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医案日记 2023-06-07 08:45:00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正常参考值】杆状核绝对值:0.004~0.5×109/L杆状核百分值:0.01~0.05或(1%~5%)分叶核百分值:0.5~0.7或(50%~70%)分叶核绝对值:2~7×109/L【异常结果分析】中性粒细胞增多:1.生理性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可有体差异,一日之间亦可有波动,下午较早晨为高;饱食、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阵痛等都可使白细胞一过性增高。2.病理性增多:(1)反应性增多:1)急性感染或炎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所致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常见疾病如中耳炎、脓肿、疖痈、扁桃体炎、阑尾炎、肺炎、败血症等,白细胞升高的程度视感染的严重程度及机体反应性不同而有所差异。轻度感染时,白细胞数可正常,但分类可见中性粒细胞升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大于10×109/L并可伴有轻度核左移;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大于20×109/L,并可出现明显的核左移。2)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心肌梗塞、肺梗塞等,白细胞明显升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3)急性大出血时,白细胞总数可在1~2h内迅速升高,可达(10~20)×109/L,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见于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宫外孕,白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重要参考指标。4)急性溶血: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大量溶解使之相对缺氧及红细胞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入血,使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高。5)急性中毒,见于化学药物和生物毒素中毒时,如安眠药、有机磷中毒、昆虫以及蛇毒素等;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尿毒症等。6)恶性肿瘤:某些肝癌、胃癌等,因癌肿组织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或其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入血,或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可出现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2)异常增生性增多:1)粒细胞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可在(100~600)×109/L以上。早期无症状者可在50×109/L以下,血象中粒细胞常在90%以上,可见到各发育阶段的粒细胞,以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最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M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粒细胞一般可增至(10~50)×109/L。2)骨髓增殖性疾病: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 为粒细胞缺乏症。1.感染性疾病: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粟粒性肺结核、脓毒血症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伤寒感染时由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入血或在内毒素作用下、使贴壁的粒细胞增多,循环池粒细胞减少。2.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3.慢性理化损伤: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某些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和肿瘤化疗药物等。4.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5.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某些恶性肿瘤、类脂质沉积病等。

中性粒细胞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其血液中含量比正常值低会是什么原因?

白细胞:人体的主要免疫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正常数量为4-10X10的9次方 个/L.
红细胞:具有运输氧,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正常男子数量约为5.0X10的12次方,女子约为4.2X10的12次方.
血小板:止血作用.同时还会释放出一些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血液凝固后就是血清.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其中一种,没有说什么正常值..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中性粒细胞在杀死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放。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跑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成令忠,1993)。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粗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刘约翰等,199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06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