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08春季养生(汤圆和元宵,怎么健康的吃)

医案日记 2023-05-19 06:05:43

08春季养生

春天是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规律在此季节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百草回生,百病易发”,人在这时候特别要做到起居劳作、精神调摄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精神、情志、气血也能像春天的气候那样,舒展畅达、生机勃发。

春天气温适中,人类机体产生的热量正好与体内外的环境相协调,这使皮肤和肌肉的微血管处于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流入大脑的血液相应减少,如此一来,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自然减弱。另外,春天的气温、湿度都十分适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出现了“春眠不觉晓”的生理状态。因此,人们在春天也就有必要进行调适。一是在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一定的睡眠时间。午饭半小时后,应抓紧时间适当小憩(以40分钟至30分钟为宜),但要注意通风,始终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三是要注意锻炼身体。要据根自己的年龄、体质选择适当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保健操、春游踏青等。

春天还要注意保持体内阳气。医学认为,在养阳之中重在养肝。因此,春季保肝尤为重要。一是饮食均衡。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和低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品,少吃些酸、辣及油炸、烤、煎的食品;二是要勤喝水少饮酒;三是要调理好情绪,始终保持每天有一个好心情。

春季从立春开始,历经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共6个节气,止于立夏前一天,春季阳气生发、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然而,春天不但是流感、流脑等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而且冠心病、胆结石、肝炎、精神性疾病也常常容易在春天复发。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春季的养生保健,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乍暖还寒慎减装

早春之时,寒温交替,天气反复无常,往往早晨还是阳光明媚、春风送暖,到下午或者晚上却又寒风乍起,寒流突袭,气温骤降,甚至飘来阵阵雪花,由于人们在冬季怕冷,大部分时间都在居室内度过,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下降,难以抵挡初春忽冷忽热的多变气候,此外春天又是各种病菌、微生物繁殖、复苏的季节,各种传染病很容易流行。

如果过早地脱去棉衣,寒气会乘虚而入,寒则伤肺,加上人体的皮肤已经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所以易患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这些疾病虽与细菌、病毒有关,但若防范及时,“春捂”得法,体质强健,则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

起居有常防春困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觉似乎总也睡不够,白天也时常觉得昏昏欲睡、精神不振,这就是“春困”现象。在生机盎然的大好春光里,为什么会春困呢?这是因为春天气温回升,皮肤和肌肉微血管处于迟缓舒张的状态,血流缓慢,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抑制性功能相对增强,于是就出现了“春困”现象。

为了不让“春困”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克服“春困”。一、做到起居有常。二、加强锻炼。每天起床后坚持到公园、田野进行早锻炼。三、平衡饮食。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可有效预防“春困”。

踏青旅游助春兴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万物更新,生机勃勃。在这春光明媚的好时节,远离都市的喧嚣,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或踏青郊野,或登山远眺,或信步观赏都是人生乐事。春天的空气十分清新,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极多,最适宜进行空气浴、日光浴,既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又可振奋精神。更多地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使呼吸、循环系统得到锻炼,改善心肺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能力;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使腿部力量增加,筋骨变得更加灵健。

远离鲜花防过敏

春天是大多数花粉的散落时期,有些人一接触到鲜花就发生花粉过敏,轻者会出现眼痒、鼻塞、流涕等症状,严重者可诱发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喉头水肿、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等病症。

现代免疫学认为:正常人体都有一种生理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就是当外来物质(抗原)侵人人体时,人体通过免疫淋巴细胞可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将抗原中和或消化掉。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免疫反应超出了应有的程度和范围,就会伤害机体的一些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引起局部甚至全身性的某些功能失调,发生过敏病。因此,有过敏体质的人,在春游时一定要穿长袖衣裤、鞋袜,可戴挡风镜和口罩,并尽可能避开鲜花开放的地方,一旦发生花粉过敏要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过敏的药物。

汤圆和元宵,怎么健康的吃

元宵搭配 养生效果大不同


元宵节这一天最重要的习俗当然离不开吃元宵,我们知道元宵的结构包括皮和馅料,皮主要由糯米构成,中医认为糯米性平味甘,能补虚调血、开胃健脾、益气止泻。馅料则多采用坚果、水果和豆类等,不同馅料也有不同的食疗功效,给大家一一介绍,常见馅料的作用:


1.黑芝麻: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可治脱发、早白发、腰膝酸软、便秘;

2.花生:润肺和胃,能治燥咳、反胃、脚气、乳妇奶少;

3.核桃:润肺益胃、补血养神,能养颜、健脑、乌发,治疗肾气不足、产后体弱、慢性咳嗽;

4.莲茸:养心益肾、补脾涩肠,可治夜寐多梦、淋浊、久痢、虚泻、妇人崩漏带下;

5.红豆:沙利水除湿、活血排脓、解毒消肿,能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痈肿;

6.枣泥: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可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虚少、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脏燥;

7.玫瑰:理气解郁、活血散瘀,可治肝胃气滞、风寒痹症、吐血咯血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8.南瓜:补中益气、化痰排脓、解毒杀虫,能治久病气虚、脾胃虚弱、咳喘、肺痈、便溏、小便不利、痤疮、蛔虫;

9.冰桔:理气宽中、燥湿化痰,能治咳嗽痰多、脘腹胀满。

随着天气渐暖、阳气渐升,温补可逐渐减少,转而多吃一些调和肝气、营养心神的食物。可多吃一些味甘性缓的食物,如茯苓、山药、百合、大枣等,能够起到缓和紧张烦躁情绪、养育心神、调畅情志的作用。


温馨提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吃元宵,以下几类人一定要注意,糖尿病患者、高烧患者、年老体弱者、胃肠消化功能不良者、高血压、高血脂及痛风患者、久病初愈者、婴幼儿、溃疡病患者、急性胃肠炎患者等不适宜吃元宵。


主要是元宵含糯米较多,容易升高血糖,且糯米不易消化,体弱、消化道疾病人群不适宜吃太多。


煮元宵有窍门


元宵节离不开自己在家煮元宵,其实煮元宵也是有方法的,这里给大家提炼出三点注意事项,仅供大家参考:


1、开水下锅:可以让元宵成型不散,不粘锅。

2、慢火煮开:将元宵煮到浮起来后,改成小火慢煮,让元宵内外熟透。

3、煮沸三次:每次开火加点冷水,如此反复三次,这是最简单的计数法。


买来的元宵一定要及时弄熟,不要搁放太久,吃惯了煮元宵,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呢?


在给大家介绍几种加工方法:


①油炸:元宵提前解冻10分钟左右,油炸时油温控制六、七成热,炸之前最好给元宵扎几个眼放气,以免发生爆炸,油炸至元宵表面金黄即可。



②烤箱:元宵解冻后放到刷好油的烤盘中,180度火先烤15分钟,给元宵刷油后再烤20分钟即可。



③空气炸锅:元宵解冻用牙签扎几个小洞,然后充分刷油,200度火十分钟,炸五分钟先拿出炸盒晃一下,使受热均匀,然后继续炸即可。



④微波炉:用微波炉专用碗,放上元宵,碗中加上沸水,没过元宵。碗口覆盖上微波炉适用的保鲜膜,扎上几个小孔散热,放入微波炉中火三分钟就可以了。



⑤高压锅:高压锅煮元宵不能盖盖子,否则元宵就被压破,成为一锅片汤……高压锅敞口,按照正常煮元宵的方式做就可以。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我们往往要吃元宵(汤圆),寓意着阖家团圆,幸福美满。元宵节过后,也正意味着春节结束,天气正式由寒转暖。


进入春季,我们该如何养生保健?今天荷叶健康就和大家聊一聊,元宵节养生的注意事项。


元宵养生攻略


1

宜养精神


元宵节过后,全国各地相继进入春季,中医认为春季适宜养肝,肝喜调达疏泄,恶抑郁。调养自己的精神状态,达到养肝的作用。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少一少。春季不妨多笑一笑,保持好心情,有助于健康。现代研究发现,良好的情绪能让人的大脑释放一种有助于神经紧张感消除、放松肌肉的化学物质,让人放掉烦恼和疲劳。


笑的动作还会牵动人体膈肌上下震动,腹肌收缩,这可以对人的内脏起到推压按摩的作用,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速度,减轻心脏负担。


元宵节热热闹闹,让人开心,但“闹元宵”的时候也要注意度,千万别闹出乐极生悲的事儿来!


2

宜运动


元宵节后春季到来,这是个适宜做体育运动的节气,提高免疫力,以免动不动生病。中医认为,适当运动,动能生阳,出汗还能排湿。中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也可以选择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保健养生功法。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又能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增强内脏的功能。


除了体力运动,也别忘记脑力运动呀!正所谓“用进废退”,长期不用脑,大脑的功能也会退化。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也正是锻炼人的大脑的时候。平时也可以适当锻炼大脑,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手工、下棋、乐器、唱歌、跳舞等。可以尝试冥想、阅读,保证充足睡眠,保障用脑健康。


3

宜“春捂”


春季小心倒春寒,前两天北方下雪,温度降低,虽然进入了春季,但离天气变暖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段时间即便感觉热,也最好不要过早减去外衣,正所谓春捂秋冻,我们应该多捂一段时间,使身体渐渐适应新的气候变化,以达到阴阳平衡。


春季养生,在空闲时间不妨按揉按揉太溪穴、涌泉穴,可以引火归元,清泻虚火的作用。



最后荷叶健康祝大家

元宵佳节阖家欢乐

团团圆圆

幸福美满

~


【参考文献】

[1]温长路. 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八)——元宵节节俗与健康[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08):111-114.

[2]马冠生. 元宵团圆,更要“健康”[J]. 生命与灾害,2015,(02):30-31.

[3]王志翔. 元宵节的养生文化[J]. 中医健康养生,2017,(02):41.

[4] TOP5  元宵节养生的秘密[J]. 养生大世界,2019,(02):86-88.


应应节气什么意思?

24节气对应的节气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春季 立春 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雨水 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 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 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 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 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 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 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 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 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 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 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 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 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 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 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 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 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节气与中气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节)与十二中气(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 月份 节气(节) 中气(气) 正月(寅) 立春 雨水 二月(卯) 惊蛰 春分 三月(辰) 清明 谷雨 四月(巳) 立夏 小满 五月(午) 芒种 夏至......
二十四节气分别对应哪个月份
季节 月份 节气 太阳到达黄经 第一候 第二候 第三候 (共七十二候 )(附公元月日对照) 春 [孟春] 立春315°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上冰 2月3——5日 雨水330° 桃始花 仓庚鸣 鹰化为鸠 2月18——20日 [仲春] 惊蛰345° 獭祭鱼 鸿雁来 草木萌动 3月5——7日 春分0° 玄鸟至 雷乃发声 始电 3月20——21日 [季春] 清明15° 桐始华 田鼠化为鴽 虹始见 4月4——6日 谷雨30° 萍始生 鸣鸠拂其羽 戴胜降于桑 4月19——21日 夏 [孟夏] 立夏45° 蝼蝈鸣 蚯蚓出 王瓜生 5月5——7日 小满60° 苦菜秀 靡草死 小暑至 5月20——22日 [仲夏] 芒种75° 螳螂生 鵙始鸣 反舌无声 6月5——7日 夏至90° 鹿角解 蜩始鸣 半夏生 6月21日——22日 [季夏] 小暑105° 温风至 蟋蟀居辟 鹰乃学习 7月6——8日 大暑120° 腐草化为萤 土润溽暑 大雨时行 7月22——24日 秋 [孟秋] 立秋135° 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8月7——9日 处暑150° 鹰乃祭鸟 天地始肃 禾乃登 8月22——24日 [仲秋] 白露165° 鸿雁来 玄鸟归 群鸟养羞 9月7——9日 秋分180° 雷始收声 蛰虫培户 水始涸 9月22——24日 [季秋] 寒露195° 鸿雁来宾 雀攻大水为蛤 菊有黄花 10月8——9日 霜降210° 豺乃祭兽 草木黄落 蛰虫咸俯 10月23——24日 冬 [孟冬] 立冬225° 水始冰 地始冻 雉入大水为蜃 11月7——8日 小雪240° 虹藏不见 天气上腾 闭塞而成冬11月22——23日 地气下降 [仲冬] 大雪255° 鴠鸟不鸣 虎始交 荔挺生 12月6——8日 冬至270° 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12月21——23日 [季冬] 小寒285° 雁北向 鹊始巢 雉始雊1月5——7日 大寒300° 鸡始乳 鸷鸟厉疾 水泽腹坚 1月20——21日 节气日期速算法: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7×0.2422+4.475]-[2017/4-15]=492-489=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就是这么简单。 编辑本段 名称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
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什么意思
永乐沽酒

宋·方回

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

楮币破悭捐一券,瓦壶绝少约三升。

村沽太薄全如水,冻面微温尚带冰。

爨仆篙工莫相讶,向来曾有肉如陵。

大寒日晚餐备小酒一盅,自斟、自饮、自叹为应应节气。理由是因宋人·方回在大寒日写过一首《永乐沽酒》诗。
24节气歌 及对应节气 是什么??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只差一两天。
礼记·月令的对应节气
【春】孟春立春 315°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上冰 2月3——5日雨水 330° 獭祭鱼 鸿雁来 草木萌动 2月18——20日仲春惊蛰 345° 桃始花 仓庚鸣 鹰化为鸠 3月5——7日春分 0° 玄鸟至 雷乃发声 始电 3月20——21日季春清明 15° 桐始华 田鼠化为鴽 虹始见 4月4——6日谷雨 30° 萍始生 鸣鸠拂其羽 戴胜降于桑 4月19——21日【夏】孟夏立夏 45° 蝼蝈鸣 蚯蚓出 王瓜生 5月5——7日小满 60° 苦菜秀 靡草死 小暑至 5月20——22日仲夏芒种 75° 螳螂生 鵙始鸣 反舌无声 6月5——7日夏至 90° 鹿角解 蜩始鸣 半夏生 6月21日——22日季夏小暑 105° 温风至 蟋蟀居辟 鹰乃学习 7月6——8日大暑 120° 腐草化为萤 土润溽暑 大雨时行 7月22——24日【秋】孟秋立秋 135° 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8月7——9日处暑 150° 鹰乃祭鸟 天地始肃 禾乃登 8月22——24日仲秋白露 165° 鸿雁来 玄鸟归 群鸟养羞 9月7——9日秋分 180° 雷始收声 蛰虫培户 水始涸 9月22——24日季秋寒露 195° 鸿雁来宾 雀攻大水为蛤 菊有黄花 10月8——9日霜降 210° 豺乃祭兽 草木黄落 蛰虫咸俯 10月23——24日【冬】孟冬立冬 225° 水始冰 地始冻 雉入大水为蜃 11月7——8日小雪 240° 虹藏不见 天气上腾 闭塞而成冬11月22——23日 地气下降仲冬大雪 255° 鴠鸟不鸣 虎始交 荔挺生 12月6——8日冬至 270° 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12月21——23日季冬小寒 285° 雁北向 鹊始巢 雉始雊1月5——7日大寒 300° 鸡始乳 鸷鸟厉疾 水泽腹坚 1月20——21日
24节气对应的食物
二十四节气养生常识之立春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我国的台湾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这是冬三月农闲后的最后一天休息。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二十四节气养生常识之雨水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溼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春天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一个“好”字,不但赞美“雨”,同时也赞美那些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及时雨的人。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欢这样的“好雨”。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联系到养生篇中我着重强调雨水节气“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脏中的脾)《图书编-脏气脏德》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  二十四节气养生常识之春分  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这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义总论》说:“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姿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四时八节”,在二十四节气里,春分是八个基本节气之一。“春分者,阴阳相半也。......
一天当中对应一年二十四节气例如5点对应惊蛰那么6点7点分别对应什么节气
采用24小时制一天当中时刻对应二十四节气的情况如下:

立春:03:00 雨水:04:00 惊蛰:05:00 春分:06:00 清明:07:00 谷雨:08:00

立夏:09:00 小满:10:00 芒种:11:00 夏至:12:00 小暑:13:00 大暑:14:00

立秋:15:00 处暑:16:00 白露:17:00 秋分:18:00 寒露:19:00 霜降:20:00

立冬:21:00 小雪:22:00 大雪:23:00 冬至:24:00 小寒:01:00 大寒:02:00

秋天到了,秋季该如何让养生??

时值秋季,虽然我国有些地方还处于高温,但毕竟节气到了,这时身体的保养应以防秋燥为主。据统计,有80%以上的人在秋天里患有不同程度的秋燥症。秋燥症,中医认为是人们在秋季里因感受燥邪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症。有秋燥症的人除应及时进行医疗外,科学地进行食疗也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

秋令不养生,燥邪最容易伤人津液,会经常引起咽干、鼻燥、声嘶、干咳、皮肤干燥。秋季不宜过于进补,适合平补。

1、利用平补食品进行食疗:

人体在经过夏季的大量汗液排泄之后,津气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进入秋季后,要通过多食用一些平补食品及时给予补偿。例如,用北沙参30克、百合30克、鸭肉150克共煮,鸭肉熟后饮汤食肉,可补充人体阴气不足;用芡实与瘦猪肉炖服,对神经痛、头痛、腰腿痛等疾病则有明显的疗效。进入秋季后,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鸡肉、猪肝、鲜鱼、葡萄、核桃、芝麻、大枣、板栗、莲子、山药等平补食品,以增强体质,促进慢性疾病的康复。

2、利用清润食品进行食疗:

在这一时期最好多吃雪梨、鸭梨等。生食能够清火生津,熟食可以滋阴润肺。可用抠掉核的雪梨一个,将3克川贝粉和10克冰糖混合后,轻轻纳于梨中,隔水蒸熟后,食梨饮汤水。在秋季里,为保持体内有足够的水分,宜多饮水,多食用豆浆、炖菜、稀粥等,还可以多吃些苹果、西瓜、桃子等水果,及萝卜、白菜、豆腐、莲藕、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

对于老年胃弱者,可以采用晨起食粥法以养胃生津,如芡实糯米粥、百合粥等,这些都是益阴养胃的佳品,能够起到抑制秋燥的良好效果。

健康提示:

进入秋季后要少食或不食辣椒、生姜、生蒜、生葱、胡椒等燥热之品,对于有饮酒、吸烟等嗜好的人,更要注意特别节制。

秋季6节气的饮食养生要求

(1)既要营养滋补,又要易于消化吸收

秋季一到,气温逐渐下降,人们便习惯地想到要补养。因为人们经过炎热的夏天,身体耗损大,而进食较少,当天气转凉,调补一下身体颇有必要。但那种不管机体情况,把许多补药、补品,如人参、鹿茸、鸡羊肉等等集中、突击食用,称之为“大补”的方法是很不可科学的,不但对健康无益,凡而浪费财力和物力,甚至还会损害身体。

因此,秋季6节气养生的饮食原则是既要营养补养,又要容易消化吸收。同时,换季时人们抵抗力最弱的时候,如果体质不佳就非常容易得病,这时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和体抗力的食品,对于身体健康大有好处。

(2)少辛增酸

所谓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剩肺气之侵入。根据中医营养学这一原则,在秋季这6节气期间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6节气期间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3)甘淡滋润

古人有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淡薄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可见素、淡结合的饮食,对健康是有益处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属土,土生金,肺肠属金。甘味养脾,脾旺则金(肺)气足。甘味食物又有生津的功效,而咸味食物则易使人出现口渴之象。《遵生八笺》还指出:“秋气燥,易食麻以润其燥。”就是说秋季6节气干燥,应当多进食些如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润味甘淡的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肺及肠胃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等身体的不适症候或肌肤失去光泽、毛发枯槁的征象。因此,秋季6节气饮食应当以甘淡滋润为宜。可多吃些具有润肺润燥的新鲜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果蔬则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等以及豆类及豆制品,还有食用菌类、海带、紫菜等,经科学加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也可制成佐餐或饮料食用,如蜜煎银耳、各种新鲜果蔬汁液等。或加工制作成羹粉汤粥,如香菇豆腐汤、扁豆粥、藕粉羹等,既有营养,又能润燥。且瓜果蔬菜中含有的丰富水分、维生素、纤维等,对预防秋季6节气期间最易出现的口鼻目干、皮肤粗糙、大便秘结等现象大有裨益。

(四)早上喝粥

中医养生学家提倡在秋季6节气每天早晨吃粥,尤其是初秋时节,不少地方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需,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喝些药粥对身体很有好处,其原因是作为药膳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前人对此颇多赞誉。在秋季6节气,目前较为推崇的粥有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黄精粥等。

(五)平衡营养

营养学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样化才能提供给人体全面的营养。如谷类,主要供给热能和维生素B1;豆及豆制品,主要供给植物蛋白质;蔬菜水果,主要供给维生素C,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等。秋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性,营养的平衡,才能补充夏季因气候炎热、食欲下降而导致的营养不足,特别应多吃耐嚼、富于纤维的食物。

秋季的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甘、淡、酸、滋润的食物的进食,但不可太过。

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既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完全吸收,又能通过纤维食物保持肠道的水分的作用和咀嚼,以生津润燥,达到防治秋季咽喉干燥、肠燥便秘等不良反应的目的。

(六)应忌苦燥

中医学认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言:“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以五脏之病,五味和四时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提出:“肺病禁苦......秋不食肺”的观点。因此,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苦燥。

元宵节吃汤圆,有什么寓意呢?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有团圆美满之意。
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所以说,元宵节吃元宵或者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
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08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