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中医又称癫疾、痫证。癫疾之名始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人生而有病癫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癫疾也。”明确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诸病源候论·癫狂侯)对本病的临床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癫者,卒发仆也,口吐诞沫、口涡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济生方·癫痫论洽》对痫症按五脏分类,指出:“此五痫应乎五畜,五畜应乎五脏者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痫》中指出:“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对痰浊与病症的发病关系进行了探讨。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对癫痫痈症的主要症状、发病过程和起病突然,具有反复性等特点,都作了较详细的说明。程国彭在《医学心悟·癫狂瘸》中指出:“经云重阴为痛,重阳为狂,而瘸证则痰涎聚于经络也。”虞抟在(医学正传·癫狂瘸证)中指出:“痫病主乎痰,固火动之所作也,治法,痫宜乎吐……。”李用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证治汇补·痫病》中指出了阴痫、阳痫的分证方法,并提出了治则:“阳痈痰热客于心胃,闻惊而作,若痰热甚者,虽不闻惊亦作也,宜用寒凉。阴痫本乎痰热,因用寒凉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法当燥湿温补祛痰。”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病症进行了进一步阐发,认识到本病与气虚、血瘀有关。
痛证之形成,大多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风、火;痰、瘀导致心、肝、脾、肾脏气失调、七情不遂、气机不畅而致肝郁,肝郁克脾、脾虚生痰、痰迷心窍、痰可化热、热盛化火、火极生风、痰迷心窍而致神昏、风之动摇可致抽搐,但尤以痰邪作崇最为重要,正如《医学纲目一痛痫》中说:“癫痫者,痰邪逆上也。”指出痰邪为病是癫痫的根本原因。
总之,先天因素、七情失调、外感六淫、饮食不节、脑部外伤、劳累过度、痰浊上扰、闭塞清窍、蒙蔽心神、壅遏经络,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1、先天固素:孕妇调养不当、胎气受损,当胎在母腹中时,母亲受惊吓,惊则气乱,胎气亦随之而逆乱,母体肾亏致小儿秉赋不足,而生后易患痫症;或过分劳累体虚而致小儿秉赋不足。诚如《内经》所言:“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予发为癫痫。”《活幼心书·痫证》进一步指出:“胎痫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致伤胎气。”父母有病,影响胎儿,若父母患有病症则因其脏气不平,影响小儿先天秉赋而易患此病,或因父母素质虚弱,或因父母久病失养致小儿精气不足而出生后易患痫症。
2、七情失调:主要责之于惊恐。《证洽汇补·痫病》日:“或卒然闻惊而得,惊则神出舍空,痰涎乘间而归之,”由此可见,惊恐对病症的发作至关重要,由于突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肝肾受损,则易致阴不敛阳而生痰生风。肝胃受损,则易致精微不布、痰浊内聚、经久失调,—遇透因,痰浊或随气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蔽清窍而致痫症发作。小儿脏腹娇嫩、元气未充、神气怯弱或素蕴风痰,更易受惊恐而发生瘸症。《景岳全书·癫狂痴呆》指出:小儿痫症“有从胎气而得者,有从生后受惊而得者,盖小儿神气尚弱,惊则肝胆气夺而神不守舍,舍空则正气不能主而痰邪足以乱之。”
3、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致痰浊内聚、阴塞气机、气逆上巅犯脑、蒙蔽清窍而产生昏仆、抽搐等症,或适逢七情失调、致气机逆乱、痰随气动、上冲于元神之府、蒙蔽清窍而发痫症,
4、脑部外伤:由于生产时使新生儿颅脑受伤,或由于跌扑撞击,损伤脑部,致瘀血阻滞于脑,使“元神之府”功能失职,则见神志逆乱,昏不知人、气血瘀阻,则脉络失和、肢体抽搐、遂发病症。
5、外感六淫:时疫瘟毒后,外邪失于清解,日久致痰热,余毒上冲犯脑而发痫症。
在民间,人们习惯把癫痫病叫“羊羔风”“羊癫疯”“猪婆风”等等,叫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根据对患者发作症状的直观认识来起名字。很显然,这其中也贯穿了一种基本思想,即抓住了癫痫患者发作时抽风这个基本特征来进行概括,虽说不上是科学的概括,也没有抓住疾病的本质特征,但却是以症状为依据的。中医传统上把癫痫称作痫证或痫病,癫痫是后来的叫法。早期医书上,医家多把癫、狂、痫混称,没有划出一个分明的界限。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癫、狂、痫均属精神、神志方面的疾病,但三者又各有其显著的特征。癫和狂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以动作失常、情感障碍、幻觉幻想、意识紊乱为基本特征。医籍中多以阴阳不同来划分癫和狂,精神抑郁、静默痴呆、语无伦次者属阴,为癫症;精神亢奋、狂躁刚烈、打骂破坏者属阳,为狂症。痫症则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严重者一发作就会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搐,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人无异。
严格讲,传统中医并没有给癫痫下一个很准确、很科学的定义,虽然中医学对癫痫的认识早在2000 多年前就有记载,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蔺五十二病方》中就列有“婴儿病痫方”专条,较为详细地记载着用“雷丸”、药浴治疗癫痫病的方法,并分析了“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腹大”等一些证候特点,但始终在理论概括上没有一个系统的说法。
中医学认为,癫痫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风、火、痰、淤、虚和心、肝、脾、肾有密切关系。另外七情不遂、气机不畅而致肝郁。木克士,脾虚生痰,痰可化热,热盛化火,火急生风。攻于大脑而发癫痫、脑瘫、多动症。痰迷清窍而神昏、风性动摇而抽搐,颤动,所以痰为主要的发病原因。痰性粘制(属阴),风性善行而多变,两者相遇而抽风。临床上肝瘀火旺,可诱发癫痫发作。肝瘀造成气机不畅,痰温内停,瘀而化火,火易上行,煎熬津液,结而为痰,风动痰升,阻塞神态,则昏扑抽搐、吐沫。总之,由于风、火、痰、瘀、虚的原因,致肝、脾、肾、心损伤。是癫痫的主要病理基础,而风阳痰浊、蒙闭心窍,流窜经络,则是造成癫痫发病的基本病理因素。。。
传统把把癫痫病称作痫证或痫病,癫痫是后来的叫法。在早年间的一些医书把癫、狂、痫混称,并没有给他们划出一个分明的界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认识到,癫、狂、痫都是属于精神、神志方面的疾病,但是三者之间又各有其显著的特征。 癫和狂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以动作失常、情感障碍、幻觉幻想、意识紊乱为基本特征。医籍中多以阴阳不同来划分癫和狂,精神抑郁,静默痴呆,语无伦次者属阴,为癫症;精神亢奋,狂躁刚烈,打骂破坏者属阳,为狂症。而癫痫病则表现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严重者一发作就会突然昏倒在地,不醒人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搐,发作症状消失以后看起来和常人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按严格方面来说,传统的中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癫痫下一个比较准确、科学的定义,古医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记载,比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列有婴儿病痫方专条,比较详细的记载着一些治疗癫痫病的方法,而且分析了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腹大等一些癫痫症特点,但是在理论概括方面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总之,中医对于癫痫的认识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所以对于癫痫病的治疗,中医有充足的经验,比西医治疗癫痫病副作用要小的多,但是患者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癫痫病治疗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503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