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乘奥运东风,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风采,促进东方科学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传播。2007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第三只眼看中医》正式发行。
在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举行的首发式活动中,我国7位长期致力于东方科学文化研究和
传播的知名学者、被誉为“东方科学七君子”的毛嘉陵、刘长林、宋正海、张其成、姜岩、曹东义、黎鸣(按姓氏笔划为序),联名发表了《东方科学迎奥运宣言》。
著名国际科技新闻记者、科技史学博士姜岩宣读了《东方科学迎奥运宣言》。该《宣言》认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认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认知方式必然会产生出不同形态的知识或科学。如果将东西方不同的科学体系笼统地都归为一种大而全的“科学”,不仅不利于人们对不同科学体系的认识和研究,而且很容易造成“混乱”,甚至还会不合理、不公正地把处于“强势”的科学体系作为标准去评判其他科学体系。因此,在西方还原论科学主义盛行、科学文化多样性被强势文化严重践踏的形势下,为了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的“百花齐放”,有必要将东西方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区分,分别称为“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东西方科学各具特色,正好相互对应,可以完美地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共同造福人类。发展东西方不同的科学文明,不仅有利于丰富全人类的认知,而且有利于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团结起来,共同追求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生存发展的理想,与奥运精神不谋而合。
中医药学是东方科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仍在继续发挥着不可被替代的作用。中医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治未病”的主张,与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也是一致的。《第三只眼看中医——破解中医药生死密码》从哲学的角度,用清晰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不可争辩的事实,对中医药百年是非进行了彻底澄清。并以中医药为例,证实了东方科学的客观存在,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东方科学知识创造的特色和价值,提出了只有彻底转变对“科学”本身的认识观念,才能从根本上为中医药等东方科学寻找到生存发展的光明大道。
《第三只眼看中医》的作者、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助理兼总编室主任毛嘉陵,在首发式上毛嘉陵痛陈反中医人士的“5宗罪”后,代表“东方科学七君子”发出了以下3点呼吁:
一、国家要确立东方科学的学术地位。呼吁和期待有关部门组织学术界对“科学”一词进行重新解释,使其能够充分包容东西方科学知识体系。要将修改后的最新的“科学”词条,编进《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中。这样就可以从学术源头上去改变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从根本上避免少数人将个人的一己之见忽悠成所谓的“国际上的科学标准”后,以此对不同于西方科学形式的知识体系和与己意不合的学术观点,打棍子、扣帽子,破坏正常的学术创造和学术争鸣。
二、国家要重视东方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为东方科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片面看法,已到了应该予以重新认识和进行必要“清理”的时候了。
强烈要求教育部门在中小学教材中删除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我们不反对将文化名人的各种观点全文收入其个人专集中,但坚决反对将那些明显错误的言论编进中小学教材中,因为这样会误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三、社会要净化学术空气。学术之争不能娱乐化、政治化处理。更不能对一些并非学术性的话题,打着学术争鸣的旗号进行“炒作”。不管你是什么“级别”的专家,都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自知之明,不能轻率地对不了解的学术问题和专业领域,发表不负责任的议论,阻挠受到国家认可和扶持的相关行业的发展。
“去鲁迅化”是一个荒诞的误解。
2007年,所有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里共有5篇鲁迅(之后“去鲁迅化”就开始连年炒作);2014年,所有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里仍有5篇鲁迅,其中人教版3篇;2020年,所有版本的高中教材里有7篇鲁迅。
13年下来,教材里的鲁迅非但没“去”得更少,反而还“去”得更多了,这也能叫“去鲁迅化”吗?
当然不能了。
一、直戳“去鲁迅化”的偷换概念之处人的记忆或许会淡忘或出错,但互联网的记忆,却总是惊人的准确。
2007年8月,国内开始出现了一股“应该将鲁迅的所有作品都撤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刺耳论调。
紧随其后,数篇类似《语文教材将鲁迅轰下神坛了吗》之类的博客文章,在那个网络还不是特别发达的年代,作为首批讨论者,将这个话题深深烙刻在了互联网的“记忆海洋”里。
此时还尚未以“去鲁迅化”相称,这样正式地进行称谓应该是从2009年《“去鲁迅化”的最新步骤》这篇文章开始的。
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里所秉承的“2008年高中语文教材移除了《药》、《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两篇文章,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这三篇文章”这一说法——
虽然字面上没有问题,但若是用来佐证“去鲁迅化”,那就完全是在偷换概念了。
因为“移除了《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2篇鲁迅文章”,是指在所有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一共移除了这2篇不同的鲁迅文章。
但“只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这3篇鲁迅文章”的说法,这个问题就很大了。
因为虽然在2014年的所有版本教材中,《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确实被移除了,但却多添了两篇《呐喊》和《阿Q正传》。
显然,总篇数从来就没变过,可宣称“教材正在去鲁迅化”的人,却对此完全闭口不谈,只顾着睁着眼睛说瞎话。
我们也就因此可以认为,“去鲁迅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造就而成的错误解读。
二、考题中的鲁迅占比之高令“去鲁迅化”不攻自破如果教材组真的要“去鲁迅化”,那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从试题考分中降低“鲁迅”的存在感。
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2011年-2014年,我恰恰就在读高中,根据我的记忆,虽然2014年的人教版中,只有3篇鲁迅,但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却考到过不止5篇鲁迅。
除了《祝福》,《拿来主义》以及《纪念刘和珍君》外,很多课外读本里的鲁迅文章,也在考试的时候遇到过。
而在旧版中被删掉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两篇文章,在平时的月考中也屡有“出镜”。
另外我还清晰地记得,小学时学的《少年闰土》,在高中时也考到过不止一次,同样的文章,不同的年龄再去读,整个人的感受也是前后迥异,令人唏嘘。
甚至2014年的语文高考,也有鲁迅相关的题目,不过只是个中低的选择题,我对此记得非常清楚。
也就是说,即便是仅从鲁迅文章在考试中超高的“出镜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轻易看得出来,所谓的“去鲁迅化”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三、“去鲁迅化”的思潮早已被事实压垮
尽管“去鲁迅化”实际上并不存在,可也不可否认,民间真的曾经存在过“教材应该去鲁迅化”的激进思潮。
但可以肯定的说,这种思潮早已被人民的声浪和事实所冲垮。
截至2020年,所有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篇目达到了7篇之多,较之13年前的5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更多了两篇——分别是《呐喊》自序和《灯下漫笔》。
此外,《示众》,《狂人日记》则作为高中课外读本,而罗列在了公示的文件中。
结语:
而之所以“去鲁迅化”会实质性地被不攻自破,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民众对鲁迅的喜爱和支持脱不了关系。
早在2007年“去鲁迅化”的声音刚一出现伊始,反对的声音就此起彼伏、甚嚣尘上。
这其中的缘由其实非常简单,因为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批判性精神,对于学生的认知培养非常有帮助,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强大力量,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是值得被教材珍惜,也理应被学生们学习的。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任务,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要求,并没有取消中医的说法。
而且关于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释义》的通知中明确表示,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改革完善了中医医师、中医诊所和中药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时规范中医药从业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和中药质量,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
激发和释放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的活力和潜力,推动中医药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全面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扩展资料:
增强民族自信,还要有天下担当,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要求打造好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两个“中国品牌”,并利用好这一民族品牌效应,服务于世界文明进步和人类健康福祉,贡献中国智慧。
作为中华文化,中医药的传播将影响各国人民的健康观念;作为生命科学,中医药的推广将影响各国人民的健康方式。这都将有助于重塑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价值判断,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网-人民日报声音:让中医药用起来活起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释义》通知
是因为晚年的时候,他闲在家里面没事做,就开始研究起了中医典籍,结果就让他发现中医是有很多的可取之处的,是值得好好的研究的。近是学过西医的,所以他本身就不太接受中医,而且再加上他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身患重病,他每天都来往于药铺和当铺之间。但即便是这个样子,还是没有能够救回他父亲的性命,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情,他对中医一直都耿耿于怀。
其实中医虽然说不是神,他不能够去做到包治百病,可是他毕竟已经在东华大力上面流传了两千多年,他是西医没有办法能够取代的智慧。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医就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他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面的,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然后去研究和治疗的,他是对生命状态健康去进行调整的。
鲁迅是因为觉得那两个医生开的一些稀奇古怪的药材,害死了他的父亲,所以才会对这一个行业开始产生意见。所以他之所以去学西医,就是希望能够救治向他父亲一样被耽误的病人。他觉得只有西医才能治好病症,才能够让那些生病的人起死回生,才能够救他们的性命。所以他才会说出中医都是骗子这样的话来,其实以他当时的心境,我们是很能够理解他的想法的。
但事实上,鲁迅的父亲得的病叫做肝癌晚期腹水,这样的病是非常的严重的,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就算是用西医治疗,想要多活一段时间,都是很艰难的事情,可是那两位中医却让他的父亲多活了一年多才去世,这就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就算是现在的医学技术都不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
鲁迅所处于1881年-1936年的时代,是正处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期。
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
扩展资料: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呐喊》和《藤野先生》中有关作者对其自身从医和弃医从文原因的叙述。
鲁迅在《呐喊》中提到有关自己公费留学日本时的梦想“我的梦想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的爱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
鲁迅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官僚家庭,其祖父曾是京城的官员,家道兴盛时别人会恭恭敬敬的称呼他为“哥儿”“少爷”眼睛里满是关切和温情。后来祖父锒铛入狱,家道也随之衰落,旁人看你的眼神也冷漠也许多,少年鲁迅经历了家庭的兴衰也尝尽了人家的冷暖。
后来父亲生病请了当时家乡最著名的中医来给父亲医病,这位中医给的药引子极其与众不同,可是医了两年钱花了不少父亲的病倒是毫无起色,医到最后这位著名的中医自觉此病难好,又觉怕鲁迅父亲如果病死了会破坏自己的名声于是就伺机将另外一位中医介绍给少年鲁迅,可谓天下乌鸦一般黑,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鲁迅彻底对中医失去了信心。
在鲁迅的《父亲》一文中描写了父亲临死前的一幕,父亲咳的这么厉害让少年鲁迅心如刀割,甚至萌发了如果父亲就此离去也算是少了痛苦的想法,鲁迅一直对此表示愧疚。对父亲的愧疚和爱可以看作是鲁迅从医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呐喊》中鲁迅也曾提到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医学的关系“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也就是说鲁迅从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医学来让中国人了解相信明治维新,从而在思想上能够使得人民解放出来。
《藤野先生》中提到的“幻灯片事件”在《呐喊》中也曾提到,鲁迅在文中曾这样解释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因为从那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意见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一位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在《藤野先生》中鲁迅也曾简单说过“幻灯片事件”和其弃医从文的原因。正是鲁迅在文中的直接表述让很多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认为“幻灯片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唯一重要原因。但是当今很多日本学者包括少数中国学者对此说法都做了怀疑和否定。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
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参考资料:-鲁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7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