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古代的女性医学家们典故集锦

医案日记 2023-06-09 02:00:29

古代的女性医学家们典故集锦

在我国医学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女性医学家,她们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救死扶伤、为民除病,深得后人的敬仰和称道。

医技高超 征召入宫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擅长针灸 施医利民

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著书立说 行医为民

明代女医谈允贤,江苏无锡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祖母也对医药十分精通。谈允贤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婚后不久,她得气血失调之病,她不仅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习对象,自己开方配药,终于治好了病。不久,她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她。在封建社会里,一些闺阁千金和富豪眷属,生了妇科之病,由于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羞于请男医诊治,因而常常贻误病情。谈允贤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女性患者纷纷前往。后来,谈允贤成了当地专治妇科病的女医。50岁时,谈允贤将祖母传授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传给后人。

精通外科 手到病除

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她的医术既非祖传,也不是随夫行医所得,那么究竟从何而来呢?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

中国古代神医的故事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又称炎帝,然而关于神农氏是否就是炎帝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是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
  [神农尝百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经》,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坐落在湖北省随州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古神农洞位于九农山腰。史书记载“神农母安登,感农而生炎帝”于此。在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内,建有炎帝神农洞、炎帝神农碑、炎帝神农纪念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炎帝神农牌坊等纪念性建筑物。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规划建设,以“建筑返古、环境还野”为特色,规划成“世界烈山宗亲会馆”、“祭祀朝圣”、“圣遗迹游览”、“大同街市”、“炎帝故里经济技术开发”、“服务接待管理”六个区,兴建修复炎帝神农殿、烈山大宗祠、圣贤殿、功德殿、神农庙、安登泉、百草园、观天坛、神农九井等景点。景观有姜河新潮、九岭晴岚、烟寺晚钟、山村夕照、古洞青雪、断岩缩雾、龙凤旗杆等,因材借景,秀丽非凡。几千年来,每逢炎帝生辰祭日,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烈山敬奉炎帝神农,缅怀华夏始祖,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春秋战国到今,历朝历史学家、历史文献作了肯定的记载,炎帝神农诞生於“湖北随州厉山”。如:春秋《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春秋《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国时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於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
  《春秋左传注》第四册:“有烈山氏山之子曰柱为稷,(沈韩补注云:“(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农即柱,厉山在今湖北随县北四十里”)自夏以上祀之”。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晋朝杜预为其作注曰:“烈山氏,炎帝也,起于厉。”
  神农故里:炎帝始祖诞随州
  “逶迤九十九冈岭,云壑幽藏小洞天。井社延里环厥水,鼎舜颉颃际仪轩。沧桑有变岩未变,草木能仙石亦仙。千古教民勤稼穑,烈山典祀至今传。”
  相传,盘古开天地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安登的美丽少女,天天到烈山上放羊,一有空闲就到山上一个幽深的古洞里小憩一会。一次,她坐在洞中倚着洞壁睡着了,在甜美的梦乡,她见到一个自称七龙子的英俊少年同她相亲相爱,缠绵不已。后来安登住进洞里,并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生下七斤重的肉球。家人对肉球颇为反感,于是举起石刀,欲劈肉球,没想到肉球自动裂开,跳出一个胖小子。安登十分高兴,为他取名“石年”。这个石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这个洞穴被后人称为神农洞,坐落在洞天山东麓,为神农故里最能撼动人们情思的景点之一。

有关古代医学的故事

扁鹊 华佗 孙思邈 张仲景 李时珍 葛洪

皇甫谧

钱乙

朱丹溪

孔伯华

汪逢春

施今墨

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

战国时医学家。

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

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

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究病源。

对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各种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树,著述多以失传现存《难经》等都后人托名之作。

华佗(约公元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

义名 字元化,诞生於安徽毫县。

精通内、外、妇、儿各科。

熟练的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

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

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流传至今。

著书已佚。

现存《中藏经》等是后人托名之作。

孙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医学家。

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

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各科的诊疗方法等均有精辟的论述。

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

张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确考)

东汉末医学家.名机,诞生於河南南阳县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

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

所倡六经分证和治原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闲宝践的基本准绳。

我国古代四大名医有⑴扁鹊(战国);⑵华佗(东汉末); ⑶李时珍(明);⑷张仲景(东汉末)。

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

战国时医学家。

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

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

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究病源。

对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各种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树,著述多以失传现存《难经》等都后人托名之作。

葛洪(二八三-三六三)

晋、医学家。

炼丹行家,道教理论家。

对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行等著造诣精深。

著述包括天文、潮汐、军事、兵法、人物传记、杂记、气功等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躯。

现存所著《肘后储急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对肺结核、麻风、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开创了中医传染病学和临床症学的先河。

华佗(约公元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

义名 字元化,诞生於安徽毫县。

精通内、外、妇、儿各科。

熟练的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

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

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流传至今。

著书已佚。

现存《中藏经》等是后人托名之作。

皇甫谧(二一五-二八二)

魏晋问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诞生於甘肃平凉县西北朝那镇。

博学多才,对经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还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

中年刻苦钻研医学,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李时珍(公元1518-1593)

明医学家,字东壁号濒湖。

湖北蕲春人。

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

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等流传於世。

钱乙(公元 1020 -1101)

宋.著名儿科医学家。

字仲阳,山东东平县人。

曾任太医丞。

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以儿科造诣最高。

被尊为中医儿科鼻祖。

著述多已失传,谨有《小儿药证直诀》流传至今。

书中载述的五脏补泻诸万为后世医家广为采用。

孙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医学家。

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

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各科的诊疗方法等均有精辟的论述。

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

叶天士(一六六七-一七四六)

清、医学家。

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人。

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并有重要的建树,尤其对一些疑难重危病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著《温热论》对温病的理论、诊断、和治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是温病学的奠基人。

后人根据叶氏所存医案整理成册,还出现了一批托名著作。

张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确考)

东汉末医学家.名机,诞生於河南南阳县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

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

所倡六经分证和治原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闲宝践的基本准绳。

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

元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诞生於浙江羲与县赤岸镇在学术上强调养阴和泻火二法,被称为“养阴学派”的鼻祖对火症的治疗有精辟的论述在熟性病的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价植。

著有《局方发探》、《格致馀论》、《素问纠略》、《本草衍羲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发探》等。

四大名医太少了,给你搬来十位,请笑纳.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

孔伯华(公元1884--1955),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

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

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

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古代医者仁心的典故

1、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黄帝,《史记》中的五帝之首。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后改为姬姓。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学者以文献证据认为是始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推动下,从中国远古传说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2、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泰,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张仲景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他自说:“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可以说,扁鹊奠定了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

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3、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毫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

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五禽之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动作是模仿虎扑动前肢、鹿伸转头颈、熊伏倒站起、猿脚尖纵跳、鸟展翅飞翔等。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4、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后来,张仲景成为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

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5、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

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

他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

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内篇属于道教的著作。

但其中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著名的文论著作。

《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急。

葛洪治学严谨,几十年如一日,自经史百家到短杂文章,共读了近万卷。他对苦读常常流露出得意之情。

他说:“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不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以有求于世哉,诚乐之自然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5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