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疳证

医案日记 2023-05-31 20:08:00

疳证

【概述】

疳证是一种脾胃虚损,运化失健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饮食异常为特征。本病多见于三岁以下婴幼儿,故又称“奶痨”。因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曾被古人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病属西医学营养不良。

“疳”字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说“疳者甘也”,指小儿过多吃了肥甘生冷,饮食失调,脾胃受损,日久形成疳证;另一说“疳者干也”,指发病机理由于脾胃气虚、津液干涸,以致形体消瘦而干枯。

【病因病理】

脾胃失调是主要原因。小儿为“脾常不足”之体,饮食失调,喂养不当,或其他因素(如长期呕吐、慢性泄泻、病后失健)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病初症轻,仅为脾胃不和,运化失健;进一步发展,脾之虚弱加重,并可有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形成虚中夹实之证;病久脾脏虚损,津液干涸,气液耗伤,甚者气血虚亏。若脾病及肝,肝血不足,可两国羞明,白翳遮睛;脾病及心,心火内炽,上熏口舌,引起日内生疮;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则骨骼畸形;

脾病日久,中阳失展,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全身出现浮肿。

【诊断要点】

1.长期喂养不当,饮食失调(偏食、挑食)及疾病影响。

2.消瘦、不食、面色苍白,精神萎软,嗜异食症及发育迟缓等。

3.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重度肌肉萎缩,心音低钝,脉搏减慢,血压偏低,凹陷性水肿等。

4.轻度(即1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15%~25%;中度(即Ⅱ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25%~40%;重度(即Ⅲ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40%以上。

【辩证分型】

1.脾胃虚弱(又称“疳气”)症状:形体消瘦,食欲减退,盗汗自汗,精神烦躁,毛发枯黄,大便正常或稍稀,小便常色白如米泔水,舌苔薄白,脉细濡。

证候分析: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不能化生精微,故纳呆形瘦、毛发枯黄、大便易稀薄。气虚表卫不固,则盗汗自汗。土虚木旺,肝气不舒,故精神烦躁不安。

苔薄白,脉细儒,均为脾胃虚弱的表现。

2.脾虚食积(又称“疳积”)症状:形体明显消瘦,精神萎软,肚腹膨胀,面黄无华,毛发稀黄如穗,纳呆食少,或多吃多便,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细滑。

证候分析:疳证失治,进一步发展则脾胃更虚,积滞内停不消,故形体更瘦,毛发稀黄,面黄少华。因积久不消坝u肚腹胀满。脾虚气弱,精神萎软。胃强脾弱者,虽能受纳,难于消运,故多吃多便。舌淡苔腻,脉细滑,均为脾虚食积的表现。

3.气血两亏(又称“干疳”)症状:面色?s白,毛发干枯,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腹凹如舟,沓不思食,啼哭无力,大便稀薄或便秘,时有低热,舌质淡,苔少色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此是疳证的后期,气血已亏,化源欲绝,已无以滋养脏腑肌肉,故形瘦大肉已脱,皮肤干枯起皱,毛发干枯。腹部脂肪已消失,肌肉已萎缩,故腹凹如舟。脾气虚极,则神萎、啼哭乏力,沓不思食,大便易稀薄。舌淡,脉沉细,均为气血两亏的表现。

疳证后期还可有兼证:①眼疳:表现为夜盲,眼珠干涩,白翳遮睛。为脾病及肝,肝阴不足所致。②目疮:可见口舌生疮,甚至糜烂。此为阴虚火旺,心脾虚火上熏口舌所致。③疳肿胀:小便不利,全身浮肿,尤以四肢及颜面更明显。此因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溢肌肤所致。①齿衄、紫癜:牙龈出血,皮肤出现瘀点。此因脾气虚弱,脾不统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致。

疳证的“疳积”阶段,出现脾虚食积,与积滞证的脾虚夹滞不同。前者以虚为主,因脾胃虚亏,运化明显失健,以致有食积不化;而积滞证的脾虚夹滞却是以实为主,是因乳食积滞损伤脾胃,引起脾气损伤。

两者必须辨明,方能在治疗上掌握好攻补关系。疮证的“疳积”,为离攻干补;而积滞证的脾虚夹滞,则为寓补于攻。

【分型治疗】

1.脾胃虚弱治则:健脾和胃。

主方:资生健脾丸加减。

加减:腹胀舌腻,加木香6克、鸡内金粉1.5克(吞服);大便稀溏,加焦六曲10克、炮姜炭6克;小便色白,加泽泻10克、萆粟10克。

主方分析:资生健脾丸为健脾醒胃,兼有消食化湿的要方。方中人参、茯苓、白术、莲子肉健脾益气。

山药、苡仁、扁豆、泽泻、芡实健脾利湿。藿香、砂仁、麦芽、山楂、白豆蔻醒脾开胃。陈皮燥湿和中,黄连清泻心火,甘草调和诸药,桔梗载药上行。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山药10克 扁豆10克 莲子肉10克 苡仁10克 砂仁6克(后下)山楂10克 甘草6克

2.脾虚食积治则:消积理脾。

主方:健脾九加减。

加减:积滞明显,加山棱6克、获术6克、炙干赡10克;腹胀不适,加香附10克、木香6克;大便干结,加全瓜萎10克、麻仁10克。

主方分析:健脾丸是健脾消积的要方。方中人参、白术健脾补气,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化积,陈皮燥湿和中,枳实破气消积。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山楂10克 神曲10克 胡黄连6克 炙干蟾10克 青皮6克 枳实6克 甘草6克

3.气血两亏治则:补气养血。

主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加减:血虚较重,加阿胶10克(烊冲)、制首乌10克;午后低热,加地骨皮10克、银柴胡10克;汗多者,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人参养荣汤为益气补血、宁心安神的要方。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白芍、熟地补血和营扶正,五味子、远志敛阴宁心安神,陈皮、桂心温通行散。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熟地10克 制首乌10克 山药10克 甘草6克

兼证治疗:眼疳用羊肝丸养血明目;口疳用泻心汤清心泻火;疳肿胀用真武汤温阳利水;齿龈、紫癜用归脾汤健脾养心补气。

【中成药】

1.启脾丸 每日2次,每次1.5~3克吞服。用于脾胃虚弱。

2.消疳肥儿丸 每日2次,每次1~2克吞服。

用于脾虚食积。

3.十全大补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气血两亏。

【简便方】

1.山药、鸡内金、焦白术、扁豆、山楂、干蟾各10克,青皮、陈皮各6克,红枣5只,研成细粉,每日2次,每次1.5~3克调服。用于脾虚食积。

2.太子参10克,山药10克,神曲10克,红枣5只,水煎服。用于脾胃虚弱。

3.鸡肝1具(或猪肝30克),苍术6克,煮熟后食肝和汤。连服l~2周,用治眼疳。

【其它疗法】

1.利四缝疗法 用短粗毫针点刺二手四缝穴,刺后挤出黄白粘液,每周1~2次,4~6周为一疗程。

2.穴位注射 采用维生素B;

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每次每穴0.5毫升,每周2次,以2~3周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防止偏食、挑食。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所需营养。

2.积极治疗各种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其他慢性疾病。

3.多接触阳光,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注意皮肤清洁与食物卫生。治疗期间,必须忌食过硬、过香、过于油腻及油炸食物,不食生冷之物。

小孩疳积有那些具体的症状?

分类:医疗健康 >> 外科
问题描述:

我小孩肚子圆鼓鼓的(从胸到腹),人家说可能是疳积,但是觉得他吃饭好象还可以,所以我想问一下,小孩疳积到底有那些具体的症状?

解析: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的说法。

对于疳证的“疳”的两种解释:其一为“疳”就是“甘”,这是因为本病起先多是由于过食甘而致。这是从某个侧面,对本病的起始原因加以概括。其二是“疳”有“干”的含义,这是因为本病会出现消瘦、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等临床表现。

【病因】

1.乳食不节,伤及脾胃: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及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2.脾胃虚寒薄弱:脾胃虚寒薄弱,则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碍气机,时日渐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

乳食不节与脾胃虚弱互为因果,积滞可伤及脾胃,脾胃虚弱又能产生积滞,临床上多互相兼杂为病。

3.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虫症也常为本病的原因。

【症状】

1.积滞伤脾:形体消瘦,体重不增,腹部胀满,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夜眠不安,大便不调,常有恶臭,舌苔厚腻。

2.气血两亏:面色萎黄或苍白,毛发枯黄稀疏,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或烦躁,睡卧不宁,啼声低小,四肢不温,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溏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诊断】

1.疳症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赢瘦。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5)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蛔虫卵。

(6)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7)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2.积滞

(1)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或便秘为特征。

(2)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3)有伤乳食史。

(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

【证候分类】

1.疳症

(1)疳气:形体略见消瘦,而色稍萎黄,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舌苔腻,脉细滑。多见于本病之初期。

(2)疳积: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胀大,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易落,烦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多见于本病之中期。

(3)干疳: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无泪。或可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多见于本病之晚期。

2.积滞

(1)乳食内积:面黄少华,烦躁多啼,夜卧不安,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酸臭或便秘,小便短黄或如米泔,伴有低热。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2)脾虚夹积: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糊。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

【治疗】

1.积滞伤脾

(1)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2)处方: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补脾经,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2.气血两亏

(1)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温阳助运,理气和血,并加强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导积滞。

此外: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运内劳宫;烦燥不安,目赤多泪加清肝经;若有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者加补大肠;便秘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另外可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治疗。也有用板门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注意事项】

1.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注意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2.注意营养搭配。

3.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医学(中医)上称之为“挑疳积”。

小儿针挑疗法又称“挑四缝法”、“挑疳积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包括虫积)的一种外治方法。

本疗法系从古代中医砭刺术中派生而出。最早见于《针灸大成》,在其他中医学典籍中记载甚少,但却以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包括挑液法和挑脂法两种。

1、挑液法(针挑四缝穴):

(1)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掌面第2、3、4、5指腹侧第一、二指间关节横纹处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用消毒三棱针挑刺上述横纹中心,对准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患儿两手8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则用干棉球压之,嘱患儿(或家长帮助)捏紧双拳,以压迫止血。

(4)疳积重者,刺出全是稠质粘液,轻者粘液夹血,未成疳者无粘液而见血。隔日或隔2、3日针挑1次,一般针挑3-6次,粘液渐少,直至无粘液,仅见血为止。

2、挑脂法(针挑疳积点):

(1)选用三棱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手第2、3、4、5指第一、二指节腹面正中,即疳积点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押手:因为挑脂要挑皮下脂肪层,取出脂肪团,容易出血,故要充分利用押手来压取脂肪和止血。可请助手协助。术者和助手用左手挟持住患儿手指,并以左手拇指分别向自身方向,经过挑点,滑压几次,然后固定在挑点的旁边,用力压着不动。其目的是要排除局部血液,压迫止血,并使挑点皮肤张露,皮下脂肪易被挤出。

(4)术者右手拿针对准挑点中心,用“挑点法”,动作迅速地挑开皮层,进入皮下。皮下脂肪小体由于受到两个指头在旁的压力,很快便会向针口冒爆出来,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稀疏纤维挑断,尽量挤出脂肪小体,最后用针体把针口残留的脂肪刮干净。

(5)术后针口涂上红汞,用消毒纱布垫封压住针口,再用绷带包扎,加压3-5分钟,以防出血。在未封压好针口前,术者和助手的押手不能放松,否则即可引起出血。

(6)术后嘱患儿(或家长)不要沾污伤口,5天后可以拆封。

(7)因其针口较深、押手挤压,出血较多,留有微小创口必须用纱布垫加压包扎。5天后不能拆封洗手,不能用手拿取他物,以防感染。

本法不及针挑四缝穴之简便、安全,而疗效相仿,故目前临床多用针挑四缝穴。

二、治疗机理

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临床观察有平肝泻心、理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也有以本法配合汤药,作为辅助疗法。有学者提出针挑四缝,不但能用于治疗,且有鉴别诊断和判断其预后的意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四缝穴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对于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者,针刺四缝穴后,发现血清钙、磷均有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乘积增加,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

[临床应用]

本疗法用于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

一、疳症、虫积

取挑液法(针挑四缝穴)或挑脂法(针挑疳积点)。

二、咳喘

取挑脂法。

1、取点方法:取肺俞、风门、外喘息(大椎穴旁开1.5寸)、天突、膻中、中府、掌三点等,每次针挑3-4个穴点,隔日1次,轮流选点挑刺。

2、辨证加减:表证、热证,加挑风池、大椎。慢性期则应按所犯脏腑而加用相应之背俞穴,如脾虚者加脾俞、中脘;肾虚加肾俞、关元。也可选用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和治喘五平穴。治疗后期在掌2点处挑脂或割脂1次。

3、针挑方法:凡属热证、实主,均用泻法。即每次取点宜多,针挑提摆幅度大,用力强,创口较大,挑出脂多,针挑方向与经络病位逆方向,总之 *** 总量大。凡属虚证、寒证,宜用补法。每次挑点少(2-3个),针挑不提摆,用力小,挑时短,创口小而浅,脂出少,针挑方向与经络病位顺方向。

[注意事项]

1、术者剪净指甲,用皂、刷充分洗刷干净,然后以2%碘酊涂擦拇、食指头,再用75%酒精擦净;最好能戴上消毒手套。消毒严密,可防止患儿及术者双方的感染。

2、针挑选点要准,手法要快,不能留针。患儿被挑疼痛,哭闹乱动,防其发生意外,术前将手法简要告知家长,征得同意后,请求协助,抱住患儿并固定其双手,方可行之。最好能安抚患儿,鼓励劝导,使其能与术者配合,情绪安定,保证针挑能顺利和安全地进行。

3、针挑时要注意避开小血管。挑四缝穴后24小时内嘱患儿勿玩泥沙、污物及金属玩具,以免感染。

4、挑疳积点术后,患儿应保持双手清洁,防止污染。发现包扎松散,应重新消毒包扎。

5、凡已生锈的针具均不可用,以免引起“破伤风”。

6、疳积患儿必须忌口1月,如豆类制品、麦类制品、糕饼,以及各类零食如花生、瓜子、芝麻、冷饮、巧克力等等,以免胀气。

7、治疗中应注意饮食调理,鱼肉以清蒸为宜,易于消化;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营养,睡眠充足,经常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按语]

本疗法针具简廉,疗效显著,手法简便,安全可靠,因而历久不衰。只是对其治疗作用及机理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整理、观察与提高。

小儿推拿(12):脾胃疾病(二)厌食、呕吐与腹痛

中医中的脾胃疾病,除了上次提到的腹泻、便秘,还有常见的小儿厌食、疳证、腹痛、呕吐等。接下来的文中,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下相关内容。

从前面几课的整理来看,辩证对于推拿非常关键,辩证对了,那么所对应的穴位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的操作也是大同小异的。而辩证关键在于辩虚实、外邪or内因、外邪种类、阴阳相对等。

我们现在的课程中可以对辩证了解一二,但真正的辩证还是那句老话: 交给专业人士,我们图个能听明白 。随后的整理中,我会对重要的穴位做再三的强调和重复,以加深印象,紧急情况下可进行初步的定性和操作。


(一)鉴别诊断

与疳积鉴别,疳积病程更长,影响到发育,身高体重多不达标,兼腹胀。疳积为慢性营养不良综合征,厌食可为其主要症状之一。

(二)治法

虚证宜健脾助运,实证宜消积导滞。实证还应辨明积滞有形还是无形,分别辅以消食、通便、化痰、行气等方法。

如之前所说,虚证常为长期持续的症状,实证常为短期、临时症状。虚实不同,处方不同。

(三)基本方

方1

补脾经(1-2min)

点揉足三里(1-2min)

捏脊(3-6遍)

方2

掐揉四横纹

运板门

运内八卦(1-2min)

清胃经、清大肠(各1-2min)

(四)辩证加减

1.食滞胃脘

症状:有伤食史,食量突然减少,兼嗳气泛恶,口,脘腹饱胀,或脘腹疼痛拒按,夜卧不安,大便如败卵,舌苔白腻,脉满,指纹滞。

所以从症状看,多为实证。治宜化积消食。

处方:1)基本方重点:方2为主,方1为辅;2)加:掐揉小横纹5~10遍,向下振中脘1min,点脾腧、胃腧各10次,揉天枢1min。

2.脾胃气虚(阳虚)

症状:长期不思进食,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神疲,便溏,或完谷不化,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为特征。

治宜补脾益气。

处方:1)基本方重点:方1为主,方2为辅;2)添加:揉脾腧、胃腧各1min,推上三关、揉外劳宫、揉关元各1min,摩、揉、振、按神阙共3min,推上七节骨令热。

3.胃阴不足(阴虚)

症状:口燥咽干,好动,多饮,皮肤干燥,大便干,小便短少,烦躁,夜卧不安,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浮红。

治宜益胃滋阴。

处方:1)基本方重点:方1、方2并重;2)添加:揉内劳宫、清天河水、揉二马各1~2min,分手阴阳1min,推下七节骨令热,掐承浆与廉泉10次。

4.肝气泛胃

症状:闷闷不乐,拒食,进食量随情志影响,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苔薄,脉弦,指纹滞。

前面有说过,肝克胃,所以有肝气犯胃之说。肝气旺还会导致胁肋疼痛,故处方中有搓摩胁肋的操作。

治宜疏肝和胃。

处方:1)基本方重点:方2为主,方1为辅,重点分推腹阴阳,揉腹与摩腹;2)添加:清肝经1~2min,搓摩胁肋5~10遍,下推膻中1~2min,横擦肝腧令热。

现在科学喂养居多,疳证一般很少见。

(一)鉴别诊断

1.厌食

疳证是独立疾病,厌食多为典型症状。厌食以食欲不振、拒食、挑食为特征,病程较疳证短,体重可无变化,营养可正常。 厌食影响发育,则转为疳证。

2.五迟五软五硬

五迟五软和五硬是发育障碍的不同表吸纳。多为肾虚所致,常生俱来。临床已全身发育迟缓(五迟)、或萎软无力(五软)、或肌张力高(五硬)为特征,可伴有营养不足。而疳证以脾胃病变为主,以 慢性营养不良为特征。

(二)治法

疳证的治疗在于补益脾胃与化积导滞,二者常常同时运用。临床应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法。疳气以调和脾胃气机为主,疳积以消导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益为主,后期影响五脏须随证治之。

(三)基本方

补脾经、清胃经

掐揉四横纹与板门

推上三关与下六腑

腹部操作

脊背与腰骶操作 捏脊(3~20遍)

点揉足三里(3~5min)

(四)辩证加减

1.疳气

症状:心下痞满,形体瘦,少神,面少泽,食欲不振,或食多易饥,急躁,苔腻脉濡,指纹滞

治宜理气中和。

处方:1)基本方;2)添加:运土入水、运水入土各1min,运内、外八卦各1min,推上和推下七节骨各1min;揉脾腧、胃腧各2min。

2.疳积

症状:脘腹胀大,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进食极少,或善食易饥、大便排虫,或揉眉挖鼻,吮指磨牙,异食,舌质淡,苔腻,脉濡或滑,指纹紫滞。

治宜化积导滞与补益脾胃并重。

处方:1)基本方重点:操作腹部和背脊;2)添加:掐揉小横纹5~10遍,揉脾腧、胃腧各2min,点揉二人上马1min,拿肚角1~3次。

3.干疳

症状:极度消瘦,批复干燥、老人貌,精神萎靡,啼哭无力,饮水多,便干结,或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细数,指纹淡。

治宜补益气血。

处方:1)基本方重点:补脾经,捏脊,上三关配下六腑;2)添加:补肾经,揉二马各1~2min,揉脾腧、肾俞各1min,叩、擦八髎令热,拿百虫10次,推箕门、摩涌泉各1min。


(一)鉴别诊断

需与咳嗽伴呕吐相鉴别。小儿咳嗽一定有痰,小儿不会吐痰,故小儿咳嗽时常通过呕吐排痰。咳嗽呕吐是咳嗽在前,或与呕吐同时发生,多吐出痰涎,吐后咳嗽减轻,而呕吐独立发生。

(二)治法

和胃降逆止吐为呕吐的基本治法,在此基础上,确定其病因。外邪宜发散,气郁宜疏理,脾胃虚弱宜温补,痰湿与食积宜消导。

(三)基本方

清胃经(1~3min)

运内八卦(1~2min)

横纹推向板门(2min)

胃脘部操作(分推腹阴阳20次,从剑突向下推抹至肚脐20次,中指或拇指轻揉中脘3min,顺时针摩腹3~5min)

搓摩胁肋(5~10遍)

(四)辩证加减

1.积滞吐(包括伤食吐和肝胃不和吐)

症状:呕吐酸水或苦水,吐后得舒,不思乳食,脘腹胀满,胁肋胀痛,苔厚腻,脉滑或弦,指纹紫滞。

治宜消食化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1)宜先催吐,后用基本方;2)添加:掐揉四横纹,分推腹阴阳1~3min。

2.胃虚吐

症状:多见于早产或发育迟缓儿。呕吐反复发生,病程长,饮食少有不慎即呕吐,呕吐物清稀,面白神倦,四肢欠温,腹痛隐隐,得温则舒,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无力,指纹淡。

治宜补益脾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吐。

处方:1)基础方;2)添加:点揉足三里、摩脐各3~5min,捏脊6遍。

3.畏寒吐

症状:有饮冷受凉史,以突然呕吐,呕吐物冷清,胃脘冷痛,喜热熨,或伴有喷嚏流涕,舌淡,苔白,脉紧或沉迟,指纹浮红。

治宜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处方:1)基本方重点:胃脘部操作;2)添加:横擦胃腧令热,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掐揉二扇门各1~3min,捏脊3~6遍。

4.胃热吐

症状:食入即吐,呕吐喷射状,呕吐物色如胆汁,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唇红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宜清热泻火,和胃降逆。

处方:1)基本方;2)添加:清天河水、退六腑各3~5min,清大肠、小肠各1~2min,下推天柱骨与推下七节骨令热。

5.惊吐

症状:受惊后呕吐暴作,频吐清涎,神态紧张,睡卧不安,山根青,舌青紫,脉促,指纹青。

治宜镇惊止呕。

处方:1)基本方;2)分推手阴阳、捣小天心各1~2min,推膻中各1~2min,掐揉五指节3~5遍,掐揉左右端正10次。


(一)鉴别诊断

急腹症多为剧烈脘腹疼痛,伴局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1)阑尾炎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2)胆道蛔虫右上腹墨菲点压痛及肌紧张;3)胰腺炎左上腹压痛。

如腹胀、肠型或肿物,明显呕吐,大便不通、肠鸣音亢进者,多为嵌顿疝、粘连性肠梗阻、蛔虫肠梗阻及肠套叠等。

若腹痛持续,全腹压痛、肌紧张、腹胀、肠鸣音消失,多为腹膜炎。

实证多为急性腹痛,常拒按;虚证延绵时间长,常喜按。

(二)治法

通则不痛为腹痛的基本治法。推拿具有机械力学特征,具有通导之性,止痛作用明显。

(三)基本方

按揉一窝风与内关(各1~3min)

胆囊穴处置(寻找足三里与阳陵泉之间的压痛点,按揉1~3min)

腹部操作(分推腹阴阳20~30次;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摩腹各1~3mmin;找准脘腹压痛点,点揉1~3min;拿肚角左右各1~2次)

腰背部操作(掌揉脊柱两侧1~3min,逐椎点揉脊柱正中线及膀胱经第一侧线,寻找异样点或压痛点;点揉压痛点1~3min)

(四)辩证加减

1.寒痛

症状:突然腹痛,或阵性发作,喜热熨,哭闹,面青,唇紫暗,手足冷,小便清,舌黯,苔白滑,指纹紫滞。

处方:1)基本方重点:按一窝风和拿肚角;2)添加:横擦胃腧令热,推上三关、揉外劳宫1~3min;

2.积滞痛

症状:脘腹胀痛,拒按,不思乳食,伴呕吐、腹泻,腹痛欲便,便后痛减,烦躁啼哭,夜卧不安,舌苔白厚,脉滑,指纹滞。

处方:1)基本方重点:操作腹部;2)添加:揉板门1~3min,掐揉四横纹5~10遍。

3.蛔虫痛

症状:脐周疼痛,痛无定时,时作时止,痛时腹部硬结,时聚时散,散时不痛,患儿嬉戏如常,平时面黄肌瘦,或面斑,流涎,喜食异物,大便下虫,舌暗,脉促,指纹滞。

处方:1)基本方重点:操作胆囊穴;2)添加:揉肝腧、胆腧、阙阴腧、天枢、神阙各1~3min;3)虫积部位操作见腹部压痛点。

4.虚证腹痛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神疲倦怠,面白少华,手足欠温,乳食减少,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苔白,脉细,指纹色淡。

处方:1)基本方;2)添加:补脾经、揉外劳、推上三关各1~3min,横擦胃腧令热。


至此,已将常见脾胃疾病的推拿方法整理完成了。因为间隔时间长,如果对穴位及操作不熟悉的,还请大家移步至《小儿推拿》(1-7)复习下相关知识~~感谢大家的支持。

疳证中疳积证的治法是(  )。

【答案】:C
疳证疳积证证候: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结穗,性情烦躁,夜卧不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治法:消积理脾。代表方剂:肥儿丸。

小儿疳病是怎么回事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为什么小儿时期易生疳积呢?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86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