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满族常用药简介

医案日记 2023-06-07 13:41:37

满族常用药简介

满族在迸关前民间采集和使用的药物常用约有二、三百种,现摘要简介如下:

1、植物类药材

人参:满族最早在长白山区发现有大补元气的野山参(又名:棒棰,满语:奥汞达),能起死回生。

土三七(又名旱三七,满语:贝兰拿旦),满族民间常用它卧鸡蛋煎汤,食鸡蛋喝汤内服,冶疗跌打损伤或用鲜茎叶捣烂外敷,活血化敷,消肿止痛。

北芪(又名黄芪,满语:苏杜兰),满族民间常用它煎水当茶喝或用它放入白条鸡膛内煮食,吃鸡肉喝汤,能补中益气,增强体力。

黄柏(又名黄波萝树皮,满语:勺浑炭古),满族民间常用它熬水喝,冶尿多食多的消渴症。

细辛(又名细参,满语:那勒赛浑),满族民间常将鲜全草捣烂外敷治寒腿疼症;全草晒干研末漱口冶牙痛症;以干药面少许吹入鼻中治感冒鼻塞不通气。

灵芝草(又名紫芝,满语:沙炳阿参),满族民间常用它泡酒饮或研末服,治冠心病、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症。

五味子(又名山花椒,满语:孙扎木炭),满族民间常用鲜枝条炖罗卜代替花椒味;用五味子、白矾等分研细末后,以煮熟的猪肺蘸药末嚼食或用开水冲服治痰咳哮喘症。

血见愁(又名八角灰菜,满语:申给沙奏),满族民间常用鲜茎叶煎水卧鸡蛋,喝汤吃鸡蛋或晒干熬水喝,治疗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症。

酸枣树根(满语:朱浑瘦勒),满族民间常用它煎水喝汤,治疗神经官能症、失眠症。

蚂蚁菜(学名:马齿觅,满语:叶洛少给),满族民间常用鲜茎叶煮食,止痢;生茎叶捣汁拌少许白糖,冷水冲服,冶疗阑尾炎,止痛;加蜂蜜少许煮服,治疗肺结核病。

大力子茎叶(学客牛蒡子,满语:阿巴呼查达),满族民间常用鲜茎叶捣烂外敷治疗头痛、红眼病;根茎叶晒干后煎水服,冶疗胃肿瘤。

2、动物类药材

虎骨(满语:塔什哈),满族民间常用虎骨砸碎浸酒服或酥炙研末服,冶疗筋骨风寒湿痛。

蛤蟆(学名蟾赊,满语:蛙克山),满族常用捕捉的蛤摸摘掉腹中五脏后,装人黑胡椒7粒,鲜姜1片,置于瓦罐内,以慢火烧炙,研成细末,治疗疔毒疮和臁疮腿,外敷。

蜈松(满语:涉涉瑞),满族民间常用娱蛾1条,焙干后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治疗中风口眼歪邪;娱松1条,雄黄10g,用鸡蛋清调敷,每日2-3次,治疗结核病和结核性胸膜炎、肋膜炎;用蜈松、甘草等份,焙干研末口服,每日3次,每次5g、(小儿1-2岁1.5g,3一4岁2g,7日1疗程),治疗百日咳;蜈松、全蝎等份,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5分,治疗惊痫症。

蝎子(满语:黑夜涉),满族民间常用鲜薄荷叶裹合蝎子,以文火将薄荷炙焦,同研细末服,冶疗小儿惊风;蝎子5只,蜈松1条炙研细末,以白酒为引口服,止痛。

马蛇(又名四角蛇,满语:猫瑞梅赫),满族民间常捉扑活马蛇,把生鸡蛋磕破一小孔将其放入,将孔用纸封固后爆熟食,冶疗小儿疳症。

蚯蚓(学名:地龙,满语:波屯),满族民间常用活蚯蚓一条配伍少许胡黄连,水煎服,治疗腿抽筋症;用活蚯蚓3-5条,放入盆内排除污泥后切碎,以鸡蛋2-3个炒熟,隔日吃1次,降血压;活蚯蚓捣汁,以冷水过滤,浓服半碗,治疗小便不通症;地龙研细末,以温开水日服3次,每次5g,治疗支气管喘息。

蚂蟥(学名:水蛙,满语:蜜达赫),满族民间常用水蛙配川芎等份研细末,温开水冲服,能活血化痰,治疗脑血栓后遗症。

林蛙(满语:朱蛙里),满族民间常在林中捕捉活林蛙,煎水卧鸡蛋,喝汤吃鸡蛋或连林蛙一起食,治疗肾盂肾炎浮肿症。

斑蝥(满语:都给达),满族民间常用斑蝥7只配少许雄黄、麻黄、朱砂研细末调匀,置于膏药上贴于头颈第2骨节治疗疟疾。

3、矿物质药类

朱砂(满语:鹅瑞烟滚),满族民间常用朱砂末,放入切开的猪心孔内,缝合后蒸熟食,冶疗惊扰和癔病;以朱砂末配蛤粉和匀后温酒调服,治疗吐血症。

雄黄(满语:阿梅混),满族民间常用雄黄研末,用醋调涂,以酒引服,治疗各种虫咬及疯狗咬伤;冶疗疔毒肿痛;以针刺四边疔根及中心点,起针后涂雄黄末或拨火罐,并在反应点处截根(点刺);治妇女宫寒不孕或流产症,用纱布包裹雄黄末约豆粒大小,放入阴户坐药奇效;以雄黄、石膏、白矾等研末,将石膏锻成白色后与雄黄、白矾末和匀,用手指沾水润湿后涂腋窝部,每日1次,治疗腋窝狐臭。

白龙粉(学名玄明粉,满语:山木瑞奋),满族常用它以温开水冲服少许,治大便不通;用冷热水调服少许治疗鼻衄。

满族的资料

(一)人口数 : 1990 年:约 980 万 人。 (二)分 布 地 区 : 满 族 ,主 要 分 布 在 东 北 三 省
其 中 以 辽 宁 省 为 最 多。少 部 分 散 居 在 全 国 各 地 各 大 城 市 中 。 (三)语 言 文 字 : 满 族 有 自 己 的 语 言、文 字 。 (1)使 用 满 语,属 阿 尔 泰 语 系 满-通 古 斯 语 族 满 语 支。 有 南、北 2 种 方 言。 由 于 与 汉 族 混 居、交 往 密 切 ,因 而 现 在 满 族 人 都习 用 汉 语,只 有 少 数 偏 远的 聚 居 村 屯,还 有 少 数 老 年 人 会 说 满 语 。 (2)16 世 纪 末,在 参 照 蒙 古 文 字 母 的 基 础 上 创 制 了 满 文。 后 又 在 借 用 的 蒙 文 字 母 上 加 " 圈 " 加 " 点 " ,称 之 为 " 有 圈 点 的 满 文 " 或 " 新 满 文 " 。 由 于 清 代 以 来 大 量 满 族 迁 入 中 原 地 区,在 经 济、文 化、生 活 上 与 汉 族 交 往 密 切,满 族 人 民 逐 渐 习 用 汉 语 文 。 现 在 满 族 人 都用 汉 文 。 (四)经 济 : 满 族 主 要 从 事 农 业。散 居 城 市 的 满 族 人 大 多 从 事 工 业 和 文 化 科 学 事 业 。在 历 史 长 期 发 展 进 程 中 ,满 族 同 胞 对 祖 国 的 缔 造 和 文 化 的 发 展 都 做 出 了 重 要 贡 献 。 (五)宗 教 : 满 族 人 曾 信 仰 多 神 的 萨 满 教 ,现 已 消 失 。 (六)历 史 : 满 族 历 史 悠 久,可 追 溯 到 2 0 0 0 多 年 前 的 肃 慎 人。 肃 慎 人,是 满 族 的 最 早 祖 先 。 其 后 裔 称 靺 昌" 、" 挹 娄 "、" 勿 吉 " 等,他 们 一 直 生 活 在 长 白 山 以 北 的 黑 龙 江 中 下 游、乌 苏 里 江 流 域 的 广 阔 地 区 " 黑 水 靺 昌”是 满 族 的 直 系 祖 先, 后 发 展 为 女 真。 辽 、宋、元、 明 几 个 朝 代 称 " 女 真 " 。 12 世 纪,建 立 了 金 朝。1583 年 努 尔 哈 赤 统 一 了 女 真各 部,以 女 真 人 为 主 体 融 合 了 部 分 汉 人、蒙 古 人 和 朝 鲜 人,形 成 了 一 个 新 的 共 同 体 - 满 族 。创 建 了 八 旗 制 度,创 立 了 满 文,并 于 1635 年 定 族 名 为" 满 洲 " 。 八 旗 制 度 具 有 政 治、军 事 和 生 产 三 方 面 的 职 能,成 为 满 族 社 会 的 根 本制 度。1636 年,皇 太 极 称 帝 ,改 国 号 为 清 。1644 年,清 军 入 关,清 朝 成 为 中 国统 一 的 中 央 集 权 的 最 后 一 个 封 建 王 朝。1911 年,辛 亥 革 命 后 称 为 满 族。 满 族 人 对 中 国 的 统 一、疆 域 的 开 拓、经 济 文 化 的 发 展 都 做 出 了 重 大 的 贡献 。 七)服饰 : 满 族 历 史 悠 久,文 化 发 达。 其 服 饰 高 雅 华 丽 ,在 我 国 民 族 服 饰 文 化 中 独 树 一 帜,历 史 上 曾 对 我 国 的 服 饰 发 展 有 过 很 大 影 响 。 (1) 满 族 统 一 衣 冠 : 努 尔 哈 赤 在 统 一 女 真 各 部 落,建 立 后 金 政 权,推 行 八 旗 制 度 以 后,满 族 人 均 在 旗 ,故 他 们 所 穿 的 袍 服 便 称 为 " 旗 袍 " 。 满 族 贵 族 入 关 统 治 全 国 后 ,清 太 宗 皇 太 极 认 为 清 朝 帝 王 应 当 维 持 本 民 族 的 生 活 方 式 和 传 统 习 惯,尤 其 是 维 持 统 治 者 的 民 族 标 志 的 服 饰 制 度,以 此 作 为 固 国 之 本 。 于 是 便 著 手 制 定 和 完 善 清 朝 的 衣 冠 制 , 并 三 令 五 申,不 许 亲 王 大 臣 学 汉 人 穿 褒 衣 博 带 、宽 袍 大 袖 等 。 要 求 在 宫 廷 里 的 侍 女 奴 仆 都 著 满 族 服 装 ,汉 人 成 年 男 子 衣 著 发 式 必 须 遵 从 满 族 的 习 惯 , 只 有 在 死 后 入 殓 殡 葬 时 方 可 用 汉 人 衣 冠 。 (2) 白 色 象 征 吉 祥 : 满 族 有 尚 白 习 俗,以 白 为 洁,白 色 象 征 吉 祥 如 意,所 以,他 们 常 在 红 色 或 其 他 颜 色 的 旗 袍 上 镶 有 白花 边 。 (3) 妇 女 梳 髻 脖 子 不 转 动 : 在 满 族 的 服 饰 中,头 饰 很 有 特 点 。过 去,男 女 都 要 留 头 发 、结 辫。妇 女 发 型 富 于 变 化,同 男 子 一 样,成 年 后 留 发、结 辫,或 绾 或 髻。 髻 的 名 称 和 式 样 也 有 多 种,其 中 两 把 头 最 有 特 点 ,流 传 至 今。 两 把 头 即 将 头 发 梳 理 整 齐 后,束 在 头 顶 上,然 后 分 成 两 绺 ,?梳 成 一 个 横 的 髻, 再 将 其 余 的 头 发 梳 成 一 个 燕 尾 形 的 扁 髻,压 在 颈 脖 的 后 面, 行 走 时 脖 子 不 随 意 转 动 , 与 旗 袍 相 配 是 很 协 调 ,显 得 庄 重 、高 雅 。 (4) 一 耳 戴 三 环 : 上 层 社 会 的 妇 女 对 头 饰 很 讲 究 ,不 仅 要 戴 钿 子( 一 种 青 绒 、青 缎 做 成 饰 有 珠 翠 的 头 冠 ),而 且 要 插 上 各 种 各 样 的 服 饰,如 压 髻 针 、花 针、大 耳 挖 子、小 耳 挖 子 等, 习 惯 于 一 耳 戴 三 环 。 现 在 东 北 地 区 的 满 族 妇 女 仍 保 留 著 这 种 古 老 的 习 俗 。 (5) 马 蹄 底 的 花 盆 鞋 : 满 族 妇 女 还 擅长 刺 绣 ,她 们 喜 欢 在 衣 襟、鞋、荷 包 和 枕 头 等 物 品 上 绣 花 卉 、 芳 草 、 鹤 鹿 、 龙 凤 吉 祥 等 图 案 。 鞋 为 木 质 底 ,底 高 达 1 5 至 2 0 厘 米。其 底 上 宽 而 下 圆,形 似 花 盆 , 俗 称 " 花 盆 鞋 " 。 底 的 中 部 盘 成 马 蹄 式 ,踏 地 时 印 痕 如 马 蹄 , 也称 " 马 蹄 底 " 。 (6) 本 世 纪 3 0 年 代,满 族 男 女 都 穿 直 统 式 的 宽 襟 大 袖 长 袍。女 性 旗 袍 下 摆 至 小 腿,有 绣 花 卉 纹 饰 。 男 性 旗 袍 下 摆 及 踝,无 纹 饰。 40 年 代 后 ,受 国 内 外 新 式 服 饰 新 潮 的 冲 击,满 族 男 性 旗 袍 已 废 弃,女 性 旗 袍 由 宽 袖 变 窄 袖 ,直 筒 变 紧 身 贴 腰,臀 部 略 大,下 摆 回 收,长 及 踝 。 逐 渐 形 成 今 日 各 色 各 样 讲 究 色 彩 装 饰 和 人 体 线 条 美 的 旗 袍 样 式 。(八)婚 俗 : 满 族 婚 礼 既 带 有 本 民 族 浓 厚 的 特 点 ,又 融 合 了 不 少 汉 民 族 的 风 俗 礼 节,一 般 要 经 过 以 下 程 序: 2007-03-29 18:32:19 补充: home.kimo/geochinese/c15
满族简介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 *** 、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 6 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誉。它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4 0 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潮流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朵一奇葩,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geocities/lily_lau20012001/kepo2←←(唔够位)
参考: .geocities/lily_lau20012001/kepo2

满族茶饮历史文化介绍

  满族茶饮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叶作为贸易产品之一已经引入北方。辽金时期的女真人已有饮茶习惯。据记载:当时的女真族男女相爱可自由相携而去,然后才回女家拜门,执妇婿之礼,谓之“纳彩”。

  女婿登门之时,女方无论大小皆坐于炕上,任凭女婿来拜,谓之“男下女”。但女方要盛情招待,食品中茶是必备物,另有酒、乳酪与蜜饯等。而在婚嫁之日,饮酒之后,仅留上等客人饮茶。

  清入关后,满族茶俗受汉文化影响,内涵更加丰富。尤其是宫廷茶宴,精致、富贵,规模更是超越以往朝代。满族茶饮器具以瓷器为主,至于清皇室,更有用黄金和玉器制作的茶具使用,据《清稗类钞》载,“宫中茗眊,以羒金为托,白玉为眊”。

  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层次的不同,历史上满族人饮茶种类多样。乳房茶:由于满族祖先长期居住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属于畜牧游猎民族。因此,传统满族人喜饮马奶、牛奶、羊奶。

  后来随着与汉族的'交流融合,茶叶输入后开始出现奶茶,将茶叶泡好后加入奶一起饮用。花茶:清入关后,清宫廷专设御茶房,所收茶之种类很多,但在宫廷茶宴和民间,除传统习饮的奶茶外,花茶也是日常喜饮品种之一。

  各种土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历史上满族农村人大多饮用自己制作的土茶。具体有如下几种:柳蕾茶,用春天嫩柳芽焙制的,常用来待客,喝了能清火明目,有一定健身疗效。糊米茶,女真时期,百姓在饭糊中加入开水饮用,可以养胃助消化。

  酸茶,依兰、双城一带的满族用黄米面加豆面发酵后,煎沸饮用,味带酸甜,十分好喝。还有一种土茶,用野玫瑰叶(间或有少量的花)、黄芪、达子香(一种山杜鹃花)叶晒干泡饮,也十分清香;另外相传满族人还有饮用小青草之说,就是将蒲公英的根挖出来之后,晒干切片当茶来饮。也有人将中药黄芪的叶子采回来晒干后当茶饮。

满族简介。加急!!!!!!

满族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一带地区。满族的直系祖先原称"黑水鞠",后发展为"女真"。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称帝后,率清军进关,统一全国,废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州",建国以后才通称为"满族"。
满族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马上民族,她在保卫祖国边疆、制止外国侵略方面作出了贡献。康熙年间,众八旗子弟就驱逐了沙俄侵略者,乾隆时又与西藏人民共同打败了英国殖民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也涌现了一批像陈翰章、关向应等英雄人物。
满族人民在文化方面也是颇有造诣,对祖国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语言学家罗常培,作家老舍等都是满族杰出的知识分子。

满族,现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 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 国各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肃 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汉 代称“(扌邑)娄”,南北朝 时称“勿吉”,隋唐时称“( 革末)(左革歇左)”,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 “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 流域的广阔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 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 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 6 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 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 ,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 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 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 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 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莽势歌舞

满族在历史上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时,满 族祖先(革末)(左革歇左)人派使者去长安见隋文帝 “高祖(文帝)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 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革末)(左革歇左)后裔 女真人有这样的习俗:女子成年后,行歌于途,歌唱自 己的身世、姿色、技能,以寻找伴侣。到努尔哈赤兴起 后,也继承了满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每逢佳节、喜庆、 婚嫁筵、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尽兴,其 中“莽势舞”最具代表性。这种民间舞多在新岁和喜庆 之日跳,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成双对 舞,旁人拍手而歌,以击堂鼓伴奏。莽势舞进入宫廷后 ,由自娱性舞蹈变成表演性的庆典舞,改名为庆隆舞, 场面壮观,规模宏大。往往司琵琶、三弦、奚琴、筝等 乐器的就有6 0 多人,伴唱的1 3 人,舞蹈者5 8 人。 服饰有严格规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寿字袍豹皮褂,伴唱 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黄画皮套,黑羊皮套,朝服 等。并戴有各种假面具,做骑马射击等动作。这种舞多 由满族狩猎和戎马生涯演变而来。此外民间还有“野人 舞”、“笊篱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 萨满舞”等。

满族民歌也丰富多彩,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 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满族人从小就在母亲唱 的“悠车曲”中长大,“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 补哇……”这首歌世代相传,家喻户哓。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 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 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 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至今,在边远的满族聚居区爱珲等地,仍保留着富 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歌舞。同时,这一灿烂的文 化遗产也受到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后的莽式空齐舞,又 登上舞台,开创了满族舞蹈艺术的新时代。

漫话旗袍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 有很高的盛誉。 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 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 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 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 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 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 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 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 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 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 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 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至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 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 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 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 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 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 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 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 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 ,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风味饽饽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 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 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 。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 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 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饽饽 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 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 ,既香又甜。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 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 过发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 布袋过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 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有时发酵过大, 略有酸臭味,故又称“臭米子”。在辽宁叫“(左火右 叉)子”。东北城乡,还设有(左火右叉)子馆,专营 “臭米子”。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满族的 一种传统糕点——搓条饽饽。制作搓条饽饽先把蒸熟的 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 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 面即成。搓条饽饽是昔日满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 “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 “糖缠”,更名为萨其玛,人们又称其为糖蓉糕。这种 饽饽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满族饽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金黄的小窝头,酥 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此外,还 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饼等等,数不胜举 ,各领风骚,都是满族的传统风味。

“落草”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妇女临产时,将炕席 卷起,放块石头压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 将孩子生在草上,故称“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 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干草既可防湿,又可以御 寒。

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 “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 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 射的男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 ,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 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如 生人不慎闯入,还得做一碗汤送来,称为“还奶”。小 孩落生,要请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长得好的人第一个 到产房,谓之“踩生”。据说谁踩的生,孩子长大后就 象谁。

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 给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 热水等。老太太一手托着孩子,一手给孩子洗浴。边洗 边唱:“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 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最后,老太太用 一根大葱连打三下婴儿,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 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后,孩子的父亲将葱扔 到房上,亲友们一起贺喜。

孩子满月后,将悬于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条收 回栓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里,旁边 供奉着“佛托妈妈”,是保婴之神,满族人家每到春秋 ,要祭祀佛头妈妈以求赐福。祭祀之时,把子孙绳从神 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妇女 跪拜案前,众人叩首。萨满用柳枝蘸水洒向孩子头部, 又让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驱邪,随后取下子孙绳 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的颈上。过三天把五彩线收回贮 在子孙袋里。因五彩线称为“锁线”,因此此俗谓之“ 换锁”。

婴儿满月之后睡悠车,这是满族育婴的一个传统方 法。悠车用薄木板制做,长2 公尺,宽1 . 5 公尺,两 头呈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上, 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将孩子放在悠车里。婴儿哭则乳之 ,不哭则摇之,十分轻便,母亲还可以干一些家务活。 满族人家生第一个男孩,悠车由姥姥家赠送。

为了避免孩子翻动从悠车上掉下来,也考虑孩子长 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骑马腿的位置端正,便将孩子胳膊 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带子捆绑起来,孩子动弹不得只 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驼背弯腰。满 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装枕头,枕在孩 子头下,俗称“睡扁头”。

请问:哪些是满族传统食品?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
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
,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
,晾肉,香肠,什锦苏盘,
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
罐儿野鸡,罐儿鹌鹑,
卤什锦,卤子鹅,卤虾
,烩虾,炝虾仁儿,山鸡,兔脯,菜蟒,银鱼,
清蒸哈什蚂,烩鸭腰儿,烩鸭条儿,清拌鸭丝儿,黄心管儿,
焖白鳝,焖黄鳝,豆鼓鲇鱼,锅烧鲇鱼,烀皮甲鱼,锅烧鲤鱼,抓炒鲤鱼,
软炸里脊,软炸鸡,什锦套肠,麻酥油卷儿,
熘鲜蘑,熘鱼脯儿,熘鱼片儿,熘鱼肚儿,醋熘肉片儿,熘白蘑,
烩三鲜,炒银鱼,烩鳗鱼,清蒸火腿,炒白虾,炝青蛤,炒面鱼,
炝芦笋,芙蓉燕菜,炒肝尖儿,南炒肝关儿,油爆肚仁儿,汤爆肚领儿,
炒金丝,烩银丝,糖熘饹炸儿,糖熘荸荠,蜜丝山药,拔丝鲜桃,
熘南贝,炒南贝,烩鸭丝,烩散丹,
清蒸鸡,黄焖鸡,大炒鸡,熘碎鸡,香酥鸡,炒鸡丁儿,熘鸡块儿,
三鲜丁儿,八宝丁儿,清蒸玉兰片,
炒虾仁儿,炒腰花儿,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
炸海耳,浇田鸡,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炸飞禽,炸葱,炸排骨,
烩鸡肠肚儿,烩南荠,盐水肘花儿,拌瓤子,炖吊子,锅烧猪蹄儿,
烧鸳鸯,烧百合,烧苹果,酿果藕,酿江米,炒螃蟹.氽大甲,
什锦葛仙米,石鱼,带鱼,黄花鱼,油泼肉,酱泼肉,
红肉锅子,白肉锅子,菊花锅子.野鸡锅子,元宵锅子,杂面锅子,荸荠一品锅子,
软炸飞禽,龙虎鸡蛋,猩唇,驼峰,鹿茸,熊掌,奶猪,奶鸭子,
杠猪,挂炉羊,清蒸江瑶柱,糖熘鸡头米,拌鸡丝儿,拌肚丝儿,
什锦豆腐,什锦丁儿,精虾,精蟹,精鱼,精熘鱼片儿,
熘蟹肉,炒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焖冬瓜,
焖鸡掌,焖鸭掌,焖笋,熘茭白,茄干儿晒卤肉,鸭羹,蟹肉羹,三鲜木樨汤,
红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三鲜丸子,四喜丸子,氽丸子,葵花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
红炖肉,白炖肉,松肉,扣肉,烤肉,酱肉,荷叶卤,一品肉,樱桃肉,马牙肉,酱豆腐肉,坛子肉,罐儿肉,元宝肉,福禄肉,
红肘子,白肘子,水晶肘子,蜜蜡肘子,烧烀肘子,扒肘条儿,
蒸羊肉,烧羊肉,五香羊肉,酱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
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
,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
,晾肉,香肠,什锦苏盘,
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
罐儿野鸡,罐儿鹌鹑,
卤什锦,卤子鹅,卤虾
,烩虾,炝虾仁儿,山鸡,兔脯,菜蟒,银鱼,
清蒸哈什蚂,烩鸭腰儿,烩鸭条儿,清拌鸭丝儿,黄心管儿,
焖白鳝,焖黄鳝,豆鼓鲇鱼,锅烧鲇鱼,烀皮甲鱼,锅烧鲤鱼,抓炒鲤鱼,
软炸里脊,软炸鸡,什锦套肠,麻酥油卷儿,
熘鲜蘑,熘鱼脯儿,熘鱼片儿,熘鱼肚儿,醋熘肉片儿,熘白蘑,
烩三鲜,炒银鱼,烩鳗鱼,清蒸火腿,炒白虾,炝青蛤,炒面鱼,
炝芦笋,芙蓉燕菜,炒肝尖儿,南炒肝关儿,油爆肚仁儿,汤爆肚领儿,
炒金丝,烩银丝,糖熘饹炸儿,糖熘荸荠,蜜丝山药,拔丝鲜桃,
熘南贝,炒南贝,烩鸭丝,烩散丹,
清蒸鸡,黄焖鸡,大炒鸡,熘碎鸡,香酥鸡,炒鸡丁儿,熘鸡块儿,
三鲜丁儿,八宝丁儿,清蒸玉兰片,
炒虾仁儿,炒腰花儿,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
炸海耳,浇田鸡,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炸飞禽,炸葱,炸排骨,
烩鸡肠肚儿,烩南荠,盐水肘花儿,拌瓤子,炖吊子,锅烧猪蹄儿,
烧鸳鸯,烧百合,烧苹果,酿果藕,酿江米,炒螃蟹.氽大甲,
什锦葛仙米,石鱼,带鱼,黄花鱼,油泼肉,酱泼肉,
红肉锅子,白肉锅子,菊花锅子.野鸡锅子,元宵锅子,杂面锅子,荸荠一品锅子,
软炸飞禽,龙虎鸡蛋,猩唇,驼峰,鹿茸,熊掌,奶猪,奶鸭子,
杠猪,挂炉羊,清蒸江瑶柱,糖熘鸡头米,拌鸡丝儿,拌肚丝儿,
什锦豆腐,什锦丁儿,精虾,精蟹,精鱼,精熘鱼片儿,
熘蟹肉,炒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焖冬瓜,
焖鸡掌,焖鸭掌,焖笋,熘茭白,茄干儿晒卤肉,鸭羹,蟹肉羹,三鲜木樨汤,
红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三鲜丸子,四喜丸子,氽丸子,葵花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
红炖肉,白炖肉,松肉,扣肉,烤肉,酱肉,荷叶卤,一品肉,樱桃肉,马牙肉,酱豆腐肉,坛子肉,罐儿肉,元宝肉,福禄肉,
红肘子,白肘子,水晶肘子,蜜蜡肘子,烧烀肘子,扒肘条儿,
蒸羊肉,烧羊肉,五香羊肉,酱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
烧紫盖儿,炖鸭杂儿,熘白杂碎,三鲜鱼翅,栗子鸡,尖氽活鲤鱼,板鸭,筒子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0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