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论蒙药的起源与发展

医案日记 2023-06-07 14:47:19

论蒙药的起源与发展

蒙医药学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学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有独特风格的经验之结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兄弟民族药物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使之益趋完善,总结出一整套用药规律,应用于临床,从而达到了防病、治病和健身的目的。

1.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时期

在古代,蒙古族的祖先常年在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四野临时住宿、饮食且以牛羊肉及乳汁为主,因此创造了许多适合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特点的医疗方法和技术。在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植物、温泉、矿泉、矿物等广泛的接触之中,逐步发现了能够医治疾病的药用动、植、矿物,并将之反复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不断总结、积累,并全靠言传身教。蒙古族有句古老的谚语:“病之源食不消,药之源百煎水。”是说自从有了火,人们饮用开水后使因消化不良引起的疾病减少。如人们伤寒感冒时,服用苦参汤发汗治病;肝火旺盛、目赤、目黄时冲干红花与白糖饮服等等经验治疗方法。这些宝贵的经验经过代代身教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药物应用的方式、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达到了用复方治病的程度,也有了一定的重量概念和制剂技术。早在公元前,匈奴人还将“磐石、桂心、附子、干姜各100g,研细制成丸,治疗寒病。”此方在7世纪时以“匈奴露宿丸”为名载入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2.形成学说时期

公元10世纪末至公元16世纪末是蒙药学的形成时期。公元10世纪末,蒙古各部落逐渐强盛起来,随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进入封建社会,蒙古民族与国内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开展,在此影响下,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蒙药知识也有了新的发展。据史书记载,公元1226年在蒙古军中瘟病流行就曾有用大黄治愈的实例。据拉施特《史集》记载:当时的蒙古人不但应用“哈迪尔(一种烈性药)、大黄、肉苁蓉、沙棘棘等多种药物,而且有些部落以熟悉蒙古药剂,用蒙古方法治病而闻名于世。”此外食疗、疗术、食疗本草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元代饮膳大师忽思慧所撰写的《饮膳正要》记载了具有蒙古族特有的食疗配方,且广泛应用于宫廷及民间,一直流传至今。

在元代,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和中西文化交流很频繁,占有重要历史位置。此期,蒙医药的理论及市场也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国内,各民族医药相互交流,而且东南亚、阿拉伯国家的医药的交流及传人,国内已有合法行医卖药,开办医院等机构。13世纪末,在元大都和上都分别建立了“回回药物院”。随着文化交流、药物交流,蒙古族医生用的药物品种也日益增多,药物知识更加丰富,药物理论也逐渐产生。

3.发展时期

16世纪以后,随着蒙古经济文化的发展,蒙医药学专家们在不断总结提高蒙药理论和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汉、藏等兄弟民族的医药学理论和经验,由原来的口授相传发展成文字记载,因而出现了不少蒙医药著作,对继承发展蒙医药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蒙药学的有关著作,在历史上统称为“本草”。这些本草,原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故具有民族风俗与区域特点。18世纪,蒙古族医药学伊希巴拉珠尔用藏文编著的《认药百晶鉴》一书,这本书把药物分成宝物类、草药类等八大类,载入801种药物,并详细阐述了每种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能和炮制法,还附有药引子、药浴、矿泉、温泉疗法等内容。

19世纪,著名蒙医罗布僧苏勒和木用藏文编著《认药学》一书,该书分为“珍、宝、土、石类药物识别知识”“草类药物识别知识”“木、汤滋补类药物知识”“盐、灰、动物产品类药知识”等四部,这本书对每味药材又分为形态、产地、性味、功能、质量优劣、类别、鉴别方法作了较全面、系统地阐述。收载药物总计678种,约39万字。还有,药物学家占布拉道尔吉撰写的《蒙药正典》等等著作,对近代蒙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制定了很多继承蒙医药事业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蒙医药事业的措施,建立了多个药厂、研究机构、学校、学院等。利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手段和方法,对蒙药特有的药物,传统单方、验方进行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各种剂型的药物,发挥民族药的特色,象“散普勒·敖日布”…古日古木一13”“那如注射液”等已经率先走出一步,为民族药的发展辟出了新路。

总之,我国的民族民间医药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人才、技术、资源、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尚有许多的民族民间药未得到开发利用。丰寓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内蒙古把蒙药开发列为大开发战略项目之一,是国家“绿色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在古代称为歧黄之术,为何称歧黄,是因为《黄帝内经》,而来。整部《内经》都是黄帝与歧伯以问答形式,来阐述病理,医理, 养生 的。《内经》的 养生 ,不单纯 养生 ,重要在于疾病预防。因此被中医奉为宝典,因此中医别称歧黄之术。

医与道同源,道家之修行离不开黄老,黄帝和老子。道家经典奉之为《黄庭经》。医与道都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都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黄帝内经》公认为黄帝之术,其实未必, 历史 上没有记载,中国人的特点,好古,越古越好,越古越玄妙,越古越有权威性。书成而取之为黄帝内经,以始祖而命名,权威性强。就如同道家的《奇门遁甲》本成于东晋时期,(东晋时期是中国道教发展高峰,陶弘景,许旌阳,药王孙思邈,都成仙于这个时期)却托名烟波钓叟,与鬼谷子同期,甚至早于鬼谷子。

由黄帝内经,神农百草,为基础,以后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发掘,总结,经历了下一扁鹊,华佗,到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中国特有的医疗体系,再加上后世的李时珍,张景岳,李东垣等人的不断完善,使中医日臻完善。

中医的形成与我们黄土地文化是分不开的,与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体系分不开。

从神农尝百草,逐步让人们了解各种草药的相生相克相合,与身体的病理,时疫之间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一体,万物为我所用,生于自然,取于自然。内经更是从阴阳,五行,四时变化,日月盈亏等方面论述病理的产生,如何防治,如何去医。

随着时代变迁,文化的进步,这些理论更加细化。更加贴近现实。

举个简单例子,人体疾病在一年四季当如何防治。春季木旺,肝属木,木旺则肝旺,旺则升火。由脾气大,易发怒的人引起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就应注意了,这个季节发病率极高,血压在二百以上,常备龙胆泻肝丸,二百以内,要备牛黄清心和牛黄降压。一百五以内要常服杞菊地黄。在中医讲这叫亢阳上亢,阴虚火旺。

再有在秋季,也就是农历八九十三个月,也应注意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秋属金,肝木秋季被克被伤,也易发此病。

中医不单是药物治疗,还有针灸,艾灸,拔罐,点穴按摩,正筋,正骨,等多种疗法,都能为人们解除痛苦。

由于传承的单一,普及性差,个人悟性,等原因,使中医一直单兵作战,发展很慢,局限性的限制,再加上近代西医的涌入,冲击。使传承了几干年的中医逐渐日暮西山。以现代人的浮躁,传统文化的缺失。再加上为了利益力捧西医,使劲黑中医的氛围形成。中医要翻身太难了。

西医的发展历史

西医发展概述

关于现今国人所说的西医学,它的完整名称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它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是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学者在摒弃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之后发展出来的。由于它起源于西方国家,因此我们习惯的称为西医。在过去的中国被称为新医,与旧医(中医)相对立。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

17世纪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血液循环。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其中之一,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18世纪莫干尼把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学,为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原因开辟了道路,此外,牛痘接种的发明,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一些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Virchow)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的原因解释为细胞形式和构造的改变。细胞病理学确认了疾病的微细物质基础,充实和发展了形态病理学,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巴斯德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科赫(Koch R.)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发现。巴斯德还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经典免疫学,以后,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Mechnikovl I.)系统阐述了吞筮现象及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

在临床医学上,19世纪诊断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雷奈克(Laennec R.)发明听诊器;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19世纪中叶以后,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

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药物学方面,19世纪初期,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到19世纪末合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

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劳动卫生学、营养和食品卫生学、学校卫生学相继产生。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初,卫生学中又划分出社会卫生学,它的目的是研究人民的健康情况,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以及与它们斗争的方法。此外,英国南丁格尔(Nightingale F.)1860年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扩展资料:

西医起源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医学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人类在对自身身体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医学理论。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它的它奠基人是希波克拉底,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的“四体液学说”认为人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液、黑胆液组成的,而且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身体中充满了各种液体,这些液体的平衡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们的平衡与否反映在气色、气质和性情上;

同时,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还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并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要求医生应当特别重视研究每个病人个体健康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所以它关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强调的是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主动合作。?

到十七世纪时,“四体液”学说遭到了猛烈抨击,因为它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空洞理论。从此以后,西方国家的学者就摒弃了古代西方国家的医学,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在近代时期发展出了一门建立在科学和实验的基础上的全新医学体系,这门学科就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也就是当今在全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西医学。

科学的进步使近代西方人认识到,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不能按人们的意愿或者猜想来解释,而是只能用机械理论并以几何和数学语言来表述清楚。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大大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认为机体的不适并不随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实际上任何疾病都是由于机体内受到某种伤害而引起的,药物和外科手术可以治愈或者缓解疾病。

20世纪后期,“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的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兴起,随着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技术的发展,21世纪伊始开始走向后基因组时代的系统医学与个性化医疗卫生时代。

参考资料:-西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08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