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养生春捂秋冻不科学

医案日记 2023-06-07 23:20:31

中医养生春捂秋冻不科学

其实,对于春捂秋冻科学性问题的认识,我经过了先肯定后否定的过程。

这是因为,春秋季中,自然界(主要是北方)气温分别迅速上升和下降,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特别是平房、高楼底层),升降温速度慢于室外,因而室内外温差的符号春秋季中便正好相反的缘故。例如春季白天,从热流满身的阳光下走进阴冷的室内,如不披衣春捂(或者室内过早脱冬衣),老年体弱者就很易受凉生病。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它对秋冻解释存在问题,而且更主要的问题是“春捂秋冻”提法本身不科学。例如春捂,它实际上只是特定情况下,即室内的一种养生方法。比如,谁会在室外大太阳下春捂呢?白天出门甚至还要脱衣才能避免出汗。

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春捂秋冻不易操作,一旦不当,有时还会引起严重后果。据《科技日报》今年2月20日报道,80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肺炎最初大多是受凉引发感冒引起的。所以2003年春,北京“非典(肺炎)”期间,预防措施中,不论是政府公告还是高级专家,也都不提春捂秋冻,而是“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

因此,报刊书籍中对“春捂秋冻”一直颇多争论,常有“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应“因人制宜”;甚至说“春捂秋冻,没病找病”,原因就在于此。

我于是怀疑它的出处。结果发现我国最大的《汉语大辞典》、《辞海》和《辞源》等均未收录这个辞条。在国家图书馆藏89本我国各类成语辞典和查阅到的约30本俗语、惯用语、熟语和名言警句等辞典中,只见4本收录了这个辞条。且其所引出处也均非古代医书,乃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和李建彤的《刘志丹》等文学作品。此外,还找到一些可能更早的、也许是“春捂秋冻”来源的类似民谚,如“春暖秋冻,到老不生病”、“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等。

春捂秋冻以及这些民谚的来源,我认为,很可能是从元代养生家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中“衣服不可急加急减”引申出来的。书中说,春天“天气寒暄(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冬季则有“寒极方可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即已”。这实际上正证明了它是特定条件下的养生方法。否则,室外气温变化急剧,年轻人也不能一件一件脱穿!何况,现代人出差旅行常天南海北,频繁出入空调暖气房间,又怎样“春捂秋冻”呢?还要指出的是,从上引申出的秋冻则纯是误解,因为“无寒即已”就是不能冻。

其实,古医书中早已指明老人、体弱者正确的四季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故阴阳四时(季)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所以,“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后来,许多古人还作了精辟的具体化。例如,“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晋李之彦);甚至“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而且还特别指出,不可以“只是微寒微热而强耐”。总结起来就是,顺四时不捂不冻,适寒暑急脱急着。这多么易懂易做!其实,真理就应该是最简单的。

而且,“春捂秋冻”只说春秋两季,而我国四季都会有较强冷暖空气南下北上(室内外温差符号也可发生变化),因此确实也只有“急脱急着”才是老人、体弱者养生的万全之策。

春捂秋冻有道理吗为什么 春捂秋冻适合所有人吗

1 春捂秋冻有道理吗为什么有一定道理的。

“春捂秋冻”是我国中医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意思是在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不要刚冷就穿得太多,适当的捂一点或冻一点对身体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秋天凉爽的天气有助于锻炼人的耐寒能力,在逐渐降温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力,如果过多过早地增添衣服,一旦气温回升,人体出汗着风的话,很容易有伤风感冒的现象。

2 春捂秋冻适合所有人吗不是。

当下正是秋天的季节,然而“秋冻”并非人人有适合,老年人、儿童、呼吸道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肠疾病患者、骨关节病患者是不宜“冻”的,这些人群尝试“春捂秋冻”对健康是十分危险的,此外,身体健康的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3 春捂秋冻到什么时候就不要再冻了民间习惯把农历7、8、9月称为秋季,也就是所谓的孟秋、仲秋、季秋,而这三个月中在仲秋“秋冻”是比较好的,仲秋气温下降,气候凉爽,但又非冬季严寒可比,是人体感觉较为舒适的时节。

此外,秋冻时还应遵循“昼薄夜厚”的原则,在晚上或气候变化时要穿件薄毛衣保暖,日照温度在15度以上,那么可以适当的减少衣物“冻一冻”了,如果户外降到15度以下,维持时间两周以上,早晨温度降到10度左右时,就不建议再冻了。

4 春捂秋冻哪个部位不能冻

头部

头部阳气旺盛,耐寒能力较身体其他部位强些,但不是说头部就可以随便冻,如果人体一旦受凉,会非常容易引起感冒,导致颈部血管收缩,影响脑部供血。

后背

后背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部位,布散阳气于周身,受冻的话则易诱发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肚脐

肚脐属中医里的神阙穴位,此穴不可针刺,但宜艾灸,肚脐周围皮下脂肪较少,一旦受冻受凉容易引起腹痛腹泻。

双脚

足部是距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在脚掌处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加上脚部表面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寒冷的侵扰,如果脚部受冻的话,可能会反射性地引起毛细血管收缩。

“春捂秋冻”这种说法是什么依据?具有可信性吗?

在农村的老人们,经常会说一些俗语,?春捂秋冻?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换季的时候,他们会提醒孩子,注意穿衣方式。虽说这只是一句俗语,但是它本身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冬季和春季交换的时候,天气刚刚回暖,适合穿得厚一些;夏季和秋季交替,天气还没有那么冷,穿得薄一些就可以。

1、春天要捂着从冬天到春天,其实就是由冷转热的过程。很多人看到春天来了,会着急脱下自己的棉衣,殊不知这样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春天刚到,温度还没有彻底回升。特别是在早上和晚上,温度还是很低。?春捂?的意思就是说,衣服要一件一件减,不能说春天刚到,你就从棉衣换成了薄外套。同时也是给身体一个适应阶段,让它慢慢适应春天的温度。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选择?要风度不要温度?,是不正确的。

2、秋天要冻一冻从夏天到秋天,实际上就是从炎热转换到凉爽的季节。在这个季节,温度并不会降得太快。大多数地区,要等到九月之后,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秋冻?的意思是,衣服要一件一件加,不能直接从短袖换上厚外套。一般?秋冻?大家都会遵守,毕竟很少有人不怕热。特别是在刚入秋的时候,中午的温度跟夏季差不多,穿着外套肯定会感觉很热。建议早晚搭一件外套,中午还是以短袖为主。随着天气的变化,我们慢慢添衣。

3、预防季节性感冒换季是最容易感冒的时候。很多人不懂如何穿衣,让自己的体质下降,在天气冷的时候,就容易患上感冒。建议平常多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在什么季节穿什么样的衣服,不要总是为了漂亮和耍帅,去穿不合时宜的衣服。

春捂秋晒有科学意义吗?

  “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上下身没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全身机体是否协调。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的养生保健谚语,但是也常听到有不同以至相反的意见。究竟它适用条件和适用情况如何?“春捂”新悟
  大约在7年前,作者曾发表了“春捂新悟”一文,讨论了同是气温多变的过渡季节,何以秋要冻而春却要捂。主要内容如下:

  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由于我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我国特殊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以地区而言,我国春捂(秋冻)的重要性北方远大于南方。因为我国春秋季温速度随纬度降低而迅速改变。华南地区一般已听不到春捂秋冻的说法。“秋冻”新懂

  同样道理,秋季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大自然,从而产生相反的温差。从室外走进室内,气温升高,自然需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

  不过不同的是,秋季外冷内暖的温差主要发生在夜间而不是白天。笔者今年9月上旬曾去太行山区游览。当时北方冷空气刚到,晴夜中气温较低,再加上深谷地形中又有从两侧山坡上流下来的更冷空气,使温差更大。当时室内外温差估计约有4-5°C左右之多。因此一进入关了窗户的不大室内,暖意融融。所以,北方人冬季进屋便都有先脱大衣的习惯,因为暖气使北方室内外温差常可达到20-30°C,甚至更大。

  春秋季室内外温差,在各种房屋中以平房,地下室,或无地下室的一楼为最大,因为大地是个巨大的热(冷)量储藏器。在春夏,居室地面是一个强“冷气片”,到了秋冬又成了“暖气片”。居室墙壁的热储量是很小的。清代文学家《聊斋》作者蒲松龄,生活贫困,居住在柏树浓荫下的阴暗房屋内,从他1710年作的《斗室》诗“丛柏覆荫昼冥冥,六月森寒类窟室”中就能体会到,当他中午从室外归来时,就有进入阴冷地窟,需要添衣春捂的感觉。“急脱急着”才是正着

  不过,作者认为,以上“捂”与“冻”的认识,虽然从科学上为“春捂秋冻”找到了大体能自圆其说的一种解释,但却并非古代养生家的原意。

  因为,如前所说,我国是个四季特别鲜明的国家,季节变化对养生有很大影响。《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又说,“从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我国古代养生书籍中都把顺四时作为养生的最高准则。那么如何顺四时而适寒暑呢?

  古人提倡“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其中以晋人李之彦“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最为通俗易懂。古人还特别强调不要以为“只是微热微寒而强耐”。

  由此可见,古人其实并不笼统地主张天冷了还要“冻”,天热了还要“捂”。所以,从远古《黄帝内经》直到清代的我国主要养生著作中都没有出现“春捂秋冻”这种提法。据作者初步考证,这个提法大体是近人根据古人春秋季衣服不可急加急减引伸出来的。例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摄生消息论》中就有,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唐代养生大师孙思邈也早有此类说法。

  但这些话正好证明它们是针对气温相对稳定的室内养生而言的,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养生方法。否则,大自然大热大寒,急热急寒天气出门进门时,还能不慌不忙地只加减一件薄夹衣吗?再如,俗话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可是,如果阳历6月阳光下上街还穿着棉衣,他不成了怪人?秋季情况相反,但道理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春捂秋冻”养生谚语在现代许多养生书刊中仍根本不提,而报刊上反常有“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应“因人制宜”;甚至还有“春捂秋冻,没病找病”提法的原因所在。

  作者认为,古代养生防病之法,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和病人的。而他们适应外界冷暖变化的身体调节能力已弱,可我国天气的冷暖变化又剧。因此不加条件限制笼统地提“春捂秋冻”肯定是不适宜的。而且,更重要的,“春捂秋冻”仅仅是特定条件下的室内冷暖养生法,远不如古人无条件的“急脱急着”来得既响亮又便于记忆。而这,也才正是古人冷暖养生的原意。

  最后,还应指出,作者还由此悟出了更为普遍性的认识,那就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气候条件,四季冷暖空气活动几乎都很活跃,室内外温差随时都可能有剧烈变化,因此冷暖养生实际上并不限于春秋两季:根据实际温度变化急脱急着,应是老年人大半年甚至全年都要注意的养生大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12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