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独生子,长得特别可爱,上个月才满3岁。近20多天来,一直发热不退,可把家里人给急坏了,带着小明到处求医。先后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磺胺类等多种抗菌素治疗,仍天天发热,做胸部透视、肥达氏反应,大小便及血常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最后说他是“夏季热”,建议看中医。
来诊时见患儿唇红,精神稍倦。其母亲述患儿有轻咳,口干多饮,汗少,小便多而清长,夜睡不宁,胃纳略减,测体温38.2℃。舌质淡红,舌苔略厚,微黄,脉细数,指纹略紫。按照中医辨证,属于感暑伏热,气阴两虚。治疗上宜解暑清热,益气养阴。用自拟方药“香荷清暑益气汤”(药物:香薷、北杏、连翘、菊花、滑石、荷花叶、芦根、太子参、蝉衣、地骨皮、淡竹叶、甘草)。服药三剂,体温降至37.5℃以下,口干减轻,有微汗,夜能安寝,仍咳,按照原方加减,再服六剂,诸症悉除。
小儿夏季热,属中医的暑热症范畴,为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疾病,是我国中南部地区小儿常见病之一。以长期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为其临床主要表现,病发于夏季暑热之时,故名。本病外因暑热之气,内因脾胃虚弱而生。中医理论认为婴幼儿为稚阳稚阴之体。体弱不耐暑热熏蒸,暑气乘虚侵袭肺胃,肺气失宣则汗闭,汗闭热不能泄,因而发热不退;暑气内蕴,耗伤胃内阴津,而致口渴引饮;暑热伤气,气不能化水,故尿清长而频。汗与小便,同属阴津,异物同源,汗闭尿更多,尿多阴津更伤,结果患儿便口渴喜饮。如此形成发热、无汗、多饮、多尿的主要症状。
再加上盛暑之时必兼湿,湿热之邪易犯脾胃。暑湿相合为患,多缠绵难愈。久病又必累及肾气。因此本病的发病过程,伤及气津,关系肺胃及脾肾。临床上可分为暑伤肺胃、暑湿伤脾、上盛下虚、热留阴分诸证型。但无论属虚属实,兼证如何,均因暑热之邪外侵,极易损伤阴津。凡大苦大寒之中草药,最易化燥伤阴;辛燥下泄之药物,亦散利耗劫阴液,均不宜使用。暑多挟湿,滋滞之品慎用为善。故治疗根本之法,当清暑护阴,轻清疏透,甘凉和润为要。若肺卫热盛者,重于清宣肺气;阴虚明显者,养胃阴为先;脾胃虚弱者,补中益气为主;下元虚冷者,配以温阳补肾;久热不退,邪伏阴分者,则滋阴清热,透营泄热。
虽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空调设备逐渐进入家庭,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在边远山区农村仍屡见不鲜。笔者在粤北山区也频见此病,在长期临床中,以自拟“香荷清暑益气汤”治之,多有显效,方中以香薷解暑,发越阳气,佐以杏仁;更配以荷叶透暑邪外泄,功效更捷;菊花、连翘、蝉衣轻宣之品,辛凉解表;滑石、甘草清暑利湿;投以淡竹叶清心除烦,加强利湿之力;太子参、芦根益气、清热、生津,使气津得救;地骨皮以退久热。诸药合用,共奏辛凉透表而不致汗出过多,清心利尿除湿又不致伤阴,清热解暑又不嫌过于寒凉,补虚扶正而不留邪之功。故暑邪可解,气津自复。
俗话说“防重于治”,由于本病初起时,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病容,高热而精神爽快,好玩,食欲正常。久病后则可显现慢性面容,食欲渐减,面色少华,日渐消瘦,烦躁哭闹,部分患儿次年夏季仍可发病,对小儿健康发育影响极大。故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预防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幼童居室应常开窗,透阳光,通空气,保健康。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夏日多饮水,适时添减衣着,多户外活动,吸收新鲜空气,适应外界环境。
3.多病体弱的幼儿,注意护理,不宜盛夏时节断乳,如需断乳,应注意喂养,加强营养。
4.酷暑期间,尽可能移居阴凉通风之处,尤其是前一年曾患本病者。
5.春夏季节,婴幼儿长期发热,在排除期它疾患时,应注意考虑本病,要早诊断、早治疗,防止滥用抗菌素,以免产生不良影响,拖延病情。
6.大江以南,地卑气薄,湿胜热蒸,故春夏之交,始用清凉饮料,尤其上年患过本症的患儿,每日可以鲜藿香6~10克,煎汤代茶;盛夏季节,选用清凉解暑药,如甘菊、桑叶、荷梗、车前草、蛇舌草、冬瓜皮、西瓜皮、金丝草、莲蓬等。脾虚体弱孩童可健脾补肾:选用太子参、白术、淮山、红枣、覆盆子、菟丝子、蚕茧之类。尽可能防止本病的发生。
适合儿童服用的中药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告诉你带你了解下吧,希望你喜欢!
适合儿童服用的中药
咳嗽选“川贝”
感冒、咳嗽、流鼻涕是每个孩子都逃不过的“常见病”,虽说没什么大碍,但小宝宝们的咳嗽声还是会让爸爸妈妈心疼不已。
一般中医认为小孩都是纯阳之体。《医学源流论》指出“纯阳之体,最宜清凉”。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呼吸系统疾病,主张多用“清凉”的药,少用“温燥”的药。
川贝的主要功效是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去痰,如果孩子咳嗽兼有黏痰,用点川贝最适合不过。方法也很简单,把梨切片,川贝研成粉末,放在水里一起煮30分钟左右即可。还可以在梨上挖一个小孔,装上少许川贝蒸食,效果一样。因为梨也有清凉功效,且口味清甜,非常适合孩子咳嗽时吃。
咽炎选“薄荷”
对于儿童的咽炎和扁桃体炎,家长可以用点薄荷。薄荷辛、凉,归肺、肝经,有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和止痒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症。将少许薄荷叶放入水中,稍稍煮沸或直接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对于儿童咽炎有较好的疗效。
“金银花”退烧
有退热效果的中药很多,比如金银花、生石膏、板蓝根、黄芩、连翘等。其中金银花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由于兼具宣散作用,故又可治疗外感风热和温病初起。可以单用金银花泡水喝,也可与山楂、连翘等一起用水煎服。
家庭用药首选那些温和、安全的,有些家长擅用羚羊角这类大寒药物给孩子退烧,因为用法用量无法精确掌握,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此外,家庭用药仅限于症状较轻的上呼吸道感染,一旦孩子出现了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就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鸡内金”消食健胃
很多人印象中的中药,就是一堆“花花草草”,其实在动物身上,也有不少好药,比如对付孩子常见的积食,医生最爱用的一味药就是“鸡内金”。
鸡内金化积。所谓鸡内金,就是将鸡肫炮制后制成的一味中药。鸡内金有较强的消食化积作用,并能健运脾胃,广泛用于米面薯芋肉食等各种食滞问题。
病情较轻者,研末单服即有效。若治食积不化、腹胀腹痛,可与山楂,麦芽、青皮等同用。治小儿脾虚疳积,可与白术,山药、使君子等同用。在家中也可以将鸡肫焙干,擀成面,和在饭里让孩子吃下。若消除肉积,则可以用点山楂。
石榴皮止泻
石榴是种好水果,石榴皮则可以入药。如果孩子的腹泻久治不愈,可以尝试每天用石榴皮3克泡水喝。《普济方》中有记载,治疗久痢不瘥,可将陈石榴焙干,研成细末,加入米汤中饮用。此外,也可以用芡实和肉蔻煮水给孩子喝,不过肉蔻性热,少用为宜。
便秘用生地
便秘不仅困扰成人,孩子也是。便秘一般由热气伤津所致,因此可用点具有养阴作用的生地。如果不希望药性过强,可以直接用2—3克生地泡水给孩子喝。当然,如果配合多吃果蔬,并为孩子做腹部按摩,效果会更好。
消化不良选“二鱼”
对付儿童消化不良,也可直接吃鱼腥草和鱼秋串。如果是长期消化不良,则可多用薏米、糯米、党参、扁豆熬粥给孩子喝。
广藿香属于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广藿香虽然跟藿香只差了一个字,但是它们的作用确实完全不同的。
首先藿香有一个别名叫做土藿香,它被摘下来之后可以当做家常菜,味道很鲜美,而且藿香对人体肠胃的消化功能是非常好的, 如果食欲不振或者消化不良的话可以尝试着吃点藿香改善 。
其次,广藿香的气味虽然辛散但是一点都不浓烈,虽然它也被称为藿香,但除了能够增加人的胃口之外对呕吐、腹泻这些症状都是非常有用的,同时广藿香还能够祛热解毒,尤其现在夏天到了,天气变得炎热起来,很多人怕热或者容易中暑,这个时候广藿香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了。 那么你知道广藿香跟什么药材搭配的话比较合适吗?
1、广藿香+半夏
广藿香可以醒脾、止呕,而半夏能够去除燥热之外也有止呕的作用,二者搭配在一起的话,对因为寒湿内阻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有着很明显的作用。
2、广藿香+佩兰
天气渐渐变得炎热起来,很多人因此感到十分焦躁。尤其对于那些整天奔波在外面的人来说尤其难过,身体上不仅劳累,有些体质较弱的人甚至会因此中暑而病倒。除了这些情况之外,天气炎热带来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胃口不好,那些油腻荤腥的食物尤其让人提不起胃口。这样长时间下去的话对人的身体也是有很大的伤害的。把广藿香和佩兰搭配在一起的的话就能很好改善这些情况。
广藿香微温,能够化湿和中、祛热解暑,佩兰也可以化湿解暑 ,这两种药材配在一起使用,对因为夏天炎热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中暑等症状都有很大的作用。
广藿香除了跟这两种药材搭配在一起,它本身也可以煎汤用于内服,但是熬煮的时间最好不要太长,否则效果就会被减弱。
广藿香虽然优点很多,但其实它也不是人人都适合食用的。 对于体质阴虚火旺的人来说慎用广藿香的 ,因为广藿香有伤阴助火的作用,所以阴虚火旺者食用之后只会加重自身的病情。
但是对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呕吐腹泻者、胃肠型感冒患者、中暑、晕车、船、消化不良 致腹胀、腹泻、腹痛者、宿醉未醒这些人群都是比较适宜的。
参考文献:
徐雯 吴艳清 丁浩然 修彦凤,《广藿香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杂志,Shangha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7年10期.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19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连阴天薏米稀粥
下一篇: 冬病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