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终究只是一种治疗手段

医案日记 2023-06-09 04:26:34

中医终究只是一种治疗手段

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此起彼伏,从来就没有中断过。5月12日,全球500多位中医药代表齐聚广州,力挺中医药并首度发表共同宣言——《中医药发展宣言》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废弃、排斥、歧视中医药的言行,反对盲目“西化”,可能又会引发新一轮的争论。

我非专业人士,无力从专业角度判断中医的优劣。然而,局外人如我,却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争论往往偏离了正常轨道。与西医一样,中医终究只是一种治疗手段,争论之焦点,本来应该是它是否能真正治病救人,刻意强调其为“国粹”,完全寄希望于通过激发公众心中相对狭獈的护国心来维持中医的神圣地位是特别不负责任的。实际上,肯定一方往往将争论导引于一点,即争论者是否爱国,似乎爱国的标志就是必须接受中医、迷信中医,否则就是数典忘祖,就是大逆不道,是为不讲道理。

中医现状之尴尬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从曾经在中国一统天下到仅仅做为事实性的辅助医疗手段存在,根本无法与西医分庭抗礼,相当部分公众的选择意向已经不言自明。而中医之所以能曾经一统天下,本来与彼时的中国人没有选择机会有关。

实话实说,我个人并不太相信中医,然而我一样希望中医能有所发展,不为别的,只为在自己或者家人遭遇病痛时能有多一种可供选择的可靠的治疗手段。但中医要让我相信,就必须让我看到足以令人信服的鉴验数据,证明中医药理的合理性,证明相关配方的疗效,并能让经过鉴验的药理与相关配方在科学框架内流传,而不是任由从业者根据个人经验随意更改。中医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其一在于现实疗效并不如人意,其二就在于好不知好在哪里,坏不明坏在何处,搞得神神秘秘莫名其妙,自然让人敬而远之。不客气地说,中医还能维持今天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正是靠了人们的盲目,所谓“西医治标,中医才治本”,许多人都这样说,但究竟何为标,何为本?几个人能说清楚?只是一种惯性说法而已。

医学就是医学,只应该划分为科学规范的医学与不科学不规范的医学,而不是按地域分为中医、西医。真正的、科学规范的医学应该造福于所有人,应该被所有人接受,而假的、不科学规范的的医学就应该被废除,无论这医学是否源出本国。

纵然一定要按地域划分为中医、西医,中医是一种治疗手段,西医也是一种治疗手段,真正为公众的生命安全负责,就应该以同等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它们,所以,我个人不赞成通过法律或行政方式特别保护中医。如果仅仅因为是中医就大开绿灯,甚至可以说是对公众生命安全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一样的保护政策,应该给予所有真正的、科学规范的、能有益于患者的医学!如果中医真正是科学的,是可以被规范的,它就一定会在竟争中生存下来,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它才是真正帮了它。如果采用严格的标准就会扼杀中医,那也只能怪中医自己不争气、不科学。要知道,病魔畏惧的只是真正的、科学的医学,病魔肯定不会因为是中医就特别给面子,明明药不对症也会败下阵去。

中医所讲的“手到病除”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治疗手段?

手到病除是指疾病一经治疗即被清除。描述医术的高明。中医没有医学机器设备。一些老中医就在小屋里给病人看病。治疗方式仅仅是依靠三根手指。中医说“三指遍天下”,中医的治疗方法只有针灸、刮痧、拔罐等。有些中医甚至连这些都不需要,只需要用廉价的草药就可以给人治病了。

中医认为健康的标准就是阴阳协调。所谓“病”,不是要发现它,千方百计消灭它,而是要重视它的成因,改变它的状况,引导它弃恶从善。这就像中国人从整体上看待一个人的属性,而不是按照一个标准来讨论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

我常常分不清朋友们的强项和弱项,也无法想象他们从个性中吸取“弱项”后会是什么样。对于优缺点的思考,使人认为只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就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众所周知,改正缺点不同于做一个完美的人。因此,消除疾病并不代表着你就成为了一个完全健康的人。

中医认为人有炎症、毒素和细菌,这并不奇怪。治疗的重点不是“疾病”,而是健康。这种健康概念甚至允许“疾病”与人类共存,因为疾病相对于人类功能只是局部的和小的,并且是由整个功能决定的。中医治疗疾病,不是割“病”杀“毒”,而是引导病毒,以病毒治病,以毒抗毒,活生生,抑制变化,扶弱抑强,固本固本。当身体平衡得到恢复,整体管理秩序自然运转时,疾病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得到纠正。

除了喝中药,中医哪些治疗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外,还有各类民族医药,我国几乎所有少数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民间疗法,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族医药、回族医药、哈萨克族医药、苗医药、壮族医药、医治疗方法是按治疗途径可分为外治、内治两大类。按采用的手段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精神的、综合的五大类。在外治中最具特色的有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火罐疗法等。

一提到中医,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望闻问切,毕竟这四个字出镜率太高了,也是中医最基本的诊疗方法。严格来说望闻问切只是辩证方法,不是治疗方法,治疗方法那就五花八门了。中医在全世界的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老祖宗们不断改进不断的为治疗疾病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医也面临着西医的挑战,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效果好,

“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这四种诊百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神”是精神、神气状态;有内治法和外治法之分,内治法有汤剂、散剂、丸剂等等,应用最多的还是中药汤剂 ;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罐、中药泡脚等等。中医治疗方法有很多,而且效果也都很好。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内治和外治。内治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合煎、散、丸、膏等,按一定的方法内服,达到治疗保健的效果;外治方法内容丰富,主要有手术、针灸等,艾灸、拔火罐、刮痧、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凉,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姜糖水或酸辣汤,发一发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

中医不仅仅可以“治未病”,更可以“治已病”

“治未病”已成为我们当今谈论 健康 的主导话题。当我们翻开“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医的论著时,我们不难发现“治未病”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治病必求于本”,探讨“治未病”的理念,普及“治未病”知识,对于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中医药学,发扬广大中医药文化,提高我国人民 健康 水平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当今我们论述最多的就是“治未病”与 健康 、亚 健康 的关系。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于 健康 的定义是:“ 健康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 社会 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相对于这个 健康 的定义,提出了亚 健康 状态的定义:“亚 健康 是一种既没有疾病,又不 健康 的状态,是介于 健康 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而“治未病”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未病先防”,就是 养生 、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这一阶段主要是“ 养生 与调理”的关系。“ 养生 ”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 养生 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 健康 的,即“未病”。

根据体质的不同,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为第一要素,如:脏腑功能衰退,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气血虚衰,机体失于濡养,故生理机能低下,机体生化不及,精乏气少,则脏腑功能易损:或卫外不固,邪气乘虚侵入人体,皆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虚损尤以肾、脾改变最为突出。中医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健脾补肾就成为重要手段。

“治未病”与“既病防变”

目前,“治未病”的理念对于“既病防变”而言,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和传变途径,采取有效手段阻止其进一步演变、传变,以防加重病情,即第二层意思就是“既病防变”。

“既病”又有“欲病”之分,所谓“欲病”之状,即疾病的潜伏期即将过去之状态,病发在即。在疾病早期症,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清代叶天士治疗温病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可有效控制温病转归,是未雨绸缪之举。“先安”是对阴虚体质患者的阴液保护,顾护了温病阴液耗伤之虑,以防传变之兆,应有先安之举。叶天士关于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以及病位变化的阐述,使我们看到“治未病”理念在温病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我们对温病的救治水平。

“治未病”与“病后康复”

康复是对病后的一个调理,即第三层意思就是“病后康复”,意在治疗上要做到善始善终。“愈后未病态”是病后康复的主要指症,病后调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其死灰复燃。当疾病初愈后,正气还未完全恢复,此时,要采取适合患者的调养方法,促进机体康复。

对于我们常见的急性病病后的康复调理相对会容易一些、好一些;而对一些慢性疾病要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也就是说在病理已形成的初期阶段,如冠心病的缓解期,脑血管病的形成期,糖尿病已形成后的预防并发症期等等,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或调整(扶正祛邪、培固元气),对于控制其再度发作却是非常重要的。

回归自然,是人类理性的选择。中医药学的“治未病”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医药文化之中,突出了治在“病先”的主题,体现了“知常达变,知变先防”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体现了医学领域“防胜于治”思想理念。这是一种积极与疾病作斗争的思维、思路的 探索 ;这是一种人们对自然规律的 探索 ,是指导中医临床的一个系统思维方式。

其实,中医经典理论中之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体现了中医学一贯主张的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疗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应该通晓 养生 之道,摄生之理,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 健康 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和杜绝疾病发生的机会,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内守等主张,这实际上是要人们遵守 养生 之道,而这些又都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这比疾病发生之后而施行的治疗要容易得多,也重要得多。而在疾病发生之后,是有一定的传变和发展规律的,一个好的医生还要熟悉和掌握这些规律,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的传变和发展,促使其发生良性逆转。如《金匮》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内经》所言:“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段话强调医生要重视早期治疗,并注意防止疾病向内脏传变,一般病在体表,容易治愈;病邪伤及筋脉和六腑也还可治;若侵及五脏时,病势就严重了,治愈率也就低了。在中医学发展的 历史 进程中有许多生动的例子,如扁鹊对齐桓公和虢太子之治就形象地证明了疾病发生后由表及里、由腑入脏、由浅及深、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及治疗难易和结果的不同,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中医一贯主张的摄养为先、预防为主的理念,而这也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全部科学内涵。对于治未病而言,做到这些就足够了。

其实中医不仅仅可以“治未病”,更可以“治已病”。中医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治已病,诚如朱丹溪所言:“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所谓中医治未病,主要指两点,一是遵循中医 养生 之道,二是对疾病进行及时、积极、正确的治疗,及时是为早治,早治胜于晚治;积极是为主动,主动胜似被动;正确是指避免失误,只有如此才会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完成这两点,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算大致完成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6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