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外甥女因为感冒,嗓子痛,她的妈妈就赶紧找来了消炎药、解毒清热胶囊给孩子吃,谁知孩子的病不但没有减轻,还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于是连夜赶往医院,又是化验,又是输液。小小的感冒倒没有什么,可是这擅自用药可把孩子折腾得够呛!
有关资料表明近半年来,本市因父母自作主张给孩子用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患儿是去年同期的5倍。伴随着家长忙碌的工作和就医的繁琐,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习惯于在孩子生病后,自己到药店买药,按药品说明书给孩子治病。
北京佑安医院陈晓主任医师分析:我国不合理用药者约占用药者的11%至26%;每年5000多万住院人次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多万人。其中擅自用药、超剂量用药、滥用抗生素、对新药的过高期望都是导致不良反应的重要诱因。面对孩子的病症,有些家长往往没有经过科学严谨的诊断,而依据症状就给孩子服药,往往会贻误诊治,加重病情;而更加严重的是虽然短时间缓解甚至掩盖了症状,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近期就接诊了一例甲肝患儿,父母一直以为孩子是患上了普通的感冒,只是在家里自行治疗,服用了大量的抗感冒药物,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到医院就诊,殊不知抗感冒药物不但治不了孩子的病反而加重了孩子肝脏的负担,孩子又患上了药物性肝炎。
专家还分析:自作主张为孩子治病的父母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居住较偏远地区农村的父母,因缺乏医疗卫生知识或经济原因,很少在孩子发病后及时到医院检查。另一种父母与之相反,他们受过较高教育,在家中阅读过大量医疗方面的书籍,在医疗、育儿等方面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孩子生病后,习惯按自己的理解或药品说明书,自作主张用药给孩子治病。往往正是这些“家长医生”的错误治疗,延误了孩子的病情,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为此,父母一定要科学、客观地对待孩子的疾病,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治。
怎样给生病的孩子使用抗生素
怎样给生病的孩子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 “敌我不分”的药物,孩子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比成年人更多,家长必须更加谨慎给生病的孩子使用抗生素,本文讲述怎样给生病的孩子使用抗生素。
怎样给生病的孩子使用抗生素1 怎样给生病的孩子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 “敌我不分”的药物,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杀死人体内的常住有益菌群。滥用抗生素对各种年龄的人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其中儿童是滥用抗生素的最大受害者。如容易造成肝脏功能损害,造成体内正常菌群的破坏,降低儿童抵抗力,引起二重感染,即因细菌或病毒感染,经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真菌感染。
所以,孩子生病后,不要自作主张到药店购买抗生素给孩子喂服。而应带孩子去看医生,由医生根据诊断和病情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非用抗生素不可时,要从最小剂量开始,尽量用窄谱抗生素而不用广谱抗生素,一种抗生素能治好的病就没必要用两种。用过抗生素后应及时补充损失的有益菌,如妈咪爱、金双岐等。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两小时后,或停用抗生素后及时食用。
孩子使用抗生素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青霉素过敏者不宜选用头孢菌素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化学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一旦此环断裂即失去抗菌活性。临床药理学研究显示,头孢菌素过敏者,几乎都对青霉素过敏;而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对头孢菌素过敏。
因此,凡以往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者;近期内刚发生过青霉素过敏反应者;原有头孢菌素过敏史者,以及过敏体质的患者,均应禁用或慎用头孢菌素,最好改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以免发生不测。
学龄前儿童禁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近些年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每年有3万儿童不恰当使用耳毒性药物(95%以上为氨基糖甙类药物)而造成耳聋。氨基糖甙类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
氨基糖甙类药物属于杀菌药,其耳毒性不良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前庭功能受损,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另一类为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严重者致耳聋。
耳聋常发生在耳鸣之后,可在用药期间出现,也可在用药后数月乃至半年后才出现。若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对于今后的发育、语言和学习技能的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终身聋哑。
3种疾病无需使用抗生素
伤风感冒感冒是3岁以下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占各级医院儿科门诊就医人数的首位。治感冒不宜使用抗生素的主要理由有:
感冒的病原体90%以上是病毒,其中鼻病毒、冠状病毒占60%,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2. 研究表明,抗生素既不能改变感冒病程和转归,也不能有效地预防普通感冒的并发症;
3.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都有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如大剂量青霉素除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还可导致大脑兴奋性增高——惊厥,即“青霉素脑病”,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秋冬季腹泻,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每年10~12月份这个季节发生的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最多见。本病的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在临床上有3大特征,即感冒、呕吐、腹泻。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治疗秋冬季腹泻抗生素使用率高达50%~70%,可见滥用抗生药物现象较为普遍。
因此凡遇到病儿腹泻,要仔细观察粪便性状,秋冬季腹泻是蛋花样便,认真分析导致腹泻的原因,恰当用药,不能千篇一律服用抗生素。
中国腹泻治疗方案中指出,70%的急性水样便腹泻的病因多为轮状病毒引起,可不用抗生素,只要做好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调节剂(如丽珠肠乐或培菲康等)和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等),患儿就可以治愈。
婴幼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病,细菌感染并非是引发哮喘的主要原因。
由于哮喘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过敏性气道炎症,与细菌性炎症截然不同,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先锋霉素)及红霉素收效甚微或无效。因此,哮喘治疗中必须避免滥用抗菌素。
怎样给生病的孩子使用抗生素2 1、什么是抗生素
“抗生素”这个词,爸爸妈妈们应该一点也不陌生,孩子得病,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发烧咳嗽。
此时,抗生素便出现在家长面前。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可抑制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都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因此人们将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这类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的概念已经从最初的抗菌素,扩展到今天在临床上抗病毒、抗衣原体、抗支原体,甚至抗肿瘤的抗生素。
2、是不是越新越贵的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效果越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的性能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根据感染的情况和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选用相对敏感的抗生素,并不是贵药或新药的疗效就一定比便宜或老药好。
比如,老牌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可谓物美价廉,而且药效稳定,加之人们不常使用,疗效可能更好。
而且,老药的不良反应比新药更为明确,更有利于诊疗。
也有一些家长“青睐”高档抗生素,认为一分钱一分货,贵的抗生素杀菌力强、覆盖范围广、治疗效果肯定比便宜的药好。
这其中多数是抗G-杆菌抗生素,其实作为门诊病人,大部分感染系社区获得性感染,虽然近年G-杆菌发病率有所增加,其病原依然主要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G+细菌。
对于这些细菌,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等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高档抗生素尤其是抗G-杆菌抗生素的使用不但增加了费用及细菌耐药性,同时容易引起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
3、治疗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抗生素
有的爸爸妈妈习惯于只要宝宝一感冒,随即就抗生素伺候,有时候甚至还不是吃一种,随意搭配,联合用药。
事实上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95%为病毒性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中也有许多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容易导致正常菌群紊乱,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和细菌耐药。
如果宝宝以发热起病,可以先进行门诊的血液化验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当这些指标支持有明确的细菌感染,同时有明显的感染灶,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才是应用抗生素的指征。
4、一种抗生素不管用,要马上换另一种
抗生素发挥功效的前提是,药物在血液里的浓度,即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水平,因此,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不少见,但指望使用抗生素后总能药到病除也不切实际。
如果抗生素疗效不明显,先要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
提早换药,不光无助于病情的好转,而且会造成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另外一种现象也很常见,就是一旦见效马上停药。
抗生素有其规定的疗程。
如果一有效果就停药,不光治不好病反而可能会因为残余的细菌作怪而使病情反复。
5、几种抗生素一块吃,宝宝病好得快
有的家长认为宝宝生病最好同时多用几种抗生素,这样可以防止细菌漏网。
其实,临床上如果没有明确的治疗指征,不宜联合应用抗生素,而且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更不能擅自联用。
不合理的联用抗生素,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会导致更多的不良反应发生。
6、宝宝服药剂量是成人剂量减半
抗生素的剂量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的剂量就是成人剂量的一半。
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有个限度和范围,用量大了副作用反而会增高。
有的家长则视抗生素为“毒药”,医生明明开了7天的药,症状一消失就自己停药或者自行减量。
抗生素用量太少的话难以达到一定的'浓度,体内的细菌没有被彻底杀死,这样一来不仅容易复发,而且也更容易造成耐药。
另一方面,用量不足很容易引起耐药的发生。
因此,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时候,请遵循医生的指导,剂量要准确,疗程要足够,这样才能保证抗生素的最大效应,宝宝可以更顺利地康复。
7、输液比口服抗生素更好
门诊过多使用静脉用药近年来,各大医院都在抱怨门诊的输液人数明显增加。
在儿科,门诊就诊的大部分是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使用抗生素静脉输注的数量也逐年增多;
其中的大部分原因是家长担心“病情进展”或希望“尽快好转”而要求医生使用抗生素输液;
结果不仅仅是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更严重的是耐药性增多,还形成“不输液效果不好”的错误观念。
在各大儿童专科医院的门急诊里输液架子林立,其中感冒发烧患者并不少见。
其实感冒发烧并不是一回事。
感冒可以引起发烧,但有发烧未必都是感冒。
通常,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于病毒是没有效果的,此时滥用抗生素不但对病情没有帮助,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8、 抗生素的5大不良反应
抗生素有近百种,与其他药物一样,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过敏反应
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等可使人产生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常见的为药疹、皮炎和药热等。
(2)、毒性反应
包括听觉神经损害、造血系统障碍、肾损害、肝损害及胃肠道反应。
毒性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因药物种类及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3)、二重感染
老年人、婴幼儿、体弱者、腹部手术者及滥用抗生素者较易发生。
二重感染一般较难控制,且有很大的危险性。
(4)、耐药性
大多数细菌对抗生素可产生耐药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抗生素滥用,致使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甚至出现超级细菌,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会因无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而产生严重后果。
(5)、局部刺激
抗生素肌肉注射,多数可引起局部疼痛,静脉注射也可能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由此可见,抗生素一定要合理使用,千万不可当“万能药”随意乱用。
牢记:家里不备抗生素!
需要特别提醒,普通老百姓家中的药箱最好不要备抗生素。
每次出门诊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的患者,要求多开几天的抗生素,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这种要求,医生们并不支持。
一种抗生素不能包治百病,这次得病这种抗生素有效,下次得病这种抗生素未必就有效。
因此,针对不同的感染需要使用不同的抗生素,而这些知识必须是受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才能掌握,家长自己随意给宝宝使用抗生素不仅难以对症下药,容易耽误病情,而且还会增加抗生素耐药的机会。
使用抗生素谨记“四不政策”
第一、不主动要求
如因普通感冒就医,不应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
第二、不迷信输液
抗生素的使用有其规定的给药步骤,如果口服抗生素可见疗效则无需打针,打针即可痊愈则不必输液;
第三、不自行购买
抗生素是处方药,一定要遵医嘱使用。
非专业人士没有这种经验,无论得病后自行购买抗生素,还是平时用抗生素“充实”家庭药箱,都会埋下滥用的种子;
第四、不抵制抗生素
医生如果根据宝宝的情况和检查,判断需要使用抗生素,家长应予以配合。
最后,为避免宝宝过多使用抗生素,家长们不妨试试中医绿色疗法“小儿推拿”。
家长不要被学校老师或医生误导,增强主动的分辨意识,避免乱服药物。
我曾经接触过几例被医生定性为多动症的儿童,发现其行为根本不属于多动症特征,便建议家长给孩子停药,因为药物成份本身具有镇静作用,对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非常不利,并且长时间服药很容易形成依赖性。通过物理方法对多动儿童进行矫治时,孩子神经反射会逐渐趋于正常。
什么是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一般俗称多动症。
是儿童期出现的一组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且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一般停不下来)和情绪异常冲动。一般为12岁之前的学龄儿童。
据统计调查发现,多动症儿童的发病率在5%-7%,而男孩往往是女孩发病率的2倍。
由于孩子多动症多数比较隐匿,多数家长误认为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失神,自言自语都当成是孩子顽皮、淘气,因此,粗心的家长就会耽误孩子的病情和治疗。
孩子为什么会有多动症?经过大量临床医学调研发现,多动症儿童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但是,数据显示:
1、该病首先与家族遗传基因有关;其次与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有关;
2、再有与胚胎发育、母亲吸毒、饮酒有关;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铅中毒有关;过度食用加工类肉类、动物脂肪等不卫生食品。
3、夫妻关系不和,家庭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父母教育不当等。
当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时如何治疗?首先,是行为管理,如设定明确的目标,之后鼓励孩子进行自我约束,此时也可以设定正确的模范样本,以此达到完成相应目标的目的,当孩子完成所设定的目标时可以给予奖励,在此过程中要给孩子设定正确的时间管理方案。
在日常工作中和家长沟通时,我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孩子是一个发育的个体,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我们努力去做一位有执行能力的家长,一位懂科学并努力寻求知识的家长。同时,也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家有“动动”不可怕,正确的面对、引导和处理尤为重要。
同时,彩虹医生在此也想提醒各位家长,孩子“好动”是天性,当孩子出现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易冲动,行为控制力明显低于同龄孩子的时候,需要考虑孩子是否有“多动症”,而不仅仅是孩子调皮,就怀疑孩子多动,更不能把“你有没有多动症呀?
再皮,就带你去医院打针!”这样的话挂在嘴上,因为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并有可能遏制ta的探索精神。
家长的做法家长不要被老师的反抗投诉影响了判断力,既而产生焦虑感。由于我长年进行好习惯养成的训练工作,对于不属于多动症儿童只需要通过认知和分辨力的培养与重建,通过视觉、听觉和思维专注的专业训练,对于上课爱动,爱说话,不认真听课的孩子,一般半个月的训练就能初见效果,只要家长同步学习,而后回家持续巩固培养好习惯,一般两三个月就能让孩子克服掉爱动的坏习惯。因此,家长不必焦虑,更不要有心理压力。
少批评,多肯定与鼓励,会让孩子不断增强自信心。很多没有多动症的孩子,由于家长不懂家庭教育,在学校里经常违反纪律,会呈现负面的成长环境之中。即在家里经常被父母打骂,到了学校里经常被老师批评,如此一来很容易让孩子处于不断否定状态之中,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绝对没有任何好处。
因此,对于家长来说,你要学会爱孩子,经常肯定与鼓励孩子做的事,让孩子在持续的赞美声中增强自信心。当孩子对外界评价产生浓厚兴趣时,自尊心和上进心就会快速提升,更容易往好的方面发展。
在许多家长眼里,尽管孩子已经长大,但在家长眼里我们依然还是孩子,是他们身上掉下来的肉,我们没有他们的阅历,没有他们成熟,所以他们总是以爱之名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认为孩子只有在父母的掌控下才能拥有一个好的未来。
我们经常听见的一些话就是:你还年轻,你懂什么?我走过的桥比你吃过的盐还多,你现在不理解,等你以后就知道谢我了。难道我们做父母的还能害你?
为此你痛苦、难过、无助、却偏偏因为养育之恩无可奈何,脑海中那个挥之不去的背影和心里那个炽热的梦想可能因为父母的过度干涉成为你一辈子心心念念的遗憾。
可是你在抱怨父母的同时是否有想过是什么造成了父母理所当然的干涉你的生活,甚至你有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经悄悄的活成了父母的影子。
其实所有的的原因都出在你们的心里界限不明上。
心理界限有问题的一个明确迹象就是,你和某个人的关系会影响到你,与别人的关系,其实是在生活中,你基于那个人太大的权力了。
在界线不明的情况下,我们以为反抗父母是不孝的,其实不是的。我们可以听取父母的建议,但绝不是盲从。
一味的委屈妥协,只会让父母越来越过分,手段层层升级,不但自己的生活过得乱七八糟,还让父母成为破坏子女幸福的罪魁祸首。
其实子女最大的不孝就是陷父母与不义。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条路,要么就安安静静的妥协一辈子,要么就狠下心就自己拿回主动权。
真正的孝顺应该是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幸福,同时有能力照顾父母的晚年。
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32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10条一定要被打破的规矩(图)
下一篇: 为何年龄越小越惹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