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老中医谈防艾

医案日记 2023-06-09 00:37:42

老中医谈防艾

84岁的老中医毕盛先生,7月1日在北京防治艾滋病--中华传统医学国际发展论坛上,介绍中华传统医学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南非驻华使馆参赞及中国医学界等50名人士参加了论坛。

《老中医》看不懂的情节,葆秀和岳晓婉,翁泉海更在乎谁?

翁泉海(陈宝国饰)一生中遇到过三个走进过他心里的女子,一个是原配,也就是翁晓蓉姐妹的亲生母亲,但是剧中她并没有出现。另外两位就是葆秀(许晴饰)和岳小婉(南吉饰)了。他到底在不在乎葆秀和岳小婉,如果在乎,那么他更在乎谁?

整部《老中医》中,对于翁泉海的感情戏,设置上显得比较模糊。先是葆秀,翁父要她嫁给翁泉海,葆秀没意见,倒是翁泉海脸上写满了不情愿。整部剧看下来,你都不知道翁泉海到底为何不接纳葆秀。

翁泉海与葆秀成婚后,都是分屋睡的。当然这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翁泉海葆秀中间,还增加了一个岳小婉。然而,对于岳小婉这个人物,翁泉海对她的感情,却又是模糊不清的。

葆秀认为翁泉海和岳小婉之间,肯定是有什么的,因为女人的第六感很准。但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翁泉海和岳小婉之间很清白,连称呼上翁泉海都一再强调。他称呼她为?岳老板?,为的就是和她划清界限。

这时候,我们观众根本就看不出,这翁泉海到底喜欢谁,抑或说他可能谁都不喜欢?可是,有一个细节,我们却不能忽略,岳小婉送翁泉海衣服,他一开始无论如何都不收,但他自从收下之后,却一直常常穿在身上。这时候,人们仿佛也有一种感觉:这岳小婉算是插足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对于葆秀,翁泉海似乎就没对她动过感情。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葆秀两次离开翁家,翁泉海又是极不情愿的。葆秀第一次离开,翁泉海甚至不惜自降身份,给葆秀下跪求她回家;葆秀第二次离开,翁泉海几乎找遍了整个上海,最后没有找到葆秀的翁泉海恍然间都苍老了许多,原来仪表堂堂的他,一下子颓废得不成样子。可见,葆秀对于翁泉海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翁泉海一直拒绝着岳小婉,但他却偷偷跑到戏园里看岳小婉的表演。岳小婉每次生病,翁泉海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她身边,甚至亲自为她煎药,此时他连葆秀都信不过。

所以小编说,在整部戏里面,你都很难搞清楚,他翁泉海到底爱不爱葆秀和岳小婉。

小编是这么认为的,对于葆秀,翁泉海内心对她是一种亲人的感觉。也就是说,葆秀算是翁家的一员,我可以对你不动情,但是你又不能离开这个家,因为有你在的时日里,这个家才更像家。这种感觉,像是结果多年以后的老夫老妻,没有了初恋时的激情,剩下的就只有亲情了。

对于岳小婉,翁泉海是喜欢的,但是还谈不上爱。岳小婉有着可怜的身世,这本就触动了翁泉海那个有着救世主的心。她是上海名媛,年轻漂亮,懂得自爱,别人拿枪逼迫她,她也不向权贵屈服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身体,这也是翁泉海欣赏她的地方。但是由于翁泉海的自律,他一直控制自己,对岳小婉没有迈出任何有爱意的一步。

其实,翁泉海每次拒绝岳小婉,也是在拒绝他自己,他在有意跟自己的内心做抗争。因为他身正,不容自己犯错,任何错,这是他的性格。内心抗争最终是要付诸行动的,所以他每次都在拒绝岳小婉,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总结起来看,对于翁泉海来说,葆秀是她的家人,而岳小婉则更像是他的红颜知己。可惜的是,最后这两个女子,都离他而去了。葆秀牺牲,岳小婉从美国回来之后,又离开了他。至于他更在乎谁,小编认为他哪一个都放不下,虽然倔强的他,从不把动情写在脸上。

王幸福老中医:掌握方法,学中医并不难

自从开了搏客与空间写了一些有关中医的文章,深受广大爱好中医者和年青中医师的喜欢,经常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询问怎样学中医,从哪里入手,读有什么书的问题。

对此,我很难回答,因为每个学中医的人出身、环境、文化程度、领悟能力都不一样,自然学习中医的方法和路子就不尽相同。

所以,我想集中谈谈这个问题,主要是自己怎样学的,不具有规律性,只能作为参考。

回顾我一生的中医之路,我觉得有两点:读书,实践;或曰书本,病号;文雅点说就是:读万卷医书,治万例病人。

我虽说出身在医学世家,自小受到医学氛围熏陶,但是走上中医这条路,完全是靠着自己一点点读书,一例例看病而学成的。

我弱冠时,身为旧军医的祖父就去世了,没有能跟其学到很多知识,青年时期在有限的日子里,仅随着叔父学了些医学常识,而后就是一生的自学。

因上山下乡,从城市来到广阔天地---农村,当上了赤脚医生,面对广大贫下中农的治病需要,怎么办?

当时,手中只有一本叔父送我的《赤脚医生手册》,没有老师,没有其它任何医学书籍。从何下手,自古华山一条路,没有别的,但是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试着自学看看,于是开始日夜啃读这本教材,从书中找药方,然后对着病人施治,先治简单的,一点点积累经验。

由于当时西医药品紧张,农村中草药便宜较多,于是又开始学习中医。还是没有老师,就上县城买了两本书。一本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一本张仲景的《伤寒论》。

似懂非懂的学习起来,同时参考当时唯一发行的一本中医杂志《新中医》。晚上看书,记住几个方子,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等,白天就对着病人下药,哪时也不会加减,就是死搬硬套,居然也收到了一些疗效。这小小的尝试,取得的些微成功,令我很是兴奋。

自此,我觉得没有老师也可以学成中医,但是话说回来,有老师指导和师父亲授还是好,能少走弯路,快捷上路。这我是有体会的,我曾因无师指导,读了很多废书,化了很多精力,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没有办法,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也是一种无奈。

在此,我只想说明一点,不具备老师指导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看书,亲自实践,一样能学习中医。

关于读书,一定要选好书,会读书。我的体会是学中医最好是先学 《中医理论基础》 ,全面了解中医的基石,其次学好中医方剂学,掌握一二百首基本经典方即可。

中药不一定系统学, 可以在运用方剂中去体会掌握其作用 ,我至今没有系统学过中药教材,尽管我有大量这方面的书,仅作查阅。

在学好中医理论基础和方剂学后,就可以试着去开方看病 。遇到问题多看名老中医医案医话,从中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但是名老中医的医案的选取是个问题,有很多医案价值不大,具体看哪些?我不好说,因我看的医案太多,太杂,不适合初学者。我倒觉得有一个思路可供参考。就是从名医大家共同推举的医案入手,在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后,按需要自由涉猎。

其次下功夫,读好《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这几本书,最好是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 ,特别是其中的方子,简洁实用,效果卓著,无有虚言,人人可重复。这是所有名老中医公认的,我也是这样认识的。可以不夸张的说,学好了这两本书,你就是一个很好的中医了。

总之,从书本中除了要学习好一般的理论知识,还要学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能,其办法 就是多看名医医案、医话 ,少看理论专病叙述类书,或者标新立异的理论书籍,(注: 不是不看,不要误解,而是先不要看,等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再看 。)

这是我的体会。还是我经常说的那句老话, 中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经验医学,这经验秘方绝招就在医案中。

关于 治病 。这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书读完了就要 大胆去实践,不要轻易相信书本,要把间接经验变为自己的直接经验

一年一个医师至少要用纯中医纯中药方法看病3-5千例,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中医的治病方法和方药,看的太少无法验证书中知识的正确性,因为书中记载的方药或经验有时只是偶然病例,是个案。

这就和 汽车 修理工一样,车修的多了,车一发动,听一会就知道啥毛病。治病亦是同理, 看病看得多了,病人一来,简单四诊,不用太复杂的辩证,就知道啥病,对病下药,又快又准

实践太少,经验不足,就难以理解和掌握中医。因此,读书看病相辅相成,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初学中医者开始没有太多病号,不要紧,可以先从自己,亲戚,朋友,家人看起;

一句话,一定要坚持实践,多看病,舍此别无二法。

【本文由“幸福中医文化”新媒体独家出品,作者王幸福(网名古道瘦马),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老中医谈秋季养生:进补需讲时机,尤其这4种方法您听过吗?

一般人多认为,酷暑不宜补,秋来正是补身天。殊不知在“秋老虎”之时进补常有害无益,其祸根就在于秋燥。诚然,适时的秋补可以 养生 ,但若在气候尚燥热的秋天里进行,则常有碍 养生 与 健康 。因此,秋季进补只宜在秋凉时节。

经过了一个酷暑的煎熬,人们往往期待着在转凉的秋日好好犒劳自己。且慢!这时切不可随意进食大量猪、牛、羊、鸡或其他难以消化的补品,因为这样势必突然增加脾胃负担而使肠胃功能失调。何况猛然食入太多的营养物质,不易被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发疾病。

秋天还是大量瓜果成熟上市的季节,老年人对瓜果也应有所选择和适量品尝,以防“秋瓜坏肚”。比如葡萄,虽可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健胃利尿等效用,但过食则因其性温而致燥;又如香蕉,虽有止咳润肠及降压作用,但因其性偏寒凉而易损脾胃;其他如苹果、菠罗、梨、柿等也都不宜过量食用。谚语云:“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瓜果味美,不可多食。”这确是保健 养生 之谈。

人们宜选用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含滋补营养的药食,如芝麻、蜂蜜、乳制品、糯米、蔬菜等。建议中老年人在此间多吃柔润的粥食,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黑芝麻粥和生地粥等。银耳冰糖粥:取干银耳10克,泡发洗净,与适量的粳米一起煮烂成粥,加入冰糖适量即成,具有补肺润燥之效。

此外,老年人多有脾胃虚弱,须忌生冷、硬黏的食物,而以温热、熟软为要,以防“秋泄”。在夏季因多食生冷瓜果导致肠胃虚寒者,可在秋令服适量干姜、肉桂等药以“暖里腹”。

秋天易燥,初秋多温燥,深秋多湿燥(又称凉燥)。肺主秋令,燥最易伤肺,因此燥咳的人会多起来,防治时除找医师选药以治肺燥外,还可酌用食疗方,平时还应多喝水。温燥咳嗽者主要表现为鼻燥、咽干、少痰、头痛、口渴、发热、少汗或咳吐血丝痰等,可取大梨1个,川贝粉3克,冰糖9克。先将梨去核,将川贝粉和冰糖纳入梨中,隔水蒸熟。每日1次,连服2~3天。湿燥咳嗽多为深秋时节气候渐冷时感受寒邪而致,表现为咳稀痰、咽干唇燥、鼻塞不通、无汗、畏冷、头痛或低热等,可选用生梨1个(去核),加冰糖9克,在梨心填入净麻黄(长约1寸)8根,隔水蒸熟,日服药梨半只,连续3天。

转自vivo社区 我是手机控 秋季 养生 要“识时务” 作者:王明辉教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4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