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制:弄清病因,辨证施治。本病发生的原因,多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以及面部受风或着凉所引起。一般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而致病,亦可能与面部的病毒感染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主要为阳明、少阳等经),以致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经筋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发病。治疗此病必须针对其发病机制而辨证施治。二、特点:治疗的特点是运用外气施于针注入病体,以疏通面部经气,臻于痊愈。三、方法:首先正确诊断病情和辨别虚实,根据病情决定配穴,常用穴位有颊车、太阳、地仑、阳白、四白、鱼腰、下关、承浆、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然后扎针布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而调整血气则是重要关键。《内经》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同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运用补泻等运针手法与气功科学地配合,还得加强病者的信念,与医者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
关键词:面瘫、气功、针疗、探讨
论文:颜面神经麻痹是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疾患。本病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中枢性面瘫可因脑血管疾患和脑肿瘤所产生。本文指是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气功针刺手法所取得不同的疗效作初步的探讨,进一步总结功法的运用。
一、临床资料
100病例中,男65例,女56例;年龄15岁以下10例,15岁以上90例病程最长者17年,最短者一天,患病部位:左侧56例,右侧44例。
二、治疗方法
(一)、取穴原则:以手足六阳经为依据,辫证取穴,一般以下关、颊车、地仓、太阳、攒竹、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为主穴;以迎香、阳白、四白、人中、承浆等为配穴。每次选用主穴三个,配穴两个,根据病情需要,交替采用。
(二)、针刺手法:辨证分型旋治:1、外感风寒型,口眼喎斜、头痛、周身骨节痠脉象浮紧,舌苔簿白,用泻法,呼气进针;2、肝肾阴虚;口眼喎斜,脑胀头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脉象弦数,舌苔红,用补办,吸气进针?raquo;3、肝胆湿热型;口眼喎斜,头晕目弦,口苦咽干,耳鸣重听,小便短赤,脉弦滑,舌苔黄腻,用平补平泻?pound;
(三)运气发功:运气于柄捻针,欲使气下行,则使针芒向下左捻按针,欲令气上行,则使针芒向上左捻提针,捻针、提针、刮针柄,根据病情解决。均用小周天运气,气发于丹田,注于针柄,意至病灶。
三、疗效观察
(一)疗效标准:1、症状消失,外观正常,查果无任何异常者为痊愈;2、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展眉、皱额、闭眼、耸鼻、鼓腮稍差或有不适感者为显效;3、症状稍有减缓,外观稍有改善者为好转。
(二)治疗结果:见下表。
疗效
对照组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百分比 气功针疗法
4541050100%
一般针疗法
357264485%
(三)疗效方析:
疗效与病程的关系,在50病例中,病程在一个月以内的45例,治愈45例占100%病程在一个月以上的5人,显效4例占80%,好转1例占20%。说证病程愈短,疗效愈好。
疗次与疗效的关系:50病例中疗次在21次以内的患者,痊愈42例,占84%,显效6例,占12%,好转2例,占4%。疗次在21次以上的治愈27例,占54%,显效20例,占40%;好转3例占6%。说明在21次以上治愈率比在21次内的治愈率低,最佳疗效在1至2疗程内。
疗效比较观察
从气功针疗法组与一般针刺法两组对照疗效比较,结果表明,气功针疗法治愈50例,总有效率为100%,一般针疗法治疗50例。总有效率达85%。说明气功针疗法疗效较佳。
四、体会
气功针疗法取得最佳疗效的重要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病症和辨别寒热虑实,才能收到最佳的疗效。
气功疗法能增强气质,起到“扶正祛邪”的治疗效益。
气功针特别强调患者有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与医者密切配合,病者的信念越大,医者的意念越强,则疗效愈高。因此,气功针疗法必须加强与心理学交叉研究的探讨。
面神经麻痹的 临床表现为面部肌肉的随意运动障碍不能表情。上部面肌随意运动障碍时额纹消失,不能蹙额,抬眉,眼不能闭拢,用力闭眼时,眼球转向上外方,日久之后出现下睑外翻,流泪,结膜及角膜干燥,发生结膜炎及角膜炎。面下部麻痹时,鼻唇沟平浅或消失,口角下垂并向对侧歪斜,笑或露齿时更为明显。吹口哨或鼓腮不能,闭唇鼓颊吹气时,患侧面颊鼓出较甚。说话欠清晰,食物易存留于同侧齿颊间,饮水易沿口角外流。不能发“波”“坡”等爆破音。此外,视病变位置不同,可有味觉减退,泪腺及延腺分泌减少等。
一侧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两侧上部面肌运动存在,即蹙额、闭眼、抬眉功能良好,而对侧下部面肌随意动动消失,呈痉挛性麻痹。但在感情激动时全部面肌仍有情感的轻微自然流露。此乃因面肌的随意运动与情感表露(不随意运动)不完全相同,情感表露的核上纤维可能来自丘脑处,通过锥体外束将冲动传至面部表情肌之故。同时,可有舌运动麻痹,而味觉、泪液和唾液分泌功能正常。
周围性面部神经麻痹时,患侧面部上、下表情肌(不包括由动眼神经支配的提上睑肌)均瘫痪,属驰缓性麻痹。典型的周围运动性面神经麻痹,常为一侧性,并与病变所在部位同侧。
若司泪腺、涎腺分泌的上涎核及司味觉的弧束核正常,面神经运动核核性麻痹将不伴有泪腺分泌及味觉功能障碍。
一般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
①病前常有受惊、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日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②晨起发现面部僵硬,面颊动作不灵,额部皱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不能皱额、闭目鼓颊等动作。进食时食物留在齿颊间,唾液自口角外流。③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耳部疱疹等。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如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中耳炎、听神经瘤),对长期缓慢进行的,或反复发作的,或久治不愈的(6个月以上)面瘫,应注意排除肿瘤。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牛筋草35克、马鞭草35克、钩藤15克、葛根15克、菊花15克、防风15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僵蚕10克、蜈蚣3条、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若久病不愈、风痰恋络者加天麻15克、白芥子6克;年老体虚或患病后期气虚者加黄芪30克。面神经麻痹:白附子15克、荆芥15克、防风15克、蝉蜕15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羌活15克、地龙15克、全蝎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炒白术20克、黄芪30克、蜈蚣2条、大黄[酒制]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若胸肋胀满、疼痛者加香附20克、柴胡10克;气血虚弱者党参加至30克、黄芪加至50克;血瘀重者加水蛭10克、穿山甲10克;痰浊壅盛者加白芥子10克、天南星10克。
一、中医疗法:
1、针刺疗法:针灸的治疗给患者的面部造成了创伤,易延误病情,形成面肌纤维化。
2、中药治疗:中药作用缓慢很容易延误病情,这些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加重和后遗症的形成。
二、西医疗法:
1、药物治疗:主张早期应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改善血循环的药物。长期服用药物易产生很多副作用,使面瘫患者免疫力下降、恢复缓慢、肥肿难分、水钠潴留等症状的出现。
2、外科治疗:外科治疗是针对面瘫晚期时的治疗,外科治疗可以分为动力性治疗和静态治疗。手术治疗有可能会造成这些肌肉的损伤、出血、纤维化及炎性反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2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