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夏秋之交谨防气管炎感冒等七类病(四时养生的论述是什么?)

医案日记 2023-05-20 19:44:03

夏秋之交谨防气管炎感冒等七类病

本报讯 重医附二院保健中心专家提醒,正处在夏秋之交,昼夜温差越来越大,空气湿度逐渐减小,是一年中最易发病的季节。七类疾病发病率最高:

感冒——天气忽热忽凉,最易感冒。对策:及时增减衣物,清淡饮食。

气管炎——秋季空气中的致敏物质多,诱发气管炎。对策:尽量避免与致敏物接触,控制情绪,保持室内空气通畅。

胃病复发——受冷空气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使胃肠负担加重,导致胃病复发。对策:注意保暖,加强锻炼,少食多餐。

关节炎——夏秋之交,一方面暑热蒸腾,一方面又寒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疼痛。对策:防寒保暖,中药治疗。

秋雨病——山城秋雨多,易使人出现沮丧、抑郁情绪。对策:情绪调节,培养对冷的适应能力。

皮肤感染——夏秋之交蚊虫最为猖獗,叮咬后可导致皮肤感染。对策:蚊虫叮咬不可搔抓,应涂抹风油精。

肺炎——夏秋之交,湿度降低易出现秋燥,引起肺部疾病。对策:少吃辛辣,多吃养阴润肺食物,适量饮水。(记者 王中亮)

四时养生的论述是什么?

一、春日生发,疏肝养阳

春天万物生发,是一个推陈出新的时节,积累了一个冬天的寒湿、阴浊之邪等急需代谢。阳春三月,正是人体顺应天时,肝气生发的时节。在春天,肝气旺盛而生发,因此,需要注意疏肝,才能让肝气正常运行不至于堵塞瘀滞。

中医调养法:

“春日开背,全年不累”。可通过手法开背宣畅气机,阳气闭郁明显的人群还可配合中药膏摩治疗,膀胱经及背俞穴刮灸可疏肝健脾,以达到疏肝解郁、通阳散结的疗效。

二、夏养三伏,扶阳正当时

“阳化气、阴成形”“阳虚则寒凝”,阳虚日久,体内阴寒之邪凝聚,易化生肿瘤。

中医调养法: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段,可利用中药膏摩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有效联合,发挥协同作用以振奋阳气。

三、夏秋之交,健脾祛湿

“长夏者,六月也”。阴历六月,正是夏秋之交,天气闷热,雨水较多,湿热熏蒸,这样的气候容易引发疾病,尤其是脾胃功能虚弱者,容易出现脾虚腹胀、食欲不振、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长期日久,阴浊之邪在体内郁积易化生肿瘤。

中医调养法:

长夏主湿,在此时节适宜养脾除湿, “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为后天之本,利用艾灸及手法经穴按摩,可强健脾胃。

四、冬补三九,养正散结

入冬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体,都开始进入阳气衰、阴气盛的状态,这一状态是多种慢性疾病发作的诱因。肿瘤患者阳虚体质多见,冬天尤其难过。

中医调养法: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可利用艾灸补肾助阳气、刮灸通阳祛邪气,达到改善阳虚体质,提高祛邪能力的目的。

扩展资料:

养生原则

一是健脾除湿。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二是清热消暑。

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三是补养肺肾。

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四是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参考资料:

人民网-防癌体质可以“养”出来 中医推荐“四时”养生法

-四时养生

慢性支气管炎在秋天是高发期,哪些方法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一般中老年人发生得比较多,主要体现为咳嗽、咳痰、反复感染等症状。为了预防这种疾病,首先要做的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避免感冒,因为感冒最有可能引起支气管炎,无论是慢性支气管病人还是健康人。寒冷的天气也是慢性支气管炎最易发的原因,所以在秋天,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慢性支气管炎?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根据自己的体质,可以选择医疗保健锻炼、太极拳等项目。还可以进行呼吸练习、胸部扩张练习、腹部呼吸、嘴唇收缩呼吸和其他练习,睡觉前按摩脚底和手掌很有帮助。应该注意饮食,清淡是主要因素: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来说,由于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胃肠功能受到很大影响,且患者患有常年厌食症和消化不良。

关注日常生活,防止感冒:在气候变化和寒冷季节,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预防流感。保持良好的家庭卫生,室内空气流通,限制和驱除各种有害气体和烟尘,戒除吸烟习惯。因为吸烟会致使呼吸道分泌物变多,反射支气管痉挛和咳痰困难,这有助于病毒和细菌的生长,并进一步恶化慢性支气管炎。

合理用药,及时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咳嗽、哮喘,甚至呼吸困难,嘴唇和指甲变紫、下肢水肿、恍惚和嗜睡,应及时送医院治疗。在急性发作期应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卧床病人要及时采取排痰措施,以防阻塞气管,引起继发性感染。做到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避免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秋季到了,有哪些必备的养生小诀窍?

养生要点

1、健康饮食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2、调理脾胃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预防秋乏俗语说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预防秋燥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气太强,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出现诸如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酸角、西番莲、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

5、预防感冒秋季感冒增多,预防感冒,首先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发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6、早起早睡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7、加强锻炼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8、慎食瓜果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9、适时进补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

支气管炎的症状表现在哪些方面

急性支气管炎发病初期常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通常有鼻塞、流清涕、咽痛和声音嘶哑等临床表现。而全身症状较为轻微,但可出现低热、畏寒、周身乏力,自觉咽喉部发痒,并有刺激性咳嗽及胸骨后疼痛。早期痰量不多,但痰液不易咳出,2~3日后痰液可由黏液性转为黏液脓性。患者受凉、吸入冷空气或刺激性气体可使咳嗽加剧或诱发咳嗽。患者晨起时或夜间咳嗽常较显著。咳嗽也可为阵发性,有时呈持久性咳嗽。咳嗽剧烈时常常伴有恶心、呕吐及胸部、腹部肌肉疼痛。如伴有支气管痉挛,可有哮鸣和气急。一般而言,急性支气管炎的病程有一定的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4~5天内消退,但咳嗽有时可延长数周。

查体有时可发现干性啰音,咳嗽后消失;肺底部偶可听到湿性啰音,伴有支气管痉挛时,可听到哮鸣音。通常白细胞计数正常,胸部X线片检查也无异常发现。

2、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除外慢性咳嗽的其他各种原因后,患者每年慢性咳嗽、咳痰三个月以上,并连续二年。并不一定伴有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

(1)咳嗽长期、反复、逐渐加重的咳嗽是本病的突出表现。轻者仅在冬春季节发病,尤以清晨起床前后最明显,白天咳嗽较少。夏秋季节,咳嗽减轻或消失。重症患者则四季均咳,冬春加剧,日夜咳嗽,早晚尤为剧烈。

(2)咳痰一般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状,晨起较多,常因黏稠而不易咯出。在感染或受寒后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黏度增加,或呈黄色脓性痰或伴有喘息。偶因剧咳而痰中带血。

(3)气喘当合并呼吸道感染时,由于细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痰液阻塞及支气管管腔狭窄,可以产生气喘(喘息)症状。患者咽喉部在呼吸时发生喘鸣声,肺部听诊时有哮鸣音。

(4)反复感染寒冷季节或气温骤变时,容易发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此时患者气喘加重,痰量明显增多且呈脓性,伴有全身乏力,畏寒、发热等。肺部出现湿性音,查血白细胞计数增加等。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尤其易使老年患者的病情恶化,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47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