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是蒙古族丰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以“三根”学说为主要理论基础(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同时还包括阴阳五行、五元学说、七素及六基症学说。蒙医治病方法,除药物治疗以外,还有传统的灸疗、针刺、正骨、冷热敷、马奶酒疗法、饮食疗法、正脑术、药浴、天然温泉疗法等。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辽阔的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国,蒙古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强大,同国内各兄弟民族,特别是同汉、藏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随之开始,蒙古族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蒙医传统疗法及临证用药、理论、实践等诸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17世纪以后,蒙医学家将藏医、印度医学的理论与蒙古传统医药结合起来,编撰了大量的蒙医药著作,为蒙医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世纪,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在《甘露汇集》中首次提出了“六种基本病症”理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希拉乌素、粘虫)等蒙医独特的“六基症”理论,补充和发展了《四部医典》的内容。元代饮膳太医、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用汉文编著了《饮膳正要》一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记载了大量的蒙古族饮食卫生及饮食疗法、各种食物、有关验方和营养学方面的内容,此书成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生活在草原、森林地区的蒙古人对草药的知识掌握比较多,随着他们与国内兄弟民族和阿拉伯、印度以及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中外医药学知识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内地和国外的药物也不断传入到蒙古地区,特别是西域人(泛指新疆和阿拉伯地区)的药物大量进入蒙古地区,1292年元统治者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兰旗所建的避署行宫设立了“回回药物院”。1576年后,藏医经典著作随西藏黄教传到蒙古地区。古印度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于17世纪被译成蒙文,其中包括古代印度“阿输吠陀”(Ayur.Veda)医学巨著。这些医著在蒙医的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从13世纪到17世纪初,广大蒙古地区出现了不少民间医疗方法及方药,如酸马奶疗法,瑟必素疗法(蒙古语,即用牛羊等动物胃内反刍物做热敷的一种热置疗法),矿泉疗法,灸疗法,拔火罐疗法,正骨疗法,饮食疗法以及民间用药方法是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蒙古族饮食疗法也属于蒙医的传统疗法之一。蒙古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谚语:“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药之源,源于百煎水。”诸如奶食、肉食、骨汤之类,只要食用适当,都可以起到滋补、强身、防病、治病的作用。这是古代蒙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饮食疗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在药物学方面,蒙医药家们创造了适合于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独特的配制法和用药法等。同时还吸收了西藏。印度等地区和兄弟民族的药物学理论知识,使自己的药物学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在17~18世纪涌现出很多著名的药物学家、方剂学家和蒙药著作。如伊希巴拉珠尔撰写的《认药白晶药鉴》一书就是内容比较丰富的蒙药学著作;18世纪药物学家罗布桑苏勒和木撰写了《认药学》四部书,即《珠宝、土、石类认药学》《木、汤、滋补类认药学》《草类认药学》《盐、灰、动物类认药学》,主要阐述了药物的形态,为认药、采药和研究药物提供了依据。蒙医治疗强调“治未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三根”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治疗原则。蒙医认为:疾病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三根出现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产生的,只有保持三根互相协调,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身体方能健壮无病。因此,治疗一切疾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整赫依、希拉、巴达干三者,使之趋于平衡的过程。其中,内科疾病多以内服药为主,同时配合外治放血、薰蒸、冷热敷、湿药浴、银针等多种疗法。临床过程中,要注意在正确区分不同的体质特征(包括赫依型、希拉型、巴达干型及聚合型四种),仔细辨别疾病的诱发因素(包括饮食、起居、时令和突发因素等四种),认真分析病因病机(包括赫依、希拉、巴达干、血、黄水、粘虫六因,也称六基症)和疾病性质(概括为寒热两类)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种的不同特点,分清主次,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同时,要密切注意和防止疾病的转化,如瘟热病尚未成熟时,要注意防止转化为空虚热;治疗毒热症与包如病时,要注意防止其转化为陈热病,巴达干病与希拉病治疗,要注意防止其转化为隐伏热症等等;要特别注意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蒙蔽,诊断要正确,误诊要及时纠正,而后确立治则治法和投药,如:毒症,包如病、陈热三种疾病,其症状极易相混,如诊断不清,就会造成治疗误差,而不能获得根本的疗效。总之,蒙医治疗疾病一般采取以药物、外治、饮食起居等多种疗法相结合综合性治疗手段。针对赫依、希拉、巴达干三大类疾病的不同特点,其治疗原则及疗法、用药大致如下:赫依性病:由赫依偏盛而引起的诸病症的共同症状为呵欠、伸腰、恶寒战栗、腰髓关节酸痛,游走性刺痛,空呕,五官功能减弱,消瘦,皮肤发黑,活动时周身疼痛,多在空腹,受风寒侵袭,以及黎明、下午14~18时发作。治疗原则:补益正精镇赫依,活气血,并根据疾病的不同类型随证施治。药物一般用阿魏三味汤,沉香四味汤等药;进食骨汤、陈红糖、大蒜等。希拉病:本质上属热症。诸病总的症状为口苦,烧心,头痛,发烧,局部固定性刺痛或作痛,颜面及全身皮肤微黄,腹部膨大,吐泻胆汁,脊椎第二节等处希拉主穴有压痛,在中午、午夜时出现病痛加剧现象。治疗原则:一般在饮食、起居和药物等方面,施以凉性疗法,宜先调胃火扶正精,清希拉和血热之邪,并用攻泻剂及放血疗法等随症施治。药物可投六雄汤、苦参六味汤、柿子六味散、查干榜十三味散、槟榔四味散、胡连十六味散等攻泻剂。为了清除热邪余毒,可选用清希拉缓泻剂,引用大黄地丁汤送服;藜格丹十三味散,引用大黄三味汤送服,外治可针对病情,取金柱脉、银柱脉及肝胆合脉微量放血、并辅以冷罨。巴达干病:一切寒症之根源为巴达干。巴达干增盛所致诸病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或呕吐,胃胀闷,嗳气频作,味觉不敏,身感沉重,情志懈怠,神志迷糊常有寒冷之感,食后或阴天潮湿时易发作,尤以昼夜两者之初(早晨及晚间6~10时左右)发作较多。脊椎第三节及胃穴等巴达干主穴有压痛。治疗原则:以温热为宜,消除巴达干为原则,并随症施治。药物一般用光明盐三味汤和光明盐四味汤、紫硇砂五味汤等剂酌情服用。散剂:甘草十四味散,青龙二十六味散等。外治方面,为了扶振胃火、清除巴达干,据病情,可在脊椎第三节、第十二节穴、胃前三穴等巴达干总穴施以针刺或艾灸或热敷。内服胡椒、蜂蜜为宜。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蒙医还逐步总结了一些经验性习惯用药或疗法,如治疗各种疾病,单味药中诃子为良好;对血病、内服巴沙、胡黄连为佳;黄水病用水银,虫病内服信筒子,粘性疾病内服黑云香、麝香等,效果显著;对消化不良,紫硇砂是良药;对毒症包如病,用寒水石,疗效显著;浮肿用女贞子、铁屑;热症用牛黄;心脏病用肉豆蔻,疗效均显著;肺病用石膏;肝病用红花、五灵脂;脾病用草果、荜茇为良方;胃病用石榴为上;呕吐病用炒大米;腹泻病常用止泻子施治;尿频症用栀子、姜黄、黄柏,尿闭症用硇砂、海金砂医治;咳嗽用茵陈、悬钩子木为佳;肋胁刺痛用川木香医治;疯癫病用陈旧黄油为佳;眼病用黄柏膏、三籽膏;口腔疾病用甜味药或用皂矾或狼舌为佳;咽喉病用鱼汤施治;创伤用熊胆效果良好;腐烂用银珠灰,止血用独活虫为好。在外治方面,赫依性疾病多用擦涂按摩疗法和温和导泻施治;希拉性疾病用药浴疗法下泻疗法施治;巴达干性疾病用催吐法及火灸法施治;血症用放血疗法施治;黄水病用温泉沐浴及火灸法施治;疖痛用药水浸浴及火灸法施治;毒证用酸马奶施治。蒙医饮食分为食物和饮料两大类。食物类包括粮食类、肉食类、油脂类、乳食类、蛋类、水果类、蔬菜类、熟食类和调味品等共9大类;饮料包括水类、奶类制饮料、茶类、酒类等4类,总计包括近200种饮食。开发利用蒙医饮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如:在蒙医饮食疗法理论基础上,对“酸马奶疗法”的研究已由传统制作工艺、实验研究提高到临床应用的研究上。酸马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都证明了酸马奶对高血压、冠心病、瘫痪、肺结核、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结肠炎、肠结核、糖尿病等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非常明显,其开发利用潜力很大。沙棘有明显的止咳祛痰、活血散瘀、消食化滞等功能,经化学分析和药理实验,目前已研制开发出沙棘饮料等各种健身饮料和美容化妆品。饮茶是蒙古族的最大嗜好之一,茶叶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族最喜欢的传统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茶。不仅有饮用茶树所产的各种茶叶的传统,而且还有把其他植物用作茶叶的传统。据有关资料,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间传统利用的茶用植物约有12科28种,其中有些种类的茶用部位亦入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选择出药用价值较高的种类,可以开发新药物和药用茶。此外,还有杏仁、麦饭石等重要蒙药材,亦已经研制开发利用。蒙古族饮食疗法也属于蒙医的传统疗法之一。蒙古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谚语:“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药之源,源于百煎水。”诸如奶食、肉食、骨汤之类,只要食用适当,都可以起到滋补、强身、防病、治病的作用。这是古代蒙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饮食疗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酸马奶疗法酸马奶疗法是蒙古民族的一种传统的饮食疗法。具有强身、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尤其对伤后休克、胸闷心前区疼痛疗效显著。据研究,酸马奶中有多种有益于身体的有效成分。如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较大,还有氨基酸、乳酸、酶、矿物质以及芳香性物质和微量元素
浅析蒙古族餐饮业
摘要:蒙古族是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本文主要对蒙餐业进行界定、探讨蒙餐业与蒙古族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蒙餐的特点及优势。 关键词:蒙餐蒙餐业蒙餐店蒙古族饮食文化
摘要:蒙古族是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本文主要对蒙餐业进行界定、探讨蒙餐业与蒙古族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蒙餐的特点及优势。
关键词:蒙餐蒙餐业蒙餐店蒙古族饮食文化
蒙餐业是蒙古族饮食方式进入市场后,形成的烹饪技术、饮食器具、风味菜肴、年节美食、楼店装饰、服务礼仪、酒茶文化等产业体系。蒙餐业以蒙古族饮食文化为基础,继承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进行再造创新,进入市场,服务大众。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旅游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蒙餐业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市场产物,正在成为蒙古族特色经济的一部分,展示蒙古族饮食文化的最好窗口。蒙餐业以其丰厚独特的蒙古族饮食文化为背景,将在现代饮食业中独领风骚。
一、蒙古族餐饮业(简称蒙餐业)的界定及特点
(一)蒙古族餐饮业的界定
蒙古族餐饮业,简称蒙餐业,是指以提供蒙餐为主的餐厅、酒楼、饭庄、饭店的总称。蒙餐业具备餐饮企业的一般属性,它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其文化属性上。蒙餐业最基本的特点是蒙古民族在草原生态环境中形成的饮食品类以及由此衍生的饮食文化。
(二)蒙餐业的特点
除了在饮食内容上体现蒙古族饮食文化,蒙餐业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 经营蒙餐的饭店、餐厅、酒楼等在名称上体现蒙古族特色,突出蒙古族饮食文化。我们常常从一个人的名字基本可以判断其民族。同样。一个餐饮企业如果是以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名称命名,那么将更加突出蒙古族饮食文化主题。如巴彦浩日娲、查哈尔、草原牧居等。
2 菜品名称及内容体现民族特色。如达尔罕羊肚、昂钦焖牛排、浩特烤羊腿、草原盛会等。
3 就餐环境具有蒙古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门面的设计、标志、装修风格、主体颜色、菜单设计、饰品、桌椅、摆设等方面。根据饭店规模和档次的不同。讲究程度也有区别。一般来讲,装修色调以蓝、白、红、黄为主。白色和蓝色是蒙古族自古崇尚的颜色。蒙古族信奉黄教,因此有的也把黄色和红色搭配起来进行装饰。墙壁上挂蒙古族特色饰物比较普遍,如羊毛挂毯、图画、书法作品,或挂一些民族挂饰。如蒙古刀、皮囊、弓箭、马头琴等。除了提供蒙古族风味菜点外,还有中餐类。菜单设计多是把蒙古族特色饮食列在前面。
4 服务礼仪体现蒙古族特色。经营蒙餐的饭店服务人员着装大都是蒙古袍,尤其是门口迎宾,一些小饭店服务员的着装或是短款蒙古服或是蒙古马甲。规模较大的还在服务礼节、操作程序等方面体现民族特色。如客人入座先倒茶;上手扒肉刀柄朝向客人摆放等。一些高档蒙餐店推出马队迎接,由优秀的蒙古骑手穿着民族特色服装,骑着编排有序的骏马、浩浩荡荡在前面开路,迎接客人的到来,歌手唱着祝酒歌,由艺术团列队,手捧洁白的哈达,高唱祝酒歌,为尊贵的客人敬酒、献哈达,迎接客人步人蒙古包餐厅。虽然服务人员大部分为蒙古族,但能提供蒙汉双语服务。
5 档次较高的蒙古族餐饮店有配套的蒙古族音乐歌舞节目,以娱顾客。
二、蒙餐业的优势
(一)营养优势
以肉、奶为主的蒙古族传统饮食有很多优质营养成分和合理的食谱结构。蒙古族饮食以羊肉为主,现代蒙餐中的很多菜肴也主要用羊肉制作。如绿袍羊排、香府烤半只羊、可汗宫廷羊脑、牧人一绝烤羊肝等。与其他肉类相比,羊肉的营养价值高,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至于奶子,其营养价值已经得到世界认可,以五畜奶为原料制成的各种奶制品更是提取奶子精华的产物。如今,各式的新蒙餐在传统蒙古族饮食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烹饪方法,去膻除腻,提高蒙餐的营养价值。如新蒙餐里的“扒驼掌”,驼掌营养价值高。还具有特殊的滋补作用,可与熊掌齐名。无论是传统蒙餐还是新蒙餐都更加符合现代人饮食对营养、健康的要求。以蒙古族传统饮品马乳为例,它所包含的蛋白质、糖、维他命非常丰富,其营养功能接近人乳。研究表明,喝马奶不仅能预防各种疾病,还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养颜益寿佳品。
蒙古族饮食非常符合现代人追求营养、保健、绿色的观念,这些合理因素正在不断被研究证明,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可。
(二)纯天然优势
蒙餐中的肉食、奶食,是牲畜所产,而牲畜是在天然草原上放牧饲养的,也有可以说是“半野生”饲养。辽阔草原,没有化肥农药的集中使用,蒙古族传统观念也历来反对破坏自然。从大草原拿来的野生动物、山野菜都是远离污染,纯天然纯绿色。
(三)快餐优势
蒙餐中的许多菜肴、食品都是蒙古族牧民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像炒米、油炸果子、奶茶,以及涮羊肉、手扒羊肉等,都能适应现代快速节奏的生活,稍做加工便可成为蒙古快餐。因此,也可以引入自助餐形式,办成蒙古自助餐。
(四)特色优势
随着餐饮业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经营者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在营造主题、产品、服务、环境、宣传等方面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树立自己的餐饮形象,形成独特的风味和特色。就特色而言,蒙餐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蒙餐以传统蒙古族饮食为基础,从原料到制作方法传承了蒙古族以肉奶为主的饮食习俗,其独具特色的奶茶、奶酒等也都明显区别于农耕饮食。其次,蒙餐业的环境设施表现蒙古族文化,让人们从饭店名称到饭店装饰特色便能够意识到它的与众不同。再次,身着蒙古族服饰的服务人员提供的蒙古族礼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也都是其区别于一般饮食的特色所在。总之,这些以蒙古族文化为底蕴的特色优势是得天独厚的,能够成为蒙餐业有力的竞争手段。
(五)市场优势
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蒙古族饮食文化的魅力也再度显现。人们开始加大了对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开发:一方面,蒙古族部分饮食精华被重新开发,如一些高档蒙餐店重新挖掘蒙古族宫廷宴席“诈马宴”,满足了游客和大众饮宴的富贵取向和品尝的体验心理,其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再次展现:另一方面,蒙古族现有饮食也得到不断升华和改良。一些蒙餐店推出“新蒙餐”系列,研发制作出各色新式蒙餐。内蒙古饭店推出的新蒙餐系列,就是在传统蒙餐基础上,借鉴其他菜系先进科学的烹饪手法和工具。利用内蒙古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奶、肉、蔬菜及粮食等原料,继承和发展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格调,融食、饮、乐、礼、歌、境、情、器于一身的民族特色浓郁、文化氛围浓厚的全新餐饮文化。奶皇风干肉、铁板羊肝、啤酒焖羊肉、敖特尔六结义、茄汁奶豆腐饼、人参当归煨羊蹄、酸奶芦荟沙拉、鲍汁驼掌、蒙古沙拉等都属于创新蒙古菜肴。
蒙餐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传统蒙古族饮食的挖掘和在此基础上进行再造的工作也处于初级阶段。蒙古族文化源源流长,并且各个地区之间又有一些差别,对此进行整理开发的空间很大。随着蒙餐业的进一步发展参与的人会更多。人们通过丰富原料、改进烹调技艺,使蒙古族饮食更加符合人们的要求。在内蒙古地区,蒙餐业作为一项产业还只是刚刚起步,而对本地区的旅游市场、餐饮市场。蒙餐业还不到“半壁江山”,而对沿海发达城市、国外市场还很少涉足,可以说,市场空间还很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08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蒙医阿尔山人工药浴
下一篇: 蒙医正脑术—震荡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