。 常用新加香薷饮、黄连香薷饮、藿香正气散等方,药取香薷、藿香、佩兰、豆豉、银花、连翘、薄荷、黄连、黄芩、荷叶、厚朴、苍术、扁豆花等。

05芳香化湿退热法

湿温之邪困遏于肌表,上焦肺卫不宣,治宜芳香宣化,表里之湿兼治。 常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方,药取藿香、佩兰、白蔻仁、杏仁、薏苡仁、厚朴、豆豉、通草、茯苓、泽泻、滑石等。

06辛凉甘润退热法

外感温燥,肺津受损,宜辛凉透邪,甘润生津。 常用桑杏汤、桑菊饮、清燥救肺汤等方。药取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前胡、桔梗、贝母、麦冬、沙参等。

07和解少阳退热法

邪在半表半里,半表之寒未解,半里之热已生,故寒热往来交作。 治当和解之,以仲景柴胡剂,如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桂枝汤等,药取柴胡、桂枝、生姜、黄芩、枳实(壳)、芍药、半夏、薄荷、石膏等。

08辛寒清气退热法

凡热在气分,或阳明经证,悉可用此法。 即以仲景白虎汤为主方治之,药取石膏、知母、寒水石、山栀、芦根、竹叶、粳米等。

09通腑泻热法

胃肠热结,腑气不通。六腑以通为顺,以通为用。治宜釜底抽薪,荡涤腑实。 方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剂,药取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牵牛子、羊蹄、何首乌、玄参等。

10苦寒解毒泻热法

热扰胸膈、心火亢盛、肝火上炎等证,皆宜苦寒解毒泻火以除热。 常用栀子豉汤、黄连解毒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导赤散、当归龙荟丸等方,药取山栀、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大黄、木通、竹叶、板蓝根、大青叶、夏枯草、决明子等。

11宣肺清热法

邪热壅肺,肺不宣降,热而喘满,治宜清肺宣肺。 常用麻杏甘石汤、桑菊饮、《千金》苇茎汤加味等,药取杏仁、麻黄、石膏、芦根、桑叶、菊花、连翘、银花、鱼腥草、黄芩、山栀、贝母、瓜 、桔梗等。

12清利肝胆退热法

热郁肝胆、肝火上炎、肝胆湿热等证,其治当苦寒泻热,化湿利胆。 常用龙胆泻肝汤、蒿芩清胆汤、当归龙荟丸等方。药用龙胆草、黄芩、黄连、山栀、黄柏、板蓝根、青黛、大青叶、蒲公英、羚羊角、夏枯草、青蒿、木通、车前子、泽泻、滑石、茵陈、竹茹等。

13清利湿热法

湿热为害,蕴结三焦,内扰脾胃肠道,治宜清热利湿。 常用杏仁滑石汤、甘露消毒丹、王氏连朴饮、茵陈蒿汤等,药取滑石、黄芩、黄连、黄柏、山栀、茵陈、石菖蒲、木通、泽泻、薏苡仁、杏仁、竹茹、白蔻仁、厚朴、苍术等。

14清气凉血退热法

气分血分皆受热灼,治当气血两清。 常用化斑汤、玉女煎、凉营清气汤等方,药取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地、玄参、犀角、山栀、竹叶、芦根等。

15清营泄热法

凡热入营分,邪传心包,皆宜凉营清透,泄热解毒,叶桂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常用清营汤、导赤清心汤、清宫汤、神犀丹等方,药取犀角、丹参、玄参、生地、竹叶、黄连、连翘、银花、麦冬、丹皮、木通、莲子、豆豉、紫草、板蓝根、天花粉等。

16清心开窍退热法

热陷心包而致窍闭神昏,或痰热闭窍等,皆当凉开窍闭,清心豁痰。 常用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药取犀角、牛黄、冰片、麝香、羚羊角、黄连、黄芩、山栀、滑石、石膏、郁金、石菖蒲、朱砂、玳瑁、天竺黄等。

17镇惊退热法

“重能镇怯”,因惊恐得之,当重镇安神,调达气血。 常用磁朱丸合四逆散服之,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药取朱砂、磁石、琥珀、龙骨、龙齿、牡蛎、石决明、柴胡、枳壳(实)、芍药、黄芩、桂枝、半夏、茯苓等。

18解郁舒肝退热法

肝经郁热,皆宜疏解理气,调和气血。 常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丹栀逍遥散、大柴胡汤等方,药取柴胡、香附、川芎、郁金、青皮、枳壳(实)、芍药、当归、丹皮、山栀、黄芩、薄荷、桑叶等。

19凉血化瘀退热法

凡瘀血化热、热与血结(蓄血),或热入血分,而成瘀者,正可按叶桂所说“只须凉血散血”,即施此法。 常用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犀地清络饮等方,药取丹皮、赤芍、桃仁、犀角、生地、大黄、丹参、山栀、水蛭、虻虫、牛膝、益母草、三七等。

20消食导滞退热法

饮食不节,宿食内停,积而化热,必当消导通腑,涤热外出。 常用枳实导滞汤,木香槟榔丸、保和丸等方,药取黄芩、黄连、连翘、枳实、槟榔、青皮、木香、陈皮、莪术、神曲、白术、苍术、麦芽、谷芽、山楂、鸡内金、大黄、牵牛子等。

21涌吐退热法

痰浊、宿食积于胸膈胃脘,蕴结化热,温温欲吐者,当从吐法,所谓“其在上者,因而越之”。 常用瓜蒂散、盐汤探吐方等。

22滋阴泻火法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多施此法以苦寒泻热,甘寒咸寒滋阴壮水。 常用黄连阿胶汤、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方,药取生熟地黄、山茱萸、阿胶、山药、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白芍、龟板、知母、黄柏、黄芩、黄连、鸡子黄等。

23养阴清肺退热法

肺热阴伤,热灼肺络等,皆宜甘寒凉润,养阴清热。 常用养阴清肺汤、百合固经汤、沙参麦门冬汤等方,药用生熟地黄、玄参、贝母、丹皮、芍药、百合、麦冬、桔梗、沙参、山栀、芦根、黄芩、薄荷、连翘等。

24补肺滋肾退热法

肺肾阴虚,金水两竭,治当咸寒滋肾,甘凉清润肺金。 常用月华丸、秦 鳖甲散等方,药取生熟地黄、天冬、麦冬、阿胶、鳖甲、知母、秦 、地骨皮、青蒿、贝母、獭肝、龟板、沙参、山药等。

25滋补肝肾退热法

肝肾阴亏,耗伤精血,一要养其阴液,二要滋补精血。 常用杞菊地黄汤、左归饮、一贯煎等方,药取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山药、龟板、麦冬、何首乌、菊花、当归、阿胶、知母、丹皮等。

26养阴透热法

邪留阴分,余热作祟,且正气已虚,当扶正养阴,透邪外出。 常用青蒿鳖甲汤,以生地、鳖甲、丹皮、知母、天花粉之类滋阴扶正,取青蒿、秦 之品透散清解阴分之余热。

27养血育阴退热法

血虚,阴亦损,阳凑之而发热,宜当补血育阴。 常用四物汤、补肝汤、归芍地黄汤等方,药取熟地、当归、芍药、丹参、鸡血藤、阿胶、川芎、枸杞子、何首乌、酸枣仁、桑椹等。

28甘温益气退热法

气虚而卫阳不足,故发热且伴形寒恶风,治当益气升阳,甘温除热。 常用东垣补中益气汤类方主之,药取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苍术、当归、陈皮、山药、茯苓、炙甘草、柴胡、升麻等。

29补益气血退热法

气血两虚,低热迁延,治在心脾,补气养血。 常用归脾汤、八珍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等方,药取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白芍、酸枣仁、川芎、丹参、炙甘草、龙眼肉等。

30表里双解退热法

凡表里同病而发病者,皆宜此法,即外散表邪,内清泄里热之治。 常用防风通圣散、三黄石膏汤、双解散、凉膈散等方。药取荆芥、防风、麻黄、薄荷、柴胡、山栀、黄芩、黄连、大黄、芒硝、石膏、连翘、滑石、赤芍、甘草等。

上述诸法,不是孤立的,在临床应用时往往紧密相连,甚至一个患者要施治多法才能痊愈。因此,医者要圆机活法,随证施治。

好书推荐

学中医,总绕不过伤寒温病,若你想深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本书值得一看。

本书是作者在金方书院举办的中医学习班之讲稿,经整理而成,有五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伤寒论》讲座”,第二部分为“谈谈清代名医叶桂与吴瑭”,第三部分为“发热论治三十法”,第四部分为“中医古代文化与中医药学”,第五部分为“《医易义》释译”。本书涉及不少中医古医籍原著内容,故不少古文字与今天所用有异,如“脏腑”二字,古为“藏府”;“硬”,古为“鞭”等,往往引用时仍保留古字。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医学用心得集——伤寒温病讲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道瑞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8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