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非母乳喂养的孩子易得病

医案日记 2023-05-20 03:19:34

非母乳喂养的孩子易得病

俄罗斯专家最近通过调查发现,母乳喂养的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都比非母乳喂养的孩子更健康。

母乳喂养的好处众所周知,然而现在的女性极少有人坚持一年以上用母乳喂养孩子。基洛夫医学科学院将被调查的1238名孩子分为两组,母乳喂养9个月以上的孩子被归入母乳喂养组,从小不吃母乳或母乳喂养少于3个月的归入非母乳喂养组。

专家们把免疫力作为衡量孩子健康的指标,并将其分为“高”、“中”、“低”和“极低”四等。在母乳喂养组中,2/3孩子的免疫力指标为“高”,其余1/3孩子的免疫力为“中”。而在非母乳喂养组中,免疫力指标为“高”的孩子比另一组少一半,全组有1/3孩子的免疫力指标为“低”或“极低”。

在新生儿时期,母乳喂养组的优势明显。这一组的孩子出生后一年之内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人数只有另一组的一半。而非母乳喂养组几乎一半孩子在出生后一年内4次患上急性呼吸道感染,6%的婴儿得过肺炎。

此外,非母乳喂养组不少孩子在幼儿时期出现体重过轻的现象。患上过敏和贫血的几率也比母乳喂养组高一倍。

在青少年时期,非母乳喂养组孩子的健康状况依然不如另一组。他们更容易患各种呼吸道及肠胃道疾病,其染上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支气管炎、肺炎、慢性胃炎、结肠炎、肥胖和神经性皮炎的几率比另一组高一倍以上。

为什么小孩总是容易生病

儿童容易生病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纳一下,一是儿童过分干净,反而容易生病。这一点很多人不认同。 最近,英国的科学家就在研究中发现:孩子玩泥巴时身上被弄脏,但身体接触泥里的大量微生物,却可以使孩子的免疫系统“认识”细菌而不会对其过敏。从事这项研究的英国牛津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心理和儿科部主任约翰理查说:“人是伴随着病菌和病毒等病原体长大的,病原体会让人生病,但它同时也有助于人体自然防御系统健康发展。”细菌不全是对人有害的!。 人体内各细菌群落都有一个平衡状态,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孩子就容易出现腹泻等症状。比如有时孩子患呼吸道疾病,给他吃很多的抗生素,结果连体内一些有益菌也被杀灭了,而那些有害的菌群却因为没有天敌而迅速繁殖,或者出现变异,使药物越来越失去效力,细菌的耐药物性也越来越强。 适当接触细菌有利增强免疫力。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总是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细菌的环境中,与其总是避免打照面,不如让自己的免疫力得到加强,不怕细菌的侵扰。约翰理查就认为,我们在肮脏的环境中成长,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抵抗“脏”东西的组织结构。抵抗方式之一是避免与携带病原体和传染疾病的东西接触,恶心呕吐的感觉会让人们本能地远离那些让人感觉不快的东西。第二种抵抗方式就是人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打击那些引起感染和过敏反应的有害病原体。 皮肤首先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在没受伤时免疫力较强,皮肤黏膜、口腔黏膜等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当细菌经过破损的皮肤或通过了黏膜屏障进入体内后,还有淋巴细胞会起作用,它一旦断定某病毒或细菌不是体内原有的,而是外来的,就会把这些入侵者杀死。不过,当第一次入侵体内的细菌或病毒没有被淋巴细胞识别时,它就会越过淋巴细胞侵害各个器官,人得病后症状就比较重,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传染病刚一来时首批感染的病人病情比较重,随着病的蔓延,人们普遍有了一些免疫力,虽不足以把这个病毒或细菌杀死,但感染症状就相对比较轻了。 如果一辈子不接触细菌,就没有任何抗病能力。人需要接触自然,自然界也有很多有利因素,比如氧气,绿色植物,碳水化合物等,是有一些细菌和病毒混在灰尘中间、土壤里或物体表面,但不能因为怕这些东西而不去接触。 孩子过度“干净”反而更易生病。孩子平时接触细菌过少,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就较弱。曾经有报道称,日本人是“最爱干净”的民族,但是一个日本医学研究机构一项研究显示:日本人的免疫力正在下降。他们因为过多使用“抗菌”产品使得生活太“干净”,所以一旦环境中存在致病的细菌及病毒,他们比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更容易生病和受到传染。孩子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好环境不等于真空环境。要想增加孩子的免疫力,除了加强身体锻炼,注射疫苗等方式以外,也可以让他们在一定的“脏”环境中磨练摔打,通过与细菌的适当接触,让身体认识细菌,并形成强大的战胜细菌的免疫功能。在中国清代,痘疫肆意横虐,当时并没有疫苗,但中国人很聪明,从患痘儿身上取下内衣,让健康儿穿上,便能产生免疫力,或取下患儿痘痂,研成粉让健康儿喝下,从而轻微感染一下,而产生抗体,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要产生误会,认为不讲卫生好,那也不要太偏激,适当讲卫生是正确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 孩子刚入幼儿园最容易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出现一些诸如感冒、咳嗽、发烧之类的症状,特别是3岁左右小小班的孩子。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相互作用。入园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由于作息时间、饮食特点、活动方式等都与孩子在家时有很大差别,孩子容易恐惧、害羞、缺乏安全感、想家、不思饮食、不愿喝水、甚至不停哭闹。饮食、衣着、活动方式等的突然变化,容易造成孩子某些身体功能的紊乱,可能使孩子的整体免疫力下降。例如,不会自己吃饭就容易吃凉饭而腹泻,不会自己穿衣就容易受凉而感冒,等等,所以容易患消化不良、上呼吸道感染、某些过敏性疾病等。孩子们每天生活在一起,一旦有传染性疾病侵入,就会在孩子中间迅速传播。从孩子身体发育的角度来说,孩子入园的年龄在3岁左右,这个时候他们机体的免疫系统还处于发育过程中,免疫防御系统各个部分的功能都还不成熟,因此抵抗感染的能力依然比成人和年长的孩子差。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着凉,给孩子穿衣过多。孩子天生好动,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游戏,活动量大。穿衣过多,孩子会大量出汗,若没有及时洗澡或更换干爽的衣服,冷风一吹,很容易伤风感冒。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多见,好多孩子没上幼儿园,不太得病,一旦上幼儿园,有的却感冒频繁,这可能小儿有个适应过程。 再就是吃牛奶或其它人工食品的小儿,比起吃母乳的孩子容易得病。人们总是说,吃妈妈奶长大的小孩身体壮。的确,牛乳或其它人工食品喂养的婴幼儿就是爱闹病,尤其爱闹拉肚子或大便干燥。医学统计也表明,人工喂养婴儿与母乳喂养婴儿相比,前者发病率与死亡率都高于后者,这是为什么呢?研究人员发现:母乳中含有一种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构成的含氨多糖及低聚糖活性物质,这种活性物质可以促进体内双歧杆菌的增生而牛乳中几乎测不到。许多临床报告与基础研究也都证实了这一点。 有人报道,出生6~8天的母乳喂养婴儿肠道内双歧杆菌占细菌总数的98%,而人工喂养婴儿仅占61%,甚至有人报道在出生1~3天的人工喂养婴儿肠道内根本未检出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在代谢过程中,将产生多种有机酸。在母乳喂养婴儿大便中可以查出乙酸与乳酸,也可查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等挥发性脂肪酸。这些酸对腐败菌有抑制作用,而人工喂养婴儿一般都查不出这些酸类,因而腐败菌增多,致使消化道功能紊乱,引起肠道疾 病,这也是婴儿发病率与死亡率高的重要原煤因之一。可见双歧杆菌在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营养调节和防御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曾有专家提议,应将婴儿体内的双歧杆菌的多少作为婴儿的健康指标。 当然,母乳喂养对婴儿益处不止是增加了双歧因子,而且还增加了体内的免疫因子,如免疫球蛋白(SigA),提高了婴儿的自身免疫功能,增强了抗病能力。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和我们国家一直提倡母乳喂养,年轻的妈妈千万不要嫌麻烦或怕影响体形健美,而人为地实施人工喂养。在万般无奈必须人工喂养时则应适当给婴儿补充双歧因子,以增加体内双歧杆菌,减少疾病菌的发生。在日本,双歧因子已做为食品添加剂,加入到婴儿代乳食品之中。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仅供参考。 小儿容易得病的另一原因,跟小儿的不良饮食有关。大部分患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患儿有不良的饮食习惯,患儿常有不规律的腹痛、腹胀、嗳气、呕吐等症状。调查发现,患儿大都无早餐习惯或进餐无规律。偏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且经常食用冷饮或饮料,为什么不良的饮食习惯会使儿童患上胃肠疾病呢?小儿进食无规律和偏食高营养食品,往往会加重胃肠负担。另外,幼儿内脏迷走神经调节功能不十分完善;不良的饮食习惯易使迷走神经兴奋,胃酸分泌过多而造成胃肠粘膜的损害。矫正不良饮食习惯是预防胃肠疾病的关键,儿童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与社会家庭环境有关,父母溺爱和物质生活丰富是形成不良饮食习惯的诱因。因此,家长不要盲目听信一些不科学的食品广告,要科学喂养孩子。据专家统计,近年来儿童胃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除幽门螺杆菌导致儿童胃肠疾患外,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也是发病率增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为什么宝宝在6月龄后更容易生病?新手父母该如何预防?

新生儿的体质很弱,抵抗能力也很差,也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的侵扰,但是刚出生的宝宝不是很容易生病,反倒是宝宝六个月之后容易得病,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新生儿刚出生时和母体血脉相连,同时母体中的免疫力也会给宝宝,而且如果是母乳喂养宝宝,可以通过母乳妈妈的乳汁来获得抵抗能力,宝宝在出生之后会从母体带来一定的免疫力,但是宝宝在6个月左右,从母体带来的免疫力会消耗完,而此时母乳喂养已经不能够满足宝宝的生长需求,所以就需要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的时候,宝宝的自身免疫系统还是没有发育完善,同时抵抗能力也很差,就会导致宝宝生病。

而且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宝宝正处于口欲期,总是对外面的东西产生很大的兴趣,所以总喜欢用手摸、用嘴巴尝,这其实也是宝宝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是用嘴巴尝的形式是对宝宝的健康有影响的,因为会带来很多的病毒和细菌,宝宝接触越来越多的东西,所以很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侵扰,而且宝宝自身的抵抗能力也是很差的,所以就会生病。

妈妈们也需要坚持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最好的营养来源,因为其他的奶粉很有可能会有一些添加剂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所以就需要进行母乳喂养,才能够给宝宝提供充足的营养,也能够增强宝宝的免疫能力。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也需要循序渐进。根据宝宝的肠胃适当的添加辅食。同时也需要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让宝宝吃一些蔬菜水果,肉类、鸡蛋等,这样能够使宝宝的营养更加均衡全面。

家长也需要经常带宝宝到户外进行活动,因为宝宝对外界是具有好奇心的,所以家长需要家长家长宝宝去户外进行活动,满足宝宝的探索欲望,当时让宝宝感受外面的世界,呼吸新鲜的空气,非常注意增强宝宝的抵抗能力。

yu'chi龋齿是什么意思

yu'chi龋齿的意思如下:

一、龋齿

牙齿是口腔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疾病会导致口腔健康问题。在口腔疾病中,龋齿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龋齿,也叫蛀牙,是由于细菌酸侵蚀牙齿导致的病变。

龋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问题,疾病的发生会影响口腔健康。通过加强口腔清洁、摄入健康的食物、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方式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缓龋齿的发生。

龋齿是一种逐渐发展的病症,细菌会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黏性的聚集物,也就是牙菌斑,这些菌在吃甜食、淀粉质等食物时产生酸,酸会危害牙釉质,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沿牙齿深层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加重,可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或拔牙等重度治疗。

龋齿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有可能患上龋齿。特别是那些不注意口腔卫生的人,食用大量糖分和酸性食品、缺乏牙齿营养等人更容易得到龋齿。有些人天生牙釉质薄、牙齿错位等情况也容易导致龋齿。

因为龋齿的病变具有不可逆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平时要注意保护牙齿健康,定期去口腔医生处检查牙齿,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等。

使用含氟的牙膏或者进行氟化等措施有助于预防龋齿的发生。平时注重健康饮食,少吃高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坚果等,帮助牙齿获得需要的营养素。

二、龋病致病原因

龋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龋齿的病因不是单一的,它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对儿童一般情况、哺乳方式、儿童是否坚持早晚刷牙、家长对口腔健康的重视、是否定期进行牙齿健康检查及甜食摄入等做了多因素分析。

发现3~6岁儿童的龋病患病率与母乳喂养、良好生活习惯、家长对口腔卫生的重视程度等密切相关。统计分析显示,非母乳喂养儿童龋病患病率高于母乳喂养儿童,有学者认为,对于非母乳喂养儿童

调查显示幼儿摄入甜食与龋病成正相关,而幼儿在3岁之前开始刷牙,儿童患龋的风险性会降低,这与张剑等调查的儿童乳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相一致。

原因是学龄前儿童牙釉质和牙本质较薄,钙化程度差,抗龋能力低,且大多数儿童无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卫生习惯,给细菌侵入、繁殖创造了条件,最终导致龋病的发生。同时儿童龋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家长了解口腔保健知识和认识乳牙龋病的危害,并注意儿童的口腔卫生和饮食习惯,定期带幼儿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其孩子的乳牙患龋率较低。因此,应加强口腔卫生的宣传教育,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将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向家长、儿童宣传,结合幼儿园学前活动,教育学龄前儿童从3岁开始刷牙,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各刷牙一次的良好习惯,减少甜食的摄入。

家长要定期带孩子到牙防、妇幼机构进行检查咨询,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儿童龋病的发生率,确保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30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