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微伏T波交替可预测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医案日记 2023-05-17 19:48:32

微伏T波交替可预测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据报道微伏T波交替(TWA)与心性猝死(SCD)和室性心动过速(VT)关系密切。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微伏TWA高度依赖于心率。为此,日本东京Showa大学的Tanno K博士及其同事对心率相对较低的TWA病人是否更易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进行了研究。

248名连续病人(158名男性,90名女性;平均年龄59±17岁)于1997至2000年间参加了该项研究。在窦性心律和心房起搏率在90、100、110和120bpm时应用剑桥心脏CH2000系统记录TWA。当VM、X、Y、Z或邻近的2个心前区导联交替率>3且持续1分钟以上时测定交替压(V(alt))。研究终末点是首次出现VT、室颤(VF)、应用起搏或电击进行适当的埋藏式复律除颤器治疗或SCD。

在37±12个月的随访期内,22名病人出现持续的VT,5名病人死于SCD。V(alt)>1.9微伏的病人心率在90、100和110bpm时VT/VF/SCD的发生率分别为56%、28%和18%。心率在90bpm时V(alt)>2.9微伏对VT/VF/SCD的阳性预测值为70%。但是,心率在120bpm时V(alt)

Tanno博士等认为,心率相对较低的TWA病人更易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心脏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这主要由于早搏后的心搏增强和早搏后的代偿间歇引起。有时患者会有心前区重击感及头晕等感觉。心悸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而焦虑又可使儿茶酚胺增加,使室性早搏更为频繁,这就产生了恶性循环。如果室性早搏触发其它快速性心律失常则可出现黑蒙及晕厥症状。  
发生人群:

1.正常健康人群
  2.非缺血性心脏扩大

 3.心肌肥厚
  4.冠心病

OT间期延长是怎么回事

您好,QT间期延长综合征指具有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可能伴有先天性耳聋。依靠临床表现,有QT间期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者应考虑本病。其次,应分析其起病原因,获得性者在临床上根据服药史及血电解质测定多数可以找到原因。有家族史,QT间期延长并有昏厥史者不难诊断为原发性,根据有否耳聋又不难区分其为贾兰或瓦罗综合征。在发作前后注意其过程,区别其属于肾上腺素能依赖,还是心跳暂停依赖,以利于治疗。指导意见QT间期延长、T波宽大,可有切迹、双相或倒置。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QT间期和T波形态可有变化。u波常较大。QT间期有随年龄增长而短缩的趋向,昏厥发作时心电图呈室性心动过速,多数为尖端扭转型,也可有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发作前后可有T波电压交替,频发室性过早搏动。但也有在发作时仅有胸痛及STT变化而无昏厥及室性心律失常者。
这种情况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心电图检查为好,平时要注意休息,如有不适要及时治疗。

心律失常的症状有哪些?

心律失常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一)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5%,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降低12%,频发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可降低25%,房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35%,快速型房颤则可降低40%,室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60%,心室颤动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可能为零。冠状动脉正常的人,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频发性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脑血流量各自下降8%与12%。室上性心动过速下降14%~23%,当心室率极快时甚至达40%。室性心动过速时可达40%~75%。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肾血流量降低8%,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10%;房性心动过速时肾血流量降低18%;快速型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可降低20%;室性心动过速则可减低60%。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34%,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心律失常可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以及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分类。(1)按发生原理,心律失常分为冲动发生异常、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异常。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在临床诊断技术目前尚难确定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状况下,实用价值不高。此外,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始和持续的机制可能不同,如由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室性早搏,可由折返机制而形成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2)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按心律失常时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和预后,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类。这两种分类方法简易可行,结合临床实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有一定帮助。(二)体格检查(1)听诊:心律失常的70%可通过听诊发现。如能有序地注意其频率与节律的变化,则能做出初步判断。例如过早搏动,可听到提前的心脏搏动和代偿性间歇。如阵发性室上速,可听到快速而规律的心脏搏动;而心房颤动则听到杂乱无章的心脏搏动,无论是强度、频率、节律,均无章可循。总之,心脏听诊既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亦是临床发现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
(2)颈静脉波动:一过性过度充盈的颈静脉犹如“搏动”样波动,是观察和诊断某些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见颈静脉的“搏动”,并可听到“炮击音”;心房颤动则可见强度不一、毫无规律的颈静脉充盈波。(三)辅助检查1.常规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基本的方法。亦是最可靠的方法。心律失常性质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一般接近97%的心律失常均在心电图有所发现。一般常规12导联心电图,多选择Ⅱ导联和V1导联做较长时间(大于1min)的描记,以发现心律失常。一般规律是:(1)对常规12导联心电图做一浏览,观察该图是否是可供诊断的心电记录,否则要重新描记。(2)根据P波的形态特征确定其节律。(3)测定P-P或R-R间期:计算心房率或心室率有无心动过速或过缓,以及心律不齐。(4)观察各导联的P波、QRS波群、ST段和T波形态特征,以便进一步分析。(5)测量P-R间期和Q-T间期。(6)比较P-P间期和R-R间期:寻找心房律和心室律的关系。有无提前、错后以及不整的P波或QRS波群,以判定异位冲动的来源或心脏传导阻滞的部位。将上述资料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如年龄、临床特征、用药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必要时还要做出梯形图,进行进一步分析。(7)梯形图解:梯形图是指在理解心电图所提示的基本规律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析。梯形图的第一条横线代表窦房结(S)、依次代表心房(A)、房室交接区(A-V)和心室(V)。其中黑圆点代表激动的起源,直线代表激动下传,“Y”代表传导受阻。
2.动态心电图(dynamicelectrocardiogramDCG)DCG是在便携式记录装置记录24~72h日常生活情况下的心电变化回放至计算机分析处理后的心电图。它弥补了常规心电图时间受限的缺点,还能捕捉偶发的心律失常。(1)DCG的正常范围。①心率(bpm)范围:69~89次/min;醒时最高心率:100~182次/min;醒时最低心率:45~75次/min;睡时最高心率:65~120次/min;睡时最低心率:40~66次/min。②心律。A.窦性心动过速、过缓或不齐。B.房性期前收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74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