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写给冬不藏精者(暑为阳邪,伤津耗气,暑多挟热,挟湿)

医案日记 2023-06-08 06:13:09

写给冬不藏精者

春天的脚步近了。

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今年这个时候是六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木气泻水,肾精失藏。风木先来,有厥阴不合之象。厥阴不合,则相火必然妄动。

不藏于精者,目前很容易表现出明显的水不涵木之象,如无事生非,多言易怒,寻衅滋事,顶撞谩骂等事。男性还易出现早期前列腺炎症状,小便频数,小腹胀痛,阳事欲动,却每每半途而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早露端倪。

其人必左关尺脉大而弦,或有数意,寸反不起。右尺则浮弦而细,微紧,沉取则空。右关浮取弦,沉取紧,有外格之势,寸反沉牢而滑。

相火不位,君火不明。枢机不转,开合不利。正气浮散,邪气横行。若不早做定夺,恐难逃七宫之灾。

建议:亡羊补牢,桑榆非晚。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独卧远房闱,是非少思量。神内守,莫张狂。

方药:桂附地黄丸加芍药甘草汤。(如胸痛干咳者加生脉散)

--------------------------------------------------------------------------------

请问三七前辈,所谓的冬不藏精是什么意思呢?我最近干咳了好几天,并且嗓子有点儿痛。再者就比较容易忘事儿。然后自觉脾气暴,易怒,请问是否属此?配药每样几克?

------------------------------------------------------------------------------

冬季泻精不藏,春无奉生之本。

麦冬10克,五味子5克,党参10克,干姜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

三碗水煎剩二碗,早七时,下午三时各服一碗。连服四剂。

-------------------------------------------------------------------------------

再问三七前辈

我妈妈今年四十岁。早两年因为腋下肿痛而服用百消丹。效果可以,可近段时间由于没服用了,晚上睡觉时又有疼痛感,去年下半年时去了杭州看。说是小叶增生请问。这该如何是好?

再愚问一次,是不是对中药来说最好都应该是早上七时和下午三时各服一次那样才有更好的药效呢?

--------------------------------------------------------------------------------

阳事欲动,却每每半途而废

我老公偶尔也会这样也是你说的冬不藏精吗?

--------------------------------------------------------------------------------

三七先生,读了您的许多语录,及与星河先生的交谈,很有收益!

先生讲“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但冬季将过,怎样以食或药“亡羊补牢”呢?盼指教。

--------------------------------------------------------------------------------

早睡,睡前服糖醋水一杯。

--------------------------------------------------------------------------------

暑为阳邪,伤津耗气,暑多挟热,挟湿

经义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后夏至日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素问》)

哲言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 者,热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散主之。(《金匮》)

人知冬不藏精者致病,不知夏不藏精者更甚焉。尝见怯弱之人,而当酷暑,每云气欲闷绝。可知中而死者,直因气之闷绝也。夫人值摇精,恒多气促,与当暑之气闷不甚相远。《经》曰热伤气,又曰壮火食气。

余故曰∶夏令之炎威,甚于冬令之寒,苟不藏精,壮者至秋发为伏暑,怯者即中 而死。(《吴医汇讲》)

伤暑与伤寒,身皆发热,不可不辨明施治。盖寒伤形,暑伤气。伤寒则恶寒而脉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赤水玄珠》)

暑证变幻无常。彼暴中之激烈,扁鹊不及 指而投咀;久伏之毒深,长桑莫能隔肤而见脏。即寻常之感,亦难于知觉,非若伤寒之有定期定证可据可疗者,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冒暑从口鼻入,直入心包,先烦闷后身热;入肝则眩晕顽麻;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咳痿 ;入肾则消渴。中暑归心,神昏卒倒;暑伤肉分,周身烦躁,或如针刺,或有赤肿;暑入肠胃,腹痛霍乱吐泻;暑伏三焦,变出寒热不定,膨胀中满,疟痢下血。治法,清内火为主,解表兼之。寒之中人乘其虚,暑则虚实并中,而实者更剧。盖强盛之人,内有伏火,加之外火相合,故焦灼为甚。经虚处,寒栖之;经实处,暑栖之。寒凌其弱,暑亲其类也。

藜藿常被寒,膏粱独能御,暑则不问膏粱、藜藿,咸能侮之。虽广厦累冰,轻罗纨绮,一犯其烈焰,讵能却之乎?是以知暑气之毒甚于寒。乃古人专以寒为杀厉之气,而不及暑者,何也?试观伤寒至七、八日方危,暑病则有危在二、三日间,甚至朝发暮殆,尤有顷刻忽作,拯救不及者,如暑风、干霍乱之类是也。且暑证多歧,中热、中 、中内、中外、为厥、为风、为颠痫,即发则泄泻霍乱,积久后发则疟痢疮疡。种种病名,皆暑为厉,则杀厉之气,视寒岂少哉!(《温热暑疫全书》)

暑有八证∶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

○阳暑者,因暑受热也。在仲景谓之中 。凡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邪伤阴,而病为头疼烦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证。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治宜察气之虚实、火之微甚,或补或清,与阴暑之治不同。

○阴暑者,因暑受寒也。凡人之畏暑贪凉,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肢体酸痛等证。此名阴暑,即伤寒也。治宜温散。

又有不慎口腹,过食生冷,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证。此寒邪在内,亦阴暑之属。治宜温中。

○凡中暑热者,人皆知为阳证,而不知阳中有阴也。盖外中暑热,而内亦热者,方是阳证;若内本无热,而因热伤气,但气虚于中者,便有伏阴之象。故凡治暑热之证,最当辨其阴阳虚实。若脉虚无力,证见恶寒、呕恶、腹痛、泄泻、不喜凉饮、息短气促之类,皆阳中之阴证也。治当专顾元气,惟独参汤最妙。若兼微呕恶寒者,宜加炮姜,甚者养中煎、理中汤、理阴煎随宜用之;若虚寒之甚,则舍时从证,桂、附皆所必用,勿因暑热之名而执用寒凉,再伐阳气。

○夏月盛暑之时,必令身有微汗,此养身之道也。若必使快然无汗,则阴胜于阳,多致疾矣。观之《经》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是言暑汗之勿宜止也。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是言暑汗不出之为病也。此夏月之汗宜否,盖可知矣。(张景岳)

暑为阳邪,故蒸热;暑必兼湿,故自汗。暑邪干心则烦,干肺则渴,干脾则吐利,上蒸于头则重而痛,暑伤气故倦怠。夏至日后病热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人感之自口鼻而入,伤心包络之经,暑喜伤心故也;其脉虚,或浮大而散,或弦细芤迟,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治法宜清心、利小便、补真气为要,热渴者并宜滋水。盖渴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令人骨乏无力,总由火盛则金病水衰,肾与膀胱俱竭。当急救之,补肺气以滋水之上源,生脉散既扶元气,复保肺生津耳。(《冯氏锦囊》)

中暑中 ,脉虚脉沉,无汗有汗,发热不热,作渴不渴,或泻不泻,饮寒饮热,须辨其阴阳虚实,不可泛投寒凉。盖夏月伏阴在内,古人用附子大顺散温补阳气,厥有旨哉!何今之老弱,夏月反服香薷饮,以为解暑,复伤元气,无不招引暑邪,以致不起。至若清暑益气汤,内有泽泻、神曲、苍术、黄柏之类,必果湿热壅滞,方可用之,否则反损其阴。用当审察。(薛立斋)

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也,中热者阳证也。东垣云∶避暑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痛烦心,肤热无汗。此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大顺散主之。若行人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头痛恶热,肌肤大热,渴饮汗泄,无气以动。此为天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窃谓暑热者,夏之令也。人或劳动,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之亢极,于是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名中热,其实一也。今乃以动静所得分之,何哉?夫中暑热者,固多在劳役之人。劳役则虚,虚则邪入,邪入则病;不虚则天令虽亢,亦无由以伤之。彼避暑于深堂大厦,所得头痛、恶寒等证者,盖感冒风凉耳。其所以烦心与肌热者,非暑邪也,乃身中阳气被外邪所遏而作也。既非暑邪,其可以中暑名乎?治则辛温发散可也。夫大顺散一方,本为冒暑引饮过多,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盖温中药也。若以此药治静而得之之证,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内烦矣。世俗不明,类曰夏月阴气在内,大顺散为必用之药。夫阴气,非寒气也。盖夏月阳气发泄于外,而阴气则在内耳。岂竟视阴气为寒气,而用温热之药乎?阴果为寒,何以夏日则饮水乎?然则苍术白虎汤,岂可视为通行之药?必参之治暑诸方,随所见证而用之。若夫所谓静而得之之证,虽当夏月,却非暑病,宜分出之,勿使后人有似同而异之惑。(王安道)

古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暑阴而热阳也。不思暑字以日为首,正言热气之袭人耳。夏日烈烈,为太阳之亢气,人触之则生暑病;至于静而得之者,乃纳凉于深堂水阁,大扇风车,嗜食瓜果,致生寒疾。或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者,外感于寒也;或呕吐腹痛,四肢厥冷者,直中于寒也。与暑证有何干涉?大抵辨暑证法,以自汗、口渴、烦心、溺赤、身热、脉虚为的。然有伤暑、中暑、闭暑之不同∶伤暑者,感之轻者也。其证烦热口渴,益元散主之。中暑者,感之重者也。其证汗大出,昏闷不醒,或心烦喘喝。妄言昏闷之际,先以消暑丸灌之;醒后验其暑气之轻重,轻者益元散,重者白虎汤。闭暑者,内伏暑气而外为风寒所闭。

其证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者,风寒也;口渴烦心者,暑也。四味香薷饮加荆芥、秦艽主之。(程钟龄)

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自腾,人在蒸淫热迫之中,若正气设或有隙,则邪从口鼻吸入,气分先阻,上焦清肃不行,输化之机失其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蕴结而为湿也。故暑病必挟湿者,即此义耳。前人有因动因静之分,或伤或中之候,以及入心入肝、为疟为痢、中瘀霍乱、暴厥、卒死,种种传变之原,各有精义可参。想大江以南,地卑气薄,湿胜热蒸,当此时候,更须防患。昔李笠翁所谓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病也必稀。此语最确。

盖暑湿之伤,骤者在当时为患,缓者于秋后为伏气之疾。其候也,脉色必滞,口舌必腻,或有微寒,或单发热,热时脘痞气窒,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两三候外,日减一日,方得全解。倘元气不支,或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然是病比之伤寒,其势觉缓;比之疟疾,寒热又不分明。变幻与伤寒无二,愈期反觉淹缠。若表之,汗不易彻;攻之,便易溏泻;过清,则肢冷呕恶;过温,则唇齿燥裂。每遇秋来,最多是证,求之古训,不载者多,独《己任编》名之曰秋时晚发。感证似疟,当以感证之法治之。要知伏气为病,四时皆有,但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即安。夫暑与湿,为熏蒸粘腻之邪也,最难骤愈。若治不中 ,暑热从阳上熏而伤阴化燥,湿邪从阴下沉而伤阳变浊,以致神昏耳聋、舌干龈血、脘痞呕恶、洞泄肢冷,棘手之候丛生,竟至溃败莫救。先生宗刘河间《三焦论》立法,认明暑湿二气何者为重?再究其病实在营气何分?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者火旺,邪归营分为多;阳虚者湿胜,邪伤气分为多。一则耐清,一则耐温,脏性之阴阳,从此可知也。于是在上者,以辛凉微苦,如竹叶、连翘、杏仁、薄荷之类;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泻心之类;在下者,以温行寒,性质重开下,如桂苓甘露饮之类。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或有所夹,又须通变。至于治气分,有寒温之别,寒者宗诸白虎法及天水散意;温者从乎二陈汤及正气散法。理营分,知清补之宜,清者如犀角地黄加入心之品;补者有三才、复脉等方。

又如湿热沉混之苍术石膏汤,气血两燔之玉女法,开闭逐秽与牛黄、至宝、紫雪等剂,扶虚进参附、两仪诸法,随其变幻,审其阴阳,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临证指南》)

风者,阳也。暑者,热也。《经》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眩掉,皆属于肝。又曰∶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动。陈无择曰∶暑喜归心,心中之使人噎闷,昏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风。王节斋曰∶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由此观之,则治暑风之法,惟以清暑驱风为第一要着,虽见搐搦等证,不可作世俗惊风治之。风暑除,搐搦自定。(方星岩)

暑厥即 病,兼手足厥冷,与伤寒发厥义同。(《医学入门》)

大概兼恶寒发热而渐厥者,为心脾中暑证也;不恶寒但恶热而渐厥者,为膀胱中 证也。若但恶寒不发热而渐厥者,为夏月感寒阴证也,不与暑、 证同类。

○中暑宜解暑和中,中 宜泻火益元,伤暑宜补元气,冒暑宜清利二便。(《证治汇补》)

暑证临死必抽掣。虽云暑伤气,然久必亡阴耗液,筋无所养,则搐搦矣。

○暑证死后身青与阴证之身青不同,阴证身青,乃血凝;暑证则口鼻必流血。(《见闻录》)

人知清暑,我知益气,以暑伤气也。益气不独金能敌火,凡气之上腾为津为液者,回下即肾中之水,水足,火淫自却矣。(程郊倩)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会心录》)

中 ,用白虎汤,热伤形也;用人参白虎汤,兼伤无形之气也。中暑,用生脉散,暑伤无形之气也;用清暑益气汤,暑伤于气,兼挟风热,乘虚而伤其经也。伤暑,用十味香薷饮,风热湿杂合,而伤形气也。偏于表则变香薷饮为消暑十全;偏于里则变香薷饮为六和汤。此夏月鼎峙三法也。其用消暑丸者,上盛之湿泛滥而为痞满也;用益元散者,下盛之热阻滞而为溺涩也;用大顺散者,水果内伤于脾也;用冷香饮者,冷食内伤于胃也;用来复丹者,阴气固结于下也;用五苓散者,阳气遏绝于内也。

○触热劳形,卒然倒仆,方书用热土置当脐,聚溺其腹,捣蒜汁注鼻,立法最精。然未经阐发,世都不解。殊不知此虽酷烈为患,良由其人真元素亏,加以时火亢极,鼓激命门,虚阳 然离根,非藉热土、热溺不能护卫其阳;用蒜汁注鼻者,取蒜以开窍,温散其郁闭之热也。若与冷水灌之,则气随焰息而绝矣。(《张氏医通》)

夏月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耗,阴阳两俱不足。仲师于中 病禁用汗、下、温针者,盖汗则伤其阳,下则伤其阴,温针则引火热内攻故也。而其用药,但取甘寒生津保肺、固阳益阴为治。《灵枢》有云∶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亡。盖谓阳以阴为宅,补阳须不伤其阴;阴以阳为根,泻阴须不动其阳。夫既阴阳俱不足,则补泻未可轻言,才有补泻,必造其偏,如重阴、重阳之属。所以过用甘温,恐犯补阳之戒;过用苦寒,恐犯泻阴之戒。但用一甘一寒,阴阳两无偏胜之药,清解暑热而平治之,所以为百代之宗也。

○暑伤气,才中人即 短气,有似乎虚,故清暑益气兼而行之。不知者,妄行温补,致令暑邪深入血分而成衄、痢,其害无穷。

○伤寒夹阴,误用阳旦汤,得之便厥;伤暑夹阴,误用香薷饮,入喉便喑。后贤于香薷饮中加参、 、白术、陈皮、木瓜,兼治内伤,诚有见也。

○体中多湿之人,外暑蒸动内湿,二气交通,最易中暑。所以肥人湿多,夏月百计避暑,反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也。

益元散,驱湿从小便出,夏月服之解暑。然体盛湿多则宜之;清 无湿之人,津液为时火所耗,当用生脉散充其津液。若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

○元丰朝萃集经验医方,于中暑一门独详。其取用小半夏茯苓汤,不治其暑,颛治其湿;又以半夏、茯苓少加甘草名消暑丸,见消暑在消其湿耳。其香薷饮,用香薷、扁豆、浓朴为主方,热盛则去扁豆加黄连,治其心火;湿甚则去黄连加茯苓、甘草,治其脾湿。其缩脾饮,则以脾为湿所浸淫而重滞,于扁豆、葛根、甘草队中佐以乌梅、砂仁、草果,以快脾而去脾所恶之湿;甚则用大顺散、来复丹以治暑证之多泻利者,又即缩脾之意而推之也。其枇杷叶散,则以胃为湿所窃据而浊秽,故用香薷、枇杷叶、丁香、白茅香之辛香以安胃而去胃所恶之臭;甚则用冷香饮子以治暑证之多呕吐者,又即枇杷叶散而推之也。后来诸贤以益虚继之,河间之桂苓甘露饮,用五苓、三石,意在生津液以益胃之虚。子和之桂苓甘露饮,用人参、甘草、葛根、藿香、木香,意在益虚之中又兼去湿;或用十味香薷饮,于局方五味中增人参、黄 、白术、陈皮、木瓜,益虚以去湿热。乃至东垣之清暑益气汤、人参黄 汤,又补中实卫以去其湿热也。中暑必显躁烦热闷。东垣仿仲景竹叶石膏汤之制,方名清燥汤,仍以去湿为首务。夫燥与湿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务除湿,非东垣具过人之识,不及此矣。又如益元散之去湿,而加辰砂则并去其热;五苓散之去湿,而加人参则益虚,加辰砂减桂则去热;白虎汤加人参则益虚,加苍术则胜湿。合之局方则大备矣。然尚有未备者,昌观暑风一证,其卒倒类乎中风,而不可从风门索治。《百一选方》虽有大黄龙丸,初不为暑风立法,然有中 昏死,灌之立苏,则其方亦可得治暑风之一斑矣。傥其人阴血素亏,暑毒深入血分者,《良方》复有地榆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但用平常凉血之药,清解深入血分之暑风。而美其名为泼火散者,益见暑风为心火暴甚,煎熬真阴,舍清心凉血之外,无可泼灭耳。

○凡治中暑病,不辨内伤外感、动静劳逸,一概袭用成方者,医之罪也。

○凡治中暑病,不兼治其湿者,医之过也。

○凡治中暑病,遇无汗者,必以得汗为正。若但清其内,不解其外,医之罪也。(《医门法律》)

脉候

伤暑之脉,《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甲乙经》曰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者是也。若《难经》曰其脉浮大而散,殊有未然。夫浮大而散,乃心之本脉,非病脉也。仲景不言,但补其偏,曰弦、细、芤、迟,芤即虚豁也;弦、细、迟,即热伤气之应也。其水行皮中之脉,则曰微弱,见脉为水湿所持,阳气不行也。统而言之曰虚,分而言之曰弦、细、芤、迟、微弱。其不以浮大之脉混入虚脉之中,称为病暑之脉,虑何周耶?(喻嘉言)

选案

一儿患吐泻,烦躁,搐搦。或以为惊,或以为风。余见其口燥,手指茶壶,腹中雷鸣。曰∶易治也。借笼中三味药足矣。乃用黄连五分,甘草三分,人参五分,水煎冷服。下咽顷刻即睡而安。或曰∶黄连、甘草解毒善矣,又加人参谓何?余曰∶若不用参,此儿当病气弱数日,得参明日复如无病患。次日果然。(《赵氏医贯》)

冬藏精那四句话是什么?

“冬藏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收冬藏”。 中国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观点,传统中医也确实有“冬藏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收冬藏”的说法。认为冬季限制夫妻性生活甚至禁欲可以养生,能更长寿。相反,如果冬不藏精,春天容易患病。而稍微上了一点年纪的老年人,往往都信奉这一养生秘诀。其实许多人是片面理解了古人所说的“精”的含义,认为中医经典所说的“精”是精液,其实不然,认为“精”是精液这只是狭义的理解,应当更广泛的理解为:精力、体力、免疫力等。 更多关于冬藏精那四句话是什么,进入:/ask/66d709161582730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请问一下冬藏精那四句话是什么

“冬藏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收冬藏”。
中国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观点,传统中医也确实有“冬藏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收冬藏”的说法。认为冬季限制夫妻性生活甚至禁欲可以养生,能更长寿。相反,如果冬不藏精,春天容易患病。而稍微上了一点年纪的老年人,往往都信奉这一养生秘诀。其实许多人是片面理解了古人所说的“精”的含义,认为中医经典所说的“精”是精液,其实不然,认为“精”是精液这只是狭义的理解,应当更广泛的理解为:精力、体力、免疫力等。
更多关于冬藏精那四句话是什么,进入:/ask/66d709161582730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冬季养藏的道理

文:大千老师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脉象与生长收藏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这就是五邪所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脉跟四时不相符。春天应该是弦脉,却得了秋天的毛脉。夏天应该是洪脉,却得了冬天的石脉,或者是沉脉。长夏应该是和缓的脉,却得了春天的弦脉等等。大家不用死记这个什么脉,只要记住非其时而现其脉。 冬天应该藏,夏天应该发,春天长,秋天收 。要是逆了就害了,那么叫作五邪所见。

延伸阅读:《四时之脉》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这就是五邪所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脉跟四时不相符。春天应该是弦脉,却得了秋天的毛脉。夏天应该是洪脉,却得了冬天的石脉,或者是沉脉。长夏应该是和缓的脉,却得了春天的弦脉等等。大家不用死记这个什么脉,只要记住非其时而现其脉。 冬天应该藏,夏天应该发,春天长,秋天收 。要是逆了就害了,那么叫作五邪所见。

延伸阅读:《四时之脉》

非其时而得其脉

:那么该藏的时候不藏,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这个精不能很好地储藏,不安静地过冬,那么使精过度耗散,到了夏天或者说到了春天,精不足,一生发就要得病。

:同样春天应该是阳长的时候,那么中间如果遇到寒潮,把这个小苗生长全都遏制住了,到了夏天不能很好地长大,发育。像小孩青春期的时候,如果得一场病,影响到了他的发育,这个影响是深远的,会跟他一辈子。所以说小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正好是他人格定型完善的阶段。

:那么夏天应该正好是做事的时候,这个时候却得了冬脉,那么受到了抑制,使你不能很好地做事,该跑的时候不能跑,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不能把自己的精力华英成秀,内经上不是讲么,自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那么对于你的生机就造成了挫折。

:那么秋天也一样,应该是收敛了,结果你还是卯足了劲大干的时候,气应该是容平了,什么叫容平啊?容纳而平和下来了。这个时候你还是不断地蒸腾向外,这就过犹不及了,冒了直接你就,福祸相因,亢龙有悔嘛,最得意的时候,遭受到打击,这就是说太过了。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要知止嘛,不知止就容易遭受秋天得夏脉的下场。

这个是简单讲下五行,就是说非其时而得其脉,什么时候要交错,什么时候要有什么时候的气势,不能搞反。现在很多人士,这个事都搞反了。

五邪所见

1.成功学

比如成功学。有人深受成功学之害,成功学的弊端在哪呢?就是每天给你都安排好了,你要学什么东西,这样不停强调:要珍惜一分一秒,同时要达到什么目的。坏在两点:第一点是功利性,如果你有了功利性、执着性,那么一天到晚你就没有闲在的时候,这样学出来的东西不可能是高深的东西,所有的成功都是假成功。第二,不知道阴阳,人休作有时,有休息的时间和劳作的时间。休息也是为了劳作,劳作之后要休息,这是相辅相成的。那么成功学他让你尽量占用你更多的时间,完成这个成功的目标,这个人得不到休息,身体耗用得越来越严重,到最后就垮下了。

我看过成功学的录像,慷慨激昂啊,人说话语速非常快,极具煽动性,煽风点火势态,这样搞得人简直都神魂颠倒,为了成功,这个人活得太紧张和功利了。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获得原应有的成功。


2.反季节蔬菜

还有要说的是反季节蔬菜。这不就是五邪所见么?桃子还没下来,按季节春天这个桃子是大棚桃子,桃子拿什么浇啊?桃子拿牛奶去浇。大家想想,人们以其一些小智惑其大智,不该吃桃子的时候,应该到了春夏才有桃子,春天的时候,寒冬腊月就吃桃子了,他想要什么结果啊。反季节蔬菜,大家要少吃。


3.晚上锻炼

那还有什么事是反的呢?晚上锻炼。白天工作一天了,晚上有时间了,去哪儿啊,健身房,跑步机啊,做各种运动啊,出了一身臭汗,这个是不好的。到了晚上应该是秋天的季节了,应该收,应该容平了,这个时候不能再折腾出大汗,简单地做做操可以,出透汗出大汗伤阴。所以有的人越练越累,道理就在这里。这些例子啊不胜枚举,大家都可以举出来。所以说“五邪所见”,这句话大家不要仅仅理解成春得秋脉那么简单,还要推而广之。

休作有时

总之,按着大自然的自然规律来做,也有人说按太阳的规律来做,太阳出来你就出来,太阳落下你就回去,这是很有道理的。你看现在人们夜生活越来越丰富了,都是耗自己的真阴。后半夜太阳都沉下去了,你哪沉啊,你心中的太阳也沉下了,这个时候如果你一定要去做耗能的事情,那只能调动自己的储备了。太阳醒来的时候,你人是小宇宙,和天地相参,跟着太阳应该是起来了,你的太阳应该也起来,这个时候你是应该起来做事。

现在搞反了,太阳升起来了你不起来,10点、11点、12点才起,晚上太阳早就落山了,你却开始蠢蠢欲动,那大家想想,这对自己的身体是非常不好的,尤其是过了三十以后。那你整个人的精华就被慢慢地掏空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15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